椒江葭沚街道富强村,即为史上之栅浦也,原为栅浦乡政府所在地。位于椒江的西大门,永宁河侧畔,北临台州母亲河椒江。地理位置优越,正所谓人杰地灵。
历史上的栅浦
栅浦见于史志,台州历史上第一部史书南宋《嘉定赤城志》就有记载。宋《嘉定赤城志》第四十卷中,有一段提到缑城的文字:“郡倚山濒海,易以捍守。自晋唐间,尝经孙恩、袁晃、裘甫、刘杜之拢,至本朝宣和复罹睦寇余孽。故五邑聚落,往往以城砦栅屯戌得名。如临海之新城、城门,黄岩之汉城、古城、建城、莆林城、孙恩城,宁海之缑城,则以城名。如天台之始丰寨,寿昌松门关岭等寨,则以寨名。宁海之栅墟,黄岩之栅岭、栅浦,临海之栅桥、栅村,则以栅名。”
由明、清时期地理学家顾祖禹著写的古代中国历史地理、兵要地志专著《方舆纪要》(即《读史方舆纪要》的简称,原名《二十一史方舆纪要》)卷92临海县记载:“栅浦‘在海门卫东南’(案:应为‘西’之误)”。
《椒江市志》大事记记载:宋时始建西山街、东山头街、栅浦街。元延祐年间(1314-1320)葭沚、栅浦为福建泉漳船商趸售烟叶、南货之地。还记载,元惠宗至正年间(1341-1368)今葭沚、栅浦等地为福建泉漳地区红糖、桂圆和荔枝等南货集散地。《椒江区志》第十五编《商贸服务业·市场》记载,椒江集市贸易历史悠久。宋代时,章安为临海县三大集镇之一,栅浦、葭沚、石塘岗(今西山龙鳞街)、东山头等地亦已成市。
《嘉定赤城志》记载:“栅浦渡,在(临海)县东南一百二十里”。这句话说明了在南宋时期,栅浦就已经是人口稠密的集聚区,有摆渡来往于椒江两岸。
明成化(1465-1487)初,栅浦曹衡主持开凿栅浦,建栅川闸,引内河之水直注椒江,并于浦口建石闸节制,使栅浦成当时水陆要津。
栅浦的古迹
说起栅浦的古迹,绕不开栅浦书院与屏山书院。万历十年,作为六部之首的吏部尚书何宽辞官返里在乡里创办了栅浦书院,为了“供族中子弟课读”他还躬身授课,当起了“教书匠”,毫无一品大官的架子。到了清朝,栅浦的另一大姓苏氏,也在栅浦办起了屏山书院。创办者是苏慕韩,字学坡,号朴菴。其次子志莲,名若溪,作《栅川闸记》。以上均见之于台州栅浦《苏氏宗谱》。
复建的栅浦堂和朝北台门,也是栅浦片历史文化的代表。据分析,朝北台门是葭沚人苏志莲(名若溪)建造的。苏若溪写《栅川闸记》,并筑栅浦苏埠。若溪有二子,长子是苏镜容,号品三,次子苏镜成,号礼三。品三长子世坊,号抱经,又筑栅浦苏埠。次子可坊,生子寿,子寿房在朝北台门中间,三子则坊在朝北台门南头二间。苏礼三孙子彬,住北头二间。
据苏子彬的妻子(今年已经95岁高龄)回忆,这是他们上辈人盖的房子,苏子彬的父亲在水井边乘凉,不幸被毒蛇咬死,去世得早。那时苏子彬还在母亲的肚子里,都没有见过父亲。
老人叶加顺原先住在朝北台门,他是温州人,1957年迁来台州,据他介绍,是土改后,政府分给他居住的,上世纪八十年代搬出。
戚继光剿倭在栅浦也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嘉靖三十八(1559)四月,宁绍台参将戚继光奉命至台州解救被围困七日七夜的桃渚城,败之于菖埠(今三门上道头村)。戚继光回师海门卫,与知府谭纶共谋剿灭栅浦倭寇,他们东据海门卫,西扎白石岭,左右进攻,互为犄角。倭寇从栅浦泾沿河南遁,经路桥、泽国至新河。时有新河大战,直追至温岭南湾,全歼倭寇。事后各地奉旨建关帝庙。在栅浦,即为栅浦堂,主祀关羽。今栅浦堂乃存石碑为证。第一句就是“栅浦堂始建于嘉靖三十八(1559)”。
栅浦堂后来多次修缮,其武圣庙现存晚清建筑有看楼九开间重檐歇山顶,戏台歇山顶,四石柱。正殿七开间歇山顶及耳房、厢房等。戏台前石柱的对联是苏子彬所写。“伟烈著荆襄气夺雄军罾坞船归风正赫,清音谐律吕特逢首夏栅川潮上月初圆”。横批为“乐乐乐”。栅浦堂被列为椒江区文物保护点。
据富强村村领导苏云祥介绍,每年送大暑的时候,来自黄岩、路桥、温岭的信众会来栅浦堂祭拜。现在的堂前戏台周围放了很多花盆,鲜花盛开,千姿百态。
栅浦历史文化是椒江南岸商埠文化繁华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从宋朝开始,就有栅浦集市和栅浦渡,到了明朝,因曹衡凿河和何氏筑埠发展到辉煌。到了清朝中期,才逐渐由栅浦东移至葭沚。到了晚清转向海门。从这个角度讲,栅浦是椒江南岸商埠文化的先河。
此外,栅浦历史文化还体现为农耕文化、海洋捕捞文化、古渡文化,蕴含其固有的特性,有待后人去深入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