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今日椒江 >>椒江动态

田野里的青春填空题

发布日期:2025-08-05 09:11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椒江区人民政府

大城市的生存压力和无处不在的消费主义陷阱正在将年轻人挤压成卷又卷不动躺又躺不平的“45°人”,与此同时,乡村凭借低生活成本、特色产业和数字经济的崛起,吸引着越来越多渴望“喘息”的年轻人回流。这不禁让人思考,乡村,真的能成为治愈年轻人“城市焦虑”的最佳方案吗?

乡村的多元“诱惑”,为渴望逃离城市压力的年轻人提供了现实的“避风港”。在“千万工程”与乡村振兴战略等政策春风的持续吹拂下,乡村正在焕发新生。配套的政策补贴与创业贷款构筑起低风险试错平台,自给自足的田园经济成为“反消费主义”的生活样本,数字基建的完善更是打破地理限制,吸引设计师、程序员等新群体落地,实现“乡村栖居”与“城市收入”的双向兼容。

青年们带着专业知识与前瞻性思维涌向乡村,期望在这片土地上大展拳脚、实现自我价值。然而田园牧歌并非坦途,返乡之路荆棘犹存。基础设施短板首当其冲,滞后的物流网络卡住了农产品出村的“脖子”,匮乏的医疗资源和教育资源动摇着青年人留下来的决心。更深层的问题,是观念冲突引发的阵痛,当心怀梦想、满腔热忱的返乡青年尝试直播助农、生态种植等新业态时,却常被“种地不如打工”的陈旧观念裹挟,被“瞎折腾不务正业”的嘲讽声打击,大大挫败了青年人返乡创业的积极性。

乡村振兴非一日之功,青年扎根需厚植沃土。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深耕厚植产业发展、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领域,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发展根基,方能让青年人回得来,更留得住。通过技术赋能,构建“政府搭台+青年唱戏”的数字生态,让直播电商打通产销链路,让智慧医疗平台连接城乡资源,让优质教学向乡村倾斜,使乡村真正突破地理壁垒。

当“诗与远方”的浪漫滤镜褪去,青年人需直面基础设施的短板、观念转型的阵痛,要以理性为犁、以创新为种,做好文化重塑,在守护传统与拥抱变革的平衡中深耕细作,同时,社会也需营造包容创新氛围,打破文化坚冰,为新业态正名。梦虽遥,追则能达;愿虽艰,持则可圆,让乡村振兴的薪火代代相传,照亮希望的田野。

如果说在城市“躺平”是一种无奈,那么要想在乡村“躺赢”则需要实力。在面对城市与乡村的选择中,务必理性评估自身,切忌盲目跟风。在人生选择的分叉口,青年更当“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无论选择扎根何处,都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在时代浪潮中书写不凡人生,成就自身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