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索引号: 1133100200267413X7/2021-141352  主题分类:
 体裁分类:  发布机构: 区发展改革局(区粮食物资局)
 成文日期: 2021- 07- 09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台州市椒江区“十三五”质量发展规划

发布日期: 2021-07-09 16: 58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 椒江区人民政府

台州市椒江区“十三五”质量发展规划

 

质量发展是强区之基、立业之本和转型之要,事关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对于我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三个转变”重要指示,在“十三五”期间实现打造“品质港城、首善之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具有重大意义。根据《国务院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浙江省质量强省标准强省品牌强省建设“十三五”规划》和《台州市质量强市建设“十三五”发展规划》要求,结合我区实际,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

(一)主要成就

“十二五”期间,椒江区围绕建设“首善之区”的总目标,肩负建设全市“首善质量”的担当,按照创建省级质量强县示范县(区)的要求,深入推进“三强一制造”建设工作,质量发展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质量技术基础持续夯实,质量总体水平不断提升,品牌培育成果不断扩大,荣获“台州市质量强县(市、区)”荣誉称号。

1. 质量总体水平持续提升。产品质量方面,“十二五”期间,5个街道(乡镇)被授予台州市“质量强镇”荣誉称号,13家企业(组织)获得市、区级“政府质量奖”,工业产品监督抽查合格率达94.3%,农产品监督抽查合格率超过97%。服务质量方面,台州先进制造业服务集聚区加快发展,服务质量顾客满意度不断提高。工程质量方面,“十二五”期间,共获“鲁班奖”2项,其他国家级奖项2项,省级优质奖项20项,交付使用工程质量一次性验收合格率100%。环境质量方面,“十二五”期末,空气质量优良率达88.5%,生态环境质量公众满意度得分71.70,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2. “标准化+”行动亮点纷呈。“十二五”期末,全区主导或参与制订国家、行业标准77项,其中作为第一起草人的有29项,参与制定市级地方标准规范8项。企业(组织)标准化行为达到3A级以上的有4家,规上工业企业主导产品采用国际先进标准的比率达到57.2%。全区主要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程度达62.1%,“大黄鱼标准化养殖推广示范”被评为省级优秀农业标准化项目。创建市级农业标准化试点项目10个,市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项目6个。

3. 品牌培育发展成效显著。制造业方面,“十二五”期末,全区共有省工业名牌产品8个,台州工业名牌产品18个。农业方面,省、市农业名牌产品各3个,获得“三品”认证47个,国家地理标志认证1个。服务业方面,共有浙江服务名牌产品4个,台州服务名牌产品11个。截至“十二五”期末,全区行政认定驰名商标总数达10件,省著名商标总数达24件,市著名商标总数达60件,“浙江出口名牌”12个,“台州出口名牌”16个。

4. 质量安全形势持续稳定。“十二五”时期我区质量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未发生重特大质量安全、环境污染事件。组织开展各类与公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产品专项打假整治行动,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违法犯罪活动得到有效遏制。特种设备安全保持平稳态势,万台设备事故率和死亡率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十二五”期末,协同台州市市场监管局共同实施市本级流通环节食品监督抽查,总体合格率达到96.85%。

(二)形势与挑战

今后五年,质量事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存。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正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各国纷纷制定了以重振制造业为核心的“再工业化”战略,以期通过先进制造业、工业4.0等计划,获得自身在高端制造业方面的优势。发达国家高端制造业的回流与发展中国家争夺中低端制造业转移同时发生,我国面临着“双向挤压”的严峻挑战。

从国内看,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制造2025”等政策始终贯穿着“质量与效益”的主题,在推动中国经济迈向中高端的过程中,质量、标准和品牌既是目标,也是重要的手段和方法。

从区域看,民营经济“低小散”格局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区域制造水平与国际国内先进制造水平相比,质量效益不高,标准供给不足,知名品牌不多。群众对环境质量的总体满意度偏低,环境质量现状与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的要求不相匹配。突破性的质量发展改革创新举措还不多,质量发展市场机制作用尚未充分发挥,支撑质量发展的技术、信用和社会基础还不扎实。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个转变”重要论述为指导,围绕打造“品质港城、首善之区”的目标定位,聚集椒江优势特色,提高供给质量效率,通过大力实施质量强区、标准引领和品牌发展战略,进一步提升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各领域质量水平,加快实现椒江制造向椒江智造转变、椒江速度向椒江品质转变、椒江产品向椒江品牌转变,推动我区率先迈入质量时代、标准时代和品牌时代。

 

(二)基本原则

民营为基,首善质量。牢固确立“品质港城、首善质量”的建设理念,立足于服务与壮大民营,树立民营经济发展对卓越质量的价值取向,增强高品质的质量供给、高水平的标准供给和高信誉的品牌供给能力,夯实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基业。

创新为魂,追求卓越。大力弘扬“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加强创业、创新、创牌与提标、提质、提效的互动协同,始终把创新摆在质量发展的核心位置,为质量建设提供强大动力支持。

民生为本,顺应民心。牢牢把握“顺应民心、改善民生”的发展本质,通过标准引领、提质升级的发展路径,强化质量安全保障,打造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进步的快车道,让质量事业发展成果惠及全区人民。

(三)主要目标

总体目标:2020年,高标准构建椒江特色质量发展体系和运行机制,质量强区、标准强区、品牌强区深入推进,打造“三个转变”标杆城区,率先迈入质量时代、标准时代、品牌时代。

1                   “十三五”时期质量发展主要指标表

类别

序号

指标名称

2020年目标

1

规上工业新产品产值率(%)

35

2

农业“三品”认证产品累计数量(个)

50

3

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

95

4

食品、药品、农产品监督抽检综合合格率(%)

98

5

食品安全、农产品安全公众满意度(%)

85

6

竣工交付工程一次交验合格率(%)

100

7

装配建筑、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

30

8

服务质量满意度(%)

85

9

地表水县控以上断面水质好于Ⅲ类的比例(%)

70

10

环境空气AQI优良率(%)

90

11

耕地土壤环境质量达标率(%)

70

12

制定“浙江制造”标准(项)

5

13

主导制修订国家标准、行业标准(项)

15

14

各级地方标准规范(项)

10

15

规上企业主要产品采标率(%)

65

16

农业标准化生产程度(%)

65

17

浙江技术标准研究创新基地(家)

1

18

各行业各级标准化试点示范区(点、项目)

18

19

浙江名牌产品(个)

12

20

省政府质量奖企业(个)

1

21

市政府质量奖企业(个)

4

22

“浙江制造”品牌认证企业(个)

5

23

“浙江制造”品牌培育企业(个)

15

24

自主品牌产品出口比重(%)

25

25

全国知名品牌示范区(个)

1

26

行政认定驰名商标(个)

1

27

浙江出口名牌(个)

5

28

国家鲁班奖(个)

1

 

、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

(一)建设“质量强区”,率先迈入质量时代

质量水平是椒江综合实力的集中反映,“十三五”期间要着重抓好产品、工程、服务、环境四个重点领域的质量提升工作,打造我区质量强区的升级版,率先迈入质量时代。

1. 产品供给提质工程

深化产业集群提质。面向全区“6+5+4”工业产业体系和六大农(渔)业产业体系,以绿色药都、缝制智造等特色小镇和各集聚平台为依托,围绕行业性区域性的质量提升、集群品牌创建等内容,加快实施产业集群提质行动,培育现代产业集群。大力实施创新、创牌、提标、提质,提升扩大喷雾器、船舶、塑料橡胶制品、真空设备、眼镜、厨卫设备、医药、缝制设备、家电、光电子、汽车零配件等传统优势产业和重点支柱产业的标准话语权、质量竞争力、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深入总结“智能马桶”产业建设国家质量提升示范区的成功经验,发挥带动效应。以省、市、区政府质量奖获奖企业为主体,大力创建浙江先进质量管理孵化基地,打造成推广应用先进质量管理方法的公共服务平台。

专栏1 :椒江主要产业集群“158”质量提升计划

以提高各产业市场占有率3%-6%为一个核心,促进标准、信用、质量指标、满意度和品牌五大发展目标,实施评估、规划、优化供给、标准引领、信用建档、加强质检、提高满意度、品牌发展八个专项行动:

评估:实施各产业集群质量状态评估,找出薄弱环节和短板,评价行业质量风险。

规划:制订各产业质量提升中长期规划,明确总体布局、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

优化供给:开发新产品和优质产品,提升规上工业新产品产值率,增加农业“三品一标”认证产品数量。

标准引领:研制重要标准,开展标准导入和技术改造。提高产品、服务和管理体系认证率。

信用建档:提升企业质量信用建档率,鼓励企业发布《企业质量信用报告》。

加强质检:加强中小企业产品质量抽检,产品质量合格率稳步提升。

提高满意度:聘请第三方机构,针对经销商和终端消费者开展产业质量满意度调查。

品牌发展:促进企业抱团建区域品牌,提高品牌集中度。

 

推进小微企业提质。贯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决策部署,依托小微企业三年行动计划,创新小微提质实践,凝聚小微提质“椒江经验”,促进质量事业协调发展。以科技型、成长性小微企业为重点,构建起有利于小微企业对标、提质、创牌成长的有效工作机制,建设以仪器设备共享、知识产权保护、技术咨询等为主要形式的有效满足小微企业质量发展需求的公共服务平台,破解制约小微企业发展的品牌瓶颈和质量管理难题。推广卓越绩效、精益生产等先进质量管理模式和方法,大力推行首席质量官和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等制度,推动企业建立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体系,为培育小微企业成为细分行业骨干企业提供支撑。

专栏2 :椒江“小微提质”行动计划

面向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和社会事业等领域,引导小微企业实施“标准强企”、“质量强企”、“品牌强企”等发展战略,促进小微企业质量提升。

整合淘汰:运用市场、行政、法律等综合手段,整治淘汰不符合产业政策的落后产能和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节能降耗不达标的企业(作坊)。

加强培训:组织开展现代标准、先进质量、领先品牌“三对接”活动,组织小微企业培训活动。

标准扶持:编制发送小微企业贯标提质指南,以标准化破解小微企业发展中面临的技术瓶颈和难题。

财政扶持:加大政府财政扶持力度,以服务券、科技创新券等形式对小微企业产品检测认证、标准咨询等进行扶持。

品牌扶持:支持小微企业参加区域品牌“众筹众创”,鼓励小微企业、农业合作社、农户等加入行业协会或集体组织,加强集体商标、证明商标使用。

增加实践:支持小微企业质量创新,不断开展“对标自评”、“质量比武”、“QC小组”等各种质量活动。

优化评价:优化服务业星级评价体系,强化标准和认证对星级评价的支撑,倒逼服务业小微企业提质升级。

增加优质产品供给。高品质打造“椒江智造”,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制造转变,加快发展智能家电、智能卫浴、智能缝制、智能眼镜等智能产品,彰显“椒江智造”高品质高性能的整体形象。高质量建设“城区农业”,推进农业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鼓励和引导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争取到2020年农产品“三品”认证率达55%以上。高标准构建“椒江出口”,发挥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倒逼作用,促进企业按照更高标准提升出口商品质量,推动出口质量安全示范区和示范企业建设。

2. 工程品质提升工程

升级现代建造体系。以工业化、绿色化、总包化、“走出去”为战略目标,在房屋建筑工程、交通工程、水利工程、市政工程、园林景观工程等领域构建现代化建造体系。沿工程总包化方向大力培育龙头骨干企业,促使形成具有科研、设计、采购、施工管理和融资等能力,资本雄厚、技术密集、管理一流的大企业和企业集团。鼓励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在建设工程上的应用,加强勘察设计、监理、造价咨询、工程检测等工程科技服务业的集聚发展。

专栏3:“十三五”椒江现代建造体系提质计划

建筑工业化。发展以装配式建筑为主导的工业化体系,建立建筑工业化标准体系,提高建筑构配件系列化、定型化程度,加大建筑部品部件产业化生产比重以及在建筑结构体系中应用率,推进建筑工业化项目建设。

工程总承包。发挥我省工程总承包试点的先行优势,逐步实行建设与投资一体化运行模式,鼓励大型施工总承包企业和设计企业转型为集设计、采购、施工于一体的工程总承包企业,促进企业做大做强。

加快“走出去”。支持企业积极对接“一带一路”倡议,培育具有对外工程承包资格企业,鼓励工程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承接海外工程,提升工程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国际知名度。

加强关键质量管控。树立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建立健全质量责任承诺、永久性标牌等制度,完善优化施工图审查、质量检测、竣工验收、质量保修、质量事故处理等监督管理制度,提高质量监管效能,有效防范和遏制重大工程质量事故。依托建筑工程“打非治违”等行动,进一步加大工程质量安全事故的查处力度。推动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咨询等工程相关企业建立完善质量管理保证体系,强化内部质量管控能力。针对我区滨海软土、多台风等自然区域特点,进一步完善住宅工程质量通病防治、城市设施抗台防风等技术标准和规则,加强建造全过程随机抽样检测,加强既有房屋和工程设施的服役性能检测。

增加优质工程供给。健全“政府监督、企业自控、监理检验、业主验收、社会评”的质量保证体系,强化五方责任主体的精品意识,重点提升勘察、设计和专业施工的质量水平,积极开展“优质优价”活动。2020年,建设工程质量保持全市领先水平,竣工工程质量一次验收合格率达到100%,在质量、设计、建筑节能、科技示范等方面创建国家级优质名牌工程,争创“鲁班奖”、“钱江杯”、“括苍杯”等优质工程。

3. 服务质量优化工程

打造现代服务体系。面向旅游、商贸、金融、现代物流和房地产五大支柱服务业产业和文化创意、商务服务和健康服务三大新兴服务业产业,按照产业转型升级、居民消费升级要求,积极推动服务业强区培育工程,将服务业打造成经济转型升级主引擎。高标准建设台州先进制造业服务集聚区和台州商贸核心区,提供国际国内先进标准支撑,着力打造金融品牌、电子商务品牌、旅游品牌等服务业品牌和“国字号”节会品牌。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加强政务、教育、医疗、劳动就业、养老、社会救助、公共安全等重点领域的公共服务质量监督和满意度评价,推进建立公共服务质量监测体系。优化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制,完善教师城乡流动机制,提升城乡义务教育质量。深入实施优质医疗资源“双下沉、两提升”计划,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质量。解决各类城乡养老保障制度间的整合衔接,巩固提高参保覆盖率,提高城乡居民对养老保险政策的满意度。深化政府购买服务改革,健全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招投标、资金管理和绩效评估机制。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和信息公开,提高政府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和效率,提高公众满意度。

提高优质服务供给。以服务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和服务业集聚区的培育、建设为突破口,大力推动金融、物流、电子商务、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产业链高端延伸,推动商贸服务、休闲旅游、健康养老、文化体育等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积极打造个性化、数字化、时尚消费、绿色消费等精品服务。在金融、物流、商贸市场、休闲旅游、家庭服务、社区服务等行业,推进服务业质量测评试点,实施服务质量特性测评和综合满意度评价,促进不同行业、企业间的对标学习和改进提升,探索重点服务行业满意度部门通报和社会公开制度。

专栏4:“十三五”椒江服务业质量提升行动

围绕功能性、经济性、安全性、时间性、舒适性、文明性等六个服务质量特性,提升服务质量满意度。完善服务质量监管评价体系,公共服务领域率先全面开展服务质量满意度测评工作,推进社会服务业测评试点,到2020年服务质量综合满意度达到85%,骨干服务企业和重点服务项目的服务质量全省先进、全市领先。

 

4. 环境质量改善工程

推行绿色生产生活。把“绿色发展”贯彻到产业发展、城乡建设、人民生活等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中,推动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产业结构和生活方式。加快发展循环经济,以台州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建设为依托,大力推进生活垃圾、建筑、农业和工业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重点推进化学原料药基地循环化改造,全面实行垃圾减量和分类处理,推进雨水和中水的资源化利用。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持续提高绿色清洁能源使用比率,大幅降低能耗、物耗和水耗水平,培育一批清洁生产示范企业,持续提升我区船舶、冰箱冷柜等主要终端用能产品能效水平,努力构建产品绿色化、厂房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的绿色制造体系。

提升生态环境品质。“十三五”期间,以治水、治气、治土为主要任务,加强土壤、噪声、辐射污染的防控,加强污染物总量控制,强化环境风险防范,进一步提升椒江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声环境、辐射环境等生态环境质量。强化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切实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确保区域环境安全。改善自然生态,贯彻实施生态保护红线,强化生态屏障建设,深入开展重点河道、海岸生态修复,提高区域生态价值。到2020年,以“治水、治气、治土”为重点的城乡综合生态环境整治取得明显成效,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水、大气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

靓化优质人居环境。依托“美丽椒江”建设和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充分发挥我区“东依大海、山在城中、江穿城过”的地理优势,提升凸显椒江的城市面貌和品质,打造山海秀丽的全市生态宜居中心。加快绿色城镇和海绵城市建设,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积极开展省级森林城镇、省级森林村庄和省市级绿化示范村创建工作。以“多城同创”、“三改一拆”、“两路两侧”、“四边三化”、“五水共治”等综合行动为依托,深化中心城区人居环境专项整治。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大力推广绿色设计、绿色施工、绿色建材和可再生能源应用,新建建筑绿色、节能、环保水平明显提高,稳步推进既有建筑改造,住宅性能明显改善。

专栏5:“十三五”椒江生态环境质量提升计划

水环境质量:持续实施“五水共治”,全面完成国家“水十条”任务。到2020年,全面完成上级下达的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总氮等减排指标,基本消除地表水劣V类水质断面,全区地表水县控以上断面水质好于类的比例达到22%,地表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44%,近岸海域好于二类水质海水比例达25%

大气环境质量:深入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计划,到2017年,热电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到2020年,全面完成上级下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烟粉尘等减排指标,基本淘汰10蒸吨/小时以下燃煤锅炉,环境空气AQI优良率达到90%。

土壤环境质量: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到2020年基本掌握疑似污染场地的分布、面积、风险等级,加强疑似污染场地开发利用的监督管理,全区耕地土壤环境质量达标率达70%。

声环境质量:加强噪声污染防治,加强工业企业、社会生活、建筑施工和道路交通等各类噪声源的监管。积极推进船舶航运、机动车噪声污染控制,强化城市禁鸣管理。加强生活、娱乐噪声污染防治,切实改善城区声环境质量。

辐射环境质量:加强工业企业及医院各类放射源和放射性废物的安全管理。加大电磁辐射环境管理力度,加强移动基站、高压输变电系统的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管理。

(二)建设“标准强区”,率先迈入标准时代

先进标准日益成为我区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制度。全区要利用我省国家标准化综合改革试点的机遇,深化推动实施标准强区战略,深入推进先进标准供给和“标准化+”两大工程,率先迈入标准时代。

1. 实施标准供给工程

提高先进标准供给能力。以关键技术标准、重要产品标准、服务标准为切入点,加强重要标准研制项目立项支持的力度,将重要标准研制列入科技计划支持范围,支持科技人员参与技术标准的起草和实验验证等工作。大力培育标准创新骨干力量,鼓励科研院所和技术先进企业开展标准技术研究,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专利、创新成果和管理经验转化为标准规范,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主导参与国际、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制(修)订。支持参与高层次标准组织,争创浙江技术标准研究创新基地,鼓励优势龙头企业组建承担国家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和工作组以及省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优化发展先进标准体系。增加标准的优质供给和有效供给,补齐先进标准供给的短板,加快制定实施高水平标准,构建覆盖全区主导行业的先进标准体系。大力发展地方标准,重点围绕经济特色、具有知识产权、试点示范配套等领域布局一批标准规范研制项目。加快发展团体标准,鼓励具备相应能力的学会、协会、商会等社会组织和产业技术联盟制定体现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的团体标准。放开搞活企业标准,鼓励企业自主制定实施严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具有竞争力的企业标准,加强企业标准自我公开声明。积极利用省市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探索建立重点行业的标准对比数据库。“十三五”期间,主导制修订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15项以上,制定“浙江制造”标准5项。

2. 推进“标准化+”工程

推进“标准化+”融合发展。建立统一管理、分工负责、多方参与的标准化推进体系和工作机制,“标准化+”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支持标准联盟与产业联盟、产学研联盟、专利联盟、品牌联盟之间的衔接融合,促进标准与创新、专利、质量、认证、品牌的融合协同。按照“原始创新-蓝海产业-建标推广”模式,促进“标准+创新”深度融合发展,发挥“标准化+”对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的催化效应。按照“科技成果推广—标准转化—做优产业”模式,推动“标准+专利”融合发展,迅速建立产业技术竞争力。按照“先进标准支撑—品牌发展—做大产业”模式,推动“标准+认证+品牌”融合发展,形成一批掌握国内外标准话语权和品牌知名度的优势产业。

强化“标准化+”叠加效应。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以及我区优势传统行业为重点,开展标准先进性评价活动,支持企业按国际先进标准组织生产和完善服务链,提高农业标准化生产程度、服务业标准化程度和工业企业采标率,推动创牌、提质与对标、采标互融互促,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有效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带动全产业链、全服务链向中高端升级。推进产品、服务、管理体系的合格评定活动,以标准认证引领提高产业竞争力。到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采标率达到65%,农业标准化生产程度达65%以上,服务业标准化程度显著提高。

加快“标准化+”发展进程。以对标、贯标为抓手推动先进标准实施,建立标准分类监督机制,加强对标准实施的事中事后监管,严肃查处违反强制性标准的行为。积极应用标准开展宏观调控、产业推进、社会管理、政府采购、公共服务等各方面工作,在制定政策措施时要积极引用先进、成熟标准。经济、社会、文化、政务等标准化新兴领域,应借鉴工业和工程领域标准化的成熟经验,加强标准化与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的有效衔接。

专栏6:“十三五”椒江重点领域“标准化+”行动

1. “标准化+”工作措施

(1)标准化基础与支撑:标准与标准化的对比、研究与评估;建设标准化组织,开展标准化服务;建立标准化工作体系,培育创建标准化标杆企业、标准化项目、标准化试点示范等各种载体

(2)标准化实施与监督:梳理提炼技术经验并研制标准,构建标准体系;贯彻推广应用标准化材料、工艺、方法、流程、设施、部件、场所;开展对标、采标、贯标、达标等标准化活动;标准实施监督;标准引领技术流程改造;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

2. “标准化+”实施领域

标准化+现代制造、标准化+现代农业、标准化+现代服务业、标准化+新兴业态、标准化+生态建设、标准化+“走出去”、标准化+公共基础建设、标准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标准化+政务服务。

(三)建设“品牌强区”,率先迈入品牌时代

深入实施“三名”培育,在“十三五”期间推进品牌促进保护和品牌梯次发展两大工程,在全区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品牌培育、发展与保护机制,探索出一条“名牌产品—企业品牌—集群品牌—综合品牌”的发展道路,率先迈入品牌时代。

1. 品牌促进保护工程

完善品牌扶持政策。以行政认定驰名商标、省著名商标、“浙江制造”品牌、浙江名牌产品等为重点,通过政策支持及市场化改革措施,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品牌建设工作。搭建品牌培育和评价公共服务平台,助力传统优势行业以及新兴产业进行品牌培育、品牌管理、品牌评价。全面贯彻“浙江制造”品牌建设,落实扶持政策。进一步完善国际国内知名企业“引进来”和椒江自主品牌“走出去”扶持机制,营造自主品牌成长与发展的良好环境,树立品牌形象。

强化品牌宣传推介。深入推进椒江品牌的宣传推广,依托市名牌产品展示中心,策划一批集中展示项目和活动,提升品牌知名度。大力宣传椒江知名企业品牌建设的成功模式和经验,形成可复制推广的成果。推动国际品牌交流活动,共同开展品牌认定活动,加快椒江企业国际化步伐。

2. 品牌梯次培育工程

名牌产品培育。面向农业、制造业、服务业等领域培育名牌产品,充分发挥名牌产品在促进自主品牌建设、引导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供给和扩大出口的基础作用。支持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不断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内涵质量和标准档次,打造一批生产和服务标准先进、质量水平高、消费者满意、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的名牌产品。

企业品牌培育。引导企业重视加强对纳税、金融等信用等级的规划和管理,加强售后服务和消费者权益保护等社会责任,提升产品服务质量诚信水平,参与业内标准的制定,提高顾客满意度,建立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支持企业开展质量、环境、职业健康等管理体系认证,促进企业品质提升,支持企业以商标专用权投资入股、质押融资、许可使用等方式开展品牌经营活动。支持工程和服务领域名企建设,鼓励工程企业总承包化,鼓励服务业企业通过收购、兼并、连锁等多种途径做大做强。支持有条件的制造、工程领域的企业创建出口名牌、注册国际商标、收购国际品牌,推进品牌国际化,到2020年实现自主品牌工农业产品出口率提升5%。

集群品牌培育。按照“团体标准+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标准认证”联动的思路,支持重点产业集群、重点服务业集聚区和特色农业基地的行业协会商会和龙头骨干企业建设集群品牌。建立具有产权保护、准入约束等功能的集群品牌运作模式,集体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集体宣传、集合参展参会、集群扩大市场占有率,打造集群品牌百年基业。积极支持“椒江缝制设备”、“椒江家用电器”、“椒江医药化工”、“椒江船舶”、“华东水产品”、“大陈黄鱼”等新兴集群品牌以及“大陈岛”、“海门卫城”、“章安古邑”等地域旅游品牌发展。争创省市两级区域名牌和全国知名品牌示范区,努力将企业间品牌“众筹众创”打造为椒江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的重要支点。

    综合品牌培育。深化“浙江制造”综合品牌培育工程,围绕行业龙头骨干企业、中小企业“隐形冠军”、行业“单打冠军”,重点在喷雾器、船舶、塑料橡胶制品、真空设备、眼镜、厨卫设备、医药、缝制设备、家电、光电子、汽车零配件等六大传统优势产业和五大百亿重点支柱产业的龙头骨干企业中,培育一批占据国内市场话语权、比肩国际先进水平的“浙江制造”品牌认证企业。强化“浙江制造”品牌的示范带动作用,通过标准对标、品牌训练等活动,促进广大企业在更高水平加大品牌培育和市场开拓力度。积极跟踪参与“浙江服务”品牌培育试点,在旅游、电子商务、物流、金融等领域储备一批“浙江服务”品牌培育企业。积极投身塑造“浙江工程”品牌新形象,依托台州建筑强市的优势和我省工程总承包试点的先行优势,积极引导工程企业转型升级。

 

 

专栏7:椒江“十三五”名牌培育计划

“十三五”期间,全区争创台州名牌产品55个,浙江名牌产品10个,省市两级区域名牌2个,浙江出口名牌5个,“浙江制造”品牌认证企业5家,“浙江制造”品牌培育企业15家,争创省政府质量奖。

 

、支撑体系

(一)夯实技术基础

1. 推进标准技术建设

构建标准化科技支撑体系,加强标准信息化和标准专业组织建设,提升标准化公共服务能力。依托台州沿海产业标准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加强标准资源建设和综合利用。加强标准研发验证,完善标准技术储备,加强标准编制方法咨询服务,为企业参与标准化工作提供相关标准分析服务。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强化对出口国和地区标准、技术法规研究,健全预警体系,帮助出口型企业了解贸易对象国技术标准体系,提升企业和行业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能力。依托台州标准化研究院、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等专业组织,引导有能力的社会组织参与标准化服务,广泛吸纳科技界和产业代表,加快培育标准技术能力。

2. 强化计量基础支撑

紧跟前沿计量科技发展趋势,建立健全现代化的计量体系,提升计量服务能力,更好满足节能减排、贸易公平、民生改善等方面的计量需求。强化法制计量监管,实现贸易结算、医疗卫生、环境检测、安全防护等重点管理的强检计量器具受检率持续稳定在96%以上,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抽查合格率达95%以上。全面加强工业计量,强化能源计量监管,指导全区20家以上企业通过测量管理体系认证。积极做好民生计量,提高集贸市场、商场超市、餐饮业、医疗卫生等民生领域诚信计量体系建设,培育一批诚信计量示范单位。

3. 提升质检服务平台

围绕产品、工程、服务、环境的质量提升要求,加强农产品、工业产品、食品药品、建筑和交通工程、环境保护等检测机构建设,推进检验检测机构向规模化、市场化、综合化发展。依托全市国家级公共检测服务平台,加强制造业公共检测服务能力建设,质量检验能力基本覆盖我区先进制造业导向目录中有需求的项目。加快构建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三级网络,提升对重金属、农药残留、激素残留等有毒有害物质的检出能力。协同上级部门进一步完善特种设备安全检测体系,提升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电梯、起重机械、大型游乐设施、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等监督检验能力。加强工程、环境等检测机构和检测能力建设与资源整合,利用信息化、自动化、机器人等新技术,加强自动检测、在线监测、无损检测。

4. 健全认证认可体系

对接“中国制造2025”、现代有机农业、现代服务业等发展,引导企业开展产品、服务和管理体系认证,推进国际产品认证、有机认证和统一的“中国绿色产品”认证,加强品牌认证、商品售后服务认证、电子商务认证,大力推进质量、环境等管理体系认证在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及新兴产业的广泛应用。推进“协会审查、政府发证”许可模式,强化对许可证产品、强制性认证产品、管理体系认证企业的监督,加强认证认可市场管理,严厉查处一证多用、无证生产等违法行为

5. 完善质量“大数据”

加强质检资源向市场和消费等中后段延伸,健全社会质量监督员制度,创新运用“百姓买样”等方式,加强市场、网店、电视购物等领域的采样检测。加大完善食药品、儿童产品和环境等领域医院伤害监测数据和农产品生产环境数据的采集力度,扩大服务业和社会管理领域的满意度数据采集,加强互联网信息采集利用。将来自于生产者、商超市场、经销商、消费者等不同经济流程和社会渠道的质量数据进行归集合并,提高质量大数据的全面性、真实性、及时性和关联性。共享政府各部门有关质量监督、市场监管、检验检测、质量违法失信、标准化、投诉举报、企业标准声明、质量承诺等数据,进行整合、关联分析和综合运用。

(二)强化监管体系

1. 完善质量安全追溯机制

探索运用物联网技术,在农产品、食品药品、特种设备、重点消费品、建设工程等涉及人身健康安全的领域,建立完善质量可追溯系统,健全质量事故责任倒查机制。推动企业严格落实质量首负责任制、建筑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生态环境损害终身责任制,实施消费品质量安全事故强制报告、企业产品质量问题先行赔偿、质量安全约谈等质量安全制度。建立健全质量安全有奖举报制度,严格质量事故调查、责任追究问责制度。

2. 构建质量安全防控体系

在食品、药品、婴幼儿用品、既有建筑、风险区农业土壤、特种设备等质量安全重点领域,健全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监测、预警、信息通报和应急处置等机制,强化源头治理和各环节监管,增强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处置能力,严守质量安全底线。完善质量安全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体系,完善基层风险监测网络,及时发布系统性质量风险预警,对重大质量安全隐患及时提出处置措施。完善缺陷产品召回、区域监管和责任追究等制度提升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

3. 加大违法行为惩处力度

完善质量法制监督机制,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加大生产源头治理力度,强化流通环节监督管理,深入开展重点产品、重点工程、重点行业、重点地区和重点市场质量执法、环境执法。严厉查办假冒伪劣和环境违法大案要案,严厉打击危害公共安全、人身健康以及生命财产安全的违法行为,坚决淘汰不符合质量安全强制性标准的产品。加强行业性、区域性产品质量问题集中整治,建立健全处置重大质量违法突发案件快速反应机制和执法联动机制,加强质量安全执法部门间的协作,形成质量安全监管合力。

(三)完善信用支撑

1. 强化质量信用信息平台

依托全市信用信息平台,推进企业质量信用信息共享、公开。健全质量信用评价体系,统一信用等级评价标准,建立质量守信“红名单”和失信“黑名单”,实施质量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建立健全信用信息互联机制,推动工程、环保市场监管(包括质监)与税务、金融等部门质量信用信息互通共享,积极推动质量信用信息在金融、保险、政府采购、工程招投标等领域的运用,构建社会信用奖惩联动机制,加大对质量失信惩戒力度。

2. 健全质量安全征信体系

健全质量信用信息收集,加快建立以消费者评价、检验检测等为重点的质量安全征信体系。完善企业质量信用档案和产品质量信用信息记录,促进质量信息“留痕”,提升企业质量信用档案建档率。将企业执行标准、质量监督、品牌建设等情况纳入信用记录,支撑小微企业金融信用体系、市场主体年度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和旅游诚信体系建设。开展电子商务等领域的质量诚信提升行动,对农产品、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主体实施信用分类监管,加强检验检疫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完善进出口企业信用等级评价和分类监管制度,将工程肢解发包、转包、违法分包等列入失信责任追究范围,充分发挥信用“硬约束”作用,倒逼企业把质量安全责任落实到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

(四)增强共治体系

1. 完善社会质量治理体系

集聚社会各方合力,持续建立起企业为主、行业自律、法制保障、信用约束、市场推动、政府引导、全民参与、媒体监督的社会化质量共治共促体系。加强政府引导,完善涉及标准、质量、品牌的配套政策,建立健全全区年度质量发展状况报告制度,定期评估分析区域质量状况及质量竞争力水平。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和广大消费者关注质量、比较质量的积极性,强化舆论监督,共推质量发展。

2. 培育质量第三方组织

改造和提升一批行业协(商)会,增强行业协(商)会在质量建设中的组织、协调、服务和自律功能。积极在质量监理、标准研制、品牌经营等方面发展第三方质量服务机构,大力发展工程监理和图审机构,积极发展旅游监理和医疗监理,积极依托台州市品牌战略发展研究会和发挥品牌联盟、品牌指导站等组织机构的作用。

3. 强化消费权益保护

完善充实消费者质量投诉、举报和处理机制,构建以消费者权益保护为核心的社会质量监督体系。建立商品质量惩罚性赔偿制度,强化消费者质量侵权损害赔偿。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等消费者维权组织的运行,充分发挥12345等投诉热线的作用,畅通公众质量投诉和消费维权渠道。积极推进质量仲裁检验和质量鉴定,有效调解和处理质量纠纷。

4. 深化人才强质行动

加强质量常识普及教育,提升全民质量意识。强化职业教育,加强质量管理、检验检测、标准化和质量执法队伍建设。以台州市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行动计划、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首席技师评选为依托,培养一批高素质技能大师。深入实施企业首席质量官培育计划,培养造就一批具有战略眼光、既懂质量管理又擅质量技术的高素质高水平质量管理人才。传承“刺绣”、“玻雕”等椒江工匠精神传统,面向生产、施工和服务一线的工人、技师和各行业职业专业队伍,每年评选一批“对质量精益求精、对产品服务精雕细琢、对完美孜孜追求”的高水平名匠,树立先进典型。将质量发展从小抓起,建设一批中小学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广泛开展质量教育培训,利用各技工学校和各职业技术院校,支持建设各类质量教育培训机构,实施技工、服务人员的工艺规程和操作技术职业培训。

5. 弘扬先进质量文化

推进先进质量文化体系建设,把质量文化建设作为文明城区建设的重要内容,打造提升我区质量发展文化软实力。广泛推介“民营为基、创新为魂、民生为本、质量为根”的台州质量精神,接力弘扬“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椒江传统工匠精神,树立“崇德守信”的市场质量文化、“以质取胜”的企业质量文化、“高效便民”的行政质量文化,倡导科学理性、优质安全、节能环保的消费文化。深入开展“质量月”、“3·15”、世界环境日、世界知识产权日、世界标准化日、世界计量日、世界认可日等主题活动,促进形成政府重视质量、企业追求质量、社会崇尚质量、人人关心质量的社会环境。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保障

由质量强区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和协调全区质量发展事业,强化对质量强区、标准强区、品牌强区建设的整体部署和协同推进,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统筹指导、督查检查。进一步强化工作协同机制,形成发展合力,各相关部门和各镇、街道全力配合,明确工作的重点方向主要任务和目标责任,制定落实工作计划方案,抓好任务落实,切实提高组织保障水平。

(二)完善法治环境

将质量法律法规纳入全区全民普法教育,加强产品质量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标准化法、计量法、环境保护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的教育宣传,进一步提高全民质量法治意识。加强质量行政执法,健全质量执法监督机制,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

(三)优化资源配置

优化配置全区质量发展各项资源,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导向作用,加大质量创新、标准创新、品牌创新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加强对质量安全监管、检验检测、认证认可、标准研制与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经费保障。探索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经费投入机制,鼓励、引导社会各界加大投入,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企业投入为主体的质量发展工作资金投入机制。

(四)加强政策配套

各部门和各镇、街道要围绕全区质量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建立部门间更紧密的政策协调配套机制,优化政府质量奖励制度,着力完善质量、品牌、标准等政策与科技、产业、知识产权、信用、环境、金融等政策有机衔接,进一步增强政策的协调性和针对性,以强有力的政策组合,完善质量发展机制,服务全区质量型发展。

(五)加大工作考核

完善重点任务落实机制,抓好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工程的责任分解和落实,明确各项任务的责任单位和时限要求,组织和动员社会各界力量推进规划实施。完善质量工作年度考核机制,适时开展规划实施的效果评估和监督检查,将重点目标达成情况纳入各镇、街道和相关部门的绩效考核,加强考核结果的反馈,确保各项工作有效落实。

(六)跟进宣传工作

加强新闻媒体对质量法律法规、方针政策、质量知识的宣传报道,强化舆论监督机制,曝光揭露忽视质量、漠视质量、践踏质量的行为和机构。加大名企、名品、名家的报道力度,发掘全区能工巧匠的质量事迹和企业产业的质量奇迹,树立一批质量先进典型,让追求卓越、崇尚质量成为全社会的价值导向和时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