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船前往大陈岛,靠近上大陈岛附近海域,远远就能看到岛屿上耸立着一排大风车,叶片缓慢转动;抵达下大陈,环岛乘坐公交,就餐不使用一次性餐具,垃圾分类亭成风景线;放眼大陈全域,森林面积达9970亩,森林蓄积量9057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60%。如今,一场“绿色革命”,正在国家级生态镇大陈岛悄然发生。
当前,全国各地正兴起建设碳中和示范区的浪潮。大陈岛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发挥自身生态优势,入选全省首批低零碳示范乡镇名单和省级林业碳汇先行示范地,目前,碳中和(海洋蓝碳)示范区建设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建设清洁能源
探索“零碳”供能
“预订了我们家的客人,可以自己带食物过来,在全电厨房进行烹饪,安全又方便。”四月春暖花开,大陈处处是风景,有家客栈老板施招荣正忙着接送一批又一批的客人入住他的“全电民宿”。
2020年,有家客栈在电力部门指导下进行了全电改造。厨房里配备了一套电磁炉、电煮锅、电蒸笼等全电设备,代替了原先的燃气灶,成为全岛首家“全电民宿”。“相比用煤气,现在换成用电后每月费用能减少20%。”施招荣告诉记者,旺季时,民宿一个月燃气费要六七千,如今用上全电,既绿色低碳,又经济环保。
截至目前,大陈岛民宿共有48家。其中省级金宿1家,银宿2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陈岛民宿开展了全电改造,用绿色清洁的风电代替传统的燃气,助力大陈岛“零碳海岛”建设。据了解,全岛现有风力发电装机34台,总装机容量约27兆伏安,平均每年可发电6000多万千瓦时,减少4.5万吨二氧化碳排放。在政府引导和试点民宿的示范下,目前岛上全电民宿已发展至17家。
除此之外,去年6月,世界首个柔性低频输电示范工程——国家电网浙江台州35千伏柔性低频输电示范工程投运,每年可向陆地送电450万千瓦时,节约标准煤1800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480吨。工程首创海岛低频互联技术,并结合了风机低频接入技术,构建起“陆地—海岛—风电”互联系统,将海岛上低频风力发电机发出的20赫兹低频交流电源源不断地送往陆地,可提高海上风电输送容量30%,实现陆岛两地电网间的电能高效互济,为开发中远洋地区丰富的风力资源提供了更加经济高效的输送手段。
同年7月,全国首个海岛“绿氢”综合能源示范工程正式投运,利用大陈岛丰富的风电,通过质子交换膜技术电解水制备“绿氢”,构建了“制氢—储氢—燃料电池”热电联供系统,有效促进了海岛清洁能源消纳与电网潮流优化,为我国可再生能源制氢储能、氢能多元耦合与高效利用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样板。该项目预计每年可消纳岛上富余风电36.5万千瓦时,产出氢气73000标方,这些氢气可发电约10万千瓦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73吨。
区供电公司大陈供电所所长蒋伟坚表示,为了致力于打造“零碳海岛”的金名片,供电公司加大优质服务力度,加强大陈岛景区、民宿、餐饮等地安全用电检查,保障供用电线路设备健康运行,为绿色大陈经济发展提供坚强的电力支撑。
岛屿环境刷新“颜值”
探寻垃圾分类“绿色密码”
投放、压缩、捆绑、搬运……在大陈镇垃圾无害化处理中心,记者看到2台机器正在有序作业。一个饮料瓶,放置机器入口后,经过自动化处理,瓶子立马被压缩为原有体积的三分之一左右,随后工人把压缩后的塑料瓶一起打包捆绑,等待“再利用”。 (下转3版) (上接1版)
“这个是我们去年建成的智能分拣塑料处理设备,机器每分钟可识别100多个塑料瓶,并能同时压缩。”大陈岛垃圾分类工作相关负责人陈春才告诉记者,这款设备实现自动化、智能化,减少人工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由于塑料瓶的质量较轻且占用体积较大,塑料瓶的回收会经过编织袋进行装袋,在运输过程中由于所占的体积较大,增加了塑料瓶运输的成本,且不便于塑料瓶的回收利用,这些塑料瓶如果随意丢弃,不仅污染环境,而且影响环境卫生造成资源浪费。
近年来,大陈镇通过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持续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建成2个垃圾生态处理中心、21座智慧垃圾分类亭,采用机械-生物垃圾(MBT)技术,预计每年减少2737吨二氧化碳排放。
“这个垃圾袋里装的是有害垃圾,请投放到有害垃圾垃圾桶里。”“纸箱可回收哦,记得投放到可回收垃圾桶里。”傍晚5时,垃圾分类督导员李海红正在智慧垃圾分类亭指导岛民正确有序投放垃圾,同时宣传垃圾分类相关知识,助推垃圾分类成为“新日常”。
“每天早上7点到9点,晚上5点到8点是投放垃圾的时间。现在大家基本上都能养成自觉投放的习惯,地上也不会随意乱扔,你看,我们的街面都干净了不少。”李海红告诉记者,家家户户门口还贴有垃圾分类日常考核情况表,鼓励大家主动实行垃圾分类,用积分换好礼。
为切实做好垃圾分类工作,曾经空地“蝶变”成了岛民家门口“高颜值”的垃圾分类亭点,亭点张贴了垃圾分类宣传海报,大陈镇还对所有垃圾分类亭点常态化安排督导员,采用多样化科普宣教方式普及推广垃圾分类,向群众介绍垃圾分类知识,从源头上解决垃圾混放的问题,垃圾分类参与率、准确率正不断提升。
数字改革守护蓝色海湾
探求减污共富“双向奔赴”
渔网、渔盘、泡沫箱、塑料瓶是几种最常见的海洋垃圾。但是你能想象,这些常见的垃圾变成“可用之材”并深入百姓的生活中吗?
去年以来,浙江省生态环境厅联合台州市、椒江区,在“海洋云仓”的基础上,迭代打造海洋塑料污染治理“蓝色循环”应用,把海洋塑料垃圾变废为宝。据了解,“蓝色循环” 脱胎于我区的“海洋云仓”,是由政府引领、企业主导、产业协同、公众联动的海洋塑料污染治理新模式。
通过组织海上环卫、渔民渔船、沿海村落民众等,组建立体收集网,将收集来的海洋塑料垃圾,通过智能设备“蓝色云仓”进行减量化处理,再分类运输至再生处置企业,用于生产新的塑料制品。同时,运用区块链技术,通过全流程追踪体系,对海洋塑料进行碳足迹认证实现高值利用,通过设立“蓝色共富基金”,让产业溢价精准惠及一线收集人员,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分配体系,把治理困境变成增收红利。
在 “蓝色循环”治理模式下,“小蓝之家”随之衍生,也就是海洋垃圾末端治理站点。让捡海洋垃圾的低收入人群、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参与这场“蓝色保卫战”行动中,获得一份收入,解决后顾之忧。“我们会回收废弃渔网、泡沫塑料、塑料瓶、塑料袋等船上的生产生活垃圾,也有作业时捞起的海洋垃圾。”“小蓝之家”工人邱普法表示,还可以通过全流程可视化的追溯,验证海洋垃圾的属性。
近年来,在省市有关部门指导下,我区构建了“政府主导、陆海统筹、多元参与、社会协同”的“蓝色循环”海洋生态治理新模式。把海洋生态治理的困境变成群众、企业共富的红利,走出了一条海洋生态治理助力共同富裕建设的新路子,为海洋生态保护提供了可持续、可复制的方案。
目前,我区已与其他4个沿海县市区共同成立7个小蓝之家,与科研院所、认证机构、交易机构、产业链企业、公益组织等11家单位达成蓝色联盟初步协议,吸纳沿海镇村困难群众达315人,4300多艘海上渔船加入“蓝色循环”,构建了全方位的立体收集网络,通过渔业信用评价体系,已累计发放1.232亿元绿色金融贷款;设立“蓝色生态共富基金”,向一线收集者发放海洋塑料高值利用二次溢价收入132.7万元。
养殖产业坚守生态本底
探秘海洋生物蓝色“新屋”
“这个是片冰机,把水放下去,启动按钮后机器就会自动制冰了。”在鸡笼头黄鱼养殖基地,一间制冰室内,顶上的机器正在隆隆作响,开足马力赶制冰块。站在门口,一阵阵寒气从“冰窟”中扑面而来。
2017年,大陈岛建成全电水产养殖场。目前,鸡笼头黄鱼养殖基地在水产增氧、水循环、黄鱼加工、冷藏、运输等环节成功实现“一站式”电能替代改造。“其他的基地用冰要么就是岸上带过来或者街上买的,我们这样直接制冰更方便一点。”台州广源渔业有限公司员工金伟军介绍,大陈是渔业大镇,每天都要往各地运送黄鱼。高温天里,为保障鱼儿能够活着运到各大市场,货车水箱里需要加入和鱼相同重量的冰块。
“黄鱼用冰需求量也挺大的,1吨冰够3600斤的鱼使用。机器运作1小时要消耗11度电,当黄鱼旺季来临时,制冰机需要24小时运作。”金伟军表示,许多养殖户会用氟利昂制冷,电能替代的好处就是更加高效、节约减排。
坚持绿色化发展的同时,大陈岛还在积极创造良好生态效益。今年1月,110套人工礁体正式投放大陈海域,为大陈的海洋生物们建造了一个崭新的“绿色豪宅”。
大陈海域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人工鱼礁建设项目于2022年8月开工建设,由中交一航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施工,项目建设内容为预制投放2200套锚礁系统和8套台礁系统,以及建设水下监控系统及水上浮标一套。项目总投资3049.13万元,是我区投放人工鱼礁项目以来投资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
“人工鱼礁系统建成后,由浮游藻类植物、浮游动物、小虾、小鱼、大鱼组成的海洋生物食物链将层层建立起来,从而达到保护与改善海洋生态环境、优化渔业资源的目的。”区农水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由于大陈岛海域附近海底较为平整、无礁石,不利于海洋生物长期“住”下来。该项目建设后,相当于在沿海营造一批小型的良性人工生态系统,进一步提高海域生产力。
截至目前,我区已建成鱼礁礁体426个,规模达10.5万立方米,成功上榜第三批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
大陈镇党委书记金霄翔表示,接下来,大陈将充分利用能源资源优势,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加快形成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空间格局,建立健全生态价值产品实现机制,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海岛治理体系,推进海岛治理能力现代化,走出生态资源变现的共富路,争创全国“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