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今日椒江 >>椒江动态

创新人才资源共享,产教融合迸发新动能

发布日期:2025-07-22 08:36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椒江区人民政府

“郑教授的智能缝制设备设计制造课程紧密结合企业生产,很有意思,我们想趁着暑假,真正到产业一线见识见识,更好提升自己。”这几天,台州学院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三名学生,在“产业教授”郑吉的牵线下,来到杰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开展暑期跟班实习。

今年以来,区委组织部联合区人社局、区经科局、区科技事业中心,在全省率先探索实施校企人才“流动共享”,通过选聘“科技副总”“产业教授”,构建校企、院企双轨育才模式,持续推动人才资源跨行业、跨地域调配,有效服务项目研发、技能人才培养,为产业发展持续注入创新动能。

“科技副总”打通产才融合梗阻

如何让高校人才精准匹配到企业,打通企业科研发展堵点?我区主动走访排摸73家重点企业,梳理技术突破、产品迭代、赛道拓宽等现实诉求,共整理出164条需求“清单”、22项技术难题。通过“线上智能匹配+线下面商对接”的方式,聘请高校、科研院所的人才到企业担任“科技副总”,参与企业技术研发与管理,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台州道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为医药企业定制智能化生产车间的企业,AI计算是提升智能化生产车间生产效率的重要一环,企业希望在其医化装备研发中嵌入AI技术,着力提升验算、推理能力,但苦于找不到合适的技术人才。椒江区人才服务专员将其需求提交到省级平台,在全省高校开展精准匹配,很快引起了良渚实验室的关注。在相关部门牵线下,5月,良渚实验室的胡教授成功加入道致科技,并获聘“科技副总”,带领团队开发医化领域AI垂直大模型及智能体,预计项目研发成功后,将缩短化合物分子30%-40%筛选周期,工艺优化后企业生产效率可以提升25%。

目前,我区已经组织浙江工业大学、浙大台州研究院、台州学院等13批专家团队入企对接,推动47个校企人才(项目)达成合作意向。

“产业教授”释放人才乘数效应

缺乏专业技能人才是当前企业普遍面临的痛点问题,椒江聚焦本土生物医药、缝制设备、光电等主导产业,在25家龙头企业、科技创新型企业、人才创业企业中筛选摸排涵盖生物医药、机械自动化、光学等行业专家,以“产业教授”的身份选派到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实训指导、人才培养、科研合作等工作,通过产教融合模式,为企业输送精准的专业技能人才。

台州爱鑫智能科技创始人许海华就是其中之一。他从5月起与台州学院开展教学合作,开展了工业机器人编程等实训课程,将实践运用融入专业课程,学生们的实操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有效缩短就业适应期,使人才供给更符合企业需求。

截至目前,已经有12名像许海华这样的企业高技能人才兼任市内外高校院所的“产业教授”。短短三个月来,已累计开设创新药前沿进展、人工智能与类脑计算等领域课程15门,组织210余名高校学生到相关企业跟班学习,74名校企共育学生顺利实现就业。

“牵线高校引进‘产业教授’,不仅能够推动校企深化产学研合作,还能搭建校企产教融合渠道,助推更多在校大学生到本土企业实习试岗,有效提高了高校毕业生留台工作比例。”区人社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坤林说。

“流动共享”构建协同创新生态圈

我区实施的人才“流动共享”机制有效激活人才创新链,激发人才科创新动能,着力构建了校企、院企协同创新生态圈。

“我们持续关注‘科技副总’和‘产业教授’发展情况,并对项目推进和企业发展开展全周期跟踪服务。”区委组织部人才科负责人介绍。我区积极引导企业,加大对“科技副总”“产业教授”参与项目的研发投入,同时通过项目路演、平台对接,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投资。项目落地后,通过人才服务专员“一企一策”开展服务,帮助解决政策申请、人才引育、专利申报等方面难题,及时解决企业后顾之忧。目前,已为11个流动人才参与的项目授权“人才贷”2700万元。我区还在全市率先建立“流动共享”人才激励保障机制,给予人才、聘用或派出单位,每年最高1.5万元的补助,并配套“拎包入住”人才公寓。

截至目前,我区已为19家企业、高校院所选派“科技副总”“产业教授”24人,为企业节省用人成本1100万元,牵引带动创新研发投入5300余万元,预计助企营收增加超4000余万元。

“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优化‘流动共享’人才聘任管理制度,明确科技成果的产权归属和收益分配比例,强化利益保障,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椒江样板,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提供坚强人才支撑。”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区委人才办专职副主任李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