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3月9日的全国人大会议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提出实施“体重管理年”3年行动,这一举措如及时雨,直击我国日益严峻的肥胖问题。在社会快速发展、生活方式巨变的当下,我国超重和肥胖问题正以惊人态势蔓延,已然成为重大公共卫生挑战。肥胖绝非简单的体重超标,更是引发糖尿病、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以及部分癌症的高危因素,不仅让医疗费用不断攀升,更严重威胁着群众健康。“体重管理年”行动迫在眉睫,而构建综合防治体系则是破题关键。
数据是最有力的警示。《柳叶刀》显示,2022年我国肥胖成年人数量仅次于美、印。《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表明,超半数中国成人超重或肥胖,成年居民超重率34.3%,肥胖率16.4%,且预计到2030年,成人超重肥胖率将达70.5%,儿童超重肥胖率达31.8%。
究其根源,“四化”诱因不容忽视。饮食结构“失衡化”,国人饮食从传统植物性膳食转向西式高糖高脂模式,1990 - 2019年,加工和超加工食品供能比从9%飙升至30%,南北饮食结构差异也使北方肥胖人口比例更高。生活方式“静态化”,经济发展让工作模式转为久坐不动,国人平均静坐9小时/天,体力活动不足者近1/3,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低。饮食模式“便捷化”,外卖行业兴起,5.45亿用户每日消费33亿元,高油烹饪的外卖让热量严重过剩,中青年男士每周外食超14次,肥胖风险骤增80%。社会节奏“高压化”,竞争加剧使心理压力增大,皮质醇分泌增加,内分泌紊乱,“过劳肥”现象突出,国人平均睡眠时间大幅缩短,睡眠问题频发。
面对如此严峻形势,必须构建“三重”综合防治体系。
完善政策引导和顶层设计是基础。将肥胖防控纳入国家战略,明确各方责任,设定阶段目标,建立KPI体系和第三方评估机制。完善食品监管,实施“红绿灯”营养标签,强制餐饮提供小份餐,外卖平台智能推荐健康餐,发展减脂食品产业链。加强城市体育规划,提高15分钟步行健身圈覆盖率,新建社区预留运动空间,将步行友好性纳入文明城市考核。
构建分级诊疗和健康管理体系是关键。强化智能诊疗监测,设立专业委员会,建立全国监测平台和联动诊疗体系。创新健康传播,借助新媒体打造国家健康IP,开展线下活动,制作VR体验馆,恢复传统养生习俗,修订《广告法》限制不健康食品广告。落实重点人群干预,监控孕产妇体重,开展学生“健康体重”工程,管控校园周边食品,加强学校营养教育。
强化科技赋能和法律保障是动力。推广数字化健康管理工具,开发多功能体重管理APP,利用可穿戴设备实时监测。实施大数据分析精准干预,建立监测平台,预测高风险人群。加大医疗医保扶持,改革医保支付,鼓励开发“健康体重保险”,推动创新药研发。
“体重管理年”行动承载着全民健康的重任,只有全社会从政策、医疗、科技等多方面协同发力,才能有效遏制肥胖趋势,筑牢健康防线,让“健康中国2030”的愿景早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