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索引号: | 113310020026732928/2024-149469 | 主题分类: | |
体裁分类: | 发布机构: | 区统计局 | |
成文日期: | 2024-04-10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激荡奋进时代强音 赓续奋斗再谱华章
——撤市设区30周年椒江区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回顾
激荡奋进时代强音 赓续奋斗再谱华章
——撤市设区30周年椒江区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回顾
1994年8月,椒江迎来了一件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撤市设区,从此,椒江揭开了发展史上崭新的一页。三十年砥砺奋进史,波澜壮阔,篇篇辉煌;三十载风雨同舟路,历久弥坚,步步铿锵。三十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勇气,走出一条具有椒江特色的发展道路,综合实力实现新跨越、产业转型取得新突破、城市品质蝶变跃升、民生福祉更有质感,谱写了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壮丽篇章。
一、三十年奋进路:综合实力实现新跨越
经济总量跨越提升。撤市设区三十年来,椒江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经济总量连跨8个百亿级台阶,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1993年,全区生产总值(GDP)只有17.55亿元,经过三年发展,1996年GDP总量超过50亿元,此阶段是撤市设区后增长最快的时期,年均增速达到26.7%。到2002年GDP发展到百亿元阶段的水平,达到108.10亿元,此后,GDP平均每三至四年跃上一个百亿级台阶,2006年突破200亿大关,2010年跃升至310.72亿元;2013年跨上400亿元台阶,达到411.53亿元;2017年提高至559.69亿元;2018年继续提高到635.19亿元。在世纪疫情的考验冲击下韧性十足,GDP总量于2021年迈上700亿元新台阶。到2023年达到790.34亿元,总量居全市第三,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11.0%,连续12年入围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区域影响力与日俱增。在经济总量持续扩大的同时,人均生产总值也保持稳定增长。三十年来,人均GDP(户籍人口口径)由1993年的4156元增加到2023年的137966元,年均增长9.8%。
图1 1994-2023年椒江生产总值及增长速度
财政实力显著增强。三十年间,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椒江财力水平的明显提升,财政总收入连续跨越7个十亿元台阶,从1993年的1.83亿元增加至2023年的86.58亿元,增长了46.2倍,年均增长13.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连续跨越5个十亿元台阶,从1994年的1.36亿元增加至2023年的52.31亿元,增长了37.4倍,年均增长13.4%。财政实力的稳步增强也为全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财政保障,财政支出规模逐年加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从1993年的9904万元增加至2023年的64.60亿元,年均增长14.9%。地方财政支出重点向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卫生健康等方面倾斜,近年来,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始终保持在70%以上。2023年,全区财政民生支出50.02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77.4%,比重实现四年连续增长。
二、三十年转型路:在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奋力争先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撤市设区的三十年,是椒江历史上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最大的时期,三十年来,椒江持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坚持把优化产业布局作为主攻方向,第一产业基础地位不断稳固,第二产业创新驱动深入推进,第三产业重点领域蓬勃发展,产业体系竞争力不断增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三次产业比重从1993年的13.2﹕60.2﹕26.6调整为2023年的2.2﹕36.2﹕61.6,显现出一产比重进一步缩小,二产比重有序下降,三产比重快速上升的趋势,并在2009年实现了“二三一”到“三二一”的跨越,经济增长格局从主要依赖第二产业推动逐步转变为二产和三产共同推动。在经济结构调整的同时,农村劳动力不断向二、三产转移,全社会从业人员中,第一、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结构从1993年的42.2:34.5:23.3演变为2022年的2.3:38.0:59.7。
![]() |
图2 1993年及2023年椒江三次产业比重图
特色农业稳步发展。三十年来,椒江坚持贯彻党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持续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农业经济保持稳定发展的良好势头。2023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7.67亿元,是1993年的7.6倍,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1.7%。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农业生产由以种植业为主的单一化传统农业向效益农业、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等多元化现代农业转变。椒江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例由1993年54.5:0.2:10.7:34.6,调整为2023年的39.7:0.1:5.7:54.1。与此同时,积极实施品牌战略,不断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做大做强“一条鱼”“一朵花”“一个瓜”等本地农业特色产业,持续唱响“大陈黄鱼”“椒子农心”等特色农业品牌,“大陈黄鱼”获评“最受消费者喜爱的中国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和“国家地理标志商标”,并连年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工业“压舱石”作用显著。工业作为椒江经济的重要支柱,三十年来,基础不断夯实,行业种类不断丰富,呈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点到群的跨越式发展。2023年,规模以上工业已涵盖32个大类行业,形成了医化、缝制设备、电子信息、汽车零配件、智能家居、时尚产业等为主导的六大产业集群,产业影响力不断增强,已成为全国重要的化学原料药生产出口基地和全国最大的缝制设备生产出口基地。三十年的发展历程中,虽然受到了全球金融危机、中美贸易战、新冠疫情等突发事件的冲击,但是椒江工业经济显现出较强的韧性。2023年,全区实现工业增加值253.46亿元,在GDP中的比重达到32.1%,是1993年的26.8倍,年均增长10.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从1993年的52.32亿元起步,在2001年突破了百亿元大关,2022年突破900亿元,到2023年达到952.37亿元,是1993年的18.2倍,年均增长10.2%。
民营经济飞速发展。民营经济是椒江的经济命脉,在全区经济中的占比远超国有经济和外商投资经济。三十年时光,椒江见证了民营企业从家庭作坊、乡办工厂到上市公司、“隐形冠军”的快速裂变,创造全区超2/3的生产总值,吸纳近八成的城镇就业人员、贡献七成以上的投资、近八成的技术创新以及贡献九成以上的税收。2023年,全区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达到595家,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的95.4%;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74.73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0.9%;民营企业资产总计达到1217.30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总计的78.7%。民营经济成为稳增长、保就业的主力军,成为回报社会之典范。
现代服务业蹄疾步稳。三十年来,服务业作为椒江经济发展“稳定器”和结构调整“加速器”作用持续增强,尤其是1994年台州撤地建市、椒江成为主城区后,对生产生活各方面的服务需求大幅增长,服务业逐步成为引领经济增长的新引擎。2023年,椒江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486.88亿元,是1993年的104.2倍,年均增长13.4%,高于GDP年均增速2.4个百分点,高于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3.3个百分点。交通运输、商贸流通、住宿餐饮等传统服务业保持较快发展势头。2023年实现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19.39亿元,是1993年的25.6倍,年均增长13.2%;实现批发零售业增加值70.18亿元,是1993年的33.9倍,年均增长10.8%;实现住宿餐饮业增加值24.62亿元,是2005年的6.4倍,年均增长6.5%。金融、房地产、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更为迅速。椒江汇集了全市88%的银行、95%的证券区域总部,金融业增加值由1993年的8021万元增加到2023年的138.56亿元,年均增长18.7%;房地产业增加值由1993年的4190万元,增加到2023年的60.95亿元,年均增长11.0%。
三、三十年创新路:在改革发展浪潮中勇做先锋
创新创造活力持续迸发。三十年来,椒江秉持创新制胜工作理念,坚持深入实施创新强区、人才强区首位战略,加大科技资金扶持力度,综合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2022年,全区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24.62亿元,是2002年的11.8倍,年均增长25.2%,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由2002年的1.76%提高到2022年的3.20%,居全市首位,首超省均。连续6年入选“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区”,连续7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称号,被授予全国科普示范区、浙江省首批创新型试点城区、省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区。截止2023年末,全区共有浙江省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40家,浙江省企业研究院15家,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4家,省级重点实验室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
企业研发投入不断增强。三十年来,椒江不断强化梯队引领,以创新研发为切入点,通过政策撬动全面提高企业研发投入积极性,为企业转型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关键和中坚力量。截止2023年末,全区共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39家,浙江省科技型中小企业605家,省科技领军企业5家。博锐生物获评台州首家“独角兽”企业,入选全市唯一省级外资研发中心,博弈科技入选省“科技小巨人”,实现我区零的突破。3项科技成果入选省科技奖,其中杰克科技获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九洲药业获技术发明奖三等奖,怡和卫浴、星星便洁宝获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海正药业入选省科技领军创新团队。2023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研发投入32.35亿元,占营业收入比重为3.2%。位居市区首位。从产出看,新产品产值率持续拉高,2023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318.66亿元,新产品产值率为33.5%。
新旧动能接续转换。三十年来,椒江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走深走实转型发展之路,新旧动能转换步伐进一步加快,以数字经济为引领的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推动“椒江制造”向“椒江智造”跃升。2023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149.80亿元、128.63亿元和69.7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到69.3%、59.5%和32.3%。数字经济赋能发展,数字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指数连续七年稳居全市第一,入选省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2023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66.67亿元,占GDP比重达到8.4%,居全市首位。规模以上工业中,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增加值31.0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4.4%,总量居全市首位。
四、三十年开放路: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中争做示范
消费规模稳步扩大。三十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居民对服务消费的需求持续旺盛,餐饮消费、文化娱乐、休闲旅游、健康养生等服务消费成为消费热点。同时各类市场加快转型步伐,呈现多样化发展,万达广场、青悦城、银泰城、宝龙城、腾达中心等现代都市商业综合体密集开业,为椒江城市商业注入了新鲜血液、增添了新的活力,经济“内循环”活力不断释放。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993年的10.31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324.01亿元,年均增长12.2%,消费市场体量始终保持在全市前列。2023年末拥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30个,年成交额达119.68亿元,交易总量是1999年的5.7倍。其中,年成交额超亿元的市场达10个,成交额达114.02亿元。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加快应用,物流配送体系不断完善,居民消费方式发生了深刻变革,网络购物等新消费模式成为消费市场的新亮点。2023年,限额以上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零售额突破22.44亿元,占限额以上商品零售额比重达到18.2%,保持较快增长。
投资结构调整优化。三十年来,椒江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着力推进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重大项目建设提速推进,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突破,基础设施投资、工业性投资、房地产投资等投资结构日益优化,推动椒江走上内生增长的发展之路。全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先后于2009年、2012年、2016年突破百亿元、两百亿元和三百亿元大关,到2023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量达到445.21亿元,是1993年的65.3倍,年均增长14.9%。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空前的力度推进。2001年,椒江大桥建成通车,实现了天堑变通途的夙愿,随后椒江二桥和椒江三桥先后通车,为南北两岸构筑新的通道。2011年,台金高速通车,结束了椒江无高速公路的历史。2021年,杭台高铁建成,椒江正式迈入高铁时代。目前,金台铁路、市域铁路S1线一期建成运营,杭绍台铁路建设加快推进,构筑起一条与外界互动发展的大动脉。工业投资建设量质齐升。三十年来,工业性投资从2002年的17.10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86.94亿元,年均增长21.3%。房地产投资成为拉动经济发展重要引擎。房地产投资额从1993年的0.59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229.16亿元,年均增长22.0%。
对外开放不断深化。三十年来,椒江主动适应国际外贸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坚定不移地推进对外开放,实施向海图强战略,开拓创新、锐意进取,不断提升全区对外开放能级。外贸规模不断扩大,2023年,椒江进出口、出口总量跨越300亿元台阶,创历史新高。进出口总额由1993年的1.48亿元增加到317.79亿元,年均增长19.6%;出口总额由1993年的1.20亿元增加到305.48亿元,年均增长20.3%。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2023年实际使用外资4664万美元,是1993年的9.5倍,年均增长7.8%。出口结构不断完善,基本形成以医药化工产品、光电家电产品、缝制设备产品、塑料橡胶制品等为主的出口格局。2023年,光电家电、医药化工、缝制设备、塑料橡胶制品等产品出口额分别达到34.41亿元、34.86亿元、31.38亿元和12.37亿元,占全区一般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达到17.0%、16.8%、15.3%和6.0%。外贸市场多元发展。充分利用港口和交通网络化等区位优势和比较优势,在巩固亚洲、北美洲、欧洲等原有市场的基础上,力拓“一带一路”市场。2023年,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出口110.75亿元,占全区一般贸易出口总额的54.1%。
五、三十年幸福路:在现代化进程中推进共富先行
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三十年来,椒江居民收入加速增长,城乡收入差距不断缩小,人民获得感日益增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93年的3584元增长至2023年的81569元,年均增长11.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93年的 1575元增长至2023年的41511元,年均增长11.5%。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倍差由1993年的2.28缩小到2023年的1.97,城乡发展渐趋协调。随着生活条件不断提升,居民对美好生活有更高追求,“悦己经济”、“颜值经济”、“美丽经济”等新型消费方式成为新常态,人均消费支出稳步增长。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从1993年的 2962元增长至2023年的55366元,年均增长10.3%;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从2000年的3337元增长至2023年的33682元,年均增长8.0%。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大幅增加,人民币存款余额中个人存款年末余额由1993年末的3.11亿元增至2023年末的861.72亿元,年均增长20.6%。
保障体系日臻完善。三十年来,椒江始终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提高就业、养老等公共服务水平,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增强居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获得感、幸福感、自豪感。全社会就业人员由1993年末的 25.68万人增至2022年末的49.44万人,平均每年净增792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逐年稳步下降,2023年末降低至1.25%。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2023年末,全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9.63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7.88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3.44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9.79万人;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4.50万人和25.10万人。社会福利机构不断完善,2023年末,全区共有各类社会福利机构279所,拥有床位数6417张。拥有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255家,各类养老机构24家,养老床位4770张。
教育资源优化布局。三十年来,椒江贯彻落实“积极推进科教兴省、人才强省,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发展战略,优化教育布局,不断擦亮“学府之城”金名片,教育事业发展实现大幅度提升、跨越式蝶变。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成功入选全省普惠托育基本公共服务试点地区,实现普惠托育机构乡镇(街道)覆盖率100.0%。学前教育普惠水平大幅上升,2023年末,全区共有幼儿园96所,在园幼儿2.05万人,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100.0%。义务教育优质均衡高水平发展,共有小学22所,在校学生5.41万人;初中15所,在校学生1.87万人;中小学专任教师数4179人,每百名学生拥有专任教师数5.74人,是1993年的1.5倍。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保持100.0%的水平,中小学标准化学校比例达到97.0%。积极引入优质教育资源,构建“高校+、名校+、集团+”等合作办学新模式,奠定均衡发展新基础,推动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台州学校、台州学院附属学校、绿城育华章安中学、浙江师范大学附属台州第一幼儿园等一批名校强园相继落地。
医疗资源加速供给。三十年来,椒江坚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卫生健康服务需要为根本目的,加快构建现代化公共卫生应急和保障体系,着力提升人民群众健康福祉。2023年末,全区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数475个,比1993年末增加410个,其中,医院2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40个,诊所(卫生室、医务室)278个,村卫生室111个。医疗机构床位数由1993年的705张增加到2023年的5254张。卫生技术人员数由1993年的1142人增加到2023年的9287人,其中,医生数由1993年的529人增加到2023年的3723人。智慧医疗成果颇丰。推进慢性病一体化门诊建设,为患者提供“全周期健康管理”,提升群众就医感受度和慢性病控制效果。在全省率先启动海岛“三医联动”,开通全国首条陆岛应急救护无人机航线,大幅提升海岛紧急医疗运送效率。
文化建设百花齐放。三十年来,椒江坚持以文化升华为共同富裕铸魂塑形赋能,进一步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适用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2022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22.40亿元,占GDP比重达到2.9%。2023年,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达2.45亿元。文化设施实现城乡全覆盖。2023年末,全区拥有公共图书馆1个、文化馆1个、博物馆6个,图书馆分馆、文化馆分馆实现街道全覆盖,拥有9家“和合书吧”自助图书馆、8家海岛红色书吧、1辆汽车图书馆及90家基层流通服务点。积极培育区域特色文化,探索“美食+旅游”发展路径,不断扩大“糯叽叽、鲜嗒嗒、甜蜜蜜”地方风味影响力,持续丰盈“椒享乐”共享文化品牌,常态化举办高品质话剧、歌舞剧、相声等展演,打造年轻人宜居乐居的青春之城。打响“椒享乐”公共文化品牌,草坪音乐节、共享钢琴等活动彰显城市青春气质、文化韵味。央视《非遗里的中国》首季取景葭沚老街,台州乱弹剧团获评全国先进基层文艺院团,大陈岛垦荒精神上榜首批“浙江文化标识”,大陈岛红色旅游入选国家级服务标准化试点。
绿色发展稳步推进。三十年来,椒江坚持以美丽椒江建设为抓手,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以改善生态环境、创新生态改革、完善生态制度为基本内容的生态文明建设格局,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2023年末,城市用水普及率、城市燃气普及率、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已达到100.0%,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成逐年上升,细颗粒物(PM2.5)年平均浓度逐年降低。市民广场、云西公园、和合公园等城市公园和一批“口袋公园”成为居民家门口的“诗和远方”,城市绿地覆盖面积由1994年的265公顷增加到2023年的2672.08公顷,公园个数由1994年的3个增加到45个,公园绿地面积由1994年的22公顷增加到2023年的636.55公顷。数字化赋能污染治理,“蓝色循环”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模式获2023年度联合国最高环保荣誉“地球卫士奖”。
追梦人的脚步,总是铿锵而坚定;攀登者的征程,始终向高远延伸。抚今追昔,椒江撤市设区三十周年,不仅是椒江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更是椒江续写辉煌的新起点!如今的椒江,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乘势而上、接续奋斗,激情谱写省域开放型高能级中心城市主城区建设和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的新篇章,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中展现椒江担当、彰显椒江作为、拼出椒江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