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份,我区通过基层智治综合应用平台受理基层治理类事件近6000件,涉及消防安全、矛盾纠纷、交通管理等多个方面。大量事务及时响应处置的背后,是一群贴近居民的基层服务者——网格员。
作为社区治理的“第一响应人”,他们的工作内容相似,工作方式却各有不同。近日,记者跟随两位风格迥异的网格员,记录了她们的工作片段。
她说得多:沟通让办事更顺畅
上午8:30,章安街道柏树里村网格员杨林芬撂下电话,作了登记,为前一项工作画上句号。她和我简单打了个招呼,拿起厚厚的文件夹和一个大号笔记本。“记性再好,也不如笔头。”她笑着解释。就这样,我们开始一个上午的入户走访。
第一站是附近的活动室,她需要将之前处置的事情结果告知老人,好让他们安心。第一段路并不远,她和街坊邻居互相寒暄问候。一声招呼、一句问候,有时是解释或是安抚,几乎成了她每天的固定流程。
杨林芬从会计岗位转入网格员工作已有8年。她说,虽然自己生活在这,但一开始也曾有过陌生感和无从下手的困惑,通过入户走访和日常积累,才逐渐建立起与村民之间的信任,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有的村民家我去得多了,他们都知道我是网格员,也愿意说说心里的烦心事。有些事,一来一回说着说着就有了进展。”
除了政策宣传和信息采集,她也常常在节假日协助各类活动落实,帮忙协调村民矛盾等。发现一时间难以处置的隐患或事件,及时通过平台进行流转。当天上午她的“主线任务”是核查一标三实情况,但在执行过程中也顺带完成了其他事项:帮一位大妈交接手工品的货款、进行流动人口积分制宣传、帮来访家长的孩子整理散乱的衣服……她说:“做久了,自然就知道居民的具体情况,知道怎么处理让人家觉得舒服,这样工作也更容易顺利推进。”
整个上午,她一路说着,一路做着。走得不快,交待得却不少,话里话外,全是对社区群众工作熟门熟路的热情。
她听得久:倾听让回应更真切
下午,记者来到海门街道凤凰社区,跟随年轻网格员张笛野走访。她是“00后”,今年24岁,大学学的是服装设计,毕业后短暂从事外贸工作,2023年进入社区成为网格员。她说,这份工作比她想象的更复杂、更有挑战性,也更有收获。
她做事颇有条理,也很细心。出发前,她给我看了当天的任务清单。“平时因为比较熟悉,没写这么详细,今天你来我就写清楚点,上午已经完成了一些,下午继续完成剩下的事项。”她笑着说,接下来要去完成的事,是和网格团队一起走访一户老年人家庭。之前的走访过程中,她了解到老人身体出问题,为此惦记了很久,这次特意和团队成员一起上门做进一步的了解。进门后,气氛很快热络起来。社区主任和网格长一来一往话题不断,她安静地坐在一旁,大多时候在认真倾听。
介绍自己时,张笛野曾提到“有点内向”,更习惯通过倾听去理解他人。在这样的场合,她话不多,却始终在场,默默记录、适时补充,用自己的节奏完成沟通。
在不到两年的网格员经历中,她接触过形形色色的人,也因为他人的言语受过委屈。但这些“挫折”,大多随着问题的解决及逐渐建立的信任、理解慢慢淡去。“认识了很多人,也解决了很多事。现在突然觉得,有很多理由让我坚持做下去。”
说起这份工作的意义,她说:“我的付出得到了回应。那种感觉,就像自己真的被看见了,也许这就是社区工作最大的收获吧。”
记者手记
一天的体验,我最大的感受是:网格员的工作虽不显眼,却密密交织在社区每个角落。他们面对的都是小事,小事背后却连接着居民的情绪与生活。他们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民情收集的“神经末梢”、是基层治理的“黏合纽带”。
从走访中发现问题、在沟通中化解矛盾,她们用自己的方式回应关切、建立链接。杨林芬节奏快、话语密集,把服务揉进日常琐碎中;张笛野安静耐心,更习惯倾听、记录,准确回应。
在椒江,还有许多像她们一样的网格员。工作细碎,却总能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把各类问题化解在村社与当下。他们如春风化雨,小小的不起眼,却滋润着这片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