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索引号: 11331002002673575G/2023-149123  主题分类: 城市规划,城乡建设(含住房),其他
 体裁分类: 通知  发布机构: 椒江区政府办公办公室
 成文日期: 2023-04-25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台州市椒江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椒江区县城承载能力提升和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实施方案(2023—2027年)的通知

发布日期: 2023- 05- 26 16: 24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 椒江区人民政府


椒政办发〔2023〕29号

台州市椒江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椒江区县城承载能力提升和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

实施方案(2023—2027年)的通知

各街道办事处、大陈镇人民政府,区直属各单位:

《椒江区县城承载能力提升和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实施方案(2023—2027年)》已经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台州市椒江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年4月25日               

(此件公开发布)

椒江区县城承载能力提升和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实施方案(2023—2027年)

为全面提升县城承载能力,持续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省第十五次党代会精神,坚持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坚持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双轮驱动”,以城乡融合发展为主线,提升县城承载能力,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

(二)基本原则。

1.整体谋划、重点突破。坚持全区一盘棋,强化顶层设计和规划引领,注重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聚焦城乡融合体制机制障碍,强力推动攻坚突破。

2.城乡联动、县城带动。树立城乡一体理念,突出县城作用,构建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和生产要素双向流动的体制机制。

3.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充分考虑不同区域资源禀赋、发展程度,坚持政府有为、市场有效,分类施策、久久为功,形成具有普遍意义的新模式新路径。

4.以人为本、共建共享。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更好发挥群众主体作用,让建设成果最大程度惠民利民。

5.守住底线、防范风险。科学把握工作时序节奏,守住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底线,守牢生态保护红线,有效防范和处置各类风险。

(三)发展目标。 到2027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82%,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年均提高0.82个百分点;和美乡村建成率达到100%;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超13亿元,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行政村占比85%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到1.94以内。

二、全面提升县城承载能力

(一)实施产业平台集聚能力提升行动。

1.做强重大产业平台。持续推进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做强做精做深特色产业,推动产业、功能、形态、机制全面升级,高水平推进特色小镇建设。打造制造业、服务业强县,积极争取列入全国百强县。

2.完善广覆盖商贸网络。打造大型商超、商业综合体、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等新消费空间,加强专业市场和农贸市场等社区公益性商业网点布局。加大“游浙里”应用宣传推广力度,切实提高用户注册数和访问量。

3.实施高能级项目。加快融入邻近大城市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体系,实施一批新一代数字经济、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强链、补链、延链重大产业项目。聚焦特色经济和支柱产业,实施一批比较优势明显、带动农业农村能力强、就业容量大的产业项目。

(二)实施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提升行动。

1.畅通交通网络。加快高速公路、国省道提质增量,重点打通断头路、改造瓶颈路、建设快速路。推进市政道路与干线公路高效衔接,优化路网结构。基本建成市域1小时交通圈。优化充电设施建设布局,实现区域全覆盖。积极推动水运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干线铁路、货运专线铁路建设,支持大城市周边县城布局城际铁路或市域(郊)铁路。

2.增强安全韧性。加快电力、燃气、供水、排水等老旧管线更新改造,推进通信网络等弱电线路改造和多杆合一 。完善区级水利基础设施体系,优化水资源配置,实现“一源一备”。规模部署10GPON网络,加快推进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全面覆盖。健全安全应急网络,完善气象监测预警体系,建立邻里、社区等多级应急体系。

3.改善宜居品质。推进全域未来社区和美丽城镇建设,累计建成未来社区15个左右、现代化美丽城镇5个。根据居民意愿,因地制宜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实施改造老旧小区4个,通过“微改造”完善生活设施配套。扩大保障性住房供给,提高公租房保障能力,持续推动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依申请应保尽保。

(三)实施公共服务保障能力提升行动。

1.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升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创成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创成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实施义务教育“学位等人”行动和“三名工程”,持续提升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特殊教育学校标准化比例达100%,中职学校办学条件达标率达100%。

2.推动高质量医疗卫生体系建设。深化县域医共体改革,实施数字医共体和医疗卫生数字“山海”提升工程,全面推广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技术和常态化“云诊室”。

3.完善康养托育服务体系。加大公办养老机构建设力度,逐步建立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实施居家社区适老化设施改造,创建老年友好型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进一步向城镇集中,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达到60%。落实积极生育政策,增强区级妇幼健康服务能力,提升出生人口素质和婴幼儿健康水平。加强普惠托育服务供给,推动普惠托育纳入基本公共服务,全区每千人托位数达到5.5个。

4.打造椒江气质人文环境。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不可移动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一县一品”打造历史风貌区。

(四)实施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提升行动。

1.加强生态环境治理。深入推进城镇“污水零直排区”和全域“无废城市”建设,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率 分别达到98%、88%以上。强化大气污染治理,实施噪声污染防治行动,加强城市扬尘、油烟废气污染管控。完善区域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探索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再生资源统一收运“两网融合”, 科学布局建设与产废情况总体相匹配的危险废物、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推进建筑垃圾回收及资源化利用。

2.深化生态保护修复。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科学推进国土绿化和森林质量精准提升,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海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发布一批一般湿地名录。加强野生动植物就地和迁地保护,推进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和防治。

3.打造蓝绿生态空间。完善县城生态绿地、绿道系统,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90%以上。以河湖长制为抓手,扎实推进全域“幸福河湖”建设。

三、持续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

(一)实施乡村产业发展提升行动。

1.确保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深化农业“双强”行动,实施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智慧农业、农产品冷链物流、农产品加工等项目,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7.5万亩以上、总产量稳定在2.97万吨以上。

2.加快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实施“百链千亿”行动,建设1条年产值超10亿元的农业全产业链。提能乡村“地瓜经济”,滚动推出重点招商项目不少于5个,力争签约落地重大项目不少于2个,完成计划投资1亿元以上,推动“台州人农业”更好走出去、引进来。坚持“一群多链、聚链成群”,重点培育优质稻粮、规模畜禽、特色水产、绿色果蔬等重点产业集群,提升发展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3.壮大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推进“农业+”行动,充分挖掘农村特色资源禀赋,发展乡村旅游、民宿经济等新型业态。规范提升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业,培育打造2条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加快农家小吃等乡愁产业发展,擦亮“百县千碗·鲜在台州”金名片,发展乡村夜间经济。创新深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创建1个金3A景区村,拓宽“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通道。

(二)实施乡村宜居宜业提升行动。

1.优化乡村空间布局。通盘考虑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居民点建设,以县域为基本单元统筹城镇和村庄布局。立足乡村实际,区分城郊融合、集聚建设、整治提升、特色保护、搬迁 撤并五种类型,分类施策推进村庄发展。有序推进空心村综合开发利用。

2.持续提升乡村风貌。深化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实现全覆盖;每年创建省级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村4个;每年改造提升农村公厕若干座,创建省级星级公厕25个。

3.开展和美乡村联建联创。全域推进和美乡村建设,争创和美乡村示范县,省级示范带1条,每年创建省级特色精品村3个、示范村(未来乡村)2 个和美丽庭院2500户。对照"九个一"标准,突出"一老一小"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分类施策,梯度推进,通过对乡村空间环境进行精心设计和整体整治,点线面联动推进美丽乡村星级创建。2023年新建星级美丽乡村32个,其中一星级26个、三星级6个,加快推动美丽乡村串珠成链、连片成景,建设全域美丽乡村,至2027年星级美丽乡村实现全覆盖。

(三)实施乡村文明善治提升行动。

1.深化乡村新时代文明实践。实施精神家园夯基提效工程,全面落实“礼堂十条”。加快实施“浙文惠享”工程,推进和合书吧、文化驿站、乡村博物馆、五星级文化礼堂等乡村新型文化空间建设,培训基层文化骨干1万人次以上。

2.加强乡村文化保护传承。列入省级名录的历史文化(传统)保护利用村落达10个,并全部完成创建任务。深入挖掘传统农耕文化,积极申报全球、全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建成乡村博物馆1家以上。加强乡村历史文化、农事节庆、民俗文化等开发利用。

3.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健全党建统领的"四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化新时代乡村治理,加强清廉村居和民主法治村建设,积极发挥村级公共法律服务点作用。

(四)实施乡村共同富裕提升行动。

1.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实施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行动计划,实现全区村集体资产超150亿元。推广片区组团发展模式,实施飞地抱团项目1个。2027年底,85%行政村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达到50万元以上。积极组建强村公司,鼓励支持国资和村集体以全资、控股、参股和多村抱团等形式有序发展强村公司,探索股份众筹、片区联盟、优企操盘等“持股联合体”模式,鼓励将优质项目优先安排到强村公司。规范强村公司运营,健全完善“集体决策、共同经营、收益分红”机制。全区各类强村公司稳定在5家以上。

2.推动农民创业就业。落实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平等就业制度。落实家庭农场培育提升、乡村绿领人才培育、乡村工匠培育、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倍增强能等计划,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带动农民多途径就地就业。深入实施万户农家旅游致富计划,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167个。全面开展党建引领“共富工坊”建设扩面提质增效行动,动态开展工坊星级评定工作,分类推进“共富工坊”集群建设,迭代升级工坊数字化应用,2024 年全区累计建设“共富工坊”100家,带动从业人员2300人以上。

3.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聚焦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农村集体资产权能实现新形式,每年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900宗(套)。打好“培训+学历”“培训+证书”“培训+就业”“培训+数字化”组合拳,每年培训农民5.28万人次。通过培训赋能、政策扶持,加快培育有职业化素养、专业化技能和事业化情怀的新农民,全面提高农民创业致富能力。拓宽农民持股路径,积极稳妥推广“村集体+村集体”“村集体+村民”“村集体+工商资本”多种持股模式,鼓励有条件的村,将村民的山林田地资产经营权折算投资和自筹资金入股实现“资源-股权”的转化,推动资源变资产、村民变股东,推动农民收入从“发展型”向“共富型”转变。

4.加快乡村共富发展。拓展乡村振兴十大助力行动,派强用好驻村第一书记、农村工作指导员和驻村工作组。积极探索打造“大搬快富”试点,落实“1+X+Y”规划布局,通过实施土地综合整治、“三块地”改革,采取集中定点小区安置、货币安置等方式,妥善解决群众生产生活等问题,推动人口向主城区、中心镇、中心村集聚。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推动生态受益地区与生态保护地区利益共享。

四、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一)健全城乡规划建设管理体制机制。

1.深化国土空间规划体制机制改革。一体推进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专项规划编制,加快实现“多规合一”。配合推进省域空间治理数字化平台全面贯通,开展“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应用推广。建立工程建设项目用地空间适配、土地要素保障账册机制,协调空间布局矛盾。坚持区域一盘棋,持续探索“中心镇+中心村+保留村”(1+X+Y)的乡村规划布局,鼓励以片区为单元编制“多规合一”实用村庄规划,构建城乡融合的规划建设和风貌管控体制机制,形成全区域“三新”共富乡村规划布局。完善工程建设项目方案设计审查机制,全面建立“多审合一”数字化协同模式。

2.深化农房建设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农房“浙建事”和“浙农宅地”应用贯通落地,优化农房建设审批流程,实行宅基地审批、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核发、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核发“一次申请、并联审批”。完善农房全生命周期管理、宅基地房地一体监管等机制,推进农村自建房排查整治,常态化开展农村危房治理。

(二)健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机制。

1.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和户籍准入年限累计互认,全面实行电子 居住证。建立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探索以积分制为依据的紧缺公共服务梯度供给制度。探索进城落户农民“三权”依法自愿有偿退出、转让机制和农民市民化后权益退出与城镇住房等保障衔接机制。

2.深化“两进两回”行动。实施院士专家、农业科技人才、涉农拔尖人才等高端人才“联乡"计划,科技特派员、农村指导员"两员"入乡计划。重点开展农创客进乡村,实现全区所有行政村"一村一农创客一帮扶团"全覆盖,到2025年,累计培育农创客500名以上。拓宽乡村建设多元化融资渠道,支持依法合规开展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承包地经营权、集体林权等抵押融资,推动政策性、开发性银行设立信贷资金。

3.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农村土地第二轮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深化农业标准地改革,建成农业标准地0.3万亩。积极拓展农村建房土地供给渠道,开展土地综合整治跨乡镇试点。深化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建立入市土地增值收益合理分配机制。

(三)健全城乡公共资源合理配置机制。

1.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打造“四好农村路”2.0版,完成农村公路大中修19公里,城乡公交一体化率达92%。完善农村供水县级统管机制,城乡供水同质化率稳定在96%以上。建设省级基础体育场地设施8个,实现农村体育场地设施高质量覆盖。建成新时代乡村电气化村18个,农村地区供电可靠率达99.98%。加强农村燃气供气规范化建设,推进农村公共消防设施建设。深入实施快递业“两进一出”工程,加快建设县、乡、村三级快递物流体系和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快递“共富驿站”)。

2.提升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加快农村幼儿园升等晋级,提升农村一二级幼儿园比例。推进教育数字赋能行动、乡村名校建设范式改革行动。完善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力建设,80%以上服务能力达到国家基本标准。发展农村互助养老服务,推广“农村老年公寓+养老服务”等模式。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年人、残疾人的关爱服务,深化农村特殊困难群体法律援助工作,扩大法律援助“三农”覆盖面。

3.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推进数字乡村建设,贯通推广“乡村大脑+”浙农系列应用,推动现代数字技术与乡村生产生活全面融合。培育网上农博、直播带货、社区团购等农产品电商新业态,建成电子商务专业村23个,迭代升级益农信息社,打造5个“乡村数智生活馆”。实施乡村数字化新基建工程,在农村自建房审批中加强通信基础管网设施配建审批,加快乡村5G基站建设进度,开展偏远地区、海岛等基础网络补盲建设。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组建工作专班,细化专项方案,制定年度计划,建立指标体系、工作体系、政策体系和评价体系,抓好组织实施。

(二)强化政策支持。对照省级重点工作,加大改革力度,出台支持政策,优化营商环境。加强资金统筹,金融机构要灵活运用政策工具,加快构建财政投入撬动、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强工程实施用地保障,新编区级国土空间规划应安排不少于10%的建设用地指标重点保障乡村用地需求。

(三)强化督导服务。建立重大项目实施情况清单和核心指标体系,强化信息共享、检测分析和考核评估。建立重大项目联系机制,开展常态化调查研究、分析研判、协调服务。实施工程进展晾晒机制,定期通报各项工作进度,及时调度、及时预警,营造创新争先氛围。


抄送:区委各部门,人大常委会、政协办公室,人武部,法院,检察院。

台州市椒江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年4月25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