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住建部发布关于2025年城市更新行动的具体目标及实施策略,将重点放在城市基础设施升级、老旧小区改造以及绿色低碳城市建设上,旨在提升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和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打造智慧、安全、便捷的韧性城市。
以城市更新为笔,绘就民生幸福画卷。当前,许多县域老旧城区的面貌亟待改善。房屋破旧不堪,基础设施严重老化,道路坑洼不平,排水系统不畅,给居民生活带来诸多困扰。公共服务设施短缺问题尤为突出,休闲活动场所不足、健身器材配套欠缺、教育医疗资源分布失衡,使得居民难以享受优质公共服务。通过实施城市更新工程,危旧房屋通过加固改造实现空间优化,道路重新铺设,排水、供电、供气等基础设施全面更新,切实保障民生需求。新建的公园、文化活动中心等公共设施,丰富了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据悉,杭州计划在2025年完成200个老旧小区项目和52个城中村项目改造提升,采取综合整治模式,从基础设施、居住环境、服务功能、小区特色、长效管理等5个方面入手,将数字化、适老化等未来社区场景有机融入改造过程。
以城市更新为轮,驱动经济发展征途。传统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面临诸多瓶颈,产业结构单一、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日益凸显,城市更新为县域经济转型提供了新机遇。一方面,对旧工业区、废弃厂房的改造能有效盘活闲置土地资源,为新兴产业腾挪空间。老旧的工业厂房可摇身一变成为充满活力的创意产业园、电商孵化基地,持续吸引高新技术企业与创新型人才集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城市更新工程撬动房地产、建筑装饰、智能家居等关联产业蓬勃发展,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创造大量就业岗位,有效拓宽居民增收渠道。随着城市环境和基础设施的整体提升,县域的吸引力不断增强,吸引更多外部投资,推动经济良性循环发展。例如,天津环球磁卡产业园提升改造项目,通过融合可持续产业与工业遗产保护双重脉络,引入数字智能、金融与资产服务两大产业,打造集零碳试验田与体验式商业为一体的可持续产商融合示范园,成为链接历史与未来、工业与自然、传统与创新的产商融合的重要城市标志。
以城市更新为弦,奏响文化传承华章。每个县域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这些是城市的灵魂所在。古街、古巷、古建筑承载着县域的历史记忆与人文情感,是城市最具历史底蕴的所在。在城市更新中,通过对这些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性修缮和合理开发,不仅能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焕发生机,还能通过将现代文化元素与县域传统文化相融合,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从而增强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例如,成都宽窄巷子特色街区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秉持“不破坏地形地貌、不拆除历史遗存、不砍一棵老树”的原则,构建以文博艺术、影视娱乐为主导,音乐演艺与文博旅游为配套的文创产业体系,形成“核心园区+文创街巷+城市环境”文创场域空间布局模式。
当前,居住条件正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城市更新无疑是“关键一招”。但是,城市更新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建立一体化推进机制,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与完善的法律保障,并积极鼓励社会资本广泛参与其中。同时,还要高度重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实现城市发展与文化传承的有机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