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索引号: 1133100200267413X7/2021-141191  主题分类:
 体裁分类:  发布机构: 区发展改革局(区粮食物资局)
 成文日期: 2021- 07- 08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台州市椒江区“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发布日期: 2021-07-08 19: 30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 椒江区人民政府

台州市椒江区“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十二五”期间是我区经济发展的重大机遇期,也面临着资源和环境的双重制约。制定“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循环型”转变,对于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现实基础

(一)现实基础

“十一五”期间,我区经济实现较快增长, 2010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305.91亿元,“十一五”年均增长9.8%。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服务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1.2%,现代物流、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发展提速。产业平台逐步完善,滨海工业区块开发加快推进,椒北沿海工业功能区等基地启动建设。生态环境较大改善,节能减排取得明显成效,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等指标完成上级考核目标。

我区发展循环经济起步较晚。随着综合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循环经济发展环境明显优化,在节能减排、清洁生产、项目示范、生态园区建设等方面积极推进,为“十二五”加速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节能减排取得显著成效。各项指标顺利完成,2010年全区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为0.61吨标准煤,比2005年的0.77吨标准煤下降约20%;规上工业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为0.17吨标准煤,比2005年下降37.4%;规上工业万元产值水耗为17.16吨,超额完成20.45吨的指标任务。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比2005年下降17.92%和21.86%,均完成指标任务。

清洁生产积极推进。“十一五”期间,我区大力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工作,特别是在医化企业、印染企业和电镀企业中开展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先后有56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分别有3家、20家企业荣获省级、市级“绿色企业”称号。

示范重点项目成就突出。百达冷挤压工艺改造、污水处理二期与再生水回用等项目共四批次列入省发展循环经济“991行动计划”,大陈岛风电场一期、方远建材陶粒及陶粒混凝土多孔砖等项目获得省发展循环经济专项资金补助。大陈风电项目建成后,累计实现发电8000多万度,利税2300多万元。2010年新型墙体材料应用比例达73%,节约土地666.91亩、节能2.51万吨标煤。

环境整治深入实施。完成“811”环境污染整治、外沙岩头化工区省级重点监管区“摘帽”验收及纺织、砂洗、冷冻、染线等九大行业环境污染专项整治。近年来全区共计投入1.44亿元资金,新建232套废水处理设施,完成1700余家企业的废水达标整治。在全省率先实行废水处理设施委托第三方运维,排污权交易试点工作实现新突破;实施21个居民小区、63个单位精细化截污改造,城区污水处理实现全覆盖。对237家养殖场落实整治措施,其中52家建设沼气综合利用工程。至2010年底,城区污水收集率达到95%以上,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60%。

生态农业发展迅速。大力推广立体农业套种技术,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2.1万公顷·次,应用农药减量增效控害技术面积达2.2万公顷·次,培育全国绿色食品认证产品18个。积极开展生态观光农业建设,举办区首届生态农业休闲观光暨章安杨梅采摘活动。首个“低碳农业园”——三甲街道楼里村百亩茭白低碳生产示范基地顺利通过验收。建成台州市唯一的生猪生态示范园区,充分利用生猪排泄物并实现污染零排放。组织实施水稻综合防治工程9万亩,建设示范区9个,示范面积1.5万亩。

生态创建工作进展顺利。成功创建1个省级生态镇大陈镇、生态街道白云街道,三甲街道改革村、章安街道谢杨村和山门村等74个村庄成为市级生态村。13所学校被评为省级绿色学校,2家医院被评为省级绿色医院。建立省级大陈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加强对大陈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

(二)制约因素

生态环境压力较大。作为一个沿海城市,我区环境承载能力有限,长期的生态干扰破坏与资源过度开发利用,致使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生态系统自我服务功能下降,调控能力减弱。大部分河流生态用水难以保证,水环境生态平衡失调。城市环境污染总体仍维持在较高水平上,城市生活垃圾、工业废物和河道水环境污染问题仍较突出。

资源缺乏且利用效率不高。以水为例,全区水资源人均拥有量仅为530立方米,不及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四分之一,远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2000立方米的缺水警戒线。虽然2010年规模以上万元产值综合能耗稍低于全市平均水平,但万元GDP综合能耗为0.61吨标准煤,明显高于全市0.51吨标准煤水平。

发展循环经济的长效机制缺失。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意识不强,在确定发展思路、制定规划和政策上,对人与自然生态的相互协调还不够重视,发展循环经济还没有得到有效地组织和考核,没有形成发展循环经济的长效机制。

相关政策体系有待完善。有利于推动循环经济的政策体系尚未形成,技术开发、资金投入、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方面的政策支持仍是薄弱环节,难以规范企业生产经营行为,政策激励和引导力度不够,缺乏强有力的经济调控手段。

科技研发与推广应用有待加强。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科技研发能力较弱,发展循环经济仍存在很多技术瓶颈,对资源节约与替代、能源梯级利用、绿色制造、污染物零排放、相关产业链接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有待加强。

二、规划总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谐社会建设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为核心,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以建立健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运行机制为手段,以建设循环型企业、循环型产业和园区、循环型社会为途径,逐步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

(二)基本原则

1.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优先实施资源能源使用和废弃物排放的减量化措施,不断促进废弃物循环回用和再生利用,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和生态效率。

2.以点带面,分步实施,全面推进。在企业、产业和社会三个层面,确定试点企业和示范单位,制定阶段性目标,取得经验后再全面推广。

3.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全民参与。政府要通过完善政策法规体系来营造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发挥企业主体作用,鼓励全民参与,共同推进循环经济。

4.市场驱动,技术带动,舆论推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能源方面的基础作用, 把技术创新作为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的主要手段。

(三)规划目标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减量化优先,以提高资源产出效率为目标,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加快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到2015年,围绕节能减排核心指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基本建立起比较完善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技术创新体系以及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重点行业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有较大提高,重点领域资源能源回收利用体系和机制初步建立,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和削减,生活垃圾的分类回收与处理系统基本建成、节水节能的社会系统,全社会绿色消费意识和绿色生活观念普遍形成。

 

 

 “十二五”椒江区循环经济发展主要指标

指标名称

单位

2010年

2015年

万元GDP能耗

吨标准煤/万元

0.61

0.53

万元工业增加值新鲜水耗量

吨/万元

62.61

40

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

%

97.6

98.5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

67.02

70%

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

60

85

城市再生水处理能力

万立方米/日

5

15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100

100

规上工业亩均产值

万元

268.99

435

新型墙体材料应用比例

%

73

85

农业秸杆综合利用率

%

62.8

66

无公害/绿色食品认证(累计)

17/14

29/23

通过清洁生产审核工业企业(累计)

56

150

生态村建成比例

%

14

75

(四)总体布局

根据规划目标,未来我区循环经济发展将形成“一江一带两基地”的总体布局框架。“一江”即沿椒江两岸形成的产业发展带,以现有的物流园区为基础,重点发展临港物流业、工业再生资源利用等产业;“一带”即沿海产业带,按照打造产业集群的总体要求,立足现有机械、医化等优势产业,打造工程机械及零部件、风电设备、石化中下流产品综合加工等产业基础,推进以总部经济、现代旅游为主的循环型服务业,成为全市循环经济示范中心基地、先进制造业核心区;两基地即椒北生态农业基地、海岛新能源基地,在椒北依托山水景色和乡村风情,发展生态观光型农业,打造文化休闲基地,成为台州的城市“后花园”;充分利用大陈岛独特的地理优势,开发海上风电场,建设新能源基地。

三、重点任务

(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加快三次产业的结构调整,逐步建立起结构协调、布局合理、生产高效的循环型产业体系。按照“减量化、资源化、高效化”的原则,积极发展第三产业重点发展第二产业,逐步降低第一产业的比重。将第三产业作为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充分发挥作为台州主城区的优势,积极发展高效益、高附加值、低消耗、低污染的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现代物流、商贸市场、金融保险等资金技术密集型现代服务业,推进文化、旅游、社区服务等行业的发展。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以产品结构的绿色化为核心,推动制造业优化升级。精心扶持培育发展具有区域竞争能力的主导产业,深入改造提升传统特色产业,积极培育生物医药、新材料、专用设备、高端机械装备、光电信息等新兴产业,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或关键零部件。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积极推进信息化,推广新技术、新工艺,实现工业生产的集约化、网络化、循环型发展。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把建设特色生态农业、设施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精细加工农业和以大陈岛海域为重点的优质水产品养殖作为主攻方向,实现由传统农业向都市农业的转变。

(二)发展循环型工业

1.建设循环型工业企业

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清洁生产为手段,以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废物排放为主要目的,努力构建工业循环经济微观建设体系。推行清洁生产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通过生产经营的生态设计、技术创新、清洁生产等措施,实现污染物排放最小化和资源利用极大化。在高耗能高污染的化工、医药、橡胶塑料、食品等行业中的重点企业,不断扩大实施清洁生产企业的比例,支持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改造方案,培育一批环境污染少、资源消耗低、经济效益好的绿色企业。继续推进高能耗、高污染的重点工业企业强制性清洁生产。抓好循环经济示范项目建设,到2015年,争取累计列入省循环经济“911”行动计划重点项目10个,国家循环经济示范项目2-3个。

2.建设循环型工业产业

1)提升医化产业

全面实施外沙、岩头医化产业区块转型升级,着力推进“三个转变”:产业结构加快从以中间体与原料药为主向制剂与生物医药并重转变;技术创新从由仿制药为主向仿制药、创新药并举转变;产品结构从原料药、制剂代工为主向高端制剂、生物制药等产品转变,减少三废排放,推动循环发展;开发药物制剂技术,延长产业链,提高产业附加值。鼓励企业开展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推广自动化、智能化制药设备,采用先进、节能的空压设备和先进的环保装备,提高用气质量和“三废”治理的达标水平。

2)发展新能源产业

利用独特的地理优势,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鼓励开展太阳能、风能、生物能、波浪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大幅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消费比重。大陈岛及周边海域风力资源相当丰富,宜规划开发大规模的海上风电场,在十一塘围垦区合适的地段建设风力发电项目。加快推进太阳能光伏发电建设。在一江山岛及屏风山等海域开展波浪能开发利用的前期工作,积极抢占未来新能源产业的制高点。

3)开展工业再生资源利用

鼓励开展工业固体废物、建筑垃圾、污水处理污泥、电子废物等综合利用技术的应用、研发和推广,逐步建立以特许经营为核心的市场准入制度,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源兴办固体废物再生资源利用企业。鼓励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对建筑垃圾进行综合利用,鼓励优先采用建筑垃圾综合利用产品。促进废金属、废塑料、废纸、有机物等可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规范废弃物回收与拆解,防止废弃物回收与拆解过程中的再污染。

3.建设循环型工业园区

建设和完善园区道路交通、物流配送、信息通信、供热、供气、给排水、废物处置等基础设施,实现园区公共设施统一规划、集中建设、集成管理和集中供热、供气。引导园区进行产业升级换代,通过引进关键链接项目和循环使用内部资源,拓展或延伸产业链,逐步形成生态产业链,实现资源综合利用。通过废物交换、循环利用、清洁生产等手段,实现园区环保设施联建共享,加快建设固废集中处置或收集中转系统,实现区内资源消耗减量化和循环化。以椒江滨海工业区块为试点,以医化园区生态化改造为重点,到2015年建成3-5个循环型工业示范园区或工业功能区块,为全面建设循环型工业园区打好基础。

(三)发展循环型农业

1.推广农业清洁生产模式

以降低农业面源污染为目标,深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和农药减量控害,推广使用有机农药、有机肥料及作物配方施肥,减少农药、化肥残留污染,提高有机、绿色农产品比重;将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与生物能开发相结合,鼓励种植业、畜牧业横向联合,加强畜禽清洁生产技术推广应用,推广“种植-养殖-沼气-优质有机肥”的资源综合利用发展模式,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2. 推动特色农业发展

采取政策支持、示范带动等措施,引导农民做大、做精、做强具有比较优势和市场竞争力的蔬菜、水果、水产三大主导产业,引导农业向科技型、生态型、集约型、观光型的现代化“生态大农业”模式转变。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重点发展柑桔、杨梅、葡萄、食用菌、茭白、玉米、观赏花卉等农业示范区和建设特色农业种植基地。建成4个以上产品特色鲜明、竞争优势明显、品牌效应突出、经济效益领先的特色农业精品园。

3.加强生态示范区建设

以省级大陈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建立为契机,推进国家级生态渔业产业化示范区建设,建设包括集网箱鱼类养殖、贝藻类养殖、人工鱼礁、渔业资源保护区及休闲渔业为一体的海洋综合性生态经济开发区。加强对农业废弃物的开发利用,积极开展秸秆资源化综合利用的试点项目建设,鼓励环保型可降解地膜的使用。

(四)发展循环型服务业

发展以生态旅游、循环物流为重点发展服务业循环经济,打造城市“静脉”产业。

加快发展生态旅游,重点建设东海明珠——“一江山岛——大陈岛”、历史古迹—“章安古郡、九子生态景观园”等一批代表性的生态旅游景区。将章安古文化优势与农业优势有机结合,形成集餐饮、休闲、垂钓、新鲜蔬果采摘等于一体的农业生态休闲农家乐旅游区;十一塘发展以海水为主题的农家乐,建设湿地公园、城市休闲带、渔业生态观光园等项目。

以台州现代物流园区为核心,按照海门港物流中心——基地型物流园区——配送中心的布局模式,为制造业创造一个高效的物流基础,构筑与我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相适应的物流网络体系。利用椒江二桥建设和外沙、岩头化工区产业调整并逐步退出的契机,壮大发展临港物流业,加快外沙港区改造提升步伐,努力提高海门港物流吞吐能力。重点抓好台州湾循环产业物流中心、瓯华医化物流配送中心、台州港椒江航道服务区及椒北物流中心等项目建设。提高物流各环节的节能水平,推广应用现代物流设备、管理和技术,改造提升物流产业基础设施、组织运作的生态效率。

(五)推动资源能源高效利用

1.推进节地工作

以调整优化用地结构为核心,确保重点交通、水利、电力能源、民生改善等重大基础设施的用地需求。进一步盘活现有的土地存量,大力进行土地深度挖潜,努力打破土地瓶颈制约,不断拓展土地的发展空间。通过造田造地、建设用地复垦、土地整理等方式,重点对滩涂围垦、弃地、废弃河塘、空闲地、老宅基地、零散园地以及废弃盐田等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积极鼓励零技改用地和厂房加层,引导工业项目向园区和标准厂房集中,提高工业用地投资强度和产出率。滩涂围垦土地利用以综合开发为方向,在增加产业和城镇建设用地供给的同时,充分考虑发展现代农业、耕地占补平衡和生态保护与建设,科学规划十一塘、开发大道、台州大道沿线等重点工程用地,在十一塘重点划区分类供应,引导企业组团争取用地指标,倡导集约用地;坚持“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集镇集中”的思路,结合中心村建设,将小而散的工业企业、村庄归并整合,提高土地使用的集聚效应。

2.推行全面节能

严格限制高耗能行业发展,促进低能耗、高效率产业的发展,按照国家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的指导意见,加快淘汰水泥、纺织、橡胶塑料等行业的落后生产能力、工艺、技术和设备。推广使用高效、低耗、环保、节能的运输车辆、船舶,加速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老式汽车、船舶。以大型公共建筑和工业企业用电大户系统节电节能改造、政府机关和公共场所节电为重点,推动全社会节电节能工作。大力发展农村户用沼气和大中型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积极开发利用太阳能。

3.推进节水工作

以水权制度和节水法律法规建设为核心,以水资源管理体制和节水科技体系为保障,形成全社会节约用水、科学用水、文明用水的新机制。发挥市场在水资源合理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优化区域水资源调度,逐步实施水量分配制度。严格限制新上和引进高耗水、高污染的项目,重点抓好化工、电力、纺织印染、造纸及纸制品等高耗水行业的节水工作,大力推广工业节水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推进节水技术改造,完善工业取水定额管理、用水计划考核等节约用水管理机制,创建一批节水型示范企业。

实施城市供水条例,明确政府、供水企业及用户关系,加强非居民用水计划管理。加快推进再生水回收利用,逐步在河道生态景观、城市新建商品房中推广使用再生水,特别是市政、绿化、环卫和工业用水等方面要率先使用再生水。推进农业节水,积极创建现代节水农业示范区,扩大节水作物品种和种植面积。

4.推进节约用材

加强原材料消耗管理,严格设计规范、生产规程、施工工艺等技术标准和实行材料消耗核算制度,加强重点行业原材料消耗管理。推行产品生态设计,提倡鼓励使用再生材料。推进再生材料的循环利用。发展绿色建筑,推广应用新型建筑材料、节能建筑和集中供热,提高建筑节能技术水平和能源利用率。制定主要原材料耗用定额,在企业生产、公共工程建设、房地产开发等活动中减少原材料的使用,提高原材料的利用率。减少包装材料的使用,鼓励包装容器的重复使用,提高循环利用率。推广使用可降解、易回收、低成本的包装材料,重点解决产品过度包装问题,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

(六)建设绿色政府

充分发挥政府机关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的表率作用,采取有效措施增强资源节约意识,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有效遏制资源浪费现象。广泛推广和使用资源节约技术,加强政府节能采购规范化建设,建立健全资源节约长效机制,完善各项节能管理的规章制度,建设绿色政府。     

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与示范作用,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降低费用支出,带头节约资源。将再生材料生产的产品、通过环境标志认证的产品、通过清洁生产审核或通过ISO14000认证的企业的产品列入优先采购计划,逐步提高政府采购中可循环使用的产品、再生产品以及节能、节水、无污染的绿色产品的比例。在机关事业开展以节约、节能为主题的“绿色办公”活动,建设节约型机关。

(七)构建循环型社会

大力开发生态技术,在生产与生产、生产与消费、生产与流通、消费与流通等各个环节建立起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循环体系。

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加快建设城市社区和乡村回收站点、分拣中心、集散市场“三位一体”的回收网络,推进再生资源规模化利用。加快完善再制造旧件回收体系,推进再制造产业发展。建立健全垃圾分类回收制度,完善分类回收、密闭运输、集中处理体系,推进餐厨废弃物等垃圾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

倡导全民节约,追求经济、简单、实用、健康的绿色生活方式,节约资源节约能源。重点在社区内提倡绿色消费模式和节约用水、节约用电,鼓励居民广泛使用节能型电器、节水型设备,引导公众优先采购环保标志产品和无公害、绿色和有机产品,引导使用布袋子、菜篮子等可重复使用的器具,减少“白色污染”和一次性制品使用。到2015年建成4-5个循环型社区。

围绕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污染土壤生态修复试点、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等工作,全面推进农村环境“五整治一提高”。深入开展“清洁家园,和谐乡村”行动,深化实施“百千工程”和农村工程“康居工程”,推进农村生态示范创建活动,力争到2015年,建成220个市级以上生态村,3个生态乡镇。创建一批绿色学校。

四、保障措施

(一)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尽快出台《椒江区关于加快循环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在政策层面推动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加快制定发展循环经济的标准规范及相关制度,建立循环经济发展的统计制度、监测制度和考核制度,加快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扶持力度。按照污染减排、总量控制、新老替代要求,严格准入制度,继续引导企业走转型升级、可持续发展之路,做好区内重点建设项目的环保政策服务。建立健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价格、税收、信贷、贸易、土地和政府采购等政策体系。建立循环经济发展专项基金,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项目和示范工程,对环境与生态工程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废物综合利用技术等相关技术的创新活动,给予政策倾斜和资金补助。

(二)建立健全生态机制

健全和完善循环经济发展的价格调节机制,通过深化改革,形成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价格和收费制度,综合运用价格杠杆,调节和影响市场主体的行为,建立自觉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机制。深化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研究探索总量控制和减排工作的新办法、新思路,提高企业治污的积极性。开展水务管理体制和水权制度改革试点,进一步完善分类水价、阶梯式水价制度。全面开征城市污水处理费,实施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处置经营服务性收费,逐步推行按污染程度计费的办法;合理确定再生水价格,推进中水回用;建立完善阶梯式电价制度,对高能耗行业中属于淘汰和限制类的项目严格实行差别电价,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制度;试行地价与工业投资强度挂钩制度。建立健全环境预警应急机制,制定和完善椒江区及企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构筑全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体系。

(三)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

按照政府引导、社会投入、市场运作模式,广泛利用项目融资,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不断优化财政指出结构,加大对循环经济建设的投入,对循环经济重大技术示范项目和产业化项目给予支持。鼓励不同经济成分和各类投资主体,以独资、合资、承包、租赁、拍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BOT等不同形式参与循环经济建设,推动再生资源利用等环保基础设施项目,以及风力发电、太阳能利用等可再生能源项目向以公司为主体的运营模式转变。对于综合经济效益好的国家、省级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园区、企业,支持其发行企业(公司)债券、可转换债券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直接融资工具。加快实施新兴产业创投计划,发挥各级政策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杠杆作用,引导社会资金主要投资于资源循环利用企业和项目的创业投资企业,扶持循环经济创业企业快速发展,推动相关技术产业化。

(四)加强人才培养和教育

围绕循环经济建设的重点领域,加快科技基地建设,重视引进高层次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建立高水平的循环经济人才队伍。充分利用长三角地区高端人才集中的优势,加强拔尖人才队伍建设,以柔性灵活方式引进一批专家和学科带头人;积极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加强与国际劳动力市场的合作,大力吸引海外人才和智力来椒创业发展;加强清洁工艺技术、清洁能源开发、清洁产品开发、生态工业、生态工程与技术、循环经济等领域的科研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相关领域重点实验室的发展,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按照市场化、社会化改革方向,充分发挥企业的主导作用和职业院校的基础作用,推动职业院校、培训机构与企业联合组建培训基地,扩大高素质、技能型劳动者的培养规模,到2015年,基本形成一支以技师、高级技师为骨干,中、高级工为主体的技能型人才队伍。

(五)建立与完善技术体系

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建立与完善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体系。大力支持循环经济技术的开发和推广,鼓励帮助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投入循环经济技术研究。重点领域包括新型节能建筑材料和建筑系统、高耗能企业节能技术解决方案和产品、工业废气的回收技术等。

建设资源再生利用的信息交换和网络服务平台,建立政府与企业、社会互动的废弃物管理信息交流平台;建立工业固体废弃物收集系统、社区垃圾收集系统的信息交流渠道,加强园区管理机构与企业的联系。建立循环经济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及时向社会发布有关循环经济技术、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推动环境友好技术和循环经济成果的转化及运用。发展技术咨询服务中介组织,连接企业和技术市场,为企业发展提供生态适用性技术支持。

(六)加强宣传教育与培训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积极参与。要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为主题在全区广泛开展资源节约行活动,新闻媒体要通过各种形式大力宣传这一主题;在各行各业广泛开展各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宣传教育活动;在大中小各类学校中开展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基础教育。改变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片面追求GDP增长、忽视资源和环境的倾向,增强全民对节能降耗、变废为宝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全民自觉选择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把节能、节水、节材、节粮、垃圾分类回收、减少一次性产品使用等与发展循环经济密切相关的活动逐步变为全体公民的自觉行动。各新闻媒体要积极做好循环经济的宣传、推广实施和监督,重点报道一批示范试点企业和典型案例,营造全社会共同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

 

 

 

椒江区“十二五”循环经济重大建设项目表

序号

项目

类别

项目名称

建设内容

项目

性质

总投资(万元)

建设期限

实施

单位

1

工业循环经济

 

 

生态工业集聚区建设

推进椒江滨海工业区等工业集聚区的生态化建设和改造

续建

150000

2006-2020

各相关

企业

2

清洁生产工艺技术改造

在医药化工、印染、电镀、机械等行业创建一批高标准、规范化的清洁生产示范企业

新建

60000

2011-2015

各相关

企业

3

余热回用、集中供热工程

椒江热电厂的供热管网延伸、台州发电厂的余热蒸汽利用

新建

3000

2011-2015

待定

4

海上风电场工程

装机20万千瓦

前期

研究

400000


待定

5

台电二氧化碳捕集工程

建设二氧化碳捕集工程,并进行资源化利用。

新建

5000

2011-2013

待定

6

塑钢结构家具

年产中空成型塑钢结构家具170万套

续建

6400

2010-2012

新云峰塑业家具有限公司

7

钢结构家具及套配件

年产30万套塑(铝)钢结构家具及50万套配件

续建

2100

2010-2012

奥凯塑业电器有限公司

8

新型木塑复合材料工艺技术开发及产业化

每年可节约堆放场地15亩,节电120KWH

新建

5360

2012-2015

吉圣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9

节能节水综合改造

管网路改造,设备内部电机改造调整

新建

1500

2011-2012

信质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10

陶粒及陶粒混凝土多孔砖

年产10万立方陶粒和年产20万立方陶粒混凝土多孔砖

续建

7000

2009-2012

方远建材科技有限公司

11

冷挤压工艺改造项目

年产5200万件汽车零部件

续建

23000

2009-2013

百达电器有限公司

12

LED路灯及室内照明灯项目

投资5000万元,年产18万盏大功率LED路灯

新建

5000

2011-2013

椒光电子电器有限公司

13

燃煤、燃油锅炉洁净燃烧技术改造

小型燃煤、燃油锅炉分批清洁能源改造、水煤浆等其它洁净燃烧技术改造

新建

5000

2011-2015

各相关

企业

14

服务业循环经济

农业观光区建设工程

新建休闲农庄,建立综合性农业观光基地

新建

600

2011-2015

待定

15

九子生态景观园

河道疏浚和大坝寺庙的修复、古桥和牌坊的复制、农业景观的营造

新建

10000

2011-2015

待定

16

瓯华医化物流配送中心

建设医化物流仓储、配送中心,形成年各类化学原料用成品150万吨的配送能力

续建

54000

2010-2015

台州市瓯华医化物流有限公司

序号

项目

类别

项目名称

建设内容

项目

性质

总投资(万元)

建设期限

实施

单位

17


椒江航道服务区及椒北物流中心

建设2个3000吨级泊位、栈桥2座,以及后方陆域船员服务楼、综合办公楼

新建

13600

2011-2015

区交通局

18

台州湾循环产业物流中心工程

改扩建1座5000吨级码头、形成年吞吐186万吨(22万标箱和10万吨件杂货)的能力

新建

45000

2011-2015

台州湾港务有限公司

19

绿色生态工程

绿色学校工程

普及生态教育,创建绿色学校。

新建

1000

2010-2015

各相关学校

20

生态文化产业工程

生态主题宣传教育,生态影视作品宣传与展播,民间文化精品打造

新建

1000

2011-2020

文体局、环保分局

21

生态村创建

到2015年建成220个市级以上生态村。

续建

10000

-2015

相关单位

22

生态乡镇街道)创建

创建省级生态街道。

续建

1000

-2015

生态办、各街道

23

海洋生态保护

大陈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建设

保持海洋生态环境自然状态,维护和提高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

续建

1000

2011-2015

海洋与渔业局

24

海洋牧场

修复海洋资源,在中咀建育苗场

新建

3800

2011-2015

待定

25

农业农村

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治理

畜禽养殖场排泄物治理及推广猪-沼-作物”三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示范

续建

3000

-2015

农林局、环保分局

26

农药减量控害增效工程

安全用药示范区建设,农药市场整治。

续建

2000

-2015

农林局

27

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示范与推广

测土配方施肥面积稳定在15万亩

续建

4000

-2015

农林局

28

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建设

完成绿色有机食品认证9个

续建

1000

-2015

农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