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区大力实施“拥江向海”发展战略,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协同推进创新强区、人才强区建设,通过“产才融合提升行动”,打造创新创业平台,推动科创、人才高质量集聚,实现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推动科技创新能力高质量发展。
去年,全区新引进培育国家级、省级人才计划专家6人,省“万人计划”专家4人,“浙江杰出工匠”2人,“浙江工匠”13人,新引进高校毕业生1.38万名,新培育高技能人才2627人,兑现人才政策资金超亿元,促成人才贷款发放4196万元,均创历史新高。
精心服务,营造高品质“生态圈”
“今年企业有哪些方面的引才需求?”“大学生招引工作进行得怎么样?”“企业高层次人才的住房、子女入学还有没有问题,有什么需要政府帮助解决的?”春节假期刚过,区委组织部联合人社、经科、科协、街道等单位组成“入企服务团”,先后来到海正药业、九洲药业、水晶光电等企业,为企业送去最新的人才政策,现场开展政策解读和人才服务,通过上门“三服务”解难题,助企实现“开门红”。
作为国内领先的原料药生产企业,海正药业共有约3000名员工,其中超过三分之一为科技人员。在了解到企业反映部分技术骨干子女入学困难,区委组织部副部长李辉现场解读高层次人才子女入学政策,并帮助联系教育部门,协调落实人才子女入学事宜。
通过整合区委人才办、区委人才领导小组成员单位、镇街道、专业引才工作站等四方资源,联合组建人才政策、项目研发、知识产权、科技创新、项目实施和综合服务等6大“服务团”,精准高效为企业提供便利服务。
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同步全面对接我省“人才码”“台智汇”线上人才服务场景应用,发挥人才创新创业综合体窗口作用,打通人才服务“最后一公里”,实现政策“秒兑现”、服务“零距离”。2021年,兑现928批(人)次1.09亿元的人才政策资金,总额全市领先,服务企业1386批(人)次,助企对接海外高层次人才87人次、引进26人,协调解决项目落地、人才住房等问题358件。
“我们来到椒江后,区委人才办和区人社局为我们提供了细致周到的服务,并帮助我们协调落实创业场所,提供人才公寓,还第一时间为我们提供了快速启动创业扶持资金,让我们能够安心创业发展。”浙江弘瑞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清华大学教授罗国安说。
以高校毕业生为主体的青年人才,一直是我区重点引才对象。为此,我区因地制宜出台《椒江区激励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实施意见》,与台州学院、台州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合作共建青年人才创业园,为高校毕业生铺路搭桥,吸引来椒就业创业。2021年新引进高校毕业生13889人,同比增长71%。
我区坚持“筑巢引凤”,继台州市大学生创业园之后,新建台州高校创业园,为来椒创业的大学生搭建又一个发展平台。入驻大学生创业园的台州智商网络技术有限公司负责人陈彬正坐在电脑前忙碌着,“我们企业刚入驻,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在政策补贴、创业指导等方面,园区的运营团队给了我很多帮助,尽管创业不易,但我对企业的未来充满信心。”
“创业园为大学生群体提供最高500平方米的免租创业场地,前三年免费入驻、后两年租金减半的优惠政策,让有志成就一番事业的大学生在这里想‘创’更敢‘闯’,通过创业实现就业,并带动更多人就业。”台州高校创业园运营负责人罗晓懿说。
(下转2版) (上接1版)
精准发力,打造高层次“人才链”
去年7月,著名合成生物学和微生物制药学家邓子新院士领衔的台州合成生物技术研究院项目正式与椒江区政府签约。该项目联合浙江大学药物生物技术研究所核心团队,打造基于合成生物学技术制药的产品研发、成果孵化与转化基地,计划5年内形成从基础研究、高端研发到产业化的全链条体系,推动台州制药产业及其区域创新能力转型升级。
近年来,我区聚焦企业引才活力激发、高端人才引领发展、实用人才系统培育,着力建强医药健康、缝制设备等“2+4+N”产业体系,有力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推动创新体系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集成”,加快发展动能向创新驱动转变,助推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
区委人才办聚焦优化引才规划、加快政策兑现、压实引才责任等痛点问题,实施重点企业人才工作“一企一策”,全面分析重点企业发展动态、人才项目需求和平台建设规划。综合考虑产业规模、发展趋势、创新能力等8大因素,从120家上市企业、拟上市企业、成长型科技企业中择优确定38家作为首批“一企一策”重点企业,并一对一量身定制计划书,明确今后三年企业人才工作规划、年度目标任务等关键指标4类16项。行动方案明确三年内引育省级以上领军人才30人以上,高技能人才3200名以上,高校毕业生1万名以上,新认定市级企业研究院等创新平台10家以上,进一步激发企业引才用才主体活力。
东南大学花为教授团队研发了一种分布式的驱动架构的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与长鹰信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开展项目合作,助力我区打造汽车及零部件千亿产业集群;手性生物制造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薛亚平教授团队,将维生素D3纳米包囊技术应用于动物饲料添加剂、人用维生素D3纳米口服溶液和口崩片等,解决了维生素D3在溶解度、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等难题,今年在我区成立公司并将开展产业化生产,助力椒江打造绿色药都。
为搭建产业人才集聚交流平台,大力推动产才供需精准匹配,我区持续深化“以赛以会引才”,连续五年举办创业创新大赛,以“揭榜挂帅”广招海内外英才,帮助企业解决科技研发过程中的堵点、痛点问题。李传江团队的智能居家康复辅助机器人AIOT平台,在椒江区第五届创业创新大赛获得二等奖。在与浙江乔恩特工业产品设计有限公司达成揭榜挂帅合作协议后感慨:“这次大赛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创业平台,让我们的项目成功获得认可、赢得资助,还能实现与本地企业的合作共赢,更加坚定了团队来椒江创业,做大做强的想法。”自2017年首届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大赛以来,我区通过以赛代评,遴选出26个人才项目入选台州市“500精英计划”,并注册落地项目16个。
我区积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稳步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先后在泰田集团有限公司等30多家企业成功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试点认定,推动技能人才市场化评价,加快造就一支能够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有力支撑椒江智造产业的技能人才大军。去年,全区培养“浙江工匠”13名,台绣服饰廖云飞、杰克股份潘建国成功入选“浙江杰出工匠”,获评星级“台州技工”900名,其中最高等级的五星技工20名,数量、质量均居全市第一。
精细施策,锻造高能级“强磁场”
平台是产业集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平台能级的高低直接影响项目引进的质量、产业发展的层次。我区大力整合全区人才、科创、产业平台资源,不断完善“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生态创新培育链条,重点引进生物医药、智能制造、光电子、聚乳酸新材料等高层次人才和项目,推动创新平台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迈进。椒江科创谷汇智园、椒江(上海)国际创新港、台州人才城……台州湾畔,一系列高能级平台不断涌现,一系列重大项目和高层次人才相继落地。
去年6月,浙江工商大学东海食品台州研究院签约正式入驻椒江科创谷汇智园。该研究院由中国工程院朱蓓薇院士担任学术院长,聚焦海洋经济发展,借助院士团队的学术力量,基于台州食品产业特色,开展农产品、水产品等食品加工领域的共性技术难题、产品创新开发和产业化应用等研究工作,促进台州传统农业、渔业产业提升。
作为“小而精”的科创平台,椒江区科技创业园成功创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为初创期的科技型企业提供场地设施、各类优惠政策和后勤配套等服务,吸引了浙江工业大学、宁波大学等4所省内重点高校共建技术转移中心。同时,联合上海六七八九集团共建椒江(上海)国际创新港,聚焦人工智能、高端制造等新兴产业,聚合上海、椒江和国际化的科创资源,重点招引、培育具备“独角兽”企业潜力的高端人才和项目, 打造集约化、协同化、产业化的新型科创孵化平台。现已先后引进了10位高端、领军和顶尖人才,入驻项目总数40个。
企业永远是科技创新的主角,我区坚持龙头企业带动,强化“产业链”集群式培育,构建“技术创新中心+创新联合体+企业研发机构”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浙江九洲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与上海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合资设立浙江上药九洲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南方科技大学台州研究院、浙江乐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台州爱申特科技有限公司(项目孵化公司)三方共建联合研发中心,为台州医药产业优化升级注入新动力。截至目前,共引导企业在海外成立独立研发机构13家,在国内成立研发机构90余家,参与技术合作的各类海外人才150余人。累计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10家、博士后工作站10家、省级企业研究院16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7家。
当前,我区正深入推进“一中心四分区”科创平台,着力打造绿色药都小镇客厅、智能卫浴小镇客厅、汇智园、智能卫浴产业孵化园四大片区,布局5.5万平方米的人才公寓,12万平方米的人才平台集群,链接各类创新资源,旨在打造全市人才大本营。目前,占地220亩的台州人才城已开工建设,智能卫浴产业孵化园建成投用。同时,以台州合成生物技术研究院、台州东海食品研究院落地为契机,大力实施“一产业一院士一平台”行动,积极招引国内“双一流”高校、大院名所加盟赋能,全力打造医药健康、缝制设备、海洋经济等产业发展新平台,为“全域蝶变,拥江向海”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湾区新府城提供人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