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索引号: | 113310020026741562/2023-149854 | 主题分类: | |
体裁分类: | 发布机构: | 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 |
成文日期: | 2023-06-19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2022年工作总结和2023年工作思路
2022年工作总结
一、公共服务释放新活力
一是“文化圈”不断拓宽。新建文化驿站5家、和合书吧2家、“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95个、乡村博物馆3家。二是“保障卡”全市首发。全市首发2000张文化保障卡,整合13类联盟、93家文旅体设施、场馆、项目,拉动文化消费600多万元。三是“椒享乐”逐步奏响。以共享为理念,借力社会力量,推出“共享钢琴、街头艺人、JUMP 街舞”等共享子项目,募集8架钢琴,组织街头艺人、JUMP 街舞活动50余场,相关工作成果获市委主要领导批示肯定和市级以上主流媒体30多次宣传报道。四是“点菜单”广受欢迎。持续组织30余名文艺志愿服务团成员“按需配送”,提供20多个门类的点菜单,推出365公益课堂、惠民剧场、戏剧进校园、文化三下乡等708场,受益群众36200人次。
二、产业发展提升新能级
一是项目建设有力。推进重大文旅项目建设13个,投资额38.75亿元。旅游业“微改造、精提升”申报项目95个(已入省库67个),计划总投资额2.39亿元。二是政策兑付有效,出台《椒江区旅游业纾困补贴政策》《扶持大陈岛旅游业发展奖补政策》,奖补资金400万元;发放文化产业和旅游发展专项资金100.28万元;修订出台《椒江区跨区域游客招徕(地接)政策》,旅游地接奖补资金69.02万元。三是示范创建有序,出台《椒江区全域旅游总体规划暨红色旅游发展规划》,不断完善旅游标识标牌和游客咨询中心等设施,全力推进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
三、文旅融合打开新局面
一是老街“旧貌换新颜”。今年年初开街的葭沚老街,围绕“台州城市会客厅、新时代文化高地、文商旅融合发展新典范”目标,招引大隐书局、浦江荟、御道茶会等多家国内标杆品牌入驻,从台州文化、葭沚文化出发,运用光影技术,结合景观亮化、演员表演、无人机演绎,打造台州首创的《琉璃文昌》、《在水一方》两个演艺点位。二是乡村“冷场变热场”。发展乡村游,深入挖掘下陈、章安、前所等乡村旅游资源,聚焦“荷花塘、古村落、研学基地”等阵地,推出“古村游、非遗游、军事游”等。激活乡村集市,举办椒江潮涌东海旅游音乐节暨前所首届共富集市,吸引商家50余家,到场群众2000余人,拉动消费40多万元。三是消费“聚变促裂变”。精准落实旅游业常态化疫情防控举措,高质量举办文化和旅游消费季活动,推出100万元大陈岛旅游消费券,带动大陈岛消费300多万元;推进“百县千碗”活动,台州方远国际大酒店、顺记·浦江荟入选2022年省级“百县千碗”美食体验店名单,举办“百县千碗”进校园暨“县千碗进百年书院”等活动。
四、体育工作取得新突破
一是阵地拓宽。新建10个微型便民体育公园、5个百姓健身房、4条健身游步道、2个多功能运动场、1个体育设施进公园,极大提升了硬件标准。二是活动纷呈。承办全国U系列田径赛、省青少年国际跳棋锦标赛、省幼儿跆拳道比赛、市首届智力运动会等,举办活动15个。三是获奖丰硕。体育赛事获市级及以上57金30银23铜,省运会金牌27.8枚,创椒江历史新高。
五、文遗保护结出新硕果
一是文物核查有序。共出动254人次,核查三普登录点288处,发现整改隐患31处。章安故城遗址考古发掘工作完成,探方面积约1000平方米,出土特色文物跨越的年代从三国、两晋、南朝到唐。二是非遗融合发展。配合完成央视《非遗的中国》拍摄工作;匠e通入选省文旅数字化改革第二批试点应用名单;传承台绣工坊入选省非遗工坊创建名单;市级非遗传承人新增1人;“海之门 匠之心——椒江非遗主题旅游线路”被列入首批市非遗主题旅游线路名单。三是宋韵文化推广。举办“宋韵台州 雅致生活”系列活动,吸引3万余人前来打卡,各大媒体转播报道20余次,小红书发帖量700余条,成为“市际微旅游”人气景点。
六、监管执法展现新气象
一是规范审批。坚持“全方位指导、高标准审核、全流程服务”理念,落实“一次性告知”制度,共完成新设立、变更、延续、注销、备案等审批226件;其中在全市率先开展体育培训类机构审核,文体类培训机构共正式审核3家,容缺审核167家。二是优化机制。探索形成监管“一张网”,推行网格化管理机制,百名干部联系督查千家场所,以防疫、安全生产、消防安全、平安建设等为重点工作,出动5540人次,检查18099家次,发现并整改问题752处。三是强化监管。全市首创“星级管理”,采取积分制和动态升降级模式,根据月红黄绿三色动态评定结果,形成年度星级考评结果,每年复评一次;8月开始在网吧行业试行,形成动态考核结果4期。以网吧、娱乐场所、印刷行业、出版物市场、非法地卫等为重点对象开展整治,共检查1011家次,立案21件,办结18件,其中警告12家次,罚款84000元,没收违法所得4039.9元。
2023年工作思路
一、高起点谋划,全面提质“新高地”
一是以海兴区,构建“一核一带一组团”。编制《椒江区全域旅游总体规划暨红色旅游发展规划》,构建“一核一带一组团”红色旅游发展格局:以大陈岛——一江山岛红色旅游融合发展为核心,建设红色旅游融合发展陆岛联动发展带,打造环枫山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组团,打造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重要窗口”。加快推进大陈海岛公园和省级旅游度假区建设,深度谋划滨水创意型旅游度假项目,充分对接“台州1号公路”滨海风景道,串联港产城湾和山水林田湖景,努力建设地标性滨海风景旅游带。
二是以夜兴业,提升“三街三路六中心”。配合推进中华美食第一街、葭沚老街、海门老街,改造提升耀达路、海龙路、康平路,串联老粮坊文创园、青悦城、现代天地、和合公园、腾达中心、台州商业街等夜景创意设计等,打造夜食、夜游、夜娱、夜购等城市旅游消费新场景,力争培育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紧跟全市启动申创“世界美食之都”工作,推进“五百五千”工程,以“沿海平原风味菜”为主体打造“山海融合系列”美食集聚区,建成至少一条美食示范街。
三是以景兴村,画出乡村振兴“共富圈”。持续推进“万村景区化”工程,立足文化挖掘和古街保护,完善“景区+村庄”“研学+村庄”等模式,形成一批乡村旅游集群。培育乡村主题公园、乡村民宿、太平山露营基地、非遗民俗体验区等业态,开展“跟着节气游乡村”“乡村健身跑”等活动,打造5个乡村文旅共富工坊,发展3处乡村微度假目的地。
(二)高品质服务,全心奏响“椒享乐”
一是提升总量,开辟“新地标”。高质量做好省市区民生实事项目,新增文化驿站3家,和合书吧2家,乡村博物馆3家,品质文化生活圈40个,持续建设微型便民体育公园(健身驿站)、游步道、百姓健身房等健身设施,打造有特色、有品位的公共文化空间,进一步扩大公共文体服务覆盖面。
二是提高质量,拓展“新内涵”。拓展“椒享乐”内涵体系,大力实施“乐享+,舞享+,琴享+,剧享+,阅享+,课享+,创享+,跑享+,食享+”等系列共享子服务,组织开展好“旅游音乐节”“草地音乐节”、2023年“中国旅游日”等活动,扎实推进全民健身计划,全面掀起文旅体活动热潮,擦亮共享服务“新窗口”。
三是提速合作,凝聚“新力量”。积极探索第三方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体设施运营、活动项目打造、服务资源配送等,打造文体特色赛事,擦亮电子竞技品牌,争取省级及以上大型活动赛事落户椒江;鼓励本土社会文艺专家下沉,优化新型文化空间运行新模式;推进数字引领,推广“畅游椒江”小程序,提供“全景式、全业态、全程化”服务。做好“智慧足球”等应用场景,打造“政企联动”数改样板,冲刺省最佳应用。
(三)高标准推进,全力树立“新典范”
一是保护第一,文物活起来。完成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划定工作,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推进文物保护大提升,深化不可移动文物安全分级分色管理,健全“一库一图一池一清单”档案,实现精准化监管;做好戚继光祠修缮工程、章安故城遗址考古发掘后续扫尾工作。
二是解码基因,发展融起来。以白云阁为核,成立椒江英雄文化研究基地,推进椒江英雄文化建设工程。以台州为根,开展“大陈号文化航母打造计划”,建设“文学之舟”“旅游之舰”“体育之帆”三大基地,努力打造著名学者交流基地、全球旅游发布基地、国家级水上运动基地。
三是沉浸体验,研学游起来。持续做好非遗记录工程,开展非遗文化和旅游相融合及展示工作。深度挖掘椒江地方特色文化元素,提供文化体验、科技体验、劳动体验等内容,丰富实践教学,加强研学旅游课程设计,培育创建省级研学营地、基地,发布若干条研学旅游精品线路,引导研学旅游健康有序发展。
(四)高水平管理,全程筑牢“防火墙”
一是严格审批,优“服务效能”。着力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提升行政审批效能,持续做好全流程、全覆盖、全超前的“三全为企”服务,优化营商环境。
二是严加监督,优“行业发展”。深入推进网吧、娱乐场所、密逃、剧本杀等场所的星级评定工作,严格规范文体类校外培训机构管理,推进标准化、可视化的评价工作。
三是严肃执法,优“市场环境”。聚焦网吧、娱乐场所、印刷行业违法经营等,持续开展“铁拳行动”,统筹执法办案力量,加大专项整治力度,严惩重处违法行为,全力维护市场秩序。
(五)高标准锻造,全员争当“新铁军”
一是上接天线,以“思想铸魂”。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精心开展党的二十大系列活动,不断丰富活动形式载体,强化宣传效果,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地生根见行见效。
二是下冲一线,做“五事干部”。深入调研了解实际情况,切实做到摸准一线实情、发现一线问题、解决一线难题。采取“命题+点题”的比拼方式,同台“打擂”比思路、登台“赛绩”比成效。
三是守牢底线,保“廉洁之风”。坚持关口前移,抓好事前预防和监督管理,落实“一岗双责”、廉政约谈等制度,严格执行《负面清单制度》《干部职工八小时外监督管理规定》等制度,在党风廉政、机关效能、财务管理等方面,实行规范化管理、常态化检查,建设清廉机关、创建模范机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