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索引号: 1133100200267413X7/2022-147664  主题分类:
 体裁分类:  发布机构: 区发展改革局(区粮食物资局)
 成文日期: 2022- 11- 17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关于重新印发《台州市椒江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发布日期: 2022-11-17 16: 40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 椒江区人民政府

关于重新印发《台州市椒江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台州市椒江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十四五”规划》经修编后,现重新印发


2022 1116

台州市椒江区新型城“十四五”

 

“十四五”时期,是椒江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高水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关键时期,为深入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高质量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示范区”建设,根据《浙江省新型城镇化发展“十四”规划》和《台州市新型城镇化发展“十四五”规划》,结合《台州市椒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椒江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十四五”规划》。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展望到2035年。

一、现实基础与发展趋势

(一)“十三五”时期椒江区城镇化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人口市民化水平全市领先。“十三五”时期,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建立健全,实行按居住地登记户口的迁移制度,城镇落户条件全面放开放宽。引导农业人口合理有序向城镇转移,推动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实现市民化。2020年椒江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67.6%,高出台州市平均水平21.23个百分点。新型居住证制度全面实行,义务教育、医疗卫生、技能培训、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依规覆盖全区常住人口。

城市空间格局更趋优化。紧紧围绕“大步迈进滨江时代、倾力打造台州新府城”的发展目标,城市建设不断取得新突“一江两岸”建设全面提速,拥江发展态势初步形成,商核心区、高铁新区等重点区块建设强势推进,建成区面积扩大57.73平方公里。随着中心城市建设的稳步推进,椒江以沿江发展带、中心大道发展轴、市府大道发展轴为导向,向西向北向南融合发展,与黄岩区、路桥区联动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城市发展质量大幅提高。市政基础设施显著提升,杭绍台铁路台州站动工,城乡客运一体化率100%。供水普及率达到100%,基本实现全区污水管网全覆盖。城市生态环境逐步改善,全区河 I-III 类水质断面比例达到77.8%,累计提高

66.7个百分点,空气优良率提升至93.2%,绿地率达到46%,森林覆盖率达到22.6%,创成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区、省“基本无违建区”和省级生态区。城市有机更新行动持续推进,完成18个老旧小区改造、16650户城中村改造。未来社区试点项目建设启动,心海社区入选省首批未来社区创建试点。历史文化保护工作积极开展,已形成较为全面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及历史建筑保护名录,全区已公布43处历史建筑。社保制度改革纵深推进,“十三五”期末,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7%,基本实现应保尽保目标。

城乡融合发展统筹推进。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小城镇环综合整治“三年任务两年完成”,100%完成全区6个街道(镇)整治任务,小城镇“脏、乱、差”消除目标提前达成。“百镇样板、千镇美丽”工程全面实施,《椒江区美丽城镇建设行动方案》《大陈镇创建省级样板乡镇行动方案》和《下陈街道创建省级样板乡镇行动方案》全部编制完成。绿色药都小镇、智能马桶小镇列入省特色小镇创建名单。“两个大陈”建设不断完善。持续推进“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建设。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16年的2.15缩小到2.04

城乡治理方式迭代升级。“最多跑一次”改革牵引各领域改革成果丰硕,政府数字化转型全面推进,政务服务“网上”“掌上办”“就近办”实现全市领先,业主承诺制审批全国首创,创成“无证明城市”;在全省率先成立PPP促进中心;推主要污染物排放亩均限额总量控制制度,在全省率先启动排污许可证制度改革试点工作。

 

 1 2020 年椒江区所含街道(镇)

 1 椒江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类型

指标项

单位

“十三五”

发展目标

“十三五”

完成情况

指标

属性

城镇化水平

1

户籍人口城镇化水平

%

59

67.6

约束性

2

城区建成面积

平方

公里

68

57.73

预期性

基本公共服务

3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

95

97

约束性

4

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

%

95

-

约束性

5

常住人口保障性住房覆盖率

%

30

17.71

预期性

 

 

基础设施

6

供水普及率

%

100

100

预期性

7

污水集中处理率

%

95

100

预期性

8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100

100

预期性

9

燃气普及率

%

100

100

预期性

资源环境

10

空气质量达到优良天数比例

%

90

93.2

约束性

11

城区绿地率

%

42

46

约束性

12

森林覆盖率

%

21.4

22.6

约束性

13

全区河流 I-III 类水质断面比例

%

22

77.8

约束性

14

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

%

50

95

约束性

 

“十三五”以来,椒江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但实践中仍然受到阶段性矛盾和历史性问题的影响和制约,主要表现在:一是作为台州主城区的城市首位度不够突出。

2020年,椒江区生产总值为691.9亿元,仅占全市的13.15%,与路桥区、玉环市的体量相当(图 2),人口首位度偏低,低于温岭市、临海市(图 3)。二是城镇化质量不高。缺乏高质量产业支撑,城市精细化管理有待提升,地方文化传承创新和城市个性塑造亟待优化。三是交通基础设施短板明显。城区交通存在不少堵点、断点,椒江南北两岸尚未有效互联互通,大陈连岛交通不畅,运力亟需提升。四是城乡发展不够均衡。2020年,椒江区的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04,高于台州市平均水平(1.94,图 4)。存在区域医共体不强,乡村医生、教师短缺,乡村托幼资源不足等问题。

 

 2 2020 年台州市各县(市、区)经济总量占比分布

 

 

 2       台州市各县(市、区)基本情况一览表

 

(市、区)

乡镇

街道数

所含村

委会数

人口数

(万人)

产总值

亿元)

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椒江区

1

8

203

82.6

691.90

69053

33872

黄岩区

11

8

297

70.7

557.38

63103

33102

4

6

176

62.9

669.39

76052

36888

海市

14

5

628

111.4

738.48

58319

32150

温岭市

11

5

579

141.6

1136.87

65277

36244

8

3

185

64.4

632.56

74492

37645

天台

12

3

374

47.5

301.70

50746

26370

仙居

17

3

311

43.2

260.50

45741

24454

门县

7

3

275

37.9

273.39

50538

28309

备注:台州市各县(市、区)乡镇数、街道数、所含村委会数采用2020年统计年鉴数据,人口数据采用2020年七普数据,生产总值、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采用2021年台州市统计局数据。

 


 3 2020 年台州市各县(市、区)人口首位度情况
 

注:人口首位度是指首位城市与人口规模最大的城市人口规模之比。


 4 2020 年台州市各县(市、区)城乡居民收入比情况

(二)面临形势

城镇化进入成熟期后,城市发展速度、人口结构、空间格局、承接载体、群众需求等都将呈现出新的趋势与特征。一是人口向城市迁移和集聚仍是大趋势。2020年,全区常住人口为826074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653765人相比,十年共增加172309人,增长26.36%,年平均增长率为2.37%。近五年,椒江区常住人口、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增长速度呈现加快态势,预计“十四五”时期,农村人口和外来人口还将进一步向城市集聚,城镇化率会大幅增长。二是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劳动人口呈减量化、高素质化特征。根据七普统计数据,2020年,全区60岁及以上人口为126875人,占总人口的15.36%,进入轻度老龄化社会。从椒江区情况来看,人口老龄化趋势还将加快,常住劳动年龄人口数量逐年减少,但受教育程度将不断提高,由人口“数量”红利转向“质量”红利。三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态势明显,都市区逐步成为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近年来城市区域化、区域城市化特征十分明显,今后城镇化重心还将进一步向大都市区转移,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带动周边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一体化发展的格局形态将更加凸显。“十四五”时期,椒江区将充分对接杭州都市区、宁波都市区,接轨上海都市圈,引领三区两市融合发展,形成更加协调、更有效率的城镇化格局。四是数字化改革进程进一步提档加速,城乡社会各领域将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数字化改革是数字浙江建设的新阶段,也是我市“十四五”时期重点布局的工作任务之一,新时期,将全面推动数字化改革,加快推进党政机关整体智治、数字政府、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法治等系统建设,引领撬动全方位各领域改革,以“数字红利”带动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提升。五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更加品质化、多元化、个性化。“十四五”时期,椒江区全力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区,人均GDP将进一步显著提高,达到中等发达经济体水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新生代农民工对稳定就业的需求不断扩大,大学毕业生对住房和收入的期望越来越高,老年人对医疗和养老服务的需要日益加大,小镇青年对互联网创业和服务的要求不断提高,城市贫困群体需要更多的关心和救助。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围绕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走深走实“三立三进三突围”新时代发展路径,以“中国民营经济示范城市、工业4.0标杆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双循环节点城市、省域开放型高能级中心城市、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为总方向,大力弘扬大陈岛垦荒精神,奋力推进台州新府城建设,以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区和共同富裕示范区为目标,全面推进以人为核心、高质量为导向、面向现代化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助推椒江区建设成为“工业4.0标杆区、美丽景城展示区、现代服务集聚区、民生福祉模范区、现代治理样板区和红色精神核心区”。

(二)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公平共享。将以人为核心的理念贯穿新型城镇化发展全过程,推动城镇化由“粗放式”外延扩张向“精细化”内涵提升转变。逐步提高城乡就业创业和福利待遇水平,使全体居民更好地共享城镇化发展成果。

——区域协同,开放发展。把合作共建作为提升城市竞争优势的重要路径,健全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把握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的发展机遇,主动融入大湾区、大都市区发展战略,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实现发展规模、速度、质量、结构、效益、安全相统一。

——存量优化,增量有序。深刻把握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阶段特征,既注重新城区的建设与发展、也抓好老城区的有机更新与转型提升,统筹利用城市地下空间,推动城镇化建设向“新老兼顾、上下并重”转变。

——系统规划,建管并重。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既要

注重现代化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硬件”的规划建设,又要强调现代化城市治理能力等“软件”的提升,实现城镇空间产城融合、职住平衡、智慧宜居。

——绿色发展,低碳转型。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绿色发展贯穿于城镇化建设管理全过程。贯彻落实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推进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积极落实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

(三)发展目标

围绕二三五年椒江区基本实现高水平现代化的目标,全面实施以人为核心、高质量发展和面向现代化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力争到二三五年,率先实现人的现代化、城市现代化、产业现代化、治理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城乡一体化,不断提升台州新府城首位度、显示度、辨识度。力争“十四五”末实现五个方面目标。

——加快形成更加协调、更有效率的城镇化格局。全面贯彻“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建设战略和“省域开放型高能级中心城市”发展要求,加快推进“二次城市化”,走深走实“景城一体化”发展之路,以“一轴一链一城一区”为空间布局,高品质建设美丽新府城。基本建成100万以上人口规模、港产城湾一体发展的中心城市核心区。积极助推三区两市深度融合,提升中心城市首位度和竞争力。

——加快实现更高质量、更广覆盖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户籍制度改革不断深化,新型居住证制度全面推行,对区内外蓝领工人、长三角地区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不断增强。教育、医疗、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实现城镇常住人口全覆盖。农业转移人口全面融入城市能力不断提高,就业更加充分稳定。“十四五”期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3个百分比。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全面提升,教育、医疗、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城镇常住人口全覆盖。

——加快建成更加宜居、更为和谐的现代城区。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城市服务和治理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人居环境、营商环境、生活品质持续优化。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社会保障和养老服务更加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优质化率先实现。城市韧性、魅力和活力充分展现,居民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不断增强。

——加快踏上互促共进、共同富裕的城乡融合发展道路。资源要素双向流动、城乡互促共进的新格局基本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巩固提升。特色小镇、千年古城等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节点实现特色化提升发展。农业农村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缩小到1.90:1,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衡配置和普惠共享,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实现城乡居民共同富裕和新型城镇化成果共建共享。

——加快形成更加绿色、高效的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格局。以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优化水资源配置调度、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推进政策制度创新为重点,系统推进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实现区域水资源“双控三安全”目标(用水总量、用水效率控制和供水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全面提升区域水资源节约集约安全利用水平。“十四五”期末,总用水量不超过2.08亿m³,其中生活和工业用水量不超过1.33亿m³

 3 椒江区新型城镇化“十四五”指标体系

 

类别

序号

2020

基数

2025 

标值

台州市2020 年基

台州市 2025 标值

属性

化格局

1

高速公路10万人以上城通达率(%

100

100

55.6

77.8

期性

2

道交通网络规模(公里)

42

105

94

503.3

期性

3

经济总量(亿元)

691.90

1000

5263

--

期性

4

位地区生产总值用地使用面下降率(%

国家要求

国家要求

束性

 

 

 

 

 

 

 

 

 

 

 

 

社会

民生

5

常住人口城化率(%

提高3%

61.98

69

期性

6

义务教育段学生在城学校就比例(%

91

85.1

91

期性

7

住房保障受益覆盖率(%

17.71

21

23.75

25

期性

9

居民阅读率(%

89.1

93.5

89.1

93.5

期性

10

城市公园绿地服半径覆盖率

%

76.45

90

82.08

90

期性

12

每千人口3以下幼儿托位数(

2

3.5

2.0

4.5

期性

13

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数(常住人口)(人)

4.68

5.0

3.26

4.0

期性

14

每千人口有医机构床位数

5.515

6.6

5.08

6.6

期性

15

城市存易点消除率(%

100

48

100

期性

16

达到海城市建要求的建成区面比例(%

25

≥55

市区25县级20

市区≥55县级≥25

期性

17

城市空气良天数比率

%

93.2

95以上

94.5

≥95

束性

18

全区河流I-Ⅲ类水断面比例

%

77.8

77.8

80.8

84.4

束性

19

发环境事件次数(次)

台州市要求

7

6

期性

20

亿GDP安全事故死亡率

(人/亿元)

0.0043

0.004

0.021

0.01

束性

21

准化避灾安置所(累个数)

113

台州市要求

1077

1800

期性

22

依申务办一网通

80

≥90

81.6

≥90

束性

融合

23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

2.04∶1

1.90:1

1.941

1.90:1

期性

24

乡义务教育共同体结对学校

(所)

 

台州市要求

350

域内融合型、共建型模式的教共体占比不低于80%

 

束性

25

*居民养老保保障水平

%

台州

市要求

8.3

11

期性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保障水平是指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年人均待遇水平占当年当地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

三、高质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坚持以人为本,以更优的公共服务、更好的资源供给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面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和新型居住证制度,推动常住人口全面享有城市基本公共服务,高质量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全面融入城市。

(一)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探索实施“一固定、两挂钩”户籍制度。推进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允许进城落户农民同时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和原有农村权益,逐步打通制约人和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的通道。制定出台“1+N”政策体系,加强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配套保障。

全面落实租赁房屋落户及“居住证互认”政策。全面落实租赁房屋落户政策,推动进城就业生活和举家迁徙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稳定就业生活的新生代农民工、农村学生升学和参军进城的人口等重点人群便捷落户。探索实施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计互认。

吸引高层次人才、大学生留椒。做好高层次人才的职称申报、子女入学、家属就业、医疗保障、住房保障等配套服务。吸引更多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努力实现台州市新入职大学生留椒比例不低于30%。

(二)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

全面推行新型居住证制度。推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向常住人口全覆盖,完善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义务教育、就医结算、职业技能培训、保障性住房等制度,逐步拓展居住证持有人可享有基本公共服务范围、提高服务标准。探索以居住年限和社保缴纳情况相挂钩为主的紧缺优质公共服务梯度供给制度。探索建立居住证互认转换机制,简化加速居住证转换办理

手续,推动人口流动便利化。

深化“人地挂钩”“人钱挂钩”政策。建立常住人口常态化统计机制,科学确定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规模,推动常住人口增长规模与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及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保障相匹配。继续加强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建立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动态调整机制。完善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入学政策。完善“人钱挂钩”政策实施评估机制。

(三)加强住房保障和就业服务体系建设

全面落实房地产长效机制。建立以住房需求为导向的住宅用地供应机制。加快完善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基础性制度和支持政策,有效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规范住房租赁市场,加快完善长租房政策,打造线上租房平台,研究制定房屋出租基本设施配置标准。

持续优化公共就业服务。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分类精准帮扶就业困难群体。完善农业转移人口职业教育及技能培训机制,深入实施新生代农民工等农业转移人口职业技能提升计划。

四、高水平构建新型城镇化空间格局

以提升椒江区的首位度和竞争力为牵引,加快构筑“一轴一链一城一区”的城市新布局,增强城区辐射能级,助推三区两市深度融合。

(一)优化"一轴一链一城一区"新布局

与周边区域深度融合。积极优化城区空间布局,推动城区向东南西北融和发展,通过规划有机衔接、基础设施一体化布局等措施,加强与周边区域深度融合。融入市域“一小时”交通圈,为三区两市融合发展提供基础条件。推进椒江南北一体化发展,高标准打造江北新区,率先走出一条生态宜居、产城融合、智慧创新、和谐善治的新型城市化道路,助推港产城湾一体化发展。推进前所江城湾区产业聚集带建设,招引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为“大湾区”提供产业腾飞的核心腹地和重要支撑。

“一江两岸”为核心打造一轴。围绕台州现代化湾区建设,重点推进滨江提升发展,推进海塘安澜工程与滨江公共空间有机结合,高质量建设葭水城、江岸尚城,全面推进海门卫城、白云悦城、章安古城、前所江城的开发,以城市更新推动“工业锈带”向“生活秀带”转变,着力打造“一江两岸”成为生态线、风景线、文化线,形成“江城相映、要素聚合、三生融合”的高品质城市之心、城市封面、城市水廊。

专栏4-1“一江两岸”建设导向

1.葭沚水城:进一步提升老城价值,精品化打造葭沚水城千米明清非遗文化老街。

2.江岸尚城:加快城市农业休闲公园建设,打造慢生活和现代时尚相融合的城市中轴亮点。

3.海门卫城:提升建设历史文化街区,恢复重建总兵府、参将府、城守营、明代海门卫城墙,整理复原近现代工业遗存,建立椒江主题博物馆、民俗博物馆等。

4.白云悦城:以点带面推进旧城改造,重点推进楼宇经济提质增效。

5.章安古城:积极引导形成鲜明统一的古城建筑风格,重点推进以章安古郡为主体的古街文化传媒特色街区建设。

6.前所江城:推进前所江城湾区产业聚集带建设,招引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为“大湾区”提供产业腾飞的核心腹地和重要支撑。

以红色大陈为中心串岛成链。坚持陆海统筹发展,以上下大陈为中心串联周边岛链协同发展,统筹推进开发建设与生态保护,创新海岛开发建设体制机制,着力打造全国海岛振兴和现代化海岛建设的“大陈样板”,建设“全国红色旅游第一岛”,大陈岛争创成国家5A级景区,着力打造国际旅游休闲度假区、港产城湾一体化发展的海上明珠、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及碳中和绿色生态岛。

高标准建设面向未来的现代城区。突出中心城区的地位,统筹协调行政中心区、高铁新区、商贸核心区融合发展,打造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产城人文相融合、主题鲜明突出的未来之城。行政中心区全面提升中心城区能级,完善配套设施建设,持续优化城市主轴线景观,围绕行政服务、现代金融、高端商务等业态,增强高端要素、高端产业、高端功能、人口承载和辐射带动能力。高铁新区围绕台州“未来之城”门户形象区定位,以科创和生态为内核,以文化休闲、居住生活、商贸服务为外延,提升对外开放能级,打造台州科创承载高地、山城水韵和都市风貌交织的高铁TOD片区。商贸核心区依托商贸、总部经济、文化创意等优势基础,融合发展都市观光、智慧娱乐、文化体验等新兴产业,以心海未来社区建设为契机,积极探索未来社区建设运营标准体系,推动“产、城、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打造商贸主题突出、综合功能完善的城市战略功能区。

积极推动椒江经济开发区发展。依托浙江台州化学原料药产业园区(椒江区块),就近整合椒南、椒北、下陈(洪家)三大片区,重点建设台州湾数字经济产业园、医药健康产业园、智能缝制设备产业园等平台,大力发展医药健康、智能缝制设备、智能马桶等产业,着力培育数字经济产业,以高能级开放平台推动全区经济转型高质量发展。

(二)全面拓展立体交通网络

加快构筑现代化对外交通格局。着力打造市域综合交通网络重要节点,积极融入浙江“一小时交通圈”与长三角主要城市“两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以杭绍台铁路台州站为中心,以公路、铁路、水路、航空相衔接的综合交通网络体系。建成杭绍台铁路、金台铁路与市域铁路S1线,推进市域S2线与沿海高铁项目。进一步提升航运能力,加快完成台州海上客运中心外迁工程。推进大陈岛通用机场建设。

完善城区交通体系。进一步完善路网结构,提升城区道路的通达联运能力,加快构建立体化大交通,建设“四纵六横”的干线网络,推进中央通道、现代大道、海城路、75省道及83省道改建、台州机场进场道路与规划203省道等工程建设。推进主城区主干道路和城市快速路的建设,加快推动和合大道、经中路、汇丰路、教七路等城市道路建设,实施市府大道快速化改造,布局过江隧道。加快完善以城区为中心、以各街道为重要节点、延伸各村庄居民点的城乡交通网络体系。积极推进城乡交通道路拥堵路段治堵建设,推动公共交通以及街道(镇)运输服务站建设。推进BRT等中运量公共交通建设,构建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的多层次公共交通网。加快公共停车位、人行过街等设施建设。

五、高品质打造现代化城区

以迈向工业4.0强市战略为引导,建设现代化湾区产业新高地,高品质建设美丽新府城,推动城市功能品质现代化提升,构筑更加智慧绿色安全的城市底色。

(一)建设湾区产业高地

打造“数字创新”金名片。以入选首批省级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为契机,重点强化数字经济引领,以数字思维、数字模式、数字体系培育“产业大脑”和“未来工厂”、未来社区、未来服务,努力建成国内一流、全省前列的全国创新型城区。

积极布局数字经济。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聚焦电子材料、智能装备等椒江特色产业,重点培育光电信息、光通信产业等,加快培育一批质量高、竞争力强的领军型企业。拓展“智能+”应用,加大物联网、工业控制、移动互联网、无线通信等技术在产品全生命周期中的集成应用,鼓励企业面向市场需求重点开发智能马桶、医疗电子等智能产品。高标准建设台州湾数字经济产业园。

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开展智能制造新模式试点,全面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工作,争创5个以上省级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谋划推进国家工业互联网标识节点建设。打造数字园区,推进“园区大脑”等智慧园区管理平台的开发和推广应用,引进知名数字化服务商,开展数字化赋能园区管理服务,重点开展“百家企业上云行动计划”、缝制设备行业级互联网平台、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聚星科创园数字化小微园区等建设。大力推动企业级和行业级互联网平台建设。

加快提升2+4+N”先进制造业发展。打造两大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集群.聚焦医药健康产业、缝制设备产业两大核心产业,以绿色药都小镇等平台为重点,加大“延链、强链、补链”力度,力争在医药健康、缝纫设备领域建成与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相匹配的产业基础和产业链体系。完善产业链供应链风险评估,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提升稳定性和竞争力。打造四大富有椒江特色的产业集群.聚焦智能家居、汽车零配件、电子信息、时尚产业等特色产业,整合提质改造小微园区,大力实施老旧工业点“腾笼”行动,加快供应链本土化、区域化发展,推动特色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大力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绿色环保等产业,加快形成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超前布局发展人工智能、柔性电子、增材制造、区块链等未来产业,发展3D打印专用材料,建立集研发设计、装备制造、材料、工程服务于一体的产业链。

高质量推进5+4+N”现代服务业发展。全面推动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科技信息、文化创意、商务服务等5大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发展,深化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的融合发展,引领产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高品质推动商贸流通、休闲旅游、健康服务、房地产等4大生活性服务业提升发展。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推进总部经济聚集发展、商圈化发展。提升发展会展经济,积极承办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展览、会议、节庆活动和活动论坛。深入发展夜间经济,充分发挥椒江多种夜经济场景特色,打造“夜间经济带”。

(二)打造未来宜居城区

持续推进城市有机更新。推动老旧街区、小区等整治改造与城市的拆、整、建、美有机结合,改造提升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努力打造“六有”宜居小区,有序推进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因地制宜解决“停车难”问题等。“十四五”时期,实施改造城镇老旧小区17个,重点推进2000年以前建成的,失修失管失养、市政基础设施配套不齐全、群众改造意愿强烈的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推进完整社区、绿色社区建设。

专栏5-1 城市有机更新主要举措

1.加快推进城区有机更新:持续保持城区空间优化、功能重构、配套设施优化、公共空间优化、地下空间开发、城市安全保障、生态环境改善等,提升城区发展能级。主要围绕洪家片区河头陈、后洋王、朱家店、大板桥、义民、兆桥、上洋桥、街洪、后街、港头徐、小板桥、前高桥、大路王、烟墩坝、山头墩、仓前王、后高桥、钗洋区块,白云街道中山西路两侧、红旗、联谊、杨家桥、横河新村等区块,海门街道海门卫城、枫山新村、屋基里、东合社区等区块,葭芷街道马庄村、水门村、乌石村、高坎村、尚城等区块进行有机更新改造。

2.加快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全面提升老旧小区居住品质,积极推进振兴小区西区等17个老旧小区改造,总投资为6500万。17个老旧小区为:振兴小区西区、华厦小区、华商小区、金谷公寓、名都锦绣、欣园小区、望江花园、江城大楼、东枫山路小区、中诚小区、开元小区、光明新村(现芝麻园里13-16号楼,原光明新村的2-6号楼)、大庆南路、翠苑新村、台都花园、赤龙苑小区、米兰花园。

3.推进完整社区、绿色社区建设:开展绿色社区创建,以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方式,推进社区人居环境建设和整治,基本实现社区人居环境整洁、舒适、安全、美丽的目标。有序推进城市社区开展完整社区建设,因地制宜补齐居住社区设施短板,新建居住社区同步配套各类设施,城市居住社区环境明显改善,共建共治共享机制不断完善。

积极推进未来社区建设。高质量推进未来社区建设,因地制宜推进规划新建、改造更新等不同类型未来社区创建,形成若干个数字化应用、智能化管理的未来社区样板示范。以心海未来社区、城隍浦未来社区建设为契机,编制未来社区建设行动计划、实施方案以及土地收储、控制性详规调整和土地出让方案,加快建立试点项目绿色通道。引导优质国资、民资、外资投入未来社区建设运营、管理服务,鼓励优先采取“项目全过程咨询+工程总承包”管理服务方式。

加快推进地下空间开发。提升利用效率,重点推进基础性地下功能设施的建设,强化交通枢纽、公共中心等重点地区地下空间的规模化、集约化与系统化开发利用,优选需求迫切的典型地区补充地下公共停车设施与地下过街通道设施,完善人防工程设施建设。

全力推进教育现代化。构建公益普惠的学前教育,提升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覆盖面,力争创成“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科学规划校网布局,加快推进椒江育才第二小学、兆桥小学、文昌系列小学等新建工程以及前所中心校扩建、下陈中学迁建等工程。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以智慧校园建设等为抓手,实现“互联网+义务教育”网络结对全覆盖。以市智慧校园建设试点校及区域推进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为基础,实施智慧教育环境建设提升工程。加快“智慧课堂”建设,建成一批名师网络工作室。到2025年,形成基于互联网的人才培养、教育服务、教育治理三大新模式。

加快卫生健康现代化。实施医疗资源总量优化提增工程,有序扩大和有效配置优质医疗资源,推进椒江区人民医院建设。加强与省、市优质资源深度合作,深化完善区内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络,加快升级椒江白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一批基层医疗服务中心。加强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残疾预防和筛查。深化婴幼儿照护服务试点工作,逐步推广试点经验,构建“政府支持、家庭为主、多方参与”的照护服务体系,每千人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张)由“十三五”末的2张提高到3.5张。加快发展数字医疗,深化惠及全区人民的健康信息服务和智慧医疗服务,依托“健康台州云”,加快全员人口、电子病历和居民健康档案三大数据库建设,加快“5G+医疗健康”建设,全面建成智慧医疗体系。

建设运动休闲名城。全面落实全民健身计划,完善全民健身设施网络,加快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整合海门河智慧健身步道、台州市体育中心、椒江区体育馆等现有资源,加快全区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推进“七环六轴”绿道建设,着力打造15分钟健身圈。引进和承办国内、国际重大体育赛事。

建设全龄友好城区。全面落实无障碍环境建设,积极推进老旧小区加装电梯,推进社区公园无障碍设计改造提升,构建全龄友好、便捷舒适的公共空间。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功能,推动建设功能集成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实施适老化示范房建设改造工程,探索制定居家养老激励政策。打造安全无障碍的学径网络,提升地面铺装水平,保障低龄学生出行安全。

专栏5-2公共服务提升主要举措

1.完善3-6岁学前教育服务网络。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街道(镇)至少有2所公办中心幼儿园。保障流动儿童接受学前教育。

2.椒江区人民医院。新建一家二级综合性医院,以医疗为主,兼具科研、教学、预防、保健、康复护理和医养结合等各项功能,并对基层医疗机构开展全方位业务指导。

3.推进“七环六轴”建设。七环,即生态休闲环,串联太和山、枫山、凤凰山、白云山、赤龙山、乌龟山和东山湖,形成以太和山为头,东山湖为尾,山水相依的生态休闲环,同时结合沿线公园、广场以及相关道路,完善提升城市45度轴线的生态休闲绿道网络,展现生态文化之美;六轴,即品质滨水轴,重点建设椒江两岸滨江绿道、海门河绿道、高闸浦绿道、心海绿廊绿道、永宁河绿道和葭泾绿道共六条高品质滨水秀带,形成“四横两纵”的滨水绿道轴。

4.推动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建设村(社区)老年食堂,基本实行社会化运营,实现镇街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辐射周边6-8个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的全覆盖整体布局,严格落实新建小区养老服务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

(三)建设高效智慧城区

推进数字新基建布局。推进5G网络试点建设,建设一批5G基站,加快网络从城区向周边街道延伸,基本实现重点区域5G全覆盖。推动5G场景应用与融合,结合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气象、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旅游等领域,利用技术促进城市便捷化发展。加快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区块链和物联网、工业互联网、云计算、5G等前沿信息技术深度融合、集成创新。

促进交通智慧化提升。加快构建信息化赋能的智慧交通大脑,推进建设综合交通信息指挥中心和共享交换数据中心,强化交通感知中枢(包括重点路段、桥梁、隧道、码头等),健全交通应急指挥体系,提高交通运行智慧分析能力。通过“互联网+综合执法”模式提升管理效能,深化行业监管平台运用。建设功能全面的出行服务平台,提升交通公众服务水平。

加快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动交通、能源、水利、市政、文教卫体等传统基础设施迭代升级,提升重点领域基础设施智能化水平。聚焦公共治理、生态环境、交通物流、幸福民生等领域,探索基础设施智慧化融合应用。在智慧城市的总体框架下,主动对接台州城市大脑,强化多层级数字协同能力,推动全域数字化治理。加快清洁能源利用,推动充电桩等新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数字社区建设。全面推进社会事业数字化,持续推动公共场所服务大提升。深入实施数字生活新服务行动,打造数字生活新服务强市。以未来社区为首批应用空间载体,聚力打造“城市大脑+未来社区”核心场景,让社区更安全、更智能、更美好、更有温度。

(四)建设绿色低碳城区

建成“无废城市”。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健全各类固体废物的全过程管控制度体系,基本实现固体废物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创建未来无废城市“试验地”。

建设“清新空气示范区”。以建设全省清新空气示范区为目标,全面实施大气污染物协同治理,开展挥发性有机物、臭氧污染防治研究和污染物协同控制,加强重污染天气应急管控,建立大气污染防治长效管理机制。深化工业废气治理,深入开展重点行业废气清洁排放改造,重点推进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协同防控,加强无组织排放控制。继续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

深化实施治水行动。加强陆海污染协同治理,实施主要入海河流(溪闸)总氮、总磷控制,推进入海河流(溪闸)污染物入海通量监测,到2025年,全区主要入海河流(溪闸)总氮、总磷浓度得到有效控制。结合海塘安澜工程,开展海堤生态化改造。推动建设生态海岸示范段。开展清洁海滩行动,切实抓好清理海漂垃圾和岸滩垃圾。推进椒江河口水利枢纽重大水利项目。

打造海绵城市、韧性城市。加快海绵城市建设,完善城市防洪排涝体系,打造安全可持续的城市水循环系统,到2025年,海绵城市建设面积达到建成区面积的55%以上。实施城市地下市政基础设施提标改造专项行动,全面开展地下市政基础设施信息普查和隐患排查,加快实施城市地下管线焕新行动、城市各类线管入廊工程。全面提升对自然灾害、社会重大影响事件、疫情等的应对能力。

(五)构筑新时代人文城区

全面弘扬垦荒精神。加快打造大陈岛成为各级党校教学课

堂和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创办新时代垦荒精神文化讲堂,将垦荒精神纳入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推进大陈岛干部学院建设,大力培育新时代垦荒人。加强垦荒遗址保护,实施红色文化设施和遗址保护建设提质工程。大力实施标志标识打造行动,重点将垦荒元素注入城市形象规划设计,加快落地一批垦荒精神系列城市雕塑、城市公益广告。深挖大陈岛垦荒精神内涵,推动大陈岛垦荒精神列入浙江省文化研究工程项目。打响垦荒精神城市品牌,努力将垦荒元素注入椒江的城市血液,推动垦荒精神融入文明城市建设、文明志愿服务,推动志愿服务成为展示垦荒精神的“最美风景”。策划全媒体宣传报道。加大城市精神品牌外宣力度,举办垦荒精神主题创作系列活动,鼓励创作展演文艺精品。

建设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地。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推动文化馆、图书馆、非遗展陈馆等多馆合一的文化综合体建设,推进农村文化礼堂、社区文化家园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健全完善基层公共文体设施网络,提高设施综合使用率和服务水平。丰富居民文化生活,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传统节庆活动,实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引进国内外一流节庆活动,举办美食集市、文化集市等,推动条件成熟的节庆项目向综合配套业态转型。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拓宽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范围。完善“文化订制”精准服务机制,探索社区文化服务标准化模式。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实施文化产业提升计划,推进“一江两岸”文化产业带建设,大力发展文化创意、影视演艺、文化制造、数字文化等新兴文化业态,加大文化产业园建设力度。加快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改造提升传统制作工艺。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支持在线旅游行业发展,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高水平举办文化展会,推进文化会展行业数字化转型。

推动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加快中心城市旅游目的地建设,打造旅游集散中心,建设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加快旅游项目品类拓展提升,重点发展山海景观游、文化体验游、休闲度假游、健康养生游、美丽乡村游等旅游项目,构筑覆盖全区域、全要素、全产业链的新型旅游品牌体系。围绕海防文化、古今融合等主题,加快推进海防文化遗址公园等古城文旅项目。推进海岛文旅提质升级,推动海上旅游巴士项目,培育邮轮游艇、休闲度假和海洋探险等特色旅游产品,争取大陈岛成为长三角邮轮访问港、椒江区成为旅游支点城市。加快生态海岸带项目建设,构筑绿色生态廊道、综合交通廊道、历史文化廊道、休闲旅游廊道、美丽经济廊道“五廊合一”的生态海岸带。

专栏5-3人文城区建设主要项目

1.旅游集散中心建设。依托台州站综合交通枢纽优势,融入游客集散中心功能,为游客提供旅游集散、咨询、换乘服务,提高中心城市的辐射能力,促进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优化城市服务功能,提高城市的知名度。

2.生态海岸带建设。在葭水城建设基础上进一步延东拓西,沿椒江海岸带建设生态休闲绿道,完善驿站等配套设施,打造滨江生态海岸带。通过整合岸线生态海岸带资源,构造休闲绿道网络,有机串联自然人文景观,拓展新空间、培育新产业。

 

六、高层次助推城乡融合发展

以城乡融合为主线,推动医疗、教育、养老等城乡公共服务同质同标,构建新时代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的城乡发展新格局,创建共同富裕样板示范区。

(一)打造多层级城乡融合发展节点

打造特色小镇2.0版。充分发挥省级特色小镇的政策优势和带动作用,高质量建设现有特色小镇,培育形成方向明确、精准聚焦、错位发展的特色产业集群,构建多主体协同、多要素联动的产业生态系统。以“特色小镇2.0版建设”为要求,把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作为总方向,以“产业更特、创新更强、功能更优、形态更美、机制更活、辐射更广”为目标,引导产业链集聚,搭建产业创新平台,加快推动特色小镇迭代升级。

推进美丽城镇建设。深入实施“百镇样板、千镇美丽”工程,以“一镇四街道”为创建对象打造美丽城镇环境美、生活美、产业美、人文美、治理美的“五美”城镇。引导建设面向社区、功能复合、便民惠民的邻里中心,构建舒适便捷、全域覆盖、层级叠加的5/15/30分钟生活圈体系。

推进千年古城建设。积极推动历史基础较好的乡镇街道参与申报千年古城复兴试点,争取1个以上省级试点,实施古城保护行动计划,以点带面推动全域文化复兴、产业振兴以及百姓宜居。

持续深化新“十百工程”。推进区域乡村建设规划编制全覆盖,推动区域乡村建设规划与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多规合一。探索新时代美丽乡村集成创建,整体推进章安街道环太平山区块组团式发展。持续提升农村公路、饮用水、电气化、天燃气、5G基站、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客运站点、文化体育、公共照明等服务设施建设。实施“三农”新基建,强化“互联网+智慧农业”、公共服务等场景设计应用,加快形成数字“三农”建设大格局,计划每年创建打造2个未来乡村,推进数字化产品在农村社区的应用。

专栏6-1 “十百工程”主要举措

“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着力推进“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作,积极推进精品村建设与提升工程;挖掘村庄自然资源、人文历史、产业特色,彰显村庄文化内涵;围绕村庄景区化建设,以“美丽庭院”为抓手,进一步开展庭院整治和庭院改造。

(二)创新城乡统筹发展体制机制

探索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探索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在依法保护集体所有权和农户承包权前提下,平等保护并进一步放活土地承包经营权。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规范管理制度,强化规模经营管理服务,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探索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鼓励村集体将零星、分散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复垦为农用地,以建设用地复垦指标交易入市。探索将有偿收回的闲置宅基地、废弃的集体公益性建设用地转变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

提升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制定调整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优先支持乡村振兴的具体办法,持续提升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比例。推广下陈“一园四村”抱团发展经验,积极探索村庄经营、飞地抱团、强村公司等做法。积极探索村级集体资产盘活利用有效办法,鼓励村集体参与海洋牧场、村办民宿等项目建设。

做精做强“大陈黄鱼”渔业特色产业。按照全产业链发展理念,推动形成上下游产业联动发展的黄鱼产业集群。深化技术攻关,重点做好大陈黄鱼种苗繁殖基地、大陈岛深远海养殖平台和养殖工船等项目建设,着力提升大陈黄鱼核心竞争力,打响大陈黄鱼“金名片”。积极谋划建设渔都小镇项目,建设集水产交易、冷链物流、贸易仓储、文化休闲于一体的现代化渔业产业综合体,推动黄鱼产业集群发展。强化现代渔业产业发展和渔区村镇建设,规划建设“结构合理、功能齐全、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的渔港经济区。

(三)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同质同标

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同质同标。强化农村公共服务区域一体化发展,健全城乡公共服务资源均衡配置机制。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深化“教育共同体”建设,实施农村学校校网撤并工作,实施初中质量提升计划,高质量普及15年基础教育,力争创建成为“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推进医疗资源整合优化,加快卫生资源向村向岛合理流动,实施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补短板项目和村级卫生服务网底工程,加快乡村卫生一体化,打造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标杆地区。不断提升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待遇,进一步做好被征地农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工作。

推进城乡供水供气供电一体化。继续扩大规模化供水范围,新建规模化水厂、扩展管网延伸范围,提升城乡规模化供水人口比例。推进城乡供气一体化。加强燃气供应建设,协助加快落实台州城乡一体化战略部署,促进实现高、中压管网互联互通,边缘区域燃气的普及。推进城乡供电一体化。加快建设现代化农村配电网,深入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推动实现行政村以上地区5G网络覆盖。推进乡村互联网、电信网、广

电网“三网融合”,建设数字乡村。建立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管体制。探索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管护分级分类投入机制,推动公共财政投入向农村倾斜。鼓励将城乡基础设施项目整体打包,实行一体化管养。探索城乡基础设施产权确权制度,落实权属人管护责任。明晰管护主体和责任,健全管护的标准和规范,制定完善鼓励社会资本和专业化企业有序参与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的政策措施。

七、高效能建设整体智治现代化治理体系

遵循“整体智治、高效协同”理念,以推进数字化改革为核心路径,高效能推动城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提升城市治理水平。

(一)提高统筹规划能力

创新城市规划理念。科学确定城市功能定位,统筹规划城市空间功能布局,把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全过程。根据水资源等刚性约束,科学规划设置开发强度,合理规划人口、合理划定城市开发边界。建立健全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协调机制。健全公众参与规划管理机制。

完善“多规合一”协同机制。深化“多规合一”,建立健全规划横向纵向传导机制,建立“多规融合”技术对接平台,强化总体规划战略引领,与各类规划衔接协调,确定重大交通设施、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布局,明确约束性指标和预期性指标。

(二)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

健全社会治理基层基础。强化社会治理基层建设,依托“一中心四平台一网格”工作体系,加快形成“136”化解体系。全面加强区级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建设,探索完善“信访打头、调解为主、诉讼断后”的递进分层解纷等机制。强化镇、街道“四平台”运行管理,推进“全科网格”建设规范提升。健全完善“一张网”的基层社会治理网络体系,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深入推进平安建设信息系统与“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两网融合。

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健全“精密智巡”机制,完善立体化、法治化、专业化、智能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强化全域智能防控,加快构建现代警务体系,提高“雪亮工程”“智安小区”“智安单位”等覆盖面。健全打击犯罪新机制,坚决防范和打击黑恶势力、新型网络、跨国犯罪和黄赌毒、食药环、知识产权犯罪,切实保障人民安宁。深化网络生态“望哨”工程。深化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健全流动人口综合治理工作格局。加强社区矫正人员、吸毒人员、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等特殊人群服务管理。

(三)加强治理领域数字化改革

打造政务服务“椒江模式”。以数字化改革推动治理领域改革,围绕一体化、全方位、制度重塑、数字赋能和现代化,持续深化政务服务“椒江模式”,优化完善“无证明”城市建设,深化“互联网+政务”、“互联网+监管”模式,全力跑出椒江服务加速度。

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紧密结合数字化改革和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建设,探索搭建l+l+N”模式的智慧城市,推进区级数字驾驶舱建设,形成覆盖城乡的数字化惠民服务应用体系。统筹推进网格化管理、数字化应用和社会协同治理全面融合,依托台州城市管理智联平台,加快建设“互联网+社区”数据综合信息平台,持续完善城市治理信息“数据库”。加快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营商环境智慧监测、城市治理一体化等领域智慧化进程,持续推动地理信息等各类公共服务平台融合发展,提升智慧政务、智慧气象、智慧社区、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旅游、智慧物流等多元智慧化场景的应用能力。

八、高要求建立规划实施机制

(一)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顶层设计和部署推动,定期召开工作会议,研究审议重大规划、重大政策,协调重大问题和重大事项,为各级各部门落实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

(二)完善政策配套

建立健全人才、户籍、用地、用海、财政、金融、环境容量等支持政策,加大对重大平台、重大工程、重大项目的倾斜保障,建立健全改革容错机制,激励各级各部门更好地推进相关工作。

(三)加强监测评估

加强城镇化统计工作,规范统计口径、统计标准和统计制度方法,精准开展年度绩效考核和督查激励工作。依法统计城镇化相关数据,及时发布城镇化监测评估报告,准确反映城镇化发展进度,为推进新型城镇化提供科学依据。

(四)强化绩效考核

突出考核的“指挥棒”作用,探索建立新型城镇化工作考核评价体系,探索开展年度绩效考核和督查激励。研究考核结果应用,探索建立考核结果与奖惩挂钩机制,对力度大、成效明显的地方和部门予以激励,工作滞后的给予相应处理。


 

附件

“十四五”规划《纲要》名词解释

 

 

1. 三立三进三突围:“三立”,是指民营经济立市、制造之都立业、垦荒精神立心;“三进”,是指推动城市发展向“二次城市化”迈进、产业升级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两业并举”迈进、社会治理向群众智慧和人工智能“两智融合”迈进;“三突围”,是指坚持解放思想、在理念上突围,坚持大抓项目、在招大引强上突围,坚持深化改革、在开放接轨上突围。

2. 完整社区:即完整居住社区,指为群众日常生活提供基本服务和设施的生活单元,也是社区治理的基本单元。若干个完整居住社区构成街区,统筹配建中小学、养老院、社区医院、运动场馆、公园等设施,与十五分钟生活圈相衔接,为居民提供更加完善的公共服务。

3. “无废城市”: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的城市发展模式,也是一种先进的城市管理理念。

4. 136”化解体系:10%的疑难杂症在区级矛调中心化解、30%的矛盾纠纷在镇街化解、60%在村社和网格化解,推动矛盾调处的重心下移和力量下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