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日,解放一江山岛烈士陵园在苍松翠柏的环绕下,更显静谧庄重。人群中,一个熟悉的身影正专注地整理着墓碑,随后恭恭敬敬地向烈士们敬礼。他叫王立成,一位普普通通的中学生,却连续4年在清明节时,来到这里,用自己的方式缅怀先烈。
身为记者,我与他再度相逢,内心满是好奇与感动,决定深入探寻他坚守背后的动人故事。
初次见面是2022年,他专注整理墓碑、向烈士敬礼的模样就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当我问起他来烈士陵园的缘由时,他说:“小时候父母就曾带我来到这里祭扫烈士,但那时候我还小,不懂‘烈士’的意义。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了解到了解放一江山岛战役,也逐渐明白了‘烈士’这个词的意义。有一次,我独自路过烈士山脚下,望着山上的陵园,就想着一定要再上山看看。”从那之后,这个念头便在他心中生了根,也开启了他长达多年的缅怀之路。
连续4年自发为烈士扫墓
清明日又见椒江少年王立成
“在整理墓碑的时候,发现很多战士牺牲的时候和我现在的年纪相仿甚至还有比我小的。”每一次完成扫墓和敬礼,王立成的内心都久久不能平静,“那一刻,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他们为了我们如今的幸福生活,付出了多么巨大的代价。”
谈及为什么会坚持和印象最为深刻的经历时,王立成的声音不自觉地低沉下来,带着一丝哽咽。“最开始来的时候,更多的是对烈士的崇敬,随着来的次数增多,这种感情慢慢变成了一种使命感,每次来到这儿,我就觉得自己肩负着一份责任,不能让他们被遗忘,这份信念支撑着我每年都如期而至。”
说起这几年解放一江山岛烈士陵园的变化,王立成欣喜地说,他留意到,有越来越多的人自发前来祭扫烈士:“我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带动更多和我同龄的青年朋友来祭扫烈士。今年来祭扫的人很多,我特别高兴,因为有更多人记住了我们的先烈,缅怀他们的事迹,这真的很好。”
王立成的故事,不仅是一个少年对烈士的深情缅怀,更是精神传承的生动写照。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新一代对历史的尊重、对英雄的敬仰,以及那份难能可贵的使命感。
在解放一江山岛烈士陵园
这份传承还在继续
石蒙蒙牵着三年级女儿尹思媛的小手,早早地踏入了解放一江山岛烈士陵园。她回忆起自己的学生时代,感慨道:“我上学的时候,每年清明节都会来祭扫,后来就养成了习惯。如今孩子渐渐长大,我觉得是时候让这份对先烈的敬畏与铭记,在她心中生根发芽。”
随后,她带着女儿,庄重地为每一位烈士清扫墓碑,耐心且细致地讲述着先辈们如何抛洒热血,铸就今日的幸福生活,期望孩子能深切领悟当下安宁的来之不易,倍加珍惜。
在陵园的另一角,7岁的悦悦眼睛闪烁着纯真的光芒,她小心翼翼地将平日里自己最宝贝、舍不得吃的糖果,轻轻摆放在烈士墓碑前,用软糯的童声说道:“烈士爷爷肯定没尝过这么甜的糖。”
悦悦的父亲徐汝刚站在一旁,眼中满是惊喜与欣慰。他坦言,这是第一次带女儿来祭扫,本以为孩子年幼懵懂,没想到她的举动如此暖心。经此一事,徐汝刚当即决定,往后每年清明,都要带女儿前来,延续这份对先烈的缅怀之情。
来自贵州的陈双,由于清明无法返乡祭祖,便带着3个孩子来到解放一江山岛烈士陵园寄托哀思。
陈双介绍,孩子们听闻要来祭扫烈士,主动掏出300元压岁钱,一起购置了毛巾、鲜花和祭扫用的零食。“以前孩子们只能在电视上看到战斗英雄,这次实地来感受,就是想在他们心底早早种下崇敬英雄、追逐梦想的种子。”
吕梅芳一家四代16口人,从缙云远道而来,只为看望丈夫的哥哥——烈士黄周晓。与吕梅芳的孙女黄心恰交流时得知,其爷爷去年离世,而爷爷生前,几乎每隔几年都会来陵园探望兄长。受爷爷影响,今年清明,一家四代,再度来到这里,庄重祭扫。黄心恰眼神坚定,表示今后自己定会常来,延续家族对伯祖父的追思。
放眼整个烈士陵园,烈士墓碑前,各类祭品琳琅满目。娇艳的鲜花、新鲜的水果、香甜的糖果、松软的面包,甚至还有烟酒。这些都是前来祭扫的市民们,怀着赤诚之心自发献上的。每一份心意,都承载着对先烈无尽的缅怀。只要我们将先烈铭记于心,他们便永远鲜活。如今,生活富足、岁月静好,英烈们终于不用再受饥寒之苦。
在这个清明,大家用最质朴的行动,诠释着对先烈的深情追思,让那份永垂不朽的精神力量,代代相传、生生不息。这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未来的承诺,先辈们用生命守护的家园,如今正由一代又一代的后人,以传承和铭记的方式,悉心呵护、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