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2年第三季度“台州好人”名单公示结束,李家才荣登敬业奉献光荣榜。今天让我们来听李家才讲述他的守岛故事。
从当年的稚气未脱到如今两鬓白发的老人,浪花淘尽了李家才的青春时光,却没带走他心中的朝气。
为了岛上居民的供水安全,他很少回老家与新友团聚。他是默默付出的勇敢斗士,也是与寂寞为友的孤胆英雄。
现场
8月3日,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航程,记者来到了上大陈岛,见到了正在上大陈自来水厂观察水质变化的李家才。他头戴一顶草帽,笑容朴实而阳光,让人很难想象他已经过了四十一年驻守大陈岛的日子。
每年夏天是大陈岛旅游的高峰期,用水量也剧增。“今年1至5月份上大陈岛每天日用水量是40多吨。夏天旅游旺季时每天日用水量达到170多吨。”李家才说。因此,李家才的工作量也增加了,以前一星期加一次矾,现在两天就需要加一次矾。他也增加了观察制水供水的次数,保证居民安全优质供水。
工作
细心服务,赢得居民好口碑
在岛上,居民经常下地劳作,挖破水管的事情也时有发生。几年前的一个冬天,上大陈双架岙村一位70多岁余阿婆在种地时不小心用锄头把水管挖破了,余阿婆情急之下托人捎口信给李家才。李家才得知后,立即骑上自行车赶过去,又走了十几分钟山路到出事点,修复水管。
去年一个夏天,晚上10点钟了,李家才从手机监控中突然发现清水池水位下降较快。“糟了!估计出现了较大的漏水点。”李家才一边自言自语一边立即穿好衣服,骑上电瓶车,打着手电筒,到容易漏水的地方逐个逐个查看,一直查到下半夜2点,才在海军某部泵房的水泵和水管连接处找到漏点。
除了用水问题,李家才在生活方面也热心帮助岛上居民。有一次,他在码头看到一位80多岁的阿婆去椒江,女儿雇车送到码头,码头到船上还有几十级台阶下不去,当时船快要开了,母女很焦急,李家才把阿婆背起来,背到船上。
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比如还有一次下雨天,一对老姐妹在码头下不去,李家才看到后,把一对老姐妹背到船上……
18岁登岛,与大陈岛结缘
1981年,李家才从老家安徽省来到大陈岛军营,那时他18岁。1985年,李家才退伍,那一年,他响应祖国建设海岛的号召,留在大陈岛,在大陈的一个集体企业大陈鱼粉厂工作。1990年调到大陈自来水厂,从此,他一直坚守在上大陈的供水岗位上。
“虽然家里漏水不是水厂管理的范围,但我也总是热心地去帮助查找,经常找出抽水马桶等地方的漏水。”李家才说,岛上不少用户常常在闲暇时去椒江住一段时间,他在抄表时就特别留意该用户水量有没有异常。比如有一次,李家才在抄表时发现一位黄鱼养殖户家里一个月的用水量达261吨,而这段时间李家才知道户主去椒江了。发现这一问题后,李家才跟用户通了电话,并帮他关上水阀,避免进一步的漏水损失,用户很感激。
吃苦
在岛上那么多年,记者问李家才:“你长年在海岛苦不苦?”
“长年在海岛工作生活,苦是肯定的。海岛风大,冬天又冷又潮湿;夏天太阳很猛,紫外线很强,海岛人脸都是又黑又红;海岛还特别潮湿,有关节炎的人受不了,家里家具、被子经常发霉,铁的门窗很短时间就生锈坏了;还有蚊子也特别大,隔着衣服都咬人。”李家才说。
李家才说,有时候连续大风,轮船停航十几天,蔬菜也吃不上。文化娱乐,学校、医疗条件这些更不要说了。
2000年后,水厂效益下降,职工收入降低,十几年前开始,李家才一年的收入只有两万多一点。李家才的战友、老家亲戚说,“你在岛上几十年了,工资这么低,就是回老家当个农民也早就有自己的房子了。”
面对战友和亲人的善意相劝,李家才也曾经动摇过。“但我一想到岛上朝夕相处的居民,想到自己十几年的供水岗位,还有海岛的一草一木对我来说都有深厚的感情,我不愿轻易地离开海岛。”李家才说。
李家才说,在他最困难的时候,他就想想当年大陈岛的垦荒队员。“他们啃馒头干,喝番薯汤,住着简陋的房子,用勤劳的双手改变了大陈岛的面貌,他们用自己的美好青春,将一腔热血投在了这片土地上。与他们相比,我的苦又算得上什么呢?”李家才说。
李家才在生活上艰苦朴素,能省就省,就这样,坚持了下来。
惭愧
亲人生病不能在身边照顾,愧对家人
“我在岛上每天想得最多的,就是我的家人。”李家才说,初来大陈岛时自己才18岁,想家的日子特别不好受。谈到家人,他心里最愧疚的就是对父母和儿子。
儿子在椒江上中学时,十三四岁就一个人住在学校附近的出租房里。一次生病发高烧,他一个人在出租房,因体温太高连去医院的力气都没有。但因大风轮船停航,李家才和妻子都无法过去。“儿子在电话里无力地哭,而我们却拿着电话心里干着急,那种无助感真的无法形容。后来我联系椒江的战友带儿子去医院挂针。”回忆往事,这个坚强的汉子还是红了眼眶。
今年,李家才也先后获得台州市首届模范退役军人、椒江区道德模范提名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