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几乎人人能背诵的《悯农》里,描述了古代农人辛苦劳作的情景。如今跨入网络时代,但是和土地打交道的农人,还是继续着“汗滴禾下土”的劳作。
当我们想找这样一位农人,记录他/她高温下的生活时,葡萄园里的农人成了很多人推荐的典型。
“葡萄架底下工作?这个不是晒不到太阳,会很凉快吗?”但是去过葡萄园的知情者们,会呵呵一笑,表示:“亲,那你去葡萄园里蒸个桑拿吧。”
棚内无风且比外面温度高5℃左右
日前,记者就来到下陈街道桥上王村的增加家庭农场,体验了农场主王增加在葡萄架下“蒸桑拿”的感觉,他用自己的坚守和辛勤的汗水浇灌出瓜果的甜蜜。
走进葡萄园,只见成排的树荫下,一串串红黑色的葡萄垂挂在枝头,晶莹剔透。棚内40℃的温度下,只是在里面站着都让人汗流浃背,而王增加和工人们却正是忙碌的时候,他们有的在除草,有的在仔细地巡视,剪除坏果,确保葡萄品质。
别看葡萄园是在大棚里,顶上有塑料膜,但是下地工作还是会时不时晒到太阳。“所以我们下地工作一般都穿长袖。”农场主王增加说,这样半天劳作下来,衣服往往全部湿透。
记者问王增加,为什么感觉一片清凉的葡萄藤下,却特别热呢?
“因为没有风。”王增加说。
为了防雨防晒防鸟,椒江的葡萄基本是在大棚里种植的,塑料大棚格外闷热,基本比室外高个5℃左右。说是蒸桑拿非常贴切,虽然还是早上八九点钟,但是在大棚里待5分钟,汗就密密麻麻地出来了。到了10点,气温明显升高,感觉汗出如浆,忘记带水进大棚的记者,赶紧出大棚去喝水了,都有脱水的感觉了。
葡萄架下半蹲着采摘
葡萄园里的采摘工作,其实比想象中更艰难,葡萄藤架得不高,基本只有1米6,葡萄挂下来的位置只有1米2左右,意味着如果摘葡萄、观察葡萄,只能半蹲着,或者跪着。
为什么把葡萄藤架成这个高度?王增加说:“葡萄藤如果太高,棚膜就要更高,万一台风来了,棚就比较容易被吹跑,损失就大了。”
王增加种植葡萄有30年之久,之前跟周边的果农一样,种的都是藤稔葡萄。但多年下来,他感觉跟着大家走没有竞争优势。为了提高葡萄品质,几年前,他从外地引进了“巨峰”和“红富士”,逐渐将自家的葡萄更换成新品种。尽管改种过程中遇到不少困难和失败,但几年下来,他摸清了新品种的种植方法,葡萄在他辛勤的耕耘下长势越来越喜人。
如今,王增加的家庭农场有葡萄园30亩,由于走绿色无公害的路线,葡萄味道甜、气味香、品质优良,很受周围老百姓的喜爱。为了增加吸引力,王增加这两年搞起了观光葡萄园的活动,市民可自己动手采摘葡萄,价格与市场上的差不多。销路上,王增加也并不发愁,因为走的是高端路线,椒江、路桥、温岭的水果商行是他的主要供应点。另外,王增加还开起了网店,上海、杭州等地的顾客下订单,一天就能送到对方家。
经过半天的“桑拿”之后,记者觉得,种植者、采摘者用汗水换来了我们桌上新鲜的果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