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今日椒江 >>椒江动态

海底生物“豪宅”通过竣工验收

发布日期:2024-04-30 15:09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今日椒江

4月27日上午,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厅组织海洋牧场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有关专家,对椒江大陈海域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人工鱼礁一期工程建设项目进行验收。验收专家组听取了项目建设单位的工作汇报,审阅了项目相关材料,经质询、讨论,同意该项目通过竣工验收。

据悉,椒江大陈海域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人工鱼礁一期工程建设项目于2022年8月开工建设,由中交一航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施工,项目建设内容为投放2200套锚礁系统和8套台礁系统,以及建设水下监控系统及水上浮标一套。此外,还设立了海洋牧场示范区标示碑。项目总投资3049.13万元,是我区投放人工鱼礁项目以来投资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

至于为什么要投放人工鱼礁?据区农水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大陈岛海域附近的海底是平的,没什么礁石,不利于海洋生物长期“住”下来。人工鱼礁就是人为制造一些利于藻类植物、鱼虾类长期生存的海底环境。鱼虾贝类愿意“住”下来,就会慢慢发展成族群,建立起优良的海底生态。“人工鱼礁建设后,相当于在沿海营造一批小型的良性人工生态系统,让海洋生物结束‘居无定所’的日子,提高海域生产力。”区农水局相关负责人说。

有数据表明,人工鱼礁有助于资源成倍或数十倍的增加。据专家长期对比分析:人工鱼礁的鱼类品种一般由非礁区的3至5种,增加至45种左右;人工鱼礁的渔产量,一般比非礁区提高10至100倍,最高达1000倍;投放人工鱼礁后,附近海域的海藻数量成倍增加,对海洋环境起到净化作用。

黄鱼养殖等基地,就分布在这些人工鱼礁工程的周边海域。它们的建成,为助力黄鱼养殖、探索碳汇交易、发展海洋经济等夯实了生态环境基础。

据悉,从去年建成的水下监控系统的监测数据来看,该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渔业资源量明显提升。这也增强了周边海域养殖户们的信心,激励其不断扩大养殖规模。在吸引外地养殖户来此投资发展的同时,还能进一步拓展深远海养殖项目。

“人工鱼礁系统建成后,由浮游藻类植物、浮游动物、小虾、小鱼、大鱼组成的海洋生物食物链将层层建立起来,从而达到保护与改善海洋生态环境、优化渔业资源的目的。”区农水局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