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今日椒江 >>椒江动态

公共卫生间标识乱象 亟待规范的民生细节

发布日期:2025-03-20 08:26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椒江区人民政府

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中,公共卫生间作为城市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标识设计本应是方便市民生活、提升城市形象的“小细节”,然而,近年来公共卫生间性别标识乱象丛生,却让这一“小细节”成为影响民生的“大问题”,亟待引起重视并加以规范。

公共卫生间标识的核心功能是为使用者提供清晰、快速的指引,但如今,部分场所的标识设计却本末倒置。一些场所为了追求所谓的“创意”和“美学”,采用抽象的几何图形、象形文字,甚至用烟斗、高跟鞋、帽子等非常规符号来代表男女,让使用者一头雾水。2023年7月,浙江一市民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上反映,商场卫生间标识只有看不懂的图形,没有明确的“男”“女”标注;2024年1月,广州一位6旬老伯因看不懂英文误入女厕,引发误会。这些案例充分说明,标识设计如果脱离实际需求,不仅无法便民,反而会制造麻烦,甚至引发尴尬与冲突。

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标识还带有不良隐喻,可能对青少年产生负面引导。例如2024年12月,湖北武汉一处公厕将女性标识设计为“凹”,男性标识为“凸”,这种低俗的设计令人不适,也反映出一些地方在标识设计时缺乏基本的规范意识和道德考量。

部分商家为了追求独特的品牌形象,将公共卫生间标识作为营销工具,过度追求创意与个性,完全不顾公众的辨认便利性。2023年5月,贵阳市一家网吧将女卫生间标识为“天鹅洗手间”,男卫生间标识为“蛤蟆洗手间”,这种设计看似新奇,实则哗众取宠,不仅无法为市民提供便利,还可能引发性别歧视的争议。2025年2月,湖南长沙一网红湘菜馆的厕所标识更是疑似默许男士偷看女士如厕,这一事件迅速引发社会广泛争议,将公共卫生间标识问题推向舆论风口浪尖。

商家将卫生间标识作为营销手段本身无可厚非,但公共服务设施的标识设计应以指引功能为主,不能为了猎奇而忽视其基本功能。这种过度营销的行为不仅损害了公共服务的便利性,也破坏了城市的文明形象。

公共卫生间标识作为公共信息标志,虽有国家推荐性标准,但并非强制实施,导致各地标识规范难以统一。2016年出台的《城市公共厕所设计标准》对公共卫生间标识未作具体要求,现行国家标准GB/T10001.1—2023《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第1部分:通用符号》虽明确了卫生间标识的使用规则,但由于属于推荐性标准,实际执行中缺乏约束力。目前,我国大部分机场、火车站、景区、商场、医院等场所已规范使用国家标准图形符号,但仍有部分单位自行设计标识,造成标识混乱。

这种标准缺失的现状,使得公共卫生间标识无法为公众提供一致、清晰的指引,严重影响了标识功能的有效发挥。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邹振东指出,公共卫生间标识看似小事,但其实关系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如果连基本的公共服务标识都无法统一,又何谈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和公共服务质量呢?

公共卫生间标识乱象频发,反映出我们在城市精细化管理方面还存在不足。规范公共卫生间标识,不仅是提升公共服务质量的需要,更是保障市民生活便利、维护城市文明形象的重要举措。国家层面应尽快出台统一的公共卫生间标识标准,明确标识的设计要求和规范,确保标识清晰、易懂、实用。标识应采用简洁直观的图案,搭配中文及通用外语标识,杜绝使用抽象、复杂的图案与小众语言。针对老年人、视力障碍者等特殊人群,可增设盲文标识或语音提示。同时,要严格审核新标识设计,对现有繁杂标识逐步整改,确保不同人群都能轻松识别。

要限制商家过度营销行为,回归标识的功能性。相关部门应严格执行国家《标志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标准,出台政策约束商家,明确公共洗手间标识应以指引功能为主,限制过度营销设计。商场、饭店等场所管理方要加强内部监督,引导商家在不影响标识辨认的基础上融入品牌元素。对因营销设计导致标识不清的商家,应予以警告、罚款等处罚,促使商家将标识设计回归服务大众的本质。

最后,要强化标准执行,确保标识的统一性。将公共洗手间标识标准由推荐转为强制实施,细化执行细则。相关部门应定期巡查,对不符合标准的标识责令限期整改。同时,鼓励公众监督举报,对违规单位加大处罚力度,推动各地公共洗手间标识统一规范,增强公众对标识的辨识度,提升公共环境的秩序感与规范性。

公共卫生间标识虽小,却关乎民生福祉。只有从细节入手,规范公共卫生间标识设计与管理,才能真正提升公共服务质量,让市民生活更加便利,让城市更加文明、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