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索引号: 113310020026732928/2024-155474  主题分类:
 体裁分类:  发布机构: 区统计局
 成文日期: 2024-06-07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经济运行起步稳健 向好基础仍需筑牢
——2024年一季度椒江区经济运行分析

发布日期: 2024- 06- 07 11: 35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 椒江区人民政府

今年以来,全区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聚焦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统筹推进三个“一号工程”、“三支队伍”建设及“十项重大工程”,深入践行“八大理念”,全力奋战“六大片区”,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突出做好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工作,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持续用力,政策效应不断显现。经济运行延续稳定发展势头,实现平稳开局。但当前国际环境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需求不足和预期偏弱仍相互影响,一些短板指标仍需努力提升,二季度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突出重点,精准发力,全力促进经济加速回升。

一、经济运行整体情况

初步核算一季度全区实现生产总值(GDP)193.7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去年同期增长5.5%,分别比去年同期和去年全年加快2.8和1.9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67亿元,增长2.4%;第二产业增加值67.80亿元,增长8.7%;第三产业增加值123.30亿元,增长3.8%

(一)三次产业稳步发展,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

农业生产态势平稳。一季度,全区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6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5%。主要农产品生产稳定,全区蔬菜播种面积1.09万亩,增长4.2%,蔬菜及食用菌产量2.20万吨,增长2.2%。畜牧业受生猪养殖行业低迷影响回落明显,生猪出栏4141头,下降27.1%。一季度末,生猪存栏4503头,下降73.8%;其中,能繁殖母猪存栏643头,下降20.0%。水产市场供给充足,全区水产品总量2.82万吨,增长3.5%;其中,海洋捕捞产量2.05万吨,下降1.1%;海水养殖产量0.76万吨,增长18.5%。

工业经济扩容提质。在低基数、今年春节期间重点企业不停工等多重因素影响下,一季度,全区实现工业增加值62.4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8.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3.29亿元,增长11.7%,增速高于市均1.2个百分点,分别较去年同期和全年加快11.6和8.5个百分点。超七成行业持续向好,全区规模以上工业32个大类行业中,23个行业增加值同比实现增长,增长面达71.9%,较上年全年提升21.9个百分点;其中22个行业增加值增速较上年全年有所加快。六大主导行业呈现“四升二降”态势,其中,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以及专用设备制造业表现亮眼,增加值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30.0%、23.9%和15.8%;医药制造业增加值比去年同期增长3.1%;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电力热力生产供应业增加值分别比去年同期下降31.6%和2.4%。

服务业稳定恢复。一季度,全区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23.3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8%。分行业看,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10.3%)、住宿和餐饮业(8.0%)、批发和零售业(7.6%)等现代服务业和接触型聚集型服务业增势较好,均高于GDP增速,合计拉动GDP增长1.4个百分点。金融业平稳支撑,增长5.3%;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分别下降2.2%和0.1%。1-2月,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4.9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7%。其中,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87.9%、27.9%和14.9%。

(二)投资消费潜力持续释放,增长动能进一步增强

有效投资稳中有升。一季度,全区固定资产投资比去年同期增长7.0%。分领域看,交通、水利和能源投资增长42.5%,高于市均16.9个百分点。工业投资继续压舱助力,工业性投资、工业技改投资以及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47.1%、30.8%和31.4%,均位居全市前列,分别较上年全年提高22.9、18.3和15.4个百分点。民间投资结构持续优化,除房地产开发以外的民间项目投资增长26.4%,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到13.7%,较去年同期提高2.4个百分点。

消费市场强势复苏。在新能源汽车购车补贴等一系列促消费政策和活动带动下,一季度,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3.3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0.9%,较上年全年提高6.2个百分点;其中,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33.19亿元,增长20.5%,较上年全年提高18.9个百分点。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增长20.7%;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增长6.7%。按消费类型分,餐饮收入增长21.2%,商品零售增长20.4%。从限额以上零售商品看,新能源汽车消费火热。一季度,限额以上汽车类实现零售额15.28亿元,增长57.3%,其中新能源汽车零售额增3.0倍,拉动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7.1个百分点,是消费市场较快恢复的重要动力。部分生活类商品需求减少,限额以上烟酒类、饮料类和粮油食品类商品零售额比去年同期下降23.4%、8.6%和1.8%。

(三)要素保障坚实有力,社会民生持续改善

金融信贷保障有力。3月末,全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3418.2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6.1%;其中,住户存款、非金融企业存款和广义政府存款分别增长12.4%、2.0%和10.4%,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下降28.4%。3月末,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3919.2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9.9%,增速高于存款余额3.8个百分点;其中,住户贷款1349.37亿元,增长2.7%;非金融企业及机关中长期经营贷款增长14.0%。

财政支持力度加大。一季度,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8.6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7.1%,实现了恢复性增长。支出实现靠前发力、进度加快。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3.9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5.0%。民生领域支出得到有力保障。一季度,全区民生支出18.45亿元,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达到77.1%。其中,城乡社区事务、科学技术、卫生健康、社会保障和就业、农林水事务、文化体育与传媒、教育等领域支出分别增长119.4%、61.4%、51.4%、43.5%、35.1%、29.6%和22.4%。

(四)结构效益向新向好,发展质效更加彰显

创新步伐加快迈进。新质生产力加快锻造培育。全区加快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做大做强新质生产力。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中,人工智能产业制造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30.7%、23.4%、19.4%和14.2%。高技术产业投资比去年同期增长37.4%,增速高于固定资产投资30.4个百分点,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贡献率达到28.7%。创新成果持续产出。新产品产值80.6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9.3%;新产品产值率达到34.4%,较去年同期提高0.8个百分点。新消费业态保持蓬勃发展。一季度,全区限额以上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 59.5%,拉动限额以上零售额增长9.3个百分点。

民营经济更趋活跃。民营主体在经济发展活动中继续发挥主引擎作用,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民营企业增加值45.0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4.1%,增速高于规模以上工业3.0个百分点,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达99.9%。企业效率效益提升。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民营企业产能利用率为78.4%,高于规模以上工业1.0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民营企业营业收入增长9.8%,高于规模以上工业0.7个百分点;利润总额增速达到90.1%,较上年全年提高81.0个百分点。

共同富裕稳步提速。居民收入水平稳步提升,一季度全区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237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3%。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103元,增长4.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211元,增长6.5%。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稳步收窄,由去年同期的1.65缩小至1.63。

二、经济运行中面临的压力

(一)宏观微观存在“温差”效应。当前面广量大的小微企业恢复发展不及大中型企业,导致微观主体对经济发展感受到“温差”。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占比超 90%的小微型企业中亏损单位数达到240家,比去年同期增长5.7%;亏损企业亏损额增长5.1%,高于大中型企业14.5个百分点;营业收入利润率3.2%,低于大中型企业4.3个百分点;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费用营业成本达到96.4元,高于大中型企业1.4元;应收账款平均回收期为89.6天,比去年同期增加15.7天,高于大中型企业19.6天;产成品存货比去年同期增长9.7%,高于大中型企业11.1个百分点,导致恢复存在结构性不平衡,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小微企业实现增加值22.7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1.2%,低于大中型企业0.8个百分点。从一季度工业及服务业企业生产经营景气状况调查结果看,36.6%的小微型企业认为一季度企业综合经营状况良好,远低于大中型企业27.6个百分点;预期二季度企业综合经营状况乐观的小微企业仅占比36.0%,低于大中型企业6.7个百分点。

(二)外部环境仍存较多挑战。当前国际局势变幻交织,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全球经济复苏仍较乏力,美英挑唆鼓动对华“脱钩断链”,在此影响下,对外贸易形势不容乐观。一季度,全区实现进出口总额58.94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16.9%,降幅高于市均4.9个百分点。其中,出口总额56.60亿元,下降16.3%;进口总额2.34亿元,下降29.6%;降幅分别高于市均4.2和18.8个百分点。我区工业经济与出口形势关联度较高,在当前外需不振制约下,工业企业出口疲软问题犹存。一季度,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出口交货值比去年同期增长11.5%,两年平均下降0.2%。22个出口行业中,14个行业两年平均增速下降。出口总量前十位的行业中,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两年平均分别下降17.2%、13.5%、10.1%和9.2%。

(三)房地产市场仍在筑底。从供给端看,随着原有在库项目步入工程结尾,以及新入库项目有效拉动作用不足等因素叠加影响,一季度,全区房地产投资增速较1-2月急速下滑,由1-2月的增长8.7%下跌至下降4.6%。从需求端看,当前购房者对房地产前景并不看好,大部分人主要以观望为主,导致目前房地产市场活跃度较低。一季度,全区商品房销售面积30.29万平方米,比去年同期下降35.5%,降幅较1-2月扩大16.5个百分点。同时,部分房产开发商也倾向于延迟开盘,如建发养云在内的部分热门项目虽已达到办理预售证的条件,但仍选择储盘蓄客。从关联行业看,受房地产市场疲软影响,与房地产后周期密切相关的商品零售呈下降态势,一季度,限额以上家具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分别比去年同期下降24.2%和4.8%,降幅分别较1-2月扩大3.9和1.3个百分点;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商品销售额比去年同期下降8.5%,其中3月当月降幅更是高达38.5%。

三、下阶段工作建议

一季度我区经济运行开局平稳,但也要看到,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压力性问题仍未解决:市场预期不足影响相关产业发展,产业结构优化仍需不断发力,部分行业存量增长与增量提升均存在压力。二季度,经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仍旧存在,结构问题和发展质效问题短时间内仍难以解决。为进一步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必须不断完善长期发展规划,推动各项部署加快落地见效,进一步激发经营主体活力,增强发展内生动力。要注重精准施策,抓住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这个关键和有效需求不足这个突出矛盾,巩固稳中向好态势,厚植高质量发展基础。

一是稳住工业基本盘,激发发展活力。加大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跟踪监测和指导,关注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用心用情帮助企业纾困解难,推动惠企政策及时足额兑现,采取更多“能感知、有温度、见效果”的措施,促进企业提质增效、发展壮大。同时,也要关注中小企业发展,小微型企业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特别是新增“四上”单位企业,发展仍存在不稳定因素,容易受外界因素影响而造成减产、停产,难以充分发挥新增企业的拉动作用。要建立常态化的、积极的、良性互动的沟通机制,精准了解小微型企业在生产经营、营商环境等方面的诉求,多措并举助企纾困,全力提升企业发展信心,进一步激活市场主体活力。加大科技创新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强研发投入,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通过设立科技创新基金、优化科技项目评审机制等方式,为企业创新提供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

二是抢抓政策风口,畅通双循环。多措并举,抢抓《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政策风口,积极建立更加高效的政府服务平台,加强政策宣传,帮助企业了解最新的政策动向,发挥好行业协会作用,快速有效的传递产业链上下游间的供需信息。鼓励企业开发适销对路产品,抢抓可能到来的消费机遇,加强产需对接、拓展市场。积极组织企业参加会展,帮助企业解决外贸企业通关、出口退税、贸易结算、汇兑等难点;对因国际环境订单减少的出口型企业,要支持鼓励其积极参与内循环,充分挖掘出口转内销市场,保持生产制造能力,并指导出口型企业实现向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转型。

三是加大有效投资,增强发展动力。要加强对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发展前景好的高质量项目引进与培育,加大招商引资的频次与力度,开展分类招商、精准招商、精细招商,引进重大项目,紧盯投资总量和结构优化,加强产业前瞻,聚焦先进制造业,充分利用存量空间,加快推动沿链招商、基金+股权+项目招商,形成“百亿领航、十亿带动、亿元支撑”的项目矩阵。通过简化项目审批流程、提速项目建设进度、打通企业难点堵点,提供优秀的营商环境,实现投资一批、建成一批、达产一批,为经济稳定长远发展打好基础,积蓄动能。

四是挖掘消费潜能,创新促销策略。强化政策激励,繁荣新兴经济。将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加大促消费政策支撑力度,出台系列消费激励政策,持续开展汽车、住宿餐饮、家电百货超市等消费券活动,直接刺激消费者购买意愿,释放消费潜能。加快培育首店经济、演艺经济,繁荣活跃夜经济。推动线上新消费场景和新消费模式融合发展,积极推动线上消费乘势成长;促进线下消费加快恢复,举办系列促销活动,如购物节、特色市集等,吸引消费者参与,推动形成“线上+线下”相融互补的消费大市场。科学组织住宅用地出让,完善人才住房优购政策,调整房票政策等做法,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