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今日椒江 >>椒江动态

椒江,与江共舞

发布日期:2025-07-01 08:40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椒江区人民政府

一座座大桥宛如钢铁巨龙,横跨椒江两岸,桥上是飞驰车流,桥下是悠悠江水,浙东千里海塘纪念碑静静屹立于东海之滨,雄镇万波、保一方安宁…… 谁能想到,曾经,破旧的码头、摇晃的轮渡、拥堵的等待,是她独有的两岸日常,每逢台风侵袭,更有江水漫堤、村庄被淹。

  椒江,是江,也是城!她如同一根命运的丝线,紧密缠绕着椒江这座城市的发展脉络。从历史深处蜿蜒而来,见证椒江的每一次蜕变,也参与了这座城市的每一个高光时刻。

  与江较量,全民筹资筑堤坝

  椒江,这条流淌在浙东大地的江河,以其197.7公里的干流长度、6290余平方公里的流域总面积,稳居浙江省第三大河之位。它西起括苍山麓,东入台州湾,如一条灵动的纽带,既孕育了 “海上仙子国” 的灵秀山水,也成为台州 “七山一水二分田” 地貌中最具活力的经济走廊。

  这条江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水系,更成为台州文明的精神图腾,滋养着一代又一代椒江人“向海而生、与江共舞” 的生存哲学。

  机遇总与挑战并存。台风,是椒江与江共生中绕不开的“年度大考”。当季风裹挟着暴雨从太平洋袭来,咆哮的江水与翻涌的海浪曾是这座城市的梦魇。1997年的台风 “暴击”,在椒江人记忆里刻下了一道渗血的伤口。当第11号台风以12级狂风裹挟着58米/秒的最大风速席卷台州湾,39公里的海塘江堤毁灭性破坏,17条生命消逝,26.75亿元的经济损失,让这座城市在风雨中颤抖。面对满目疮痍,椒江人攥紧拳头,发出了 “与江较量,誓筑铜墙” 的怒吼。

  彼时的椒江,财政总收入仅4.01亿元,而修建高标准海塘预估需3.24亿元,资金缺口巨大。但海患不除,民毋宁日!“勒紧裤带,砸锅卖铁,也要修筑高标准海塘!” 椒江区委、区政府斩钉截铁地定下基调,甚至承诺:在高标准海塘没有建成前,不改善办公条件,不增加会议费、接待费,压缩部分基建项目,过几年紧日子。

  一声号召,全民行动,椒江全民集资建堤塘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浙江海门制药厂等10家企业捐款325万元;建库村村民仅用一个晚上就完成了10多万元的集资任务;全区机关干部每年捐出一个月的工资,连续捐三年;在当时工资普遍不高的情况下,葭沚街道65岁的陈普德老人一人就捐了1080元……

  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为尽可能节省开支,5万军民奔赴海塘江堤,工地上插满了各村的红旗,每一面红旗下方都是一片 “责任地”。肩挑手提堆土方的队伍一眼望不到头,人们扛着沙袋、推着独轮车,在江堤上来回穿梭。烈日下,汗水浸透衣衫,晒脱了皮也没人喊累;暴雨中,泥浆裹满裤腿,摔倒了爬起来继续干。

  历经三年多的日夜奋战,2001年4月22日,浙东千里海塘纪念碑在江滨公园落成,54公里的高标准海塘宛如一条 “钢铁长城”,屹立于东海之滨。此后,即便遭遇 “云娜”“麦莎”“卡努” 等强台风,椒江也能稳如泰山,再无江堤溃决之险。这场与江的较量,椒江人用全民的力量,书写了一段众志成城、战天斗地的壮丽篇章,而那道矗立在江边的海塘,不仅是抵御洪水的屏障,更是椒江人团结奋进、不屈不挠精神的永恒丰碑。

  与江同行,“巨龙”飞架通南北

  江水悠悠,流淌千年,见证着椒江的岁月更迭。曾经,一条宽阔的江面横亘南北,将椒江两岸隔成“咫尺天涯”,只有轮渡是唯一的交通工具。如今,一座座大桥如钢铁巨龙,飞跨椒江之上,成为连接南北两岸的交通动脉,也见证着椒江与江同行、跨越发展的壮丽征程。

  2001年10月18日,椒江大桥正式通车,全长2587.3米的大桥结束了两岸依靠轮渡往来的历史。这一天,整个椒江城区沉浸在沸腾之中,大桥周边密密麻麻的人群,脸上洋溢着兴奋与期待。有老人相互搀扶着,眼中闪烁着激动的泪花;有年轻人欢呼雀跃,迫不及待地踏上这座崭新的大桥;有学校专门放假,让学生来见证历史时刻……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骑车过江一度成为椒江小情侣约会的独特浪漫。53岁的陈先生回忆起当年与妻子骑车过桥的情景说:“一趟来回一个半小时左右,累并快乐着,这是我们这一代椒江人独有的记忆。”

  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椒江大桥的交通压力与日俱增。2014年8月8日,全长3702米的椒江二桥通车,双向六车道的设计不仅分担了交通压力,更让椒北地区的交通区位优势更加凸显。越来越多的投资和项目纷纷落地椒北,为这片土地注入新的活力。2019年6月30日,椒江大桥、椒江二桥同步取消收费,彻底打通两岸交流的“最后一公里”。

  2019年1月16日,台州湾大桥通车;2022年1月,杭台高铁椒江特大桥通车,这座国内首个双向四线斜拉高铁桥,以5.3公里的长度和16.25亿元的投资,成为区域交通的重要枢纽。

  2023年12月30日,台州市解放路过江隧道及南接线工程(一期)动工,预计2027年底通车,届时,椒江南北通行时间将缩短至5分钟,进一步激活两岸协同发展的新动能。

  畅想未来,当解放路过江隧道在江底延伸,一幅崭新的生活图景正徐徐展开:清晨的椒北,上班族多睡半小时,从容吃完早饭,驾车5分钟即达南岸写字楼;周末的隧道里,载满游客的车辆穿梭往来,椒北的草莓园飘来果香,南岸的美术馆正举办特展,“半小时生活圈” 让城乡资源自由流动。

  从轮渡的悠悠江上行,到汽车在大桥上的风驰电掣,再到即将到来的过江隧道,椒江两岸交通工具的变迁,是一部城市发展的奋斗史,也是一部见证人们生活日新月异的幸福史。

  与江共融,一江两岸展新景

  江水滔滔,奔涌向前,椒江与这江水的故事,从来不是单向的征服与对抗,而是一场跨越岁月的深情共融。如今,椒江两岸正以崭新的姿态,绘就出一幅生态美、经济兴、文化盛的动人画卷。

  曾几何时,椒江南岸的工业码头,是煤灰飞扬、机械轰鸣的生产之地,杂乱的煤场、砂场与“低小散”企业,让江岸蒙上了一层厚重的尘埃。但椒江人深知,与江共融,生态优先。2021年,一场从“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的生态蝶变——椒江南岸滨江公共空间项目重磅启动。设计师们将海堤防护、景观绿化、生态修复和文化传承巧妙融合,全力打造城市复合功能的“安全+”海塘和滨江生态休闲景观绿廊。

  闸口公园作为项目先行段,率先向市民敞开怀抱。曾经锈迹斑斑的码头,摇身一变成为市民的“诗与远方”。孩子们在充满趣味的“超级碗”里嬉戏玩耍,年轻人沿着江岸跑步、骑行,享受江风的轻抚,摄影爱好者们则在此捕捉每一帧美好的瞬间。今年,江南城西段海塘岸线整治及生态修复工程第一标段也即将完工,届时将形成5.5公里的生态休闲景观绿廊,进一步提升城市生态品质。

  在生态底色愈发亮丽的同时,椒江两岸的经济发展也焕发出勃勃生机。“首店经济”“街区经济”“楼宇经济”等新兴经济模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国家级非遗徐元白艺术中心、国家级非遗品牌红帮裁缝、成都许家菜等近20家首店落地葭沚老街,为商圈注入新活力。大隐书局试营业8天吸引超4万读者,喜茶首店开业时市民排队两小时只为一品美味,这些现象印证了椒江消费市场的活力。

  “街区经济”让历史与现代激情碰撞。葭沚老街在修旧如旧的基础上,青石板路蜿蜒向前,古色古香的建筑错落有致,传统美食香气四溢,成为游客感受历史文化的好去处。心海天地美食街区、老粮坊文创街区等特色街区也各展风采,汇聚人气,带动消费。而“楼宇经济”的崛起,让椒江的天际线更加璀璨。楼高205米的台州之眼,集商业、办公、酒店功能于一体的,幕墙工程已于2025年3月21日圆满竣工,成功为椒江天际线增添一抹亮色;方远总部大楼、城发青鹤大厦等标志性建筑吸引了众多企业总部、金融机构入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经济蓬勃发展的同时,椒江也在全力复苏悠远的文化传承。章安老街保留了大量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建筑,百年老店方万盛、黄裕泰当铺等诉说着往昔的故事。国家级非遗送大暑船活动,每年吸引十几万人参与,抬阁、荡湖船等民间传统节目沿街展演,成为葭沚老街最隆重的节日。海门卫城作为明代沿海七十二个卫城中规模最大、建成最早的一个,戚继光纪念馆内陈列的抗倭功绩,无声地讲述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站在新时代的潮头,椒江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坚定的步伐,与江共融。未来,椒江将继续守护好一江碧水,深耕两岸发展,让生态之美、经济之兴、文化之韵在江岸交织绽放,绘就出更加绚丽多彩的“一江两岸” 新图景,邀请每一个人来此,感受这份独特的魅力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