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没有游乐园的刺激喧嚣,也不见网红打卡地的华丽布景,却总有拖着行李箱的旅人匆匆赶来,一头扎进蒸腾的水汽与青翠的蔬菜间——椒江花园菜场,正以一场隐秘而热烈的美食狂欢,书写着城市最鲜活的烟火故事。
当社交平台上“椒江花园菜场”的浏览量突破百万,讨论量飙升至三千余条,这座藏身花园新村三十余载的老菜场,早已完成从食材集散地到城市文化地标的华丽蜕变。
海鲜盛宴的鲜活市集
花园菜场像一本摊开的鲜活食谱,牢牢勾着椒江人一日三餐的味蕾念想。
蔬菜的翠绿、肉类的新鲜、瓜果的香甜扑面而来,各类特产也整齐摆放,等待顾客挑选。但最为引人注目的,当属那琳琅满目的新鲜海产品。从活蹦乱跳的鲜虾,到肉质鲜美的各类海鱼,再到肥美的螃蟹、贝类,这里的海产品不仅种类繁多,而且极为新鲜,成为花园菜场的主打标识,吸引着众多食客与餐馆采购者。
“禁渔期是海鲜人的‘淡季’,但我们的鲜度绝不打折。”杨师傅夫妇是花园菜场的老摊主,菜场刚建成不久他们就来了,“开渔时我们凌晨三点就往温岭松门赶,渔船刚靠岸,我们就踩着湿漉漉的甲板挑货,都很新鲜的。”在他的摊位上,冰鲜红头虾、鹰爪虾等五六个品种依次排开,即便在禁渔期,依然能靠丰富的品类留住老主顾。
夏季一到,螺贝成了餐桌上的热门美味。水产摊位上,玉螺、香螺、辣螺、蛏子等各类螺贝挤在筐里,泛着湿润的光。摊主徐阿姨说:“当下最受欢迎的就是大陈岛的辣螺,白灼起来味道非常鲜美。”
碳水爱好者的美食乌托邦
以花园菜场为中心,散发着诱人香气的美食小店星罗棋布,这里不仅是“糯叽叽”爱好者的天堂,更是社交媒体上热度居高不下的“美食打卡圣地”。
每逢节假日,小秀蛋糕点心店便被蜂拥而至的“美食特种兵”层层包围。店主刘女士介绍,这家店在花园已经开了50多年,比花园菜场的年龄都大。踏入店内,不大的空间里,浓郁的米香扑面而来。庆糕、黑米糕、糖心糕、炊圆、桂花糕等台州特色“糯叽叽”糕点,
在柜台里整齐列队。“好多外地客人刷着视频就找来了,点名要三色糕和乌饭麻糍。”店主刘女士边打包边叮嘱,“都是当天现做,不含添加剂,天热得赶紧吃!”
“老板,来5个板油馒头,1个现吃,其他打包。”刚出炉的馒头还烫手,掰开瞬间,油亮亮的糖汁裹着板油丁倾泻而出,撕下柔韧的表皮蘸取甜浆,酥脆与软糯在舌尖炸开。在白水洋海波馒头店铺前,来买馒头的顾客络绎不绝。店里拢共只售卖4种馒头,价格从1元到2元不等,其中板油馒头尤其受欢迎。老板海波,是地地道道的白水洋人。“板油馒头只有在台州才能吃到,我们的馒头和北方的不一样,口感暄软。”
再往前走,郑记梅花糕的焦香、温岭嵌糕的扎实、花园泡虾的酥脆、东方蛋饼的喷香……每一口都藏着台州人对碳水的极致追求。上海游客小李捧着沉甸甸的嵌糕感叹:“为这一口专门打‘飞的’来!年糕皮裹着卤肉油条,咬下去全是幸福!”
时光淬炼的味觉记忆
拐过街角,熟食区的香气勾得人挪不开脚步。
小杨老鸭煲位于花园菜场北面,招牌被岁月磨得发亮,却是老椒江人逢年过节餐桌上的“常客”。门前煤炉上的砂锅咕嘟作响,乳白的汤汁溢出,在灶台烙下岁月的印记。店内汤煲品类丰富,最畅销的是虫草花老鸭煲,其次是猪肚鸡。老板娘杨玲说,除鸡、鸭、鸽子煲外,其他都可以预定,还有骨头煲、鳗鱼煲、鳖煲等。“每个鸭煲得足足熬上4个小时,期间一般要加三四次水,才能烧透,熬出肉香。就这样一天烧2到3批,至少40锅,最多80锅。”杨玲介绍。
邢记炸鸡的油锅里,金黄的鸡块欢快翻滚,香气随风钻进行人鼻腔。摊主老邢夫妇来自安徽芜湖,2000年初到椒江时,因顾虑亏本,只在花园菜场门口支起小摊。未曾想,这一口独特风味迅速俘获大众的味蕾。随着生意日益红火,再加上政府政策扶持,他们终于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店面。“我们家就专注做这几样,明码标价,童叟无欺!”老邢的话语中满是自豪。
而健民卤味的酱牛肉纹理分明,一刀切下卤汁渗出;小胖熟食店的凉拌菜酸辣开胃;传富炸肉外酥里嫩“咔嚓”作响……这些藏在街巷里的小店,用日复一日的坚守,将平凡食材化作令人难忘的舌尖盛宴。
传统与潮流的奇妙碰撞
如果说,上面这些是年代的累积,那当老菜场遇上新潮流,一场关于生活方式的浪漫革新正在上演。
在菜场对面,10平方米的“既白咖啡”支起户外座椅,捧着咖啡的年轻人与提着菜篮的阿姨擦肩而过,咖啡香与烟火气奇妙交融。另一边,“乡下的房子”3.0版社区咖啡店传来复古音乐,主理人笑着说:“比起书店,菜场更有生活的真实感。”楼上居民晾衣浇花,楼下小贩吆喝叫卖,由自行车房改造的小店紧密相连,摊主与顾客闲话家常,陌生人在此也能感受到家的温度。
从清晨第一缕鱼鲜的腥味,到深夜最后一口咖啡的醇香,椒江花园菜场用三十余载光阴,编织出一张关于美食、人情与记忆的网。它不仅是填饱肚子的场所,更是城市文明的活态博物馆,是流淌在市井间的烟火诗行。在这里,传统与现代握手言欢,平凡与惊艳交织共生,吸引着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来此探寻最本真的人间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