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物一故事,垦荒正青春②
人物:缪茜茜
物品:《中国妇女》杂志
在老垦荒队员缪茜茜奶奶的家里,一直珍藏着一本杂志——《中国妇女》1957年第4期,这是她每天都要拿出来看的。这本杂志的封面人物,正是缪奶奶和她的垦荒“战友”。杂志上,缪奶奶笑得灿烂,垦荒如此青春。
缪茜茜:这个扎辫子就是我。当时我正在拔草准备去喂兔子,摄影师就帮我拍了下来。
缪茜茜:1957年,垦荒队部决定在岛上发展畜牧业,那时候我是养兔场场长。养兔需要大量的饲草。我们6个饲养员,除了轮值1个人在兔场喂食之外,其他人都要去割草,每人每天大约要割130公斤草料。都是天没亮就出去天黑了才回来,挑在肩上的草比我人还要重。
缪奶奶今年已经87岁了,记忆也时好时坏,虽然她已经叫不出照片里大陈岛这个养兔山坡的名字,但垦荒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仍在她断断续续的回忆里、在她充满故事的眼睛里热烈着。
缪茜茜:当时就是响应团中央号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那时候我才18岁,是家里唯一的女儿,我还是背着父亲和家里人偷偷去的。我们最初的劳动就是积肥。我以前看人家挑粪桶挨家挨户去掏粪都觉得很脏很臭。但到大陈岛了,大家都比谁挑得多。那时候我们女队员一人挑半担多,一开始都跌跌撞撞的。
缪茜茜:还有就是台风,大陈岛上的风很大,瓦片都被台风飞到蚊帐顶上。这种天气蜡烛刚一点起来,就被风吹灭了。没有办法,我就写信给家里的父亲,让他把家里的手电筒寄给我。
垦荒结束,缪奶奶被分配到大陈镇卫生院药房,也许这就是她与大陈岛的缘分,从一名什么也不懂的小姑娘,到卫生院的副院长,一待就是20年。而支撑缪奶奶扎根海岛的,一定是曾经海岛垦荒的那段经历,是希望大陈岛越来越好的那份纯朴而坚定的信念。
缪茜茜:垦荒队确实磨练了我的意志,让我学会了不怕苦。当遇到困难,只要想到我们垦荒队是在战胜困难中走过来的,就觉得没有克服不了的。垦荒精神在我的人生道路上刻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现在大陈岛也变得越来越好了,我们看着也很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