在每个人的味觉记忆里,粥是藏在一日三餐里的主食,朴素且温暖。而在椒江,有这样一家粥店,历经四十余载,用一碗碗粥温暖了几代椒江人的胃与心。究竟是怎样一碗粥,能跨越时光,成为椒江人的偏爱?
答案,就藏在这碗“老牌肉粥”里。
匠心坚守:从摆摊到开店的48年
走进这家老粥铺,最为醒目的,莫过于开放式操作台前那一桶正在熬煮的粥。桶里的粥“咕嘟”地冒着细泡,熬粥的阿姨正拿着两个大勺不停地搅拌,升腾的热气裹着粥香慢慢地弥漫开来。
“老板,来碗米仁粥、加根小肠卷!”“三碗骨头粥,打包带走!”络绎不绝的食客们进进出出。
关于这家店的由来,要从1977年说起。那时候大批人都面临着工作难找的危机,陈招云便是其中一员。为了维持家庭生计,她决定开一家餐饮店,而她选择主打的,便是当时几近绝迹的骨头粥。
为了掌握骨头粥的制作方法,陈招云四处打听,收集相关配方,虚心向老一辈厨师请教,经过反复尝试与调整,她终于掌握了精髓。
在老城门头,陈招云支起煤饼炉,架上大锅,开始创业。那时条件艰苦,没有店铺,也缺乏先进设备,全靠她守在炉边,用小火慢熬,随着粥香飘散,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名声也渐渐传了出去。
为了保证食材的新鲜与品质,陈招云每天凌晨四点便要去菜场挑选食材,而熬粥的过程更是考验耐力,她必须寸步不离地守在锅边,一刻不停地搅拌。“熬粥真的很辛苦,有时候胳膊酸得都抬不动,手腕转得发麻,但是我做事就认一个理,要么不做,要做就一定得做好,所以这家店我一直开了下去。”陈招云的话里透露着坚定。
从最初在老城门头的小摊子,到后来搬迁至中山东路的店铺,再到如今坐落于江城北路的店面,陈招云这一开,便是48年。
老味秘辛:慢熬细作里的舌尖讲究
一碗粥,为什么能让食客一直追随?究其根本,还是在于那份“量足而优”的纯粹与坚持。
“我们家的粥,选用的都是上等的大米和新鲜的骨头。先用骨头汤熬制汤底,再把大米和骨头倒进汤里一起熬,一锅粥要熬四五个小时,把粥熬得浓稠才好吃。”陈招云说,这个熬粥的关键就是坚持,在熬制期间要不停地翻搅,防止底下的粥粘锅,等到烧开之后,每隔半分钟就必须再搅动一次,直到粥完全熬烂。
就这样,一碗骨头粥就出锅了。在粥里依次加入虾皮、葱花、榨菜、芝麻等佐料,吃之前先搅拌均匀,用勺子轻轻舀起一勺送进嘴里,骨头的鲜和大米的香一下子就在嘴里散开,绵密得入口即化。
除了招牌骨头粥,店里还供应米仁粥、鸡爪、鹌鹑蛋、香肠、豆面汤、豆腐油泡汤、糖心糕、肉沫炊饭等台州传统小吃,每一款都是刻在台州人记忆里的家常滋味。
食客与味:几十载追随的不变情怀
记者在店里碰到了前来喝粥的李大爷,他和我们聊起:“这碗骨头粥我已经喝了四十几年了,最早的时候就摆在老城门头剧院旁边,现在搬到这边来了我还是会经常来喝。”
像李大爷这样的老食客,在店里比比皆是。他们有的是从小就跟着父母来吃,长大后依旧对这里的味道念念不忘;有的是在忙碌的工作生活中,偶然间品尝到这碗粥,便从此成为了回头客。陈招云笑着说:“好多食客都是从十几岁开始喝我们家的粥,一直喝到几十岁,他们就喜欢我们家这碗骨头粥的味道。”
如今,已经75岁高龄的陈招云,依然会系着围裙守着那一碗碗骨头粥。而她的这门手艺,也已经手把手地传给了下一辈,她总说:“作为台州独有的小吃,我希望把这碗骨头粥一直传承下去,也让这些老食客们能一直喝到熟悉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