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载岁月悠悠,台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解放路”便是见证时代变迁的一个视窗。
台州解放路是椒江旧城与新区之间的主干道,以中山路为界,划分为解放南、北路,于1981年正式命名。昔日,沿线分布的是传统工业区。如今,11座二十多层的高楼“圆筒”建筑群一字排列,与枫山、凤凰山遥相呼应,成为了椒江城区标志性建筑,已成为集商贸、文化、娱乐、居住于一体的复合型新兴商业区。
解放路的前身,说是公路却也不过6米宽。马路上车辆寥寥无几,主要以农用拖拉机和军车为主。西侧是一条污水河道,沿途有大片坟地,十分荒凉。变化从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解放南路新建了台州化肥厂、海门机床厂、海门针织厂、台州纺织机械厂等几十家工厂,一度成为台州地区重点工业区。
1981年7月,台州城市中心迎来了快速发展。此后,解放路西侧的污水河道被填平,路面拓宽到36米,兴建了金融大楼、石油大楼、外贸大楼、航运大楼和供销社贸易中心等10多幢高层建筑,还开办了小商品市场、副食品市场和粮食市场。“在拓宽改造中,填掉了之前的新挑河,铲平了原先路边的一个小山头,随后,椒江陆续新建各种大楼和大厦。”浙江日报社台州分社老记者刘治浪曾采写了不少台州解放路的新闻,他回忆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3层楼早已经不是稀罕的事情。“仅1987年,就建成了7层的农垦大厦、8层的供电大楼、10层的椒江大厦,甚至有11层的台州石油大楼。”
紧接着第二年,12层的银行大楼(现在的台州市工商银行大楼)也拔地而起,成为当时最高楼。直到上世纪90年代才被15层的海关宿舍楼取代最高楼地位。“每年都有新造好的高楼,老百姓走过高楼,都免不了要赞叹一下。”刘治浪说,那段时间里,解放路一带乃至椒江城区的变化日新月异,城市中的最高楼不断被超越。与此同时,城市道路开始改造拓宽,逐渐形成四横八纵一循环的主干道路网架。
彼时的解放南路区块,除了老旧、杂乱、配套设施滞后的居民区,沿线还分布着传统的工业区。随着时代发展,原先的工业重地与主城区的发展格格不入,改造迫在眉睫。后来,海门河被填,一度成为汽车客运中心;又随着城市人民物质生活的丰富,海门河变成“美食一条街”;再随着人民精神生活的需要,此处又成为“文化一条街”……椒江建市后的十多年时间里,市区面积扩大了一倍。
1994年8月地级市台州设立,椒江随之撤市设区,成为台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此以后,椒江进行了大规模的旧城改造、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中心城区的发展日新月异。那些年,在老椒江人眼中,解放路像一条五彩缤纷的彩带。人行道旁种着两行法国梧桐;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之间是两条绿化带,夹竹桃和美人蕉互相争艳。两旁各种风格的建筑物鳞次栉比,商店一家连着一家。
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台州逐渐释放改革活力。“2000年后,解放路上自行车、摩托车、轿车越来越多。”道台里文创院创始人朱鹏说。沿街而上,房地产开发、工程招标、船舶买卖、企业形象策划公司和劳动力市场、婚姻介绍所等业态如雨后春笋,热闹非凡。然而,作为台州城市群的核心,椒江亟需在城市人口集聚、城市功能辐射、城市经济跨越等三大方面破题。那时的解放南路区块,成为椒江破解这三大难题的绝佳载体。
2002年,台州市、椒江区两级政府做出一项重大决策,实施解放路改造工程。从2003年5月工程启动到2012年5月,改造历经10年,总投资19.5亿元,解放路旧貌换新颜。现在,11座19层至27层高层“圆筒”建筑群一字排列,与枫山、凤凰山遥相呼应,成为椒江城区标志性建筑。因为“圆筒楼”的“入驻”,解放南路成为了集商贸、文化、娱乐和居住于一体的复合型新兴商业社区,前来打卡的人越来越多,成为主城区最繁华街道之一。不远处,解放路的过江隧道已经开工建设。这也是台州建设的第一条过江隧道,对于完善台州城区路网体系、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升城市能级有着重要意义。项目建成后,从椒江南岸十字马路到北岸前所的通行时间将从现在的25分钟缩短至5分钟,极大地便利两岸百姓出行。公路运输道路的不断增加和扩大,也促进了本地经济发展和对外交流,坐车日行上千里早已不是梦。不仅如此,随着沿海高速、杭绍台铁路等大交通项目相继建成,杭州1小时交通圈、上海2小时交通圈未来可期,综合立体交通的建设格局日益拓展,让台州迸发出更为强劲的活力。
华灯初上,解放路两旁,七彩霓裳,熙熙攘攘。未来,随着更多城市更新项目的推进,“向新”的发展还有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