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今日椒江 >>椒江动态

大陈岛:
一场跨越半个多世纪的“重逢”

发布日期:2022-11-22 15:07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今日椒江

扫一扫,看视频


新老垦荒人话垦荒

在大陈岛垦荒纪念碑前留影

打卡甲午岩

在旧营址重温“青春岁月”

与老垦荒队员重逢

故人重逢笑开怀

以前我叫你们叔叔,现在我是老余了

时隔36年的偶遇

来,在“大陈岛垦荒精神”前来一张


11月17日下午,住在椒江的76岁天台籍转业老兵杨国耀小心翼翼整理他的“宝贝”——在党50周年纪念章、在岛20周年荣誉证,还有一张张与战友的合影……

岁月变迁,但杨国耀对战友的思念和情谊犹记在心。

18日上午7点不到,他早早来到椒江轮渡码头,翘首等待天台过来的大陈战友们。

“来了!来了!”一时间,轮渡码头外的小广场上,白发、绿军装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老兵们激动地握手,敬礼。16位平均年龄70岁以上的天台籍大陈岛老兵,阔别半个多世纪后再约大陈岛之行。

坐着“大陈岛”号回到“青春岁月”

“大陈岛,我们天台老兵回来看你了!”

一声高喊,仿佛回到了当年的部队。

1965年12月,540名天台籍热血青年应征到大陈岛,被充实到步兵、炮兵、有线电兵、无线电兵、侦察兵、驾驶兵、警卫兵、卫生兵等各个岗位上。他们中有的驻岛两三年,最长驻守20多年。

57年后的今天,当年的小伙已白了头,此次成行弥足珍贵,有不少人退伍后还是第一次再回大陈。“这张船票我期盼了52年,今天终于盼来了。”张忠键说,他曾是岛上的通讯兵,驻岛4年零2个月。

上大陈,到了。老兵们最想去看看旧营址。

半个世纪过去了,但老兵却一下子就认出了当年的营址。“以前这里是团司令部,那边是团机关,对面是军人服务社……”“原南京军区守备第25团老兵集合,敬礼!”作为政委的杨国耀一声口号,战友齐刷刷向曾经的营址行起军礼。

走到风门岭一带,看到路边的一口老井,老兵戴作汉乐坏了。“这里就是当年的营部,生活的水源就来自这口老井,没想到这口井还在。”说着,他连连打了好几桶水,还洗了把脸:“你们看,这水还是这么清。”

如今的岛上,曾经熟悉的地方不少都成了旅游景区。在乌沙头景区6号洞口,视野开阔,前面是一眼望不到边的大海,这里是老兵戴明哉再熟悉不过的地方。他在岛14年,曾做过通信兵、炮兵、步兵,还担任某炮兵连副指导员兼连团支部书记,炮兵训练都在这里。

老兵们拍照、摄像,他们要把岛上的景都带回去。

忽闻骢马至,军民喜重逢

“杨政委?杨政委!真的是你啊。”一阵惊喜的声音打断了杨国耀记忆中的熟悉场景。“原来是你啊,林领花,你还住在这里啊。”杨国耀大步上前,两位70多岁的老人时隔36年的手握在了一起。

“你身体还好吗?”“还可以,就是现在耳朵有点听不见,你看着还很是健朗啊。”两位老人问候近况,回忆往昔,激动又开心。从老人的话中了解到,林领花13岁来到上大陈,就一直生活在大陈岛。因父亲专为部队修营房,老兵们可以说是看着林领花长大的,部队里曾经熟悉的面孔也深深印在她的记忆里。

这样的重逢,几次出现在大陈之行中。

“丁军医,还记得我吗?”一辆开着电动车的中年人路过瞄了一眼,便认出了老兵丁兆佳。在丁兆佳还在仔细辨认时,对方已开心地上前握住他的手说:“我以前都叫你叔叔的,现在大家都叫我老余。”众人一听,皆开怀大笑,也把眼前这个中年人跟以前经常在部队的少年重合在了一起。

临近中午,丁兆佳还脱离“大部队”,坐上一辆三轮车,去看望了一位“亲戚”——徐正香。

他是丁兆佳曾医治过的一位患者。1984年的一天,部队卫生所被急匆匆送来一位患者,丁兆佳诊断出是胃穿孔且情况非常危急。本应用船送往椒江城区治疗,不料当时正值海上风大,船不能通行。怎么办?丁兆佳回忆道,当时杨国耀就问了他一句“你有没有把握”,他说“从技术角度上说有信心”,杨国耀直接拍板,开刀! 

经过几小时紧张的手术,患者的胃大部切除,终于脱离了生命危险。徐正香康复后,碰到他就说是救命恩人。第二年徐正香的儿子徐道谷结婚,他们邀请丁兆佳喝喜酒,经部队同意后,丁兆佳前往祝贺,从此这份军民渔水情就再也没断过。当天,就是徐道谷开着三轮车接着丁兆佳前往自己家看父亲。已经81岁的老人已患有老年痴呆症,丁兆佳看着卧在床上的老人问:“你还认识我吗?”“应该认识的。”老人再仔细辨认,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惊喜地喊:“丁军医,是你来啦!”

在大陈岛,军民一家亲。 

共话垦荒故事,接续垦荒力量 

“指导员,你是指导员,真的好多年没见了。”

11月19日上午,在大陈党群服务中心,新老垦荒人话垦荒活动还没开始。老垦荒队员高阿莲一眼就认出了天台老兵鲍先清。

尽管已是80岁的高龄,高阿莲却对指导员记忆犹新。“当时就是他动员我参加民兵的。”因为当时高阿莲的孩子小,正有点犹豫要不要参加民兵,因为指导员的动员她马上打消了顾虑。她回忆道,当时为了让她安心训练,部队还帮她带孩子。

这一“暖场”让垦荒座谈更加充满温情。“垦一代”“垦二代”、驻地民兵和天台籍大陈老兵围坐在一起,共话垦荒故事,仿佛那些故事就发生在昨天。

谈到以前的垦荒岁月,老兵袁相月手里有许多老照片。他笑指着一张大陈岛妇女洗衣服的照片说:“大陈岛大岙里生产队有一个妇女洗衣服务队,专门为部队洗衣服、被子。每天早上六七点钟到部队营房收战士要洗的衣服,下午四五点把洗好晒干的衣服送回,天天由老百姓为我们洗衣服实在难为情,我们就把要洗的衣服藏起来,但她们就中午或晚上来,天天来抢衣服洗。”

当得知高阿莲的女儿也扎根海岛,外甥大学毕业后留在岛上气象站工作已经十多年,老兵们连连称赞。“老垦荒队员确实是很不容易的,你们上岛时才十五六岁,现在80岁了还在岛上,真是令人敬佩。” 杨国耀握着高阿莲的手说,“我们是把青春献给大陈,而你们是把一生献给大陈岛。”

“很幸运曾是大陈岛的兵,与垦荒队员、老百姓一起建设大陈岛,如今大陈岛发展如此之快,更深感自豪!党的二十大指出,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我们要继续发扬大陈岛垦荒精神,在有生之年发挥余热,贡献我们老兵的垦荒力量。” 杨国耀感慨道。

在同心林,老兵还和老垦荒队员、垦二代、驻地民兵等一起,共同种下10棵树苗,延续军民绿化造林的传统。1981年,驻岛部队和大陈镇政府签订协议,每年各方植树20万棵。5年之间,岛上绿化面积由原来的30%提高到80%。多年来,大陈岛一直保持植树的传统,森林覆盖率始终保持在60%以上。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在大陈岛垦荒纪念碑下,身着绿军装的老兵们面对党旗,庄严宣誓,老兵们的精气神感染着现场的每一个人。

这一跨越半个世纪的重逢,是16位老兵的“回家”重聚,也是与岛上群众、老垦荒队员的“美丽遇见”,是军民鱼水情的延续,是并肩共建大陈岛的初心使命,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让大陈岛垦荒精神激励更多的新时代垦荒人接过接力棒,为“现代化的大陈岛”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