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裤脚、配钥匙、修拉链……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及城市管理的不断规范,老城旧巷里的“小修小补”越来越少。
如何为“小修小补”摊点找到合适的经营场所,让它们良性发展、有序经营的同时满足居民需求,增添城市的“烟火气”?近日,记者对我区“小修小补”摊点进行了探访。
“老行当”里的坚守者
“噔噔噔……”,在中山东路213号旁的一个小摊点,黄雨福正在为一个儿童行李箱修拉链,他娴熟地操作着,不一会儿便将其修好了。
“这是我外甥女的行李箱,拉链有点问题,所以今天特地拿过来修一下。”顾客王植明说,“他修的质量好,这么多年有需要修补的地方,我都来找他。”
修好拉链,送走客人,黄雨福坐在板凳上小憩。一个电子配匙机器、一个小板凳、各式工具刀是黄雨福修补摊点的所有。他告诉记者,配钥匙修拉链这门手艺,是年少时跟随父亲所学。“凭手艺吃饭,赚点糊口钱”,这一干,便是四十年。
“本地人为主,也有些外地人来,顾客远的近的都有。”黄雨福说。无论春夏秋冬,他都守着这小小的摊位从事配钥匙、修拉链工作,因为价格公道、手艺好,积累了许多回头客。
开店时间长了,他习惯了这种修修补补的生活,即使利润不高,也没有转行。“现在会这门手艺的也不多了,也没有什么年轻人愿意学习从事。”黄雨福说,“我今年已经66岁了,还会再干个10年吧,10年之后做不做再说,现在停下来不习惯。”
沿着中山西路走,便能看到一个写着“修衣补裤”的小推箱,箱子上摆放着绣衣需要的针线、剪刀等工具。摊主徐婉琴已年过花甲,从二十多岁就开始从事修衣补裤的行业。
“最开始我的摊点是放在街心公园门口,后来在这条路上移了几次。” 徐婉琴说,“羊毛衫、西装、皮衫啊,我都能修补。价格看修补的量,一般十几元居多。”说着,她接过顾客递来的裤子,熟练地进行飞针走线。
小小的缝补服务,既解决了徐婉琴的生计,也方便了附近居民的生活。“生意冬天的时候最好,我这个箱子旁边一叠一叠衣服放满,做不及,我都拿回到家里继续补。”
让徐婉琴感到开心的是,女儿也愿意学习继承这门手艺。“徒弟我也带了很多,大家愿意学,我就愿意教,这样这门手艺就不会失传了。”她说。
规范管理彰显城市温度
黄雨福的配钥匙摊点原先位于交叉路口,属于“流动摊贩”,存在占道经营的问题,不便于城市管理。“现在摊点移到了里面一点的位置,这样既可以满足居民需求,又不影响市容市貌。”海门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专职副队长戴亦侃说,如果“一刀切”完全取缔,会给这些手艺人的生活带来困难,也给居民带来了不便。
大多数的“小修小补”摊点并没有醒目的招牌,往往挂了一个牌子写着“修拉链”“配锁”“绣衣”。对此,区综合行政执法局表示,已着手为其设立统一的便民服务点指引牌,在规范有序的前提下,满足居民实际需求。
店主虞兴隆的维修店已经在桔园路上开了10年。电动车、摩托车、自行车的各类问题,虞兴隆都可以提供维修服务。“这条路上就我这一家,平常居民的电动车轮胎坏了、自行车没气了,都会来我这里。”
几十平方的小店,有时维修的车辆多,虞兴隆便会将车停到店门口,存在占用人行道的问题。为此,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在该条路上施划了非机动车位停车线。“我们当时排查发现维修店存在占道的问题,考虑到该行业的特殊性,以及附近居民的需求,所以开展人性化执法,通过划线定点的方法进行规范管理,也为‘小修小补’留出了空间。”葭沚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执法人员杨征戴说。
“‘小修小补’是城市的烟火气,也是民生的落脚点。我们也在不断探索,规范和引导‘小修小补’业态发展,通过多种管理措施,让手艺师傅安心经营。”区综合行政执法局相关负责人说,接下来,他们还将进一步完善配套措施,为“小修小补”摊点提供相应服务,为市民生活带来更多实惠与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