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今日椒江 >>椒江动态

从未来乡村看未来

发布日期:2024-12-03 09:18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椒江区人民政府

未来乡村是浙江在新时代“示范窗口”背景下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全新探索,以“一统三化九场景”为依托,实现主导产业兴旺发达,主体风貌美丽宜居,主题文化繁荣复兴。到2025年,全省将建设1000个以上未来乡村。未来将至,要实现物质富饶和精神富足的双重目标,需“多头”并进。

数字赋能,让乡村主导产业有“奔头”

数字化改革是浙江推动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建设的“高速通道”。在数字赋能的推动下,浙江率先实现行政村5G网络基本覆盖、快递服务全覆盖,全国首个农村集体经济数字管理系统“浙农经管”也已实现村社全覆盖,成为“三农”具有高辨识度的“金名片”。然而,部分地区数字资源的增殖性利用成效还不够充分,乡村主导产业价值共创模式尚未形成。因此,应主动探索省域外的产业优势,跳出浙江看浙江,牵起千里之缘,深化跨区域间协同合作,打造“共富联盟”,实现跨省间的“双向奔赴”。例如,杭州余杭区与四川广元苍溪县借东西部协作的“东风”,开展电商企业培育优化,以数字驱动高效协同,强化优势互补,共赢更好未来。由此可见,借助联通区域间“桥梁”,摆脱乡村传统产业的窠臼,打通产业创新的“任督二脉”,使合作流程更加“丝滑”,方能以数字化“小屏”唤醒”乡村经济业态数智化发展大场景。

生态宜居,让乡村主体风貌有“花头”

“绿水青山”哺育了一代代浙江人,也是“浙江味”的具象化写照。只有树牢生态文明理念,才能更好存续这份“记得住的乡愁”。温铁军教授提出“农业4.0”概念的核心内涵正是乡村空间生态资源的价值化实现,要达成这一目标,需要在两方面同时发力。首先,要避免把乡村面貌改造成“水泥的森林、柏油的沙漠”,而应当秉持万物和谐共生、各得其所的发展理念,把未来乡村生态风貌从“穷脏差”变成“绿富美”,将农村的“地平线”渲染出不逊于城市“天际线”的生态美景,一笔一划勾勒出“天青色等烟雨”的“之江画卷”。其次,除了“栽得梧桐树”外,还要能够“引得凤凰来”。通过打造具有烟火气、人情味、归属感的引才高地,融入共享开放理念营造人才大生态,进而提供高品质的美好生活体验,吸引“农创客”把这里当作“梦开始的地方”,改变乡村“非老即少”的人口格局,纾解“乡村空心化”困境。

乡土文化,让乡村特色旅游有“搞头”

中国式现代化和乡村文化振兴具有内在耦合性,而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质是乡土文化的培“根”铸“魂”,其核心竞争力在于驱动旅游产业活跃发展。当前,部分地区乡村旅游呈现出整齐划一,“村村一个样”的现状,未能深入挖掘特色文化元素,导致体系化的文化神韵展示效果不佳。因此,要敢于“无中生有”,走差异化道路。坚持“千村千貌”,各美其美,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韵”的特色和亮点,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在地场景”,持续圈住人气,点燃一个个“乡村爆款”。此外,还要做文化传播的“细节控”。只有拉伸文化服务广度,放大乡村自然“治愈力”,驱散游客都市高压下的“班味”,找寻到心心念念的“松弛感”,才能突破“久处深闺人未识”的窘境,吸引更多游客在乡间古道汲取大自然的“养分”,来一场说走就走的“country walk”,让“半日游”“一日游”变成“深度游”“再度游”,将短暂的“流量”变为支撑发展的“留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