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今日椒江 >>椒江动态

记者·记着

发布日期:2024-11-08 11:18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椒江区人民政府

记者·记着




















  “椒江发布”公众号


  “青椒”客户端


  椒江新闻网


  “醉美椒江”抖音号


  用笔书写人间冷暖,用镜头记录社会万象。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记者!风里雨里节日里,记者不在新闻现场,就是在赶往新闻现场的路上。今天,是第25个中国记者节,他们依然奔跑在路上,用笔尖记录真实,用镜头还原现场,在时代变迁中记录人生百态、传递群众呼声、守望公平正义、展现椒江巨变……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镜头转换,他们从“第三视角”成为故事里的“主角”,向读者讲述“他们的故事”。

  陈鑫鑫:

  我的色达之旅

  今年8月初,我跟随椒江工作队落地四川色达,正式开启了在四川色达的对口援助之旅。我已经是单位第三位去色达对口支援的记者,从前两位前辈回归后她们讲述的故事中,我对色达产生了很多好奇。从山海水城来到大美川西,祖国的山河辽阔深深震撼了我。那时椒江正处于炎炎夏日,在色达早晚却需要穿上羽绒服。初到色达,高海拔的缺氧环境令我们出现了高原反应,头晕、发烧、浑身无力……大家的症状各不相同,好在工作队的领导都特别关心我们,给我们准备了充足的氧气,缓解我们的高反。据了解,色达的藏族人口占98%,风情迥异的建筑风格、文化环境,一切都是那么新鲜。热情邀请我们品尝酥油茶的店家、帮我们搬氧气瓶的出租车师傅、主动给我们缓解高反小妙招的理发店老板、总是能帮我们买到新鲜蔬菜的跑腿小哥……2个月的时间过得飞快,在这里我感受到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也感受到了不同民族之间的团结有爱。在高海拔地区工作、生活,对身心来说都是很大的挑战。看到现在当地的发展现状,我内心是满满的感动,由心而发地对长期奋斗在对口支援一线的干部们升起钦佩之情。

  张亚妮:

  和文化新闻的“双向奔赴”

  莫道本土无资源,用心挖掘鸣天下。这是我的第10个记者节,作为一个喜欢挖掘本地文史的记者,对文化信息有着一定的敏锐性。当椒江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调查、数据采集等第二阶段任务全面启动,我也开始跟着普查组一起,在烈日下记录、采访、报道。

  我们先后来到葭沚街道的葭东镇庙、前村水井,下陈街道的涌福桥、民助桥、鹤扬桥等地,针对宅第民居、坛庙祠堂、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重点类型,开展实地调查,除了对活动进行报道外,也在“椒江古迹行”专栏刊发了连续的报道。

  从事文化新闻宣传报道,需要投入大量精力,我在家中常备《台州文化概论》《椒江史话》《海门镇志稿》等书,这已经超出编辑的工作范畴。有时探究一个历史人文问题,要查阅大量资料,耗费无数时间。最后才可出去采访,环境往往是在野外,高温下雨要克服,山路难走要小心,蚊虫自然不必说,是长期打交道的“对象”。

  但看到一篇篇整整齐齐的系列稿子,就值得了。我会把刊发后的报纸小心翼翼地放进文件夹里,它们是这些地方的“文化名片”,也是我的“工作日记”,我们双向奔赴,所以值得。

  李琴:

  一个报纸编辑的半夜习惯

  今年是我的第18个记者节。从记者到编辑,尽管才半年多的时间,不知不觉间,我养成了一个新的习惯——临睡前以及半夜突然醒来后只有再完整看一遍清样后的版面才能重新入睡。

  今年三月刚开始成为报纸编辑的我,尽管已经清样,但战战兢兢的,几乎每晚入睡前都会把版面再重新看一遍,甚至半夜醒来,如果不再看一遍就会躺着反反复复想有没有哪里改漏了。7月21日晚,邓紫棋邓紫棋I AM GLORIA世界巡回演唱会台州站在台州市体育馆举行,7月22日报纸以二三版通栏的形式对这场演唱会及其活动衍生的系列活动进行报道。7月21日晚当我们制作通栏的时候,记者都还在现场拍摄,版面框架设计好以后,照片来一张填一张,当晚最迟的一张照片是在23:28通过微信收到的,报纸直到0点以后才得以最终清样。1:18,刚洗漱完准备睡觉的我又一次习惯性地打开清样前的版面,突然发现有两个已经修改了的词语和一处标点在最终版里没有修改成功。我赶紧打电话,刚开到家连车还没熄火的照排赵嘉文马上返回单位修改。这一改,直到将近2点才将修改后的版面发往印刷厂。类似的情况虽然只是偶发,但是对于编辑而言,只有那“多看了一眼”才能真正放下心来。

  陈艳红:

  我明白了35℃高温下割稻子是一种什么滋味

  7月23日,35℃的高温天,我头戴草帽、手持镰刀,跟随农民伯伯王师傅的脚步一起步入水稻田。下到田里,我学着他的样子蹲下身体,左手抓住禾蔸,右手用镰刀顺势往禾蔸上一割,但稻子没有如我想象中“唰”的一声就割下来了。在实际操作中,我不是被稻穗扎了手,就是被草根拌了脚,动作也慢慢变了形。而一旁的王师傅在短短十分钟内,就已经把靠近田埂的这一片稻子割完了,我意识到收割稻子也是一门学问。

  在太阳直射下,在田里约1小时的时间里,我的头上已经直冒汗。而王师傅从早上6点就开始下田,他只在中午日头最毒辣的时候休息几个小时,下午3点再继续,直到和机器一起把这一亩又一亩的稻田收割完成。

  哪怕戴着草帽、穿着防晒衣,我还是能在皮肤上感受到太阳的灼热,脸颊处传来阵阵晒后的刺痛。这样的烈日割稻,对我来说只是一次体验,但是对王师傅而言,这却是他每年夏天的日常。通过这样的记者体验活动,我深刻感受到了农民的辛苦。

  杨成龙:

  热得难受,汗流浃背,深度体验消防员

  今年的8月6日,骄阳似火,这一天我来到椒江区消防救援大队,跟着消防员张权薪,一起体验消防员的日常操练。单人攀登6米拉梯操、负重登楼、水带使用……一项项训练科目,在消防员的演示下看似轻松。然而只有穿戴上这身近30公斤的装备亲身体验后才会发觉,真的没那么简单!这一刻,对消防员这一职业,我有了更深刻的感受。

  入夏以来,高温“炙烤”每时每刻都在陪伴着他们,对他们来说,这已是家常便饭。当我们在空调房里享受清凉时,他们每天都要在烈日下负重训练。一旦接到警报,他们则会马上穿上厚重的战斗服,迅速奔赴火场。

  逆流而上,赴火而行。有人说,消防员是和平年代最危险的职业,每一位消防员都可能面临生与死、血与火的考验;但也正是因为他们的负重前行,保卫了一座又一座城市的平安。愿所有的逆行英雄每一次都能平安归来,这也是我在深刻体验消防员这一神圣的职业后,发出的由衷希望。

  孙嘉翊:

  成为出镜记者的那一天

  “我是新闻记者孙嘉翊,现在位于椒江区滨富路沿线,身后这一处超2万平方米的土地,正是‘绿色基地’项目建设现场,一年后,这里将建成一个环保产品生产基地……”这是我第一次以出镜记者的身份登场,一个新的挑战。

  2024年10月,首次接到出镜的任务,我充满担忧,无数的问题涌上心头:出镜语言如何组织、镜头恐惧症如何克服、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采访出最关键信息……但同时也知道对于新闻记者来说,与“时”俱进是应有之义。在融媒体时代,一线记者们需要积极拥抱新技术、新形式,守正创新,不能只做隐在文字后的“书生”,更要成为“能文能武”的全媒体记者。

  于是,我选择直面挑战,提前了解项目资料,准备脚本。当我深入一线,踏踏实实站在项目现场时,听到、看到的东西自然变成了脱口而出的语言,第一次拍摄顺利完成。从事新闻工作2年多,很多个“第一次”构成了我的职业日常。我深刻认识到唯有一直在路上、一直有进步,才能真正对得起这份职业,这也是我对自己的期许。

  张力予:

  我与椒江的距离更近了

  首次采访章安街道的箍桶匠人张祥喜,他的手艺和故事让我回味许久。箍桶是最传统的手艺,承载着生活的智慧和历史的重量,这在已近耄耋之年的张祥喜身上毫不违和。与他交谈、聆听他与这门老手艺的故事,我不由地陷入沉思,同时也感到敬佩,沉思是因为他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敬佩的是他对师父的敬意,对这门手艺的在乎与坚持。

  张祥喜与箍桶手艺相伴60年,他做的木质器皿曾陪伴无数人数十载,如今他依旧坚持发扬着这门手艺,做的器皿已是可留作纪念的艺术品。

  听老手艺人聊起他们的故事好比翻阅一本历史书籍,拉近了我与人的距离,也拉近了我与城市的距离。在椒江有很多像张祥喜这样的老手艺人,他们有着丰富的经历,精彩的故事,同他们交流丰富了我的世界。这是我度过的第二个记者节,我期待未来同更多人对话,记录更多人的故事。

  陈笑笑:

  跟摄影家们一起追一场落日

  对摄影师来说,追一场日出和日落,是必不可少的“功课”。那天下午,我跟着椒江区摄影家协会的摄影家们一起来到章安街道太平山,一起拍摄“最美椒江”。太平山是一个可以俯瞰椒江全貌,打卡椒江夜景的绝佳点位。这是大自然赋予椒江的美景,每一次按下快门都是对美的珍藏。

  一到太平山,摄影家们争先恐后寻找最佳摄影点,随后守好各自机位,等待落日降临。我跟着他们学习了如何找机位、如何构图、如何更好地抓拍。大约过了一个多小时,阳光渐渐变得柔和,云彩被染上了一层橙红,落日终于降临。在太平山看日落,仿佛置身于一幅美丽的画卷,大家都很默契地享受这片美好的夜景,现场只剩下赞叹声和快门声。其实,记者与摄影师一样,都必须到现场踩点,深入一线才能拍到最真实、最想要的照片。

  林琦:

  只有在现场才有最真实的体验

  今年的夏季,一如既往的热,甚至可以说是更热,40℃+已经是家常便饭。就在这样的高温天,却接到了要体验高温的任务。

  其实我的心里还是打鼓的,忍不住感慨记者的命也是命,高温天还要跟着在烈日下接受“烤验”,即便这道命题是每年的必“打卡”任务。但是身为记者,使命必达也是无法抗拒的职业述职。

  我也知道,只有在现场才会有最真实的体验,于是我真实体验了一把“园林工人”“巡河员”。遇到了50岁的任粉玲大姐,和她一起在毫无遮掩的花箱旁边栽花种草,被阳光尽情“独宠”,只穿了凉鞋的脚被晒到仿佛要冒火。才明白长衣长裤、宽沿帽、口罩遮脸、布鞋搭袜子,全身包裹的严严实实的任大姐是有多明智,才知道什么是实践出真知、高手在民间。

  至于巡河员潘龙也是结结实实地给我上了一课。跟着他下踩滚烫的大地,头顶“烧烤”式烈日,走在巡河第一线。每天步行1万步以上,除了步行,还要骑行或者开车;湿了又干、干了又湿的衣服,防止中暑随身携带的藿香正气水则是每日标配。正是他们这样烈日下最美的“逆行者”,才让椒江城市更美、河水更清。我的稿件也在现场第一线得到了丰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