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今日椒江 >>椒江动态

离家2600多公里 平均海拔4127米

发布日期:2021-09-13 10:11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今日椒江

吴丽敏老师在教学生写汉字

洪张林老师边吸氧边备课

曹老师走在路上,学生主动上前请教问题。

吴丽敏老师在纠正学生汉语发音

曹仙玲老师在给当地老师讲课

椒江老师与色达老师帮扶结对


9月10日,是第37个教师节,也是椒江的老师们到色达县广州希望小学支教的第三周。平均海拔4127米,距离椒江2600多公里,今年我区有4位老师克服高原反应、天气严寒、卫生条件差……在四川色达度过了一个难忘的教师节。  

新一轮对口支援工作启动后,我区派出12名援川教育和卫健专技人才奔赴四川色达。色达县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四川省西北部,平均海拔4127米,距离台州2600多公里,是四川省甘孜州海拔最高、气候最寒冷、条件最艰苦、经济较落后的以藏族为主的少数民族集中居住区之一。

挑战自我

传承大陈岛垦荒精神  

“我从小在大陈长大,耳濡目染地听着看着老一辈人讲的垦荒故事,这些年我一直在寻找支教的机会,将大陈岛垦荒精神传承下去。”林芳是洪家中心小学的数学老师,从小在海岛长大的她能清楚地明白落后地区信息的不对等和大山里的孩子对知识的渴望,所以在看到关于选派对口支援四川甘孜州色达县教师通知的时候,她毫不犹豫在第一时间报了名。

洪家街道中心小学老师曹仙玲和区实验小学吴丽敏都是六年级的老师,在今年7月份,成功送走毕业班同学后,她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报名支援色达。“这是我第一次参加支教活动,刚好有这个机会,想要换个环境自我挑战一下,把椒江的优质教育和先进教学经验带到色达。”吴丽敏说。

朴实好学

色达学生让人心存感动

色达县广州希望小学的学生来自色达县的5个乡镇,这是个寄宿制学校,从今年3月份才开始招生上课,目前只有四、五、六三个年级24个班。  

“金色的顶,白色的塔,红色的脸,在路上遇到孩童,他们会向你脱帽问好。”这是椒江区人民小学章安校区老师洪张林来到色达后的第一感受,“这里的氛围会让你觉得这是个平静祥和的地方,这里的人们都非常的纯真和友善。”  

“这里的学生尽管基础有些薄弱,但是他们的上进心很强,学习劲头很足。”曹仙玲表示,她在学校时,就经常会遇见学生拿着书本主动来提问。  

教室里发出朗朗的读书声,学生在办公室等待着老师检查词语朗诵……在色达,他们从出生开始基本都用藏语交流,接触不多的几个汉字也是偶尔从电视上学来的。“我们在这里尽量引导学生说普通话,指导他们怎么区别二、三声,怎么辨别容易读错的字,怎么简单地理解‘黄昏’‘身段’等词语,看得出孩子们非常乐学,一有不会的马上来问,问好了几乎都会主动说‘谢谢’。”吴丽敏说,这种无时无刻存在的朴实、好学,总会让她心存感动。

坚持坚守

当地老师也孜孜求学

色达县广州希望小学目前在读为高年级学生,但由于学生们的水平层次不齐,老师教学任务很难开展,当地的老师也面临着许多教学上的难题和困惑。椒江的老师们到达色达后,主动与当地的老师开展师徒结对帮扶,参加当地的教师夜校活动开展教学重难点培训。  

“这里的很多老师也跟我们一样与亲人两地分居,坚守在这里教学,而且因为这是个寄宿学校,2周放一次假,所以很多节日老师们都是坚守岗位和学生一起过。”林芳说,初到色达除了被学生感动,更多地是对当地老师的敬佩,他们无私地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奉献给了教育事业。  

“不仅孩子们对知识有着强烈的渴望,当地的老师们也是非常渴望学习的。”曹仙玲在进班听课后,利用晚上的时间给当地的教师上示范课,进行单元知识点梳理和教学案例分析。吴丽敏在参加当地的语文教研沙龙活动后,根据当地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套适合当地的教学进度的教学方案,提高语文的教学质量。

不怕吃苦

椒江教学经验走进色达

9月份的色达,气温已经接近0℃,昼夜温差大,氧气稀薄,初到色达老师们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头重脚轻、呼吸不畅、恶心想吐等症状接踵而至,但他们依旧坚持在直接的岗位上,一边吸氧一边给学生讲题。  

“色达海拔高,含氧量低,在这里最大的感受就是缺氧。走路快了,说话快了,就要喘气,甚至睡觉翻身都喘气。每次连着两节课下来,感觉就像是在内地跑了个十公里越野。”虽然天气越来越冷了,氧气也越来越稀薄,但在吴丽敏心里却一切都值得。  

“这里的天很蓝,环境很美,虽然我们要克服缺氧和还有一些传染病,但是看到这里孩子求知的眼神,我依然充满信心!”林芳说,经过3周的时间,老师们也逐渐适应了当地的环境,他们将继续加油,把椒江的教学经验分享给色达的孩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