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专题专栏 >>椒江区事业单位登记管理 >>年度报告

台州市椒江区科技事业中心

郑参

发布日期:2025-04-10 15:06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椒江区委编办

单位名称台州市椒江区科技事业中心法定代表人郑参
住所  台州市椒江区建设路16号
开办资金(万元)38.59经费来源财政全额补助
年初数(万元)38.59期末数(万元)30.99
宗旨和业务范围为全区科技事业发展做好服务保障。协助做好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交流合作等行政辅助工作和相关事务性等工作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12331002MB1M2694X0举办单位台州市椒江区人民政府
开展业务情况
一、基本情况2024年度,我单位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按照核准登记的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活动,有关情况具体如下:
二、开展的主要工作及取得主要效益本单位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五届五次全会和市委六届六次全会部署要求,对标“在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上走在前列”的重要指示,围绕科技创新“再突破”的目标任务,深入实施“创新深化”“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推动我区科技工作实现新突破。2023年全社会R&D投入达28.16亿元,同比增长14.38%,占GDP比重3.56%,占比位列全市第一,增幅全省第一。荣获“科技创新鼎”、浙江省“315”科技创新体系省政府督查激励等荣誉,连续七次入选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区。(一)推进科创平台提能,增强产业支撑能力实施科创平台提能造峰行动,依据产业需求和资源优势开展整合优化,严格把控政府投资平台数量,并强化预算管理与资源集约利用。台州光电产业创新中心实验室已完成4个立项研发项目,投用2.5亿元检测设备,13家企业入驻光电产业加速器,台州(椒江)精密光电产业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入选省特色产业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第二批名单。人工智能及智能产品应用创新中心入选浙江省新质生产力科普体验馆(点),全区仅2家。(二)完善企业梯次培育,强化企业主体地位高效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计划,优化迭代“微成长、小升规、规升高、高壮大、大变强”梯次培育机制,深入实施“两清零一提升”专项行动,着力提升规上企业研发活动率及研发机构覆盖率,不断壮大创新型企业集群。2024年,新增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88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63家,高新技术企业20家;九洲药业、海正药业等8家企业上榜2024年度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500强名单。新入围省重点实验室5家,拥有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4家、省级企业研究院15家、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三)深化人才队伍建设,激发人才创新潜能积极挖掘和培育区内创新人才团队与领军人才,通过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举办科技人才交流活动等方式,为人才成长与团队发展创造良好条件。海正药业抗肿瘤创新药研发团队入选浙江省领军型创新团队(产业化类),全省9家,全市仅1家,其药创青年突击队荣获省级“示范性青年突击队”(科技创新类)称号。顺毅股份包如胜入选省特支计划科技领军创新人才。新增省海外引才青年人才1人,台州市高层次人才特支计划青年人才1人(海正药业金晓阳),申报省级海外工程师“引”2人,“留”1人,“用”7人。(四)发挥龙头企业作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立足医化、光电、缝制设备等优势产业,支持链主企业平台化发展,整合上下游资源,构建紧密协作的产业链生态,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创新,共同提升产业链整体竞争力。博锐生物研制的首款国产CD20抗体1类创新药成功列入省重大科技成果,填补区内空白。海正药业的“新型胆固醇吸收抑制剂海博麦布的技术与应用”获第一届“领航者杯”浙江国资国企创新大赛、第十九届中国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等。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区域高能级平台缺乏。区内缺少高能级公共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等科创平台的支撑,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平台质量参差不齐,通过高能级平台引进高端人才的吸引能力有限。二是科技型企业培育后劲不足。区内大部分企业还是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创新发展后劲受限。三是创新人才引育仍需进一步优化。我区区域优势不明显,高端人才、企业实用型中高级技术人才及专业管理人才存在外流现象。
四、下一步打算2025年,我中心将紧紧围绕省委“一个首要任务、三个主攻方向、两个根本”,结合椒江实际,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协同融合,发展现代都市经济,高质量推进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力争全社会R&D占GDP比重3.6%,奋力再夺“科技创新鼎”。(一)发挥平台支撑作用,提高科技创新能级。一是持续深化推进科创谷建设。二是逐步完善平台管理机制。三是不断强化平台赋能效应。(二)发挥创新主体作用,推动创新能力提升。一是建强科技企业“生力军”。二是跃上研发实力“新水平”。三是提升关键技术“攻坚力”。(三)发挥市场导向作用,促进科技成果落地。一是加快成果转移转化。二是加强技术转移体系建设。三是加深科技创新项目谋划。(四)发挥环境助力作用,优化科技创新生态。一是加强科技人才引育。二是完善科技服务体系。三是做好科技金融服务。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2024年2月对开办资金进行变更
相关资质认可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受捐赠以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