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0月中下旬开始,我区3万亩晚稻陆续开镰收割,今年我区晚稻种植面积相比去年略有增加,产量也比去年略高,平均亩产预计450公斤,又是一个丰收年。同时,我区的多种种植模式,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三丰收。
传统种粮大户:
机械化操作方便又快捷,种田的收入一年比一年好
11月8日,章安街道种粮大户杨伟光利用晴好天气抢抓农时,加紧收割。收割机在稻田里来回穿梭,不到15分钟,一亩稻田就能收割完成,饱满的稻穗被“收入囊中”,脱粒后顺着输送管进入运粮车,处处呈现一派忙碌的景象。
杨伟光今年种植了800亩晚稻,即将完成收割,由于前期天气晴好,有利于晚稻灌浆成熟,再加上田间管理得当,他种的稻谷平均亩产约在500公斤左右,高于普通农户的亩产。
“加上现在机械化操作方便又快捷,国家还有补助,我们种田的收入一年比一年好。”杨伟光说。
新型种植户:
“稻荷鳖共生”综合种养,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丰收
在下陈街道横河陈村林伟国的田里,水稻田里面养甲鱼,甲鱼吃有害稻虫,水稻和荷花茁壮成长。这种生态复合种养模式是在省、市农科院以及区农水局全程技术指导下进行的,进行“稻荷鳖共生”综合种养,助力增收。
“鳖放在稻田里养,可在水稻丛中玩耍疏松土壤,还能吃稻田里小鱼、害虫、螺等,同时它们的粪便还能给稻田提供肥料,这是一个很好的生态复合种养模式。”区农水局的相关负责人说。
“今年产量明显提高,米的质量也不错,丰收了!水稻的经济效益加上甲鱼的效益,一亩地单种水稻的收入是800元,现在综合种养的经济效益一亩达到9600元,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丰收。”林伟国开心地说。而稻鳖综合种养技术模式既保护生态,减少了污染,从源头上提高了农产品质量,是促进乡村振兴富裕农民的有效手段。
农耕文化研学模式:
学习优秀传统文化,领悟农耕文明“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
在下陈街道横河陈的另一块田上,又是另一个种植模式。街道新乡贤出资50余万元,认领“百亩稻田”作为新一届乡贤联谊会首个助力乡村共同富裕项目,把下陈新乡贤助推乡村振兴的情怀与梦想,写在横河陈未来乡村大地上。
“按照共富乡村规划,‘百亩稻田’实施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升田园风光,让田园和农村成为市民休闲度假的新空间、好去处,延伸农业产业链、创造农业新价值,推动传统城郊农业向都市农业转型升级。”下陈街道相关负责人说。
同时,围绕“百亩稻田”,开发“新乡贤·新‘稻’路”农耕文化研学项目。紧贴大自然脉搏,根据24节气,推出雨水寻春、惊蛰播种、清明春耕、小满插秧、夏至施肥、处暑收割、白露市集等系列研学活动,让更多的孩子在活动中认识美丽乡村,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领悟农耕文明“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
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
指导农户做好收割
据了解,为鼓励粮食生产,我区分别从规模种植,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订单粮食奖励,以及农业社会化服务等方面出台了补贴政策,进一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今年全区晚稻种植面积2.7万亩,预计总产量将达到1.2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5%左右,总体保持稳中有升。
为确保晚稻稳定增收,连日来,我区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及时指导农户做好收割,同时鼓励农户做好秋冬生产,让冬闲田“绿色过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