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今日椒江 >>椒江动态

清华、海归研究生 回椒扎进刺绣堆

发布日期:2025-04-09 08:42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椒江区人民政府

走进青砖黛瓦的台州刺绣博物馆和绣都文化园,一位穿着蓝色刺绣衬衫的女子正带着几位客人在讲解馆内展品。在晕黄的灯光下,熟练的解说中,一群人经过一幅又一幅刺绣作品,了解了一个又一个刺绣故事,使这个沉静的博物馆鲜活了起来。

这位解说员就是非遗刺绣企业主理人卢钇宏。卢钇宏与姐姐卢钇君一个毕业于清华大学,一个是海归,却留在了椒江前所,扎进了“刺绣堆”。

都市留不住

她们回乡 “穿针引线”

说到卢钇宏、卢钇君可能大家不太熟悉,但她们的母亲廖春妹却是台州刺绣界名人,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等荣誉。

身为廖春妹的女儿是不是从小就耳濡目染学习刺绣技艺?“我大学之前都没有拿起过针线,妈妈也没教过我。她很忙,全国各地跑,根本就没有时间管我。”卢钇宏笑着说,她在大学时才知道妈妈还搞刺绣收藏。但小时候她倒是经常跟厂里的绣娘们一起玩,看着她们刺绣,也算从小耳濡目染。

卢钇君出生于1988年,高中就在国外上学,是美国苏富比艺术学院研究生;卢钇宏出生于1997年,本科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计算机系,研究生就读于清华大学信息艺术设计(计算机、艺术、新闻融合学科)。海归和知名院校毕业的人会回到前所这样的小地方?事实上,卢钇君所学专业一直与艺术相关,一毕业就回来帮廖春妹经营刺绣事业。卢钇宏研究生毕业实习了半年,妈妈廖春妹希望她回来帮忙筹建、经营刺绣博物馆,卢钇宏立即回来帮忙。

见过外面广阔的世界,为什么还能义无反顾的回来乡村?“一来我们都比较喜欢刺绣,更重要的是一种责任感。”卢钇宏说,妈妈是一个对刺绣非常狂热的人,她的一生都在为刺绣而奔走,她还要管着厂里的运营非常累。而近年来刺绣传承的路已越来越难,“我与姐姐感觉有责任扛起这个担子,为台州刺绣寻找一条新路子。”

事实上,这个决定早有先兆。在本科时,卢钇宏得知妈妈有一个刺绣博物馆,她就在帮忙。“当时我根据自己所学做了一个数字博物馆,让一些关注刺绣的人即使没来现场,也能在网上看到刺绣作品,感受刺绣的魅力。”

两年努力

为刺绣 “搭桥铺路”

2023年,研究生毕业的卢钇宏在妈妈的要求下回到了椒江前所,一起筹建台州刺绣博物馆。

“那几年我们家刺绣产业的情况不太好。在临海的台州府城刺绣博物馆经营不善,工厂生产的刺绣产品在机场撤柜,妈妈决定关掉原先的博物馆,关闭一部分工厂,重新在前所大本营新建台州刺绣博物馆。”卢钇宏回忆道。

建一个私人博物馆是什么感受?“累!”卢钇宏与卢钇君异口同声道。“妈妈的要求很高,装修时,每天一大早就过来监工。还要在网上找各种资料,一些藏品的历史、介绍都要核实、补充。”卢钇宏说。核实、补充需要查找大量的资料,姐妹俩是没日没夜地忙。“像这个‘双锁山’展品,网上的介绍都是介绍女将军的感情故事,但是我查找了大量资料发现了女将军的十几岁就组建义勇军守护家乡的英勇事迹,从而把史料补充进去,这个藏品的价值就体现了出来。”当大家为这个故事惊叹时,卢钇宏感觉她的辛苦都是值得的。博物馆中,一些明朝时期的展品因为年代久远出现的破损都被她们一针一线地修补完整;褪色的展品则好好地摆在馆内,默默述说时光的痕迹。

两年来,卢钇宏与卢钇君一点点打磨这个博物馆。从进门开始,对每一个藏品卢钇宏都讲得头头是道,还不时叮嘱前来参观的人员不要触摸刺绣展品的玻璃,因为会留印影响观感,可见对藏品的珍惜。

穿梭传承间

让刺绣博物馆 “活色生香”

目前台州刺绣博物馆馆藏1000多件刺绣作品,除了台州本地刺绣,还涵盖了四大名绣以及全国各地的其他绣种。透过一件件展品,大家仿佛能够穿越时光,看到心灵手巧的女子低眉颔首,用手中的针线绣出山水花鸟和风土民俗。

而在一楼展台,仿佛又回到了现代,周边全是真丝制成的睡衣、包包、丝巾、旗袍等,这些全是绣都生产的产品。而要让刺绣传承下去,不仅要建刺绣博物馆,更要让这博物馆“活”起来。

“传承需要创新,我认为刺绣真正的方向在民间和生活中,我希望刺绣能真正融入大家的日常生活,成为一项实用技能或者是兴趣爱好。”卢钇宏说。刺绣博物馆今后的路该怎么走?姐妹俩边商量边摸索。卢钇君致力于探索儿童创新教育与非遗教育的结合,日前,前所街道联合台州刺绣博物馆、绣都文化园推出“老手艺·新生态”非遗环保计划,受到孩子们的欢迎,相关报道也上了新华社客户端。卢钇宏则致力于让非遗融合更多领域,融入生活和社区,让博物馆成为有活力的本地生活文化平台。

“目前我正在联系,让外省的年轻创作者前来,通过刺绣寻找灵感。毕竟线下看到的肌理与光影是不一样的。所有的技术都是辅助手段,我希望本土刺绣非遗能破圈。”如今的卢钇宏窝在前所忙得不行,每天要管理博物馆、学习刺绣、学画画交作业、筹备活动……她就像一个不知疲倦的拓荒者,以坚定的步伐,丈量着梦想与现实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