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青年志愿垦荒队员,志愿来到祖国的大陈岛,面对着祖国的海洋,背靠着祖国的山河,脚踏着海防前哨,肩负着人民的希望,我们宣誓,坚持到底,决不退缩,与英雄的边防军一起,用辛勤的劳动,把海岛变成可爱的家乡……”凤尾山顶,当年垦荒队员的铮铮誓言回响仍在。
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467名青年志愿者先后登上大陈岛垦荒创业,铸就了“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大陈岛垦荒精神。
大陈岛垦荒精神激荡的是新中国第一代青年建设祖国的热情,熔铸着老垦荒队员“坚持到底,决不退缩,把荒岛变成乐园”的信念。
如今,它跨越时空款款而来,向新时代挥了挥坚实的手臂,高声歌唱着“让跨越时空的大陈岛垦荒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只争朝夕、不负韶华,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一次垦荒缘,一种垦荒魂,一场“两代人”的信仰对话即将展开……
1.关键词:交通运输
1956年,大陈岛迎来了首批青年垦荒队员。由于当时条件有限,大家只能乘坐货船前往大陈岛。七八名青年学生紧紧挨着,坐在一条摇摆不定的小船上,船很小,机器马力都不足,从椒江到大陈岛约5个小时。即将靠岸时,队员们才发现码头太短,船无法靠岸,只能换小船接驳。
海岛的潮水低、乱石多,一时间,大家无法下船。就在此时,一群解放军前来,十分热情,他们从码头卷起裤脚,把这群青年一个个背了过去。
潘财胜 摄
2020年10月,大陈岛综合码头项目建设交工验收。一个崭新又宽敞的码头出现在海岛尽头。码头建成投用后,年吞吐能力达到4万人次,1万辆车次,极大提升大陈岛的通航能力,改善岛民出行质量。
目前,执行台州至大陈航线任务的船舶共有6艘,分别是两艘普通客船“东镇山”“庆达10”、四艘高速客船“庆达”“庆达2”“庆达8”“庆达9”。其中航行时间最短的仅需70分钟。
2.关键词:开垦建设
有100个困难,克服100个;有1000个困难,克服1000个,一定要把大陈岛建设成为海上乐园。
为了尽快改变大陈岛面貌,上岛后的青年垦荒队员和守岛部队一起,在废墟上搭棚定居,开垦种植。两个月的时间,开垦了几百亩荒地,种下了番薯、蔬菜,办起了畜牧场,启动了岛上农业生产。一年后,垦荒队迎来了第一个丰收年。收获番薯10万多斤,马铃薯4万多斤,蔬菜5万多斤……
孙金标 摄
大陈岛垦荒纪念碑改造、两岸乡情公园一期、青垦文化纪念馆、梅花湾亲水栈道、乌沙头景区提升……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倒排工期,分解任务,设立节点,掀起“两个大陈”建设的新高潮。
近年来,大陈岛牢记嘱托,以“一区五岛”建设为引领,全力推动红色旅游第一岛、两岸交流示范岛、生态美丽岛、数字智慧岛、幸福平安岛建设,积极创建全国现代化海岛建设示范区,将大陈岛打造成为我省海上大花园的示范海岛。
3.关键词:产业转型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1957年,垦荒大队部领导制订了“发展海洋渔业生产,向海洋进军”的宏伟计划,投资建造渔船,组织70名队员的渔业捕捞队,在海边、港湾里从学习摇橹开始,从事捕墨鱼的海上作业。为了进一步发展渔业生产,垦荒队还安排队员先后到福建、舟山、大连等地学习海洋捕捞和海带养殖技术。
如今,大陈人迎“风”而上,率先引进大型抗风浪的深水网箱养殖技术,在全国首创铜围网养殖技术。上规模的大黄鱼养殖企业在大陈海域共有13家,形成了一个小型产业集群,年产高品质大黄鱼6292吨,产值5亿多元,产量、产值均占全省的一半以上。
4.关键词:防台避灾
1957年,渔业生产总收入达18万余元,垦荒队员们人人自觉响应,节约生活开支,每人每月除了留下2元零用钱外,其它全部投入到渔业队集体建设中去。建造了两艘“打洋”船。不过,由于防台措施不够先进,每当岛上台风来临时,垦荒队员们和部队官兵总会第一时间扛起渔船,避免遭受侵害。
1956年至今,大陈气象站的观测资料从未间断。从1961年“6126”号台风中心最低910百帕气压数据,到2004年“云娜”台风58.7米/秒的大风极值,再到2019年“利奇马”台风持续29小时的大风记录,大陈气象站为民生发展提供气象保障,为学术研究提供有力的平台支撑。
5.关键词:从木到林
垦荒队青年大部分生长在城市,缺少生产知识和能力。岛上枯草随处可见,于是各级党组织为垦荒队派去农业、畜牧业技术员,帮助他们学习农业技术、畜牧业知识,指导生产。种树得树,一年后,垦荒队攒足经验,与驻岛部队一起,采用树籽点播和飞机直播方式,让树苗根系深入土层,海岛绿化成林。
如今,绿油油的大陈岛上,那些几十年如一日在海岛种树的大陈人,与绿树一同长成了一种精神。他们种下“垦荒”林,立下“垦荒”志,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党员应尽的义务,以实际行动守护青山绿水,为建设生态大陈贡献一份力量。
6.关键词:暖心关爱
在垦荒队上岛前,大陈岛是荒凉的。人少物资缺,甚至久病都无法医治。在岛上有一位叫孔广波的孤寡老人,由于患有严重的疾病,已经躺在床上无力动弹。国民党败退台湾,老人因病被留在岛上,待垦荒队员上岛后得知此事,喊来了部队官兵,在军医的救治下,老人逐渐康复。垦荒队员十分高兴,立即组织看望老人,并叮嘱其要好好照顾身体。
2019年8月10日,超强台风“利奇马”在浙江省温岭登陆,中心最大风力达到16级。大陈岛也难以幸免,遭遇重创:屋顶掀翻、公路塌方、树木倒伏……面对天灾,岛上党员干部全力投入抗台抢险,帮助偏远自然村居民转移安置。仅仅两天,海岛秩序重新井然。
7.关键词:丰收喜悦
1960年,通过5年的志愿垦荒建设,大陈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渔、牧、副业生产得到蓬勃发展。渔业捕捞量是1956年的6倍,成为当时黄岩县捕捞产量最高的一个公社。
渔业鼎盛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来自浙江、江苏、福建、上海的10万渔民在大陈海域作业,大陈岛就像海上闹市一样。靠着丰富的渔业资源,大陈岛成为国家二级渔港。2017年,椒江区获评“中国东海大黄鱼之都”称号;2018年6月,中国渔业协会授予大陈黄鱼“第二届中国国际现代渔业暨渔业科技博览会金奖”;2019年8月,农业农村部授予大陈黄鱼“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称号……“大陈黄鱼”成为台州名副其实的金名片。
8.关键词:垦荒搭档
1956年1月31日,首批227名青年垦荒队员登上大陈岛,18岁的李光旦和17岁的陈兰芬就在其中。“我俩所在的劳动队距离特别远,平常碰不到。只有开大会的时候,所有垦荒队员集合,还有中午下工到集体食堂吃饭,偶尔能遇上。我一眼就从人群中注意到她……” 1958年,李光旦心里埋下了爱的种子。然后,他就开始用自己的方式向陈兰芬示爱。
农业队一个月有一天休息,每到这天,李光旦就到畜牧队帮忙打扫猪舍、割猪草、挑猪粪。后来,陈兰芬也会帮李光旦洗洗衣服……垦荒青年们的爱情,大多是由互帮互助开始的。
在李光旦和陈兰芬的结婚证上,清晰地写着“李光旦年23岁(男) 陈兰芬年22岁(女)自愿结婚,经审查合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关于结婚的规定,发给此证”,右下角盖有“黄岩县大陈镇人民委员会”的红印章。这也成为了这对垦荒搭档特殊的印证。
从做大陈岛的职业“船老大”,几十年在海上讨生活的陶尚玉;到年仅7岁,就懵懂地随父母登上了一艘大木船来到大陈岛的陶强法;再到自称为“新时代渔民”的陶晨波。陶家三代人扎根海岛的故事成为传奇。
受老一代垦荒队员的影响,陶强法于1980年正式入党,也是从那一年起,陶船长多了一个新的称呼——“陶村长”。作为梅花湾村的村长,陶强法这一当便是将近40年。多年来,他不负众望,坚持为岛上群众解难事、办好事、谋福利。而从父辈手中接过接力棒的陶晨波,则在浪通门海域上办起了一个黄鱼养殖基地。如今的他,已经不用像祖辈、父辈一样远洋出海,每日只需搭乘小船去不远处的养殖场,查看情况、进行投喂、定时捕捞就好。
历史照片由椒江区档案馆、台州市椒江区摄影名家工作室收藏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