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索引号: 113310020026732928/2023-00111  主题分类:
 体裁分类:  发布机构: 区统计局
 成文日期: 2023-01-05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2022年上半年椒江区经济形势分析

发布日期: 2023- 01- 05 16: 25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 椒江区人民政府

经济运行顶压前行  回升向好仍需加力

——2022年上半年椒江区经济形势分析

二季度以来,受国际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局部地区疫情冲击明显等超预期因素叠加影响,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加大。椒江全区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决策部署,科学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力打好保畅稳链纾困组合拳,经济运行顶压回稳。下半年,仍需密切关注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不协调、不均衡、不确定因素,积极采取应对措施,确保经济平稳健康运行。

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2年上半年我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64.2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去年同期增长0.9%。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5.44亿元,下降33.0%;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32.08亿元,增长0.3%;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26.74亿元,增长2.7%。

一、经济运行承压波动

(一)生产供给整体回落,发展基础有待稳固

1、农业生产延续下滑趋势。上半年,全区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5.46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32.9%,降幅较一季度扩大6.5个百分点。分行业看,渔业经济进一步探底下滑。上半年,全区水产品产量4.83万吨,比去年同期下降47.5%,降幅较一季度扩大15.2个百分点。其中,海洋捕捞产量3.45万吨,比去年同期下降54.2%;海水养殖产量1.38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7.0%。种植业生产形势较好。夏粮再获丰收,夏粮播种面积13235.1亩,比去年同期增长24.0%;亩产222.3公斤,比去年同期增长2.1%;粮食总产量2942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26.6%。畜牧业生产稳中向好。上半年,生猪出栏8696头,比去年同期增长44.1%。猪肉产量725吨,比去年同期增长34.0%。

2、工业生产有所下降,但月度间出现企稳迹象。上半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02.5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1%,增幅较一季度回落8.0个百分点。近半数行业增加值同比下降,上半年,全区31个大类行业中15个行业增加值增速呈现下降态势,下降面达48.4%;21个大类行业增加值增速较一季度出现回落或降幅扩大。全区六大主导行业增加值呈现“四升二降”趋势,除电力热力生产供应业增幅较一季度有所回升外,其余行业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回落。其中,医药制造业高位趋稳,上半年增加值增长26.4%,较一季度回落6.6个百分点;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和计算机通信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9.0%和6.7%,增幅分别回落11.5和4.3个百分点。专用设备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器材制造业增加值分别下降14.7%和11.4%,降幅分别扩大19.7和2.1个百分点。但从月度数据来看,4月以来,全区当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降幅分别为-8.3%、-7.8%和-0.1%,呈现逐月收窄趋势。

新兴产业增势良好,上半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健康产品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两位数增长,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33.9%、20.4%和14.2%。

3、服务业承压增势趋缓。上半年,全区实现服务业增加值226.7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7%,增幅较一季度回落3.2个百分点。大部分行业呈现回落趋缓态势。上半年,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和批发零售业增加值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8.0%和6.2%,增幅分别较一季度回落6.0和4.5个百分点。房地产业和住宿餐饮业增加值增速“由正转负”,上半年分别比去年同期下降7.2%和0.1%,分别较一季度回落11.3和1.8个百分点。企业生产经营总体平稳。1-5月,全区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长10.4%,增幅较一季度回落1.2个百分点。其中,互联网、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长35.1%,高于市均14.0个百分点,位居全市首位。

(二)投资消费需求仍显不足,外贸拉动作用强劲

1、固定资产投资下行压力持续加大。上半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比去年同期下降23.7%,分别较一季度回落31.3个百分点,回落幅度远高于全市25.2个百分点。分领域看,交通等基础设施偏慢,其中,交通投资下降44.6%,降幅较一季度小幅收窄1.8个百分点;生态环保、城市更新和水利设施投资下降52.1%,降幅较一季度扩大34.5个百分点。产业投资增速放缓,高新技术产业和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61.3%和31.6%,增幅分别较一季度回落24.7和10.8个百分点;工业性投资增速“由正转负”下降3.3%,较一季度回落23.1个百分点;工业技改投资增长0.6%,增幅较一季度回落24.2个百分点。房地产领域持续降温。上半年,全区实现商品房销售面积98.32万平方米,比去年同期下降30.5%,较一季度回落38.2个百分点。

2、部分需求回暖明显,总体消费仍待复苏。上半年,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5.7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0.9%,增幅较一季度回落3.1个百分点。其中,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总额56.0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7%,较一季度小幅回落0.5个百分点。从主要消费品看,作为消费市场占比排名前列的汽车类商品降幅有所收窄。随着省疫情封控的逐步解封,生产、物流逐步恢复,新车型上市较多,配合中低档汽车购置税减半政策,加上本月政府开展的汽车购车消费券促销活动刺激作用,汽车行业迎来复苏。上半年,汽车类商品实现零售额22.35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6.5%,降幅较一季度收窄4.0个百分点,6月当月零售额比去年同期增长15.2%。其中,新能源汽车类零售额增长192.5%,当月实现增长230.3%。石油及制品类商品今年在汽柴油价格多次调涨影响下,保持稳定增长。上半年,石油及制品类零售额比去年同期增长17.6%,当月实现增长11.5%。住宿业餐饮业餐费收入由于毕业季聚餐较多,以及团队接待和婚宴的增加,经营有明显好转。餐饮业随着疫情的减轻,也有相应回暖。住宿业和餐饮业餐费收入当月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2.4%和5.8%。

3、对外经济保持高位平稳增长。上半年,全区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168.3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9.6%,高于市均22.7个百分点。其中,实现外贸出口额161.99亿元,增长52.7%,位居全市首位,高于市均26.0个百分点;实现外贸进口额6.33亿元,下降1.7%,降幅较一季度收窄15.1个百分点。

(三)财政下滑金融稳健,民生保障有力有效

1、财政收入同比下降明显。上半年,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0.85亿元,扣除留抵退税因素下降3.9%,分别较一季度和1-5月回落13.4和6.4个百分点,低于市均11.0个百分点;按自然口径计算下降15.0%。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27.01亿元,扣除留抵退税因素下降5.6%,按自然口径计算下降17.9%。上半年,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3.8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4.2%,其中,城乡社区支出增长358.8%,科学技术支出增长95.9%,卫生健康支出增长89.6%,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25.8%。

2、金融信贷总体稳健。6月末,全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2667.8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1.5%,较3月末提升7.0个百分点;今年新增存款322.24亿元,同比多增158.94亿元,其中6月当月多增138.62亿元。全区住户存款887.21亿元,增长10.5%。6月末,全区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2887.0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4.9%,较3月末回落2.1个百分点。其中,今年新增贷款211.20亿元,同比减少155.96亿元,其中6月当月减少42.13亿元。全区住户贷款1066.92亿元,增长14.9%,其中住户短期贷款337.65亿元,增长20.7%;住户中长期贷款729.26亿元,增长12.4%。

3、居民收入高于经济增长。上半年,全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931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4%,较一季度回落1.9个百分点。分城乡看,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763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0%,较一季度回落个2.1百分点;其中,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和转移净收入分别增长2.4%、5.6%、4.4%和2.9%。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907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8%,较一季度回落1.2个百分点;其中,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和转移净收入分别增长4.5%、4.8%、7.2%和5.3%。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上半年,城乡收入比为1.596,较一季度缩小0.077个百分点。

二、经济发展存在的隐忧及积极因素

上半年,椒江经济保持了低位平稳增长,从全区层面看,经济运行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但一些积极因素也在不断显现,“稳”依然是下阶段的基本特征。

存在的问题:一是国内外市场需求较弱。从企业调研情况来看,这种需求不足不是简单结构性的、或仅表现在某些行业,而是存在于多数行业、具有较强普遍性。近几年疫情的影响使得消费预期明显减弱,供给端库存积压,生产受到抑制,上下产业链、不同行业间相互影响,致使多数企业订单量减少,生产萎缩。上半年,椒江31个大类行业中15个行业增加值增速呈现下降态势,下降面达48.4%;21个大类行业增加值增速较一季度出现回落或降幅扩大。二是观望企业增多。当前大宗商品价格高位震荡,高成本低盈利下的企业负重前行已有一段时期,期盼或认为原料价格将会回落的群体增多,加上前段时间汇率波动、近期欧元快速贬值等外贸不确定性因素影响,更多的生产经营者对市场采取观望态度,不敢轻易扩大生产。三是投资低迷状况难改。基数过大、房地产投资支撑乏力依然是下阶段椒江固定资产投资面临的主要困难,由于缺乏大项目拉动,三季度投资状况预计很难得到有效改善。

部分行业企业积极因素不断累积:规模以上工业生产月度下降态势得到有效遏制,工业增加值月度降幅由4月的下降8.3%,渐次收窄为5月的下降7.8%和6月下降0.1%,6月收窄显著。医药制造业今年连续五个月累计保持了25%以上的增长速度,后期仍有望维持较快增长;船舶制造业得益于航运业景气度的提升,龙头企业顺势转型,加快升级,生产持续翻番。投资方面,新入库项目数量及投资规模均有所提高,截止6月底,椒江已经入库新项目52个,是去年同期的1.5倍。其中5000万上投资项目25个,是去年同期的2.8倍;房地产项目7个,是去年同期的1.4倍。52个新入库项目计划总投资共173.7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4.2%。制造业投资不断加快,水晶光电、赞生药业、长鹰信质等企业6月投资规模扩大,下阶段预计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三、三季度经济发展趋势判断

当前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和不确定性上升,内外部风险交织叠加。国际环境方面,6月份联合国、世界银行、经合组织等国际机构都下调了今年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期,下调幅度1个百分点左右,世界经济面临“低增长、高通胀”困境。从国内经济看,上半年全国经济企稳回升,但还存在一些不稳定、不确定因素,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依然存在。但是下半年,随着一揽子稳住经济大盘的政策措施效应进一步显现,经济发展的韧性和动力会进一步释放,经济运行的积极变化将不断增多。

从我区实际情况看,以稳为主仍是三季度经济增长的主基调。

(一)第一产业预计底部企稳。始于去年三季度的“渔船挂靠清零”整治工作对今年渔业生产的深度影响仍将持续,前三季度预计会保持大幅下降态势,但总体情况要好于上半年。

(二)第二产业预计整体持平。从工业几大主导行业发展情况来看,去年初由于环保整治,化工行业年初基数较低,下阶段基数抬升后增速将进一步放缓;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受行业龙头水晶光电订单量增多,产销两旺,预计三季度稳中有升。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二季度受上海疫情影响较多,随着这些不利因素的减少,预计三季度这两大行业将有稳步提升的过程,从主要行业状况判断,下阶段工业总体呈现低位平稳略增态势。建筑业受行业竞争激烈、投资不足以及渣土消纳问题影响预计下阶段将持续负增长。

(三)第三产业不确定性很大。批发业中,金属类大宗商品价格近期有较大波动,三季度预计会有回落。零售业中,汽车销售前期依赖政府补贴、购置税减免等优惠政策,政策补贴过后消费低谷期可能会出现。房地产业商品房销售高基数影响预计会进一步凸显,加上部分老项目销售进入尾声,预计三季度房地产也很不乐观。非营利性服务业在当前机关事业单位规范津贴补贴背景下,下降是必然趋势,但最终下降的幅度目前还很难把控。

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前三季度椒江经济将在上半年低速增长的基础上保持平稳运行态势。

四、后续推进精准着力

下阶段,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重要指示精神,抓住经济恢复关键期,深化稳进提质攻坚行动,持续推动国家、省、市、区稳经济一揽子政策落细落实,加大助企纾困力度,为经济恢复和持久发展积蓄力量,攻坚克难稳中求进,用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两个先行”,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一)压“实”疫情防控责任,筑牢经济增长防线

稳就业保民生,继续打好稳岗就业促进战。人员流动性下降,用工难问题凸显,一定程度影响了企业正常生产和扩大产能。必须做好重点群体和就业困难人员的帮扶救助,落实落细援企稳岗政策,尽量减轻疫情对就业的冲击。稳定产业链供应链促发展。对全区重点企业生产经营和产业链供应链风险进行及时监测,积极协调解决,保障重点企业平稳健康运行。构筑招才引智“蓄水池”。深入实施重点人才计划,加大人才集聚和回流力度完善人才引进政策,立足地区发展规划和实际需求,制定更加人性化、操作性强、差异化的引进政策;做好人才回流吸引工作,积极承接周边城市人才资源;加强校企政三方合作,把握就业季、毕业季等关键节点,开展城市推介会、企业双选会,助力企业稳定岗位扩大就业。

(二)夯“实”经济发展根基,有效释放内需动力

充分发挥投资关键作用。牢固树立“项目为王、产业为本”理念,以“三比三看”为主抓手,以项目“双进”带动有效投资,强化“四个一批”重大项目推进力度,为项目建设提供最优质营商环境,推动在建项目快投产快达效,切实提高项目转化率,充分发挥投资对于稳增长、调结构、促发展、惠民生的积极作用。有效扩大市场消费潜力。要充分发挥政策的引导和撬动作用,形成常态化、特色化、品牌化消费促进机制,加快新兴消费领域的拓展,重点培育健康、文化、信息、旅游等消费热点,促进消费结构转型升级。同时,要积极引导实体商贸企业转型发展,转变经营方式,积极扩大网上销售,发展线上线下互补的新型业态模式,满足便利消费需求,进一步释放新型消费潜力。

(三)落“实”助企纾困政策,培育发展新增潜力

强化涉企服务实效。针对近期国家、省、市、区密集出台的各项惠企助企政策,做好宣传、督导落实,简化申报流程、细化配套举措,打通政策实施“最后一公里”,确保落实落地、见效见实。要进一步优化企业服务,聚焦企业“痛点”和关切,分类施策、精准帮扶,持续做好对重点企业的运行监测和重点项目的跟踪服务,密切关注重点企业的订单、产品价格、利润等指标变动情况,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强化促转型强韧性。加快推进制造业企业“智改数转”,积极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加快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全面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通过采取政府牵头、企业探索的整齐合作方式鼓励引导企业开展技术研发、研究新技术应用,并为成果转化提供相应政策扶持,推动传统产业加快融入工业互联网,持续提升制造业发展质效。

(刘旭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