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南京先锋书店撤下门牌,尽管书店解释是修整需要,但该举动引起网友热议,担忧此举是自毁流量,不利于书店发展。毫无疑问,在实体书店普遍承压的当下,引流以提升运营能力确有必要。然而,当“流量”的光环开始遮蔽甚至取代书店存在的根本意义时,书店经营者是时候冷静审视“流量”二字在发展天平上的真实分量了。
对于实体书店而言,流量是生存的基石之一。在网络购书便捷性与价格优势的冲击下,书店门可罗雀、黯然闭店者不在少数。先锋书店的“长红”现象,无疑为行业提供了借鉴。作为国内首批“网红书店”,它将选址定在防空洞里,独特的空间结构与精致的装修风格,赋予了它极高的辨识度。2014年,英国BBC评出全球十大最美书店,南京先锋书店名列其中,在互联网传播和头部效应叠加下,书店的流量可谓只增不减。先锋书店的成功让其他运营者意识到,在视觉占主导的时代,书店可以借助氛围打造吸引人流。一时间,各地“最美书店”纷纷冒出,打卡潮让实体书店的人流量迎来了短暂回暖。
书店流量的增长固然让人欣喜,但伴生的负面影响也不可小觑。在先锋书店,到处挤满了打卡的人,部分人甚至从中找到致富方式,衍生出一条拍照产业链,到处都是“拍立得”、到处可见闪光灯,书籍内容的价值在速成影像中瞬间消弭。运营者应该认识到,书店的流量应该服务而非取代书店的意义。开设书店的初心是为了给大家营造沉浸的阅读环境,拓宽认知的边界。但如果只是成为网红景点,被流量裹挟的书店就只是美丽但空洞的“背景板”。对此,书店发布声明禁止商业拍摄,正是在这浮躁环境中的一次可贵抗争,努力回到“以书为本”的初心,让书店的发展回到正轨。
同时,书店的可持续发展还要考虑流量的有效转化。正如先锋店员反映,游客多为拍照而来,实际购书者寥寥,对运营的支撑有限。如何将“流量”转化为“留量”,提升顾客的购买意愿与深度参与,才是延长书店生命周期的关键。
当追逐短暂、快速的流量成为风潮,作为承载经典的书店更需要保持一份清醒,调整对流量的认知,学会驾驭流量而非被其裹挟,让书店存在且真正富有意义。而对于走进这些“最美书店”的我们,也不妨在打卡之余,多驻足片刻翻翻几页书,或许无意瞥见的某句话会比精心修饰的照片更为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