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一”假期,我省衢州市政府食堂的“三头一掌”辣香四溢,重庆荣昌区政府后厨的蒸饭柜昼夜轰鸣,苏州资规局停车场的遮阳伞连成荫凉。这场席卷全国十余省份的“政府大院开放潮”,以3.5万个免费停车位、日均接待7000人次的机关食堂等具体而细微的举措,诠释着新时代“服务型政府”的深刻内涵。犹如春日暖阳,照进游客心间,不仅为假日旅游增添了一抹温馨亮色,更在烟火氤氲中勾勒出城市治理现代化的鲜活图景。
曾几何时,高墙深院的党政机关是市井百姓心中敬畏的符号,森严的门禁制度在物理空间与心理认知上构筑起双重藩篱。而今,多地政府主动卸下神秘面纱,打破了这种隔阂,将机关大院从“禁地”变为服务群众的“前沿阵地”。免费停车,解决了游客在假期停车难的“心头病”;免费饮用水,为在炎炎烈日下奔波的游客送上一抹清凉;开放政府食堂,让游客品尝到地道的本地美食,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实则是政府站在游客角度思考问题,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的有力证明,是对“人民至上”理念的生动诠释。
从城市发展角度来看,此举是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城市吸引力的妙棋。在旅游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城市之间的竞争早已不局限于自然风光与历史文化,服务质量、人文环境等“软因素”愈发重要。当外地游客踏入一座城市,党政机关展现出的开放包容姿态,无疑会成为他们对这座城市的第一印象。这种印象会通过游客之口,在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形成良好的口碑效应。以开放的机关大院为名片,城市能够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进而带动餐饮、住宿、购物等相关产业发展,为城市经济注入新活力。
更进一步,这一举措对构建新型政民关系具有深远意义。它搭建起了政府与群众沟通互动的桥梁。当游客走进机关大院,与机关工作人员近距离接触,能直观感受到政府工作的日常运转,了解政府的职能与服务。这种面对面的交流,消除了群众对政府的陌生感与距离感,增进了彼此的信任。政府在服务游客过程中,也能更直接地倾听群众的声音,收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为日后政策的制定与完善提供参考,形成政府与群众良性互动的良好局面。
当然,要让此类暖心举措持续发挥积极效应,还需不断完善与优化。一方面,在服务细节上要下功夫。例如,提供停车服务时,要做好车辆引导与管理,确保停车秩序井然;开放政府食堂,要注重食品安全与菜品质量,合理定价。另一方面,要建立长效机制。不能仅在旅游高峰期才开放机关大院,可在一些特殊节日、举办重大活动时,常态化开展此类服务,让群众随时能感受到政府的温暖。
门扉轻启处,自有春风来。当党政机关卸下神秘面纱、拥抱市井,当公共资源打破壁垒、惠泽于民,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服务供给的创新,更是治理文明的跃升。这种变革启示我们:政府机关的开放不应止于假期特惠,而应成为常态化制度;不仅要做文旅配套的“后勤部”,更要当城市治理的“先锋队”。唯有如此,方能将五一假期的“暖心举措”,转化为推动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持久动力。
期待“开门迎客”的治理春风,能吹皱更多制度创新的春水,让服务型政府的理念在神州大地生根抽芽,绽放出满树繁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