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索引号: K15105142/2022-145034  主题分类:
 体裁分类:  发布机构: 区生态环境分局
 成文日期: 2022-06-22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椒江生态环境分局2022年重点工作安排

发布日期: 2022- 06- 22 11: 22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 椒江生态环境分局

今年重点工作安排

当前面临的形势:1、6-8月,长江经济带警示片拍摄组在我省开展为期3个月的暗访拍摄,预计在12月初正式对外曝光。2、7月,华东督察局将对我区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发现的一江两岸环境问题进行“回头看”。3、明年,第三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将正式启动。严峻的形势要求我们必须积极主动,毫不松懈地抓好生态环境各项工作。

(一)紧盯“治本断根”,打赢医化整治“阵地战”

政府和企业层面的整改方案都已确定,关键是抓落实。一是立整立改,抓好通报问题整改落实。实行“清单管理、挂牌销号、随机抽验、定期通报”制度,根据市医化专班督查反馈的问题清单,逐一分解落实,逐条整改销号,该整改的整改,该退出的退出。定期召开整治督评会,对进度滞后的企业和负责人进行通报批评,对整治不力的企业进行三级约谈,确保各项整改任务有力推进。二是举一反三,做好短板问题巩固提升。园区综合整治方面: 全面排查整改园区雨污管网,高质量开展园区零直排建设,科学有序开展园区土壤地下水治理工作,加快建设化工污水厂和高架管廊工程,确保园区内河水体稳定可控;企业内部整治方面:全面推进问题自查,对企业项目合法性、车间装备水平、项目产排污情况、“三废”收集处理能力等方面开展深度评估,引导企业加强源头管控,强化末端治理,深化整改效果。三是科技监管,实行精细化过程监控。对实践有效的过程监控设备进一步推广扩面,对于一些老化或者失效的监控设备,及时进行维修、改造或者更换,同时探索根据每家企业污染物情况增加特征因子检测能力,提升园区污染溯源能力。

(二)紧盯“系统思维”,打实水质改善“攻坚战”

一是必须坚持“水质论英雄”的治水初衷。区治水办、区生态环境分局立足系统思维,委托中国环科院编制《全区水环境持续改善工作方案》,深入剖析重点断面、重点河道污染成因,科学研判,提出针对性措施,并据此为依据提出2022年度椒江区水环境提升21项工程项目,请各责任单位紧盯考核节点倒推工作安排,保质保量完成各项治水任务。水质考核目标是工作中心和重心。二是加快启动椒江区城乡污水双提标工程。1、建议区住建局邀请住建部中规院等国内高水平团队来椒江对我区雨污管网进行全面问诊把脉,全面提升我区雨污收集、输送、处理、回用系统,扭转目前反复治、治反复的零打碎敲式整治;2、加快推进既定的海门洪家两个街道、7个工业园区(集聚点)“污水零直排”工程,重点推进分散式净水厂、医化园区工业污水处理厂、污水管网互联互通等工程,深入开展智慧排水系统建设,并尽快建立专业的管网运维队伍,巩固并提升“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成效。三是全面开展河道生态化提升。1、实施主城区引调水、鲍浦河引调水工程,使内河水系贯通联动,提高水体流动,增强水体自净能力,即“流水不腐”。2、实施重点河道生物膜处理工程和生态缓冲带建设,全流域开展生态修复和水质提升,高品质创建美丽河湖及幸福河湖。3、深入开展椒江水系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系统开展江河、湖泊、湿地等水体水生植被恢复,重建生物群落。

(三)紧盯“关键环节”,打好督察整改“持久战”

一是做好督察后半篇文章。加强组织领导,组织开展“大排查、大整治、大曝光”、生态环境保护大整治“百日攻坚”等专项行动,编制《椒江区贯彻落实省委生态环境保护专项督察报告反馈问题整改方案》,落实2021年省督反馈问题整改。二是督促做好问题整改销号。加强与未整改问题牵头单位的沟通协调,尤其是督促区综合行政执法局要深入对建筑渣土和建筑垃圾的消纳问题进行研究,开拓疏导渠道,补齐建消纳短板,督促区住建局要坚持“系统整治,疏堵结合”工作方针,统筹协调加快推进区内符合行业标准的砂场落地,以满足工程建设和民众日常需求。三是完善生态环境长效管理机制。强化属地街道和行业主管部门环境污染问题发现责任,在排查过程中发现属于其他部门或街道(镇)的问题,及时交办解决,涉及多部门、跨领域的问题,要实行管理联抓、问题联治、信息联通,强化综合治理。实行各级督察所有反馈问题和信访件全覆盖跟踪回访机制,实现高效闭环。强化常态化督察考核力度,定期组织整改问题“回头看”、阶段性抽查等现场检查,确保问题切实整改到位。

(四)紧盯“特色创新”,打好数字赋能“改革战”

一是深化全生命周期一件事改革。同步跟进椒江“环保全生命周期一件事”平台同企业智慧环保管理平台的有序对接,确保两个平台间数据的有效传输。二是深化“环保管家”模式数字化应用。探索建立一个“管家操作便利,企业管理提升,政府监管有效”的数字化管理平台,努力打造成为市域治理现代化的示范典型。三是创新生态环境领域改革。探索大陈岛“碳中和”应用成果;谋深“蓝色循环”海洋塑料污染治理数字化应用场景,争取生态环境部乃至国家级试点;与台州学院合作筹办全省首家“企业环保学院”(已于6月6日成立),助力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