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向社区矫正中心报告,又急着上班,怎么办?以前都是赶在7点半之前来报告,现在,掏出手机验证本人信息后直接在上班地发送定位就能报告。
前来办理社区矫正业务,又想保有隐私?好办,单独的自助矫正终端为你解难。
每月有固定学习量,集中学习、电脑学习?3D沉浸式教育体验让你一看不敢再犯。
以上是我区智慧矫正的日常。
自今年3月30日我区申报司法部第一批“智慧矫正中心”验收单位以来,我区积极推进社区矫正数字化改革,7月底,区“智慧矫正中心”达到部级创建考核要求。
集成移动“执法”
走进区社区矫正中心,只见自助矫正室、训诫室、心理辅导室、社区矫正指挥中心等一应俱全。
自开展“智慧矫正”创建以来,我区对社区矫正中心进行功能区块扩建改造,内设三区二十室,包括综合管理区、监督管理区、教育帮扶区。并完善信息系统和运维支撑,迭代升级数据采集、信息共享、执法监督、点名点验、心理矫治、远程视频学习教育与帮教会见等功能,形成远程督察、立体防控、快速协同的指挥体系,全新打造在部级标准框架下的信息共享、管理智能、移动互联、指挥集成的社区矫正“椒江模式”。
“在固定的各功能区外,我们还有一辆移动的执法车,车内安装了主机、云台、手控器、显示屏、摄像头等,在查访时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办理业务。”区社区矫正执法大队大队长金敏燕说。这辆执法车具备了调查评估、个别教育、实地查访、脱管查找等功能。
“指尖化”管理
凌晨,我区社区矫正执法大队城区中队工作人员的手机突然响起了固有的铃声,打开一看,发现一社区矫正对象的手机处于关机状态,于是工作人员立即联系社区矫正对象的亲属了解情况,原来是手机没电自动关机。在手机充电开机后,“警报”解除。
“通过数字化改革,我们的社区矫正工作实现了‘指尖化管理’,矫正业务达到全天候、全覆盖管理的要求。”金敏燕说。
该中心充分运用移动执法终端(之矫汇)、社区矫正对象管理终端(浙里矫)、教育帮扶终端(志愿者打卡器、心岸)三类社区矫正管理及帮扶APP,与浙江省社区矫正管理平台同步联通,实现对社区矫正工作的“指尖化管理”。如社区矫正对象利用生物识别技术在手机端可以查看相关记录、接收指令、在线学习、志愿服务打卡、位置上报等功能;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可通过移动端实时查看社区矫正对象信息,并完成上报审批,实现社区矫正业务全天候、全覆盖管理。
沉浸式帮扶教育
“这个效果很好,看了之后你再也不敢酒驾了。”近日,一位通过VR一体眼镜体观了3D沉浸式“醉驾”片后感慨地说。
为了让社区矫正对象达到更好的教育帮扶效果,该中心配备了可支持15名社区矫正对象同时进行3D沉浸式教育体验的VR智慧矫正定制一体化终端与VR一体眼镜,通过VR等技术构建多种虚拟现实生活、监狱生活等教育场景,实现对社区矫正对象沉浸式专题教育,加强教育效果。
“社区矫正对象对沉浸式教育的体验效果反馈很好,我们目前正在开发制作更多的教育片。”金敏燕表示。
该中心还将社区矫正对象的基本信息数据与教育帮扶、心理矫治相融合。通过大数据分析与评估,对社区矫正对象因人施教,跟踪矫治效果,及时对异常情况进行预警预判。截至目前,我区有社区矫正对象533名,无一人脱管、漏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