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3月27日晚,下陈街道下陈村文化礼堂传出阵阵清脆的腰鼓声和欢快的音乐声,标志着下陈街道“乡村艺校”春季班开班。本次培训班有70余名学员参加。
根据“一村一品”“一堂一色”实际精准开设特色课程100节
“之前晚饭后在家要么看电视,要么刷手机,现在晚饭后,我们就来文化礼堂学习大鼓,排练节目,生活更有追求了,人生也更丰富美好了。”在大鼓培训班上,横塘村村民阮雪斐学得非常认真,自从参加大鼓队后,她的心态也变得年轻了,邻里的关系也更加融洽了。
“过去打麻将是村民的主要娱乐。现在文艺活动成了主角,村民们跳排舞、打篮球、打太极,现在又给村民学习腰鼓课和可乐球课……娱乐活动既丰富又健康,家庭关系、邻里关系和谐多了。首期开班就有20多名队员报告参加学习。”教师陈桂莲介绍。
当天晚上,下陈街道横塘村大鼓课程和舞龙课程也同时开班。
据悉,为进一步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营造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文化氛围,下陈街道开设“乡村艺校”,根据“一村一品”“一堂一色”实际,精准开设群众参与度高、反响度好的春、秋季特色课程100节,逐步推动文化阵地由强基础、创特色向打擂台迈进,聚力打造“红色”“书香”“艺术”“古韵”四类文化礼堂,串点成线,形成下陈文化礼堂示范线路,着力争创全区典范。
“乡村艺校”激活基层文化“一池春水”
近年来,为了打破文化阵地冷热不均的态势,立足各村特色精品,下陈街道积极探索实施文化礼堂“三年计划”。所谓文化礼堂“三年计划”,就是用一年时间全域开展“菜单式”公共文化课程,供各村“点单”报名,让群众从“被动式”接受到“主动式”需要,让文化活动遍地开花、文化阵地欣欣向荣。
再用一年时间精准施策,以艺术乡建为载体,创新“乡村艺校”模式,针对性、系统性地开办专属于各村特色的春、秋季特色课程,逐步构建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团队,精心培育别具一格的礼堂节目,形成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
最后用一年时间,通过文化礼堂线下平台打擂台、办赛事,加强与企业、学校、园区的交流合作,全域打响“下陈的村晚”品牌。同时,下陈街道利用学习强国、“智美下陈”公众号等线上平台充分展示文化成果,线上线下联动,让文化队伍在切磋比拼中不断擦亮底色,让乡村文脉和文化礼堂从邂逅到相依,再到相融,用文艺点亮礼堂,激发乡村文化的内生动力,凝聚起推动宣传思想文化高质量发展的下陈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