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中的清廉故事 |《却赠檄文》 |
发布时间:2024-10-15 浏览次数: 来源:椒江区纪委区监委 |
《却赠檄文》 清·张伯行 一丝一粒,我之名节; 一厘一毫,民之脂膏。 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 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 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 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 【清廉故事】 张伯行(1651年—1725年),河南仪封人,字孝先,号敬庵、恕斋。历任山东济宁道、江苏按察使、福建巡抚、江苏巡抚、户部侍郎、礼部尚书等职。居官二十余年,康熙评价“伯行居官清正,天下所知”、“伯行操守天下第一”,称之为“天下第一清官”。 张伯行自幼聪敏好学,品德高尚,13岁就通读四书五经。康熙二十年,张伯行中进士,后经考选,授内阁中书,从此步入仕途。康熙四十二年,张伯行出任山东济宁道。正值灾荒之年,百姓流离失所。张伯行按照朝廷“分道治赈”的旨意,开仓放粮赈灾,帮助百姓渡过难关。事后,他的上司却认为他擅动谷仓,张伯行据理力争:“谷仓为轻,民命为重。”上司只好作罢。 康熙四十五年,张伯行升任江苏按察使,对官场陋习深恶痛绝,未按当时“惯例”给上司送礼。因廉洁自爱,不巴结上司,张伯行 得罪了总督、巡抚等人,以致盛名在外而无人举荐。任按察使的第二年,康熙南巡召见张伯行,亲自举荐、擢升其为福建巡抚,赐以“廉惠宣猷”榜,并勉励他继续做一个廉政为民的好官。 康熙四十八年,张伯行调任江苏巡抚,为谢绝各方馈赠,特地撰写了这篇《却赠檄文》,张贴于居所院门及巡抚衙门。檄文言简意赅,通俗易懂,主张清清白白做人、堂堂正正做事、坦坦荡荡为官。老百姓看到檄文内容,无不拍手称快。而那些送礼者见此犀利檄文,不敢自讨没趣,便悄然离去。这篇檄文也不胫而走,广为传诵,被人们誉为为政清廉的“金绳铁矩”。 清朝雍正三年,张伯行病逝。雍正皇帝赐谥号“清恪”,赞其为官清廉,恪尽职守。光绪初,诏谕从祀文庙,这一殊荣,清代只有汤斌、陆陇其、张伯行三人。张伯行在近40年的宦海生涯中,政绩斐然,清正廉明,刚直不阿,“天下第一清官”的美名千古流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