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索引号: 1133100200267413X7/2021-141435  主题分类:
 体裁分类:  发布机构: 区发展改革局(区粮食物资局)
 成文日期: 2021- 07- 09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台州市椒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发布日期: 2021-07-09 17: 28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 椒江区人民政府

台州市椒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台州市椒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2016—2020年)规划纲要》,是根据《中共台州市椒江区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区委战略意图,明确区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区政府全面正确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依据,是全区人民为之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一、谱写“品质港城、首善之区”新篇章

“十三五”时期是我区打造首善之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我区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型创新发展的攻坚时期。这一时期我区经济发展将进入新常态,人民生活品质提升将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目标,必须肩负起“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的新使命,努力在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水平上更进一步、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更快一步。

(一)发展背景

1. “十二五”规划实施情况

“十二五”以来,面对复杂的经济形势,全区上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围绕打造“首善之区”总目标,深入实施“三带两区一岛”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呈现企稳向好的发展态势。

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2015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459.22亿元,年均增长6.8%;人均生产总值达86895元,年均增长5.9%,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收入水平;财政总收入63.37亿元,年均增长10.4%,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6.69亿元,年均增长10.1%;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35.48亿元,年均增长12.8%;外贸自营出口总额20.0亿美元,年均增长5.1%。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0.4%。在耕地连年递减的情况下,农业总产值以年均5.5%速度递增。企业上市步伐明显加快,上市公司总数增至7家,位居全市第一;新三板挂牌企业1家,区域股交中心挂牌企业32家。第三产业比重持续增加,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3.9︰44.9︰51.2调整为2015年的4.0︰41.1︰54.9,三产占比居全市首位。旅游业实现新跨越,2015年全区旅游总收入99.89亿元。投资结构日趋优化,2011-2015年全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72.6亿元,年均增长8.5%,房地产投资占比从2010年的54.8%下降到2015年的43.7%,基础设施投资占比累计提高19.1个百分点。

城镇功能实现新提升。台金高速东延段、82省道复线、75省道南延、76省道北延、机场路扩建、椒江二桥等重大交通建设工程竣工投用,沿海高速开工建设,对外主要通道实现大幅扩容提速。城市公共交通体系日趋健全,建成公共自行车网点325个。椒南片、椒北片饮用水安全工程建成,前所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工程基本建成,区疾控中心、台州一中新疆班等建成投用,海正育才小学、云西公园等城市配套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椒北城市交通设施框架基本形成,椒北大道、沿江大道等进度加快。大陈开发建设稳步推进,开辟到一江山岛和大陈岛的新航线,建成潜艇观光基地、旅游服务中心,大陈岛旅游度假区可研报告通过省级审查,获评“全国海钓竞赛基地”,启动国家4A级景区创建工作。十一塘围垦工程全面完工,洪家场浦排涝调蓄工程开工,沿海堤塘加固、平原排涝、防汛防台抗旱等“平安水利”工程有序推进。110KV东辉变和前所变、220KV栅浦变和椒北变等能源电力设施建成投运。

重大项目建设取得新突破。“十二五”期间,全区在新型城市化、产业转型、区域统筹、民生保障等四大领域共安排217个重大建设项目,截至2015年底,已有122个进入实施阶段,22个续建项目完工,累计完成投资376.5亿元。商贸核心区重点建设稳步推进,椒江商会总部经济基地等三幢大楼顺利开工,台州银泰城、绿廊示范段景观建设加快。十塘三期的诚信医化、星远控股、台通制冷、中山台州商会回归创业园、光电子产业园以及文化旅游“310项目”、海正药业制剂、红星美凯龙、第六空间、台州农副产品集配中心等一批大体量项目加快推进。全国首创工业项目“业主承诺制”审批模式,浙东医养、十二塘农业围填海一体化等项目PPP模式试点正在推进。

科技创新孕育新活力。2015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达2.0%,比2010年提高0.4个百分点。全区共有国家级、省级博士后工作站7家,院士工作站8家,其中渔业企业院士专家工作站1家,国家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企业41家,共建有省级企业研究院6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省级企业研发中心31家。台州化学原料药基地椒江区块被列为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科技活动人员数居三区首位、全市第三,专利申请数、企业办科技开发机构数分别列全市第三、第四。累计申请各类专利共6824项,专利授权量5229件。连续7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称号,被授予“2011-2015年度全国科普示范区”称号,被评为浙江省首批创新型试点城区、省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区,并连续3次评为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区。

生态环境整治取得新成效。“多城同创”成果丰硕,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及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医化转型取得实质性进展,31家医化企业退出合成生产,累计退出合成、发酵、中间体项目142个,化工恶臭率明显下降。台州化学原料药基地椒江区块被列为第一批省级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我区入选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试点区。8个项目入选省“991”循环经济项目,26个项目入选台州市创建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市重点项目(全市第一)。建成1个省级生态街道、25个市级生态村,大陈镇获得国家级生态乡镇称号。全区森林覆盖率达21.4%,创建1个省级“森林村庄”和6个市级“森林村庄”。“三改一拆”进展顺利,获评省“三改一拆”行动优秀区;“五水共治”全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被评为省村庄整治先进区、省农房改造建设先进区。

社会民生事业取得新进步。2015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993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386元,年均分别增长11.8%和12.3%。就业难题得到有效破解,五年新增城镇就业6.0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4%以下。教育质量稳步提升,高考“518”目标提前实现,率先成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城乡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全民参保登记计划全面启动,基本药物制度顺利实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台州乱弹历史剧《戚继光》成功献演国家大剧院,建成农村文化礼堂65家,台州市绣都服饰有限公司和浙江台绣服饰有限公司被评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台州老粮坊文创园建成开放。公共体育健身设施日趋完善,新增健身路径270条。居家养老加快推进,养老照料中心实现城市社区全覆盖。

“十二五”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关键在于五个坚持:一是坚持战略引领不动摇。始终贯彻省委“两创”总战略、市委“四大战略”以及“首善之区”总目标,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民生服务提升。二是坚持统筹联动不停步。将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有机统一,把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民生有机结合,努力实现城乡、陆岛、区域经济互联协调发展。三是坚持转型升级不减速。在资源紧缩和环境约束下,坚持淘汰落后、园区集聚、腾笼换鸟并举,推动医化、缝制、家电等传统产业转型。四是坚持“两山”理论不怠懈。环境保护和治理成效显著,恶臭污染得到有效控制,成功创建省级生态区。五是坚持创新改革不放松。深化投融资体制、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户籍制度改革等多项重点内容,有效激发全民创业创新活力。


1                   “十二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指标名称

单位

2015年

规划目标

2015年

实际值

完成情况

GDP

亿元

500

459.22

未完成

人均GDP

92000

86895

未完成

进出口总额(含开发区)

亿美元

52

36.56

未完成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260

235.48

未完成

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1100]

[672.56]

未完成

城市化率

%

68

口径调整

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53.7

54.9

完成

R&D经费占GDP比重

%

2.14

2.0

未完成

财政教育经费支出占比

%

>24

24.5

完成

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

13.8

13.8

完成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

79.45

83

完成

耕地保有量

万亩

15.05

14.95

未完成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

%

[-13%]

[-15.8%]

完成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

立方米/万元

上级未下达指标

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

吨/万元

上级未下达指标

主要

污染

物排放

化学需氧量

%

-15.2

完成

二氧化硫

%

-16

氨氮

%

-16

氮氧化物

%

-5

林木蓄积量

万立方米

16.68

14.25

未完成

五年新增城镇就业

万人

[3]

[6.02]

完成

城镇登记失业率

%

<4

2.06

完成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44200

47993

完成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20600

22386

完成

城乡居民收入比


<2.15

2.14

完成

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

[1200]

[6000]

完成

人口自然增长率

<6

5.48

完成

人均期望寿命

76以上

79.95

完成

职工及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

万人

24.5

36.2

完成

城镇职工及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

万人

23

55.8

完成

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0.12

0.107

完成

注:带[  ]为五年累计数。

2. “十三五”发展环境

从国际看,“十三五”时期,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新突破对产业结构调整和全球经济增长产生深远影响。但全球需求不足问题突出、各国宏观经济政策分化加剧、新兴市场资本流入明显减少,以TPP为代表的国际贸易规则变更、地缘政治风险加剧了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从国内看,我国仍将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经济发展的韧性、潜力和回旋余地依然较大。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经济下行压力和潜在风险仍需警惕。从省内看,通过打转型升级“组合拳”,我省在倒逼转型机制、发展信息经济、市场化改革等方面形成了新的先发优势。但也存在新旧动力转换青黄不接、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束缚创业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资源约束趋紧等矛盾和问题。从台州看,“一都三城”的新定位以及跻身全省经济总量第二方阵新坐标,明确了市域发展新方向,契合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有利于迸发创业创新活力,促进民营经济创新发展。但台州正处于四个全面战略落实期、产业转型升级突破期、市域统筹联动提升期、重大基础设施蝶变期“四期并存”,转型发展任务艰巨而紧迫,区域发展压力加大。

就椒江而言,“十三五”时期椒江经济社会发展将进入新阶段,人均GDP将向2万美元迈进,但也面临传统优势产业衰退过快和新兴支柱产业培育缓慢、资源约束不断加大和生产需求不断提高、社会转型加速和政府治理能力不足的挑战。同时,主城区地位偏弱、人口集聚度不高、品质化发展不足、创新能力薄弱、区域发展不平衡、大项目支撑不力等问题也是制约椒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我们必须聚焦转型发展,着力推进产业结构、空间结构和政府治理转型,着力强化创新驱动、改革推动和开放带动,实现经济发展由追求增量向量质并举转变、城市建设由粗放型向宜居型转变、城乡结构由二元向一体化转变、社会治理由传统型向创新型转变。

(二)指导思想

“十三五”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实施省委“八八战略”和市委“一都三城”的战略部署,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大力实施“工业强区、三产兴区、人才立区、生态优区、改革活区”五大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一基地五中心”建设,高水平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将椒江打造成为“品质港城、首善之区”。

1. 发展战略

——工业强区。以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工业化、信息化为主攻方向,大力实施企业提升计划、新产业培育计划,全面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着力构建“6+5+4”工业产业体系,进一步延伸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推进产业转型跨越发展。

——三产兴区。主动响应“互联网+”战略,突出智慧产业化和产业智慧化方向,嫁接、扩大智慧化应用,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和培育发展新兴服务业并举,努力构建“5+3”服务业发展体系,使服务经济成为撬动全区经济发展的新支点。

——人才立区。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战略思想,以台州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为契机,创新育才、引才、留才、用才新机制,打造人才集聚高地,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政策体系和服务体系。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积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努力推动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实现全区经济增长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生态优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天更蓝地更绿水更净”的理念,把“生态建设”、“绿色发展”的理念贯彻到环境保护、产业发展、城乡建设等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和过程中,推动形成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态方式和生活方式,为美丽椒江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改革活区。以全面深化改革为抓手,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加大力度推动重点领域改革落地,探索行政管理模式创新,建立健全要素市场体系、多元共治的社会治理体系等,促进各类要素配置更加高效,市场环境更加公平有序,营造优越的创新发展环境。

2. 发展定位

——现代智造基地。围绕医药、缝制设备、家电、光电子、汽车零配件等主导产业,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以绿色药都、缝制智造小镇等平台为载体,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传统与新兴的结合,逐步实现“制造”向“智造”转变,培育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知名自主品牌,争创国家级生物医药、缝制设备、光电子等产业基地。

——科教文卫中心。强化主城区的核心地位,依托产业、区位和交通优势,加快高端要素集聚,不断强化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服务功能,进一步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把椒江建设成为台州科教文卫中心。

——高端商贸中心。以台州市商贸核心区为龙头,以主城区核心商圈为重点,以特色商业街区为延伸,形成以点到面、点面结合、层次分明、特色突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商贸体系。推进电商模式创新,构建“智慧商圈”,打造集高端商业、娱乐、总部商务办公和交流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台州高端商贸中心。

——旅游集散中心。加快城市品质提升和环境改造,不断完善旅游要素配置,借助周边城市丰富的旅游资源,完善旅游交通网络,推进全域旅游化,构建覆盖宁波、温州和绍兴的“大旅游圈”,着力把椒江打造成浙东南旅游目的地和台州旅游集散中心。

——金融服务中心。以台州打造国家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改革创新试验区为契机,促进金融业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强化金融在现代产业体系中的支撑作用,积极引进区域性、职能性金融机构总部,促进金融机构集聚能级和水平有效提升。积极发展新金融,大力培育互联网金融、私募金融等新业态金融,打造台州金融服务中心。

——生态宜居中心。以独特的地域文化传承与发展为重点,充分发挥“东依大海、山在城中、江穿城过”的地理资源优势,推进“五水共治”,开展智慧城区、美丽乡村等建设,提升城市面貌和城市品质,凸显椒江独特的文化景致和滨海特色,构建面向海洋的生态网络,打造集产业、游憩、休闲于一体的山海秀丽的台州生态宜居中心。

(三)主要目标

2020年,努力实现六个“更加”,提前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现代化建设奠定坚实基础。具体目标为:

——经济运行更加稳健。在降低经济增长的波动性和推进结构调整基础上,更加突出经济增长质量,实现更加健康和高效益的稳健增长,年均经济增长速度稳定在6.5%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2%以上。

——区域发展更加均衡。新型城市化加快推进,户籍人口城市化率达到59%左右,城乡统筹、南北一体化、陆岛联动发展取得新成效,健全覆盖全区的公共服务体系、便民惠民配套设施,建立功能互补、结构合理、协同发展的新型城镇化体系。

——产业结构更加合理。三次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到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8%左右。产业内部结构趋向高端,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3%以上。产业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左右,互联网普及率、全员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

——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5%左右。城乡之间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有效控制。覆盖城乡居民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和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生态环境更加美丽。“治水、治气、治土”为重点的城乡综合整治取得明显成效,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水、大气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产业绿色发展水平大幅提升,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单位生产总值用水量明显下降。

——体制机制更加高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深化。现代市场体系基本建成,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新型政府、市场、社会关系进一步理顺,行政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服务效率明显提高。社会治理体系不断完善,法治社会建设深入推进。

2                 椒江区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指标


指 标 名 称

2015年

基数

2020年

目标值

年均增

[累计]

属性

1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459.22

630

6.5%

预期性

2

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

54.9

58

[3.1]

预期性

3

外贸出口总额(亿美元)

20.0

27

6%

预期性

4

城市化率(%)户籍人口

55.4

59

[3.6]

约束性

5

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

2.0

2.5

[0.5]

预期性

6

发明专利授权量(项)

303

387

5%

预期性

7

互联网普及率(%)

74.6

84.6

[10]

预期性

8

劳动生产率(万元/人)

15.6

21.8

7%

预期性

9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

40.4

43

[2.6]

预期性

10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38600

58000

8.5%

预期性

11

新增城镇就业人数(万人)

1.13

[3.6]

预期性

12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83

85

[2]

预期性

13

人均预期寿命(年)

79.95

80.05

[0.1]

预期性

14

每千人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4.18

4.5

[0.32]

预期性

15

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张)

40

50

[10]

预期性

16

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0.107

0.06

[-0.047]

约束性

17

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3.8

14.3

[0.5]

约束性

18

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万套)

[1.13]

约束性

19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

上级下达

约束性

20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

上级下达

约束性

21

单位生产总值用水量降低(%)

上级下达

约束性

22

耕地保有量(万亩)

14.95

14.95

[0]

约束性

23

万元生产总值耗地量(平方米)

上级下达

约束性

24

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上级下达

约束性

25

主要污染物

排放总量减少

(%)

化学需氧量

上级下达

约束性

二氧化硫

约束性

氨氮

约束性

氮氧化物

约束性

26

空气质量

PM2.5浓度(微克/立方米)

42

38

[-4]

约束性

27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87.1

90

[2.9]

约束性

28

森林增长

森林覆盖率(%)

21.4

21.4

[0]

约束性

29

林木蓄积量(万立方米)

14.25

14.25

[0]

约束性

30

全区河流I-III类水质断面比例(%)

11

22

[11]

约束性

注:带[ ]为五年累计数。

二、开创协调发展新局面

统筹全区空间布局、资源开发和区域建设,系统谋划城市发展,构筑“三带两区一岛”的战略布局,进一步凸显主城区的核心地位,争当台州城市建设排头兵。

(一)构筑“三带两区一岛”总体格局

1. 三带

沿江发展带。以椒江两岸开发为重点,结合江滨公园西进及东进、外沙岩头转型升级、沿海功能区块建设和卫温主题公园建设等工程,科学整合两岸产业发展空间和生态保护空间,逐步改变椒南一侧发展格局,带动椒北开发,进一步健全城市功能、提升产业层次、整合港口资源、优化生态环境,发展美丽经济,打造“台州外滩”。

沿路经济带。以台州大道、中心大道、东环大道、75省道南延、沿海高速、一江山大道等“五纵一横”道路沿线开发为主体,提升沿线商贸,培育发展文化创意、金融服务、休闲旅游等新型业态,做大城市综合体、总部经济、楼宇经济,打造“黄金纽带”。

沿河休闲带。以洪家场浦排涝调蓄工程建设为主线,西至东山湖,东至十一塘调蓄湖,结合河道建设、心海绿廊与城市建设,将文化、景观元素融入水利工程,加快推进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建设,沿河两岸重点发展旅游、文化、休闲等现代服务业,打造“水韵绿廊”。

2. 两区

台州湾集聚区椒江分区。按照“产业集聚、布局集中、功能集成”的发展布局,推进十塘三期、八塘区块、沿海工业功能区块等片区差异化发展,推动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机械制造等优势产业集聚发展,大力培育电子信息、新型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创建物流中心、金融商贸、商务服务和电子商务等贸易平台,努力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提升临港产业基地和培育创业孵化基地,打造智能制造示范区、循环经济先行区、创业创新核心区、现代服务业创新区和互联互通智慧区。

台州市商贸核心区。以心海绿廊的生态旅游休闲廊道为依托,以中心大道、东环大道和台州大道形成的重点道路为轴线,以商业商务发展核、总部经济集聚核以及商贸市场服务核为中心,构筑“一廊三轴三核”的空间布局。坚持“基础先行、环境优化、亮点带动、分步推进”的策略,围绕打造“五个中心”的要求,明确重点开发区块,完善配套设施建设,促进生态环境优化,聚集都市高端业态,加快推进10个续建项目、10个新建项目、10个前期项目建设,努力打造成为台州最具活力的商贸核心区。

专栏1:商贸核心区“十三五”建设目标

商业商贸活力中心。以商贸为核心功能,引入购物中心、滨水商街、商贸总部等展现活力特色的商贸业态,集大量金融、商业、贸易、信息及中介服务机构,建设成为台州商务中心。

总部经济服务中心。建设符合台州需求的总部经济服务项目,涵盖产业服务区、金融功能区、配套居住区、商业零售、专业培训、医养结合等六大业态,配套文化产业与互联网、时尚商业、智慧城市、速运快递和企业家俱乐部等资源。

文化创意休闲中心。以心海绿廊建设为依托,加快带动商贸核心区的文化创意、旅游休闲等产业的发展,打造台州首个独具特色的文化创意休闲中心,丰富台州市民高品质生活体验。

多元社区邻里中心。借鉴“邻里中心”成功典范,试点董家洋大社区建设,打造以居住为主,融合商业休闲、办公教育、生活服务为一体的多元社区。以此为示范,推进“立改套”进程,加快产城融合,促进大型居住社区有机发展。

绿廊旅游集散中心。依托“台州城市会客厅”心海绿廊示范段建设,打造绿廊水岸景观轴,在生态优先的建设原则基础上,加快城市品质提升和环境改造,加快旅游特色项目和旅游市场要素配置,完善水陆交通网络,推进区域旅游化。

3. 一岛

大陈列岛。围绕浙江生态渔业示范区、浙江海洋文化旅游示范区和浙江海峡两岸交流合作基地、浙江沿海重要物资储运基地建设,聚力打造上大陈生态产业功能区和下大陈综合旅游发展区。上大陈生态产业功能区主要发展以港口物流、现代渔业、休闲度假、风景旅游和清洁能源为主的生态产业;下大陈综合旅游发展区主要发展观光旅游、休闲度假、人居建设、商贸服务等产业。加快大陈周边岛屿开发,抓好一江山岛红色文化旅游开发和会务功能建设。完善陆岛交通和码头、防潮、渔港、环岛公路等海岛基础设施,建成台州旅游集散中心的重要支撑节点和浙江东南沿海重要的海洋旅游、度假旅游、科普旅游、红色旅游等特色旅游目的地。加大对台工作力度,将大陈岛建设成为促进台(州)台(湾)文化、经贸合作和扩大民间交流的新窗口。科学开发利用大陈深水港,加快推进国际邮轮港建设,发展邮轮产业。开展大陈连岛工程项目前期工作。加强大陈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建设与综合执法,扩大增殖放流规模和人工鱼礁建设,建设海洋牧场。

专栏2:大陈示范岛重点项目

交通基础设施。增添大型客轮和中小型汽垫船、高速快艇等水上交通工具;南岙配套客运码头、客货综合码头;开通下大陈至十一塘、下大陈至金清等新的对外航线;海岛直升机起降场、台州炼化一体化大陈原油码头及储运物流设施

海洋文化旅游。大陈岛旅游综合开发、一江山岛红色旅游景区、游艇基地、大陈岛海洋军事文化展览馆、大陈岛海洋生物标本展示馆

海洋生态渔业。大陈一级渔港基地、海洋牧场示范区、大黄鱼生态养殖基地、象头岙设施渔业与休闲开发

两岸交流合作。台胞新村、台胞文化创意园

海岛生态环保。地埋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大陈岛垃圾处理场、大陈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大陈海岛生态修复

“三带两区一岛”空间布局图

(二)做优中心城区

优化中心城区空间结构。深入实施“东进、南延、西扩、北拓、改中”战略。东进,加强与集聚区产城融合,完善配套设施建设,促进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良性互动;南延,加快洪家场浦和商贸核心区建设,强化功能布局;西扩,完成台州大道三期和内环东路建设,加快乌龟山公园及东山湖排涝蓄水工程建设,做好绿心区块和高教园区配套建设;北拓,做好沿江两岸开发,椒南加快江滨公园西进、东进等工程,椒北加快沿海功能区块建设,启动沿江开发;改中,完成十字马路地下通道、解放南路地下空间开发,加快东南片、葭沚片旧城改造以及五座山体景观改造等工程。

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抓好市容市貌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城市现代化管理及能级水平,促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构建“智慧椒江”,提升城市综合运行管理水平。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从市政设施、园林绿化、市容秩序、交通秩序等方面入手,由传统行政管理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倾斜。优化流动人口公共服务,推进流动人口信息化、社会化管理模式。推进社区医疗、文化广场等配套项目建设,提高区域的整体形象和功能,让广大市民共建、共享品质生活。

建设新型社区治理体系。建立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社区居民委员会为基础,社区服务站为平台,各群众团体和社会组织为补充的新型社区治理结构。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有效开展党的组织建设、思想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组织开展居民自治,完善社区居民会议或居民代表会议制度,民主讨论决定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拓展社区综合服务平台,强化社区公共服务,发挥各群众团体和社会组织作用,培育社区互助和公益服务,形成社区党建、社区服务、社区管理、居民自治协调发展、“多元共治”的基层治理机制,不断提升社区建设管理水平。按照“以人为本,实行业主自治与专业服务、社区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将物业管理纳入社区治理体系,不断提高社区物业管理与服务水平。

(三)做强椒北区块

实施跨江发展战略,加快椒北区块开发,按照“拓展空间、合理布局、突出重点、统筹全局”要求,构建“一核二轴六片区”的产业功能空间布局体系。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强化产业支撑,实现区域布局与产业功能空间布局相互交叉渗透。重点加大“六大板块”建设力度,高品质推进南北两岸一体化发展,努力将椒北建设成为集生态人文核心承载、中心城市功能延展、市域统筹发展示范等功能为一体的临江新城。

专栏3:“六大板块”重点发展方向

文化都心板块。依托章安历史文化优势,发挥椒北中心辐射核作用,重点发展商务办公、文化旅游,联动发展文化艺术展示,打造富有特色的中央活力区。加快推进章安水街建设,打造文化休闲长廊。有序推进椒北商务办公园建设,重点发展金融商务、总部办公等现代服务业。加强保护和开发章安历史文化资源,建设历史文化街区,努力形成环境优美、文化意蕴深厚、辐射能力强的中心商务区。

缤纷渔港板块。以国家级中心渔港建设为契机,积极拓展城市功能,延伸农渔产业链,建设现代化综合渔业基地、渔文化风情体验区。积极推进港埠商业街区、椒北物流中心等项目建设。依托渔港建设,完善产业、服务、居住、旅游、生态等配套功能,推进滨江渔港景观长廊、休闲渔人码头等建设。

活力江城板块。积极拓展城市服务和居住功能,大力发展商务流通、水岸居住、公共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加快推进椒北特色商贸城建设,完善综合功能,打造形成集生产、贸易、物流、电子商务等于一体的专业市场。积极推进椒北生活物流配送中心、台州丝绸城等载体建设。

度假山林板块。立足椒北生态和佛教文化资源优势,构建多元复合旅游系统,建设集观光游览、养生度假、商务会议等于一体的养生休闲度假胜地。积极推进九子山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常乐文化旅游区等项目建设,大力拓展上下游产业链,完善旅游观光和休闲度假等综合功能。

明翠庄园板块。充分利用椒北的特色农业资源,打造生态农业休闲园,开展以农业展示、农业体验为主题的农业旅游项目。积极推进农业和休闲旅游融合发展,拓展和延伸农业产业链。

智造园区板块。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融汇创新要素和科技服务,建设现代化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科技服务新城。大力推进都市产业园建设,集聚发展眼镜、纺织、化工原料等地缘性特色产业,完善产业服务功能,提升产业集聚水平。努力推进台州智慧科技园建设,培育科技创业型孵化基地。

(四)作美新农村

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以城乡联网、共建共享为目标,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积极推进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覆盖,推进公共事业和公共服务的城乡均衡化发展。以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乡村旅游为重点,促进城乡产业融合发展。

打造最美示范村。以建设“美丽宜居示范村”为抓手,着力推进精品村、精品线、特色村和农村新社区建设。加快推进“城中村社区化、郊区村集聚化、普通村生态化、海岛村特色化”四型建设,重点推进“立改套”建设,全面提升农民生活品质。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深化农民素质提升工程,积极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大力发展“民宿型”农(渔)家乐,打造一批“吃农(渔)家饭、住农(渔)家屋、干农(渔)家活、享农(渔)家乐、买农(渔)家货”为一体的农(渔)家乐综合体。

重视文化村落保护。充分发掘和保护历史遗迹、文化遗存,加大章安古镇、横河陈村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挖掘和传承章安的地方戏、前所的孝道文化和大陈的海洋文化特色,打造集古村文化、水乡休闲、田园生活等多功能于一体的都市村落文化综合体。

(五)构建外联内畅的交通网络

积极融入都市交通圈。加快建设台州市域轨道交通一期工程椒江段、金台铁路椒江段、通用航空机场等铁路航空项目;加快建设台州湾大桥及接线工程、台金高速东延二期椒江段等高速公路。启动建设路桥桐屿至椒江滨海公路(一江山大道)、路桥至椒江沿海公路(海城路)、75及83省道改建工程椒江段、溪口至章安段改建工程、椒江大汾至沿江公路改建工程等干线公路,构建一体化都市交通网络。

优化区域内部交通网络。重点突破椒北、大陈和农村公路建设瓶颈,进一步打通“断头路”,加快建设椒北大道中心渔港段二期、核心区人民路、洪家北环线、洪兆路(内环线-白云山南路)、体育场路西延、中心大道北延、台州大道与82省道立交互通等项目,积极做好椒江过江隧道、椒北纵向道路、台州市现代有轨电车一期椒江段、沿江快速路、上辇至椒江农场公路改建等项目前期研究。完善客运和货运枢纽,建设沿海大通道公交停保场、椒江区东部物流中心、台州湾外沙(循环产业)物流中心。

提升港航运输能力。强化椒江航运开发,提升港口设施配套功能,构建沿江综合运输通道,把椒江打造成为浙东重要的水运枢纽。加快建成大陈综合码头、椒江海上客运中心。加快椒(灵)江、栅温线等重要内河航道改造,改善支线航道通航条件,逐步达到定级等级。

   三、集聚产业转型新动力

以产业转型升级为突破口,坚持规模扩张与结构调整、基础巩固与创新引领并重,大力实施“互联网+”行动,着力构建工业“6+5+4”、服务业“5+3”、农业“6+X”产业新体系。全力推进平台建设,重点培育和发展特色小镇,打造椒江经济升级版。

(一)建设台州现代智造基地

改造提升六大传统优势行业。以产品创新、工艺升级和品牌提升为重点,加快产业优化重组,有效化解过剩产能,推动传统产业集聚、集约、集群发展。加快新技术、新思维与传统产业融合,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设计、制造、商业”等环节上,提升喷雾器、船舶、塑料橡胶制品、真空设备、眼镜、厨卫设备等六大传统优势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专栏4:六大传统优势产业

喷雾器。着力完善铸造、压铸、注塑、橡胶密封件、机械加工、零配件制造、整机组装、产品销售产业链,重点发展自动喷雾器、特种喷雾器、机动喷雾器等具有较高附加值的产品,壮大喷雾器特色产业集群。

船舶。坚持船舶制造、船舶修理和船用配套产业并举,整合重组造船企业,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船舶企业集团。鼓励企业发展特种渔船、集装箱船、灵便型散货船、游艇、化学品船、工程船、小型军用专用船等特种船舶,提升特种船舶综合竞争力。

塑料橡胶制品。重点发展汽车、摩托车用胶管、密封制品、减震橡胶及安全制品等橡胶配件,鼓励发展空气导流板、灯罩、车棚、后挡板、通风道等塑料汽车内饰件,发动机隔热降噪产品、塑料歧管等高性能功能件。

真空设备。强化专用真空设备及低温液体储运容器的设计开发制造,努力建成真空设备生产基地。

眼镜。加快眼镜工业功能区建设,改造提升传统工艺和装备,争创国内知名品牌,提高国际市场占有率。

厨卫设备。鼓励企业运用智能控制技术、网络通信技术推动厨卫设备改造升级,加快发展智能马桶,打造成国内智能马桶特色产业集群。

重点培育五大百亿产业。瞄准“中国制造2025”和全省七大万亿级产业,深入实施“四换三名”工程,加快发展医药、缝制设备、家电、光电子、汽车零配件等五大百亿产业。

专栏5:五大百亿产业

医药产业。依托“绿色药都”等重点平台,加大腾笼换鸟力度,重点发展特色原料药及制剂、特色医疗器械和制药装备、生物医药等领域,推动形成“总部经济+医药研制+健康服务”融合发展的新格局,打造成国内知名的医药总部基地。

缝制设备业。优化缝制设备上下游企业的协作方式,鼓励兼并重组加大龙头企业的资源整合作用,将现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与缝制设备电控系统相结合,实现缝制设备电控系统技术和产品信息化、智能化、集成化,重点发展缝制设备整机、零部件配套、纺织服装自动生产线打造中国缝纫机设备智造基地

家电产业。以发展智能家电为目标,整合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前沿技术,引进智能制造装备和先进生产管理流程,加快发展节能环保型智能家电,打响智能冰柜和智能空调等品牌,打造成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白色家电生产基地、智能家居硬件产品设计研发生产基地。

光电子产业。面向中高端电子信息设备,进一步提升现有光电子配件产品性能,重点发展防护屏、触摸屏、反光膜等精密光学薄膜、LED衬底等光电子产品,着力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鼓励产品研发与工艺创新,推动产业链延伸发展,打造成为国内知名的光电子产品生产基地。

汽车零配件。做精做强汽摩发动机、变速器、冷却器、减震器等龙头产品,延伸发展电动汽车、电动摩托车和电动自行车,加快关键节能技术的开发,打造浙南地区具有较强特色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

大力发展四大新兴产业。牢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立足现有产业特色和优势,以台电以东区块为重点,培育壮大产业关联度高、辐射能力强、市场前景广的高端装备、时尚产业、新材料新能源、信息产业等四大新兴产业。

专栏6:四大新兴产业

高端装备。以发展汽车关键零部件、特种缝纫设备、数控机床设备、重大成套装备制造领域为重点,大力推进节能环保型汽车零部件、高端装备模具、特种泵和电机制造等产品研发。

时尚产业。链接创意设计、生产制造与消费市场,在纺织针织、眼镜、塑料生活用品、工艺美术品等领域加入时尚元素,打响“创意椒江、时尚城区”品牌,努力走出一条全面建设时尚产业标杆的发展之路。

新材料新能源。加强创新与技术引进,重点发展以聚乳酸为代表的生物可降解塑料聚乳酸纤维、聚乳酸薄膜、无纺布等,推动向无纺布袋、服装、包装材料等下游产品延伸。依托椒江岸线基础及装备制造优势,发展海上风电、分布式光伏发电等新能源装备。

信息产业。围绕关键光电子器件、新型电子元器件等领域,大力发展光学低通滤波器、红外截止滤光片等学光电子元器件,建成全球最大的数码相机及摄像手机行业主要部件生产和出口基地。

(二)创建台州现代服务业集聚高地

重点发展五大支柱产业。按照产城融合、产业融合、产业高端化发展要求,重点发展旅游、商贸、金融、现代物流和房地产等产业层次高、带动力强、规模优势突出的五大支柱产业,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升。

——旅游业。坚持全域化旅游,突出“一心六组团”空间格局,构建椒江旅游业网络体系。完善区域旅游网络通道,主动融入长三角区域旅游线路。培育旅游市场,重点发展红色、海洋、工业、休闲、文化等特色旅游。做大旅游产业,开发极具核心竞争力红色旅游、海洋旅游、度假旅游、创意旅游等产品。加快智慧旅游设施建设,推动旅游与农业、工业、商业、文创、健康养老等产业融合发展。

专栏7:“一心六组团”规划布局

旅游集散中心着力完善散客自助游、旅游咨询、旅游投诉处理、旅游购物、游客休憩、餐饮娱乐等服务功能。加强与上海、杭州、温州、绍兴等城市的旅游协作,构建旅游信息共通、资源共享的无障碍大旅游区,努力成为台州市的国内外游客集散中心。

多彩大陈组团以大陈为龙头,联动发展一江山岛及其周边20多个小岛与海域。积极发展邮轮项目、低空飞行项目、海钓基地和游艇基地项目等旅游新业态,突出军事遗址军事体验、海岛探险,把大陈岛群建设成为我国部富有竞争力的海岛型旅游胜地。

黄金海岸组团以椒江一桥江滨休闲地为中心,东扩西扩旅游空间,两岸多点布局各类主题文化广场和文化综合园,重点做好下陈农业生态园、“绿色药都”、章安首航台湾纪念地等区块开发,把椒江江滨建设成集科普文化、旅游度假、休闲娱乐、美食购物等于一体的文化江滨休闲景区。

空中花园组团以城市座山体为中心,实施立体开发,提升城区山体资源和空间资源优势,深化大白云山景区规划。通过山体公园开发、景观走廊打造、生态屏障构建等举措因地制宜建设具有特色的城市空中花园,形成“山绕城、城拥山”的城市景观新格局。

森林氧吧组团以九子山等椒北山体为空间载体,以休闲、养生、文化体验、森林度假、户外运动等旅游项目为抓手,推进九子山旅游度假区综合体和常乐地坑梦幻世界建设,把椒北建设成为城市生态养生区和心灵休憩地。

水韵绿廊组团推进飞龙湖东山湖、月湖等项目工程,加快以洪家场浦、心海绿廊为主体的水利风景旅游板块建设,打造“山水相依、河湖相连、湖海相望、绿水相映、水城相融,集山、水、城、田、海”于一体的特色城市景观格局。

海门卫古城文化旅游板块围绕海门卫历史文化资源,加快海门卫古城文化旅游区的保护性开发,建设海门卫古城、海门老街长岙路文化休闲街等项目,打造“海防名城”。

——商贸业。以台州市商贸核心区为龙头,以主城区核心商圈为重点,以两个次级商圈为中心,以城市社区商业、镇(街道)级商业为延伸,形成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商贸体系。注重高端商贸引领,加快商圈品牌建设,全力打造台州高端商贸中心。完善商贸配套设施,建设主题特色鲜明、新兴业态集聚、商旅结合的特色街区。鼓励发展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模式,支持实体店体验。在大型商贸综合体和百货商场集聚区域实现WIFI服务全覆盖,打造全市领先的“智慧商圈”。

——金融业。加快直融大厦、总部金融大厦、小微金融服务创新中心、金融村等载体建设,构建金融机构集聚平台、小微金融示范平台和产业金融创新平台等。强化大中型银行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创新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方式。规范发展民间金融,引导民间资本合理、高效对接实体经济。积极培育供应链金融、融资租赁、众筹融资等新兴金融业态,创新做强电商结算、小微贷款、跨境电商金融等细分业态。发展互联网金融,支持发展第三方支付、小微企业贷款、网络保险、网络理财等互联网金融服务。积极发展农村金融市场,支持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发展。

——现代物流业。充分发挥区位和港口优势,形成以港口物流为中心、产业基地型物流为支撑、城市配送物流为辅助的现代物流体系,着力发展海洋运输、公路运输、保税物流、多式联运、快递配送服务等现代物流业。培育物流市场主体,发展第三方、第四方物流,提升区域性物流信息化服务水平。

——房地产业。加强房地产市场监测预测,保持住宅地产与商业地产合理比重,有序、合理发展商业地产、工业地产、商业楼宇、住宅等。大力发展高端楼宇,加大老旧楼宇等整治更新力度,提升商业地产利用率。完善房地产周边配套设施,加大房地产去库存化力度,促进房地产业持续有序健康发展。

培育壮大三大新兴产业。顺应新产业、新业态、新经济发展趋势,结合产业发展潜力和功能定位,培育发展文化创意、商务服务和健康养老等三大新兴产业,满足群众多样化消费需求。

——文化创意。以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积极推进“文化+”,促进文化与旅游、科技、金融、工业、信息等行业深度融合。实施一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加快以文化创意、文化会展、演出娱乐、文化休闲、工业设计等为重点的文化产业园区、示范基地和区域文化产业群建设,倾力打造创作、交易、服务与交流平台。

——商务服务。加强商务载体建设,建设一批高品质商务楼宇和商会总部经济基地,实现高端业态集聚发展。吸引国内外大型企业集团设立研发中心、投资与决策中心、财务中心和营销中心等具有总部功能的机构,打造总部经济集聚区。完善商务配套服务,鼓励支持会计、法律、税务、审计等中介企业设立分支机构,培育一批知名度高、公信力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中介服务品牌机构。

——健康养老。围绕医疗服务、养老服务、文化娱乐、健康保险等重点领域,依托台州绿心生态养生园等重点项目,着力打造集体检、治疗、疗养、养生等为一体的现代化健康服务产业体系。实施“名科、名院”工程,培育一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医疗康复护理机构、骨干企业。完善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的服务网络。健全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之间的业务协作机制,实现养老、医疗资源的充分融合,广泛发展社区健康养老服务。深入实施“互联网+健康养老”产业模式,为老人打造15分钟生活服务圈。

(三)构筑都市型现代农(渔)业示范区

深化农业“两区”建设。加快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改善粮食生产条件,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超级稻新品种选育和示范项目,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力争2020年全区建成5.12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实施农业“绿箱”政策,完善现代农业园区绿色发展设施,将农业“两区”打造成粮食生产、生态绿色农业发展的主阵地和示范区。

健全农(渔)业产业体系。发展壮大粮食、蔬菜、水果、畜牧业、渔业、林业等六大农(渔)业产业体系,注重农产品品牌培育与提质增效。突出跨界融合发展,走高端精品农业路线,坚持招商选资和本土培育双轮驱动,培育农(渔)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专栏8:“十三五”期间椒江农(渔)业发展目标

粮食: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8.5万亩,粮食总产保持3.6万吨。水稻示范方面积不少于水稻播种面积的10%,每年建立千亩方2~3个,百亩方6个以上。

蔬菜:加快蔬菜生产设施建设,丰富蔬菜品种,提高蔬菜品质,推进蔬菜标准化生产,推广无公害蔬菜生产栽培技术。“十三五”期间种植面积保持在5.0万亩,总产12万吨以上。

水果:水果总面积稳定在3.22万亩,2020年产量达4.525万吨,产值2.0亿元。创省级水果精品园2~3个,建立精品水果采摘观光园20个和水果生态示范区2个。

畜牧业:加快发展现代生态畜牧业,推进生猪、奶牛等畜禽规模化、无害化、生态化养殖。2020年,生猪饲养量达13.5万头;家禽饲养量达148.0万羽;肉、蛋、奶总产量分别达12510吨、5505吨、2446吨年均分别递增1.0%、0.5%0.1%。

渔业:至2020年,实现水产品总产量27.3万吨,产值20亿元,其中远洋渔业船数60艘,产量3万吨以上。创建省级休闲渔业基地1个。

林业:到2020年,全区森林覆盖率稳定在21.4%,活立木总蓄积量稳定在14.25万立方米,平原林木覆盖率稳定在18%以上。完成造林绿化面积1200亩。建成省级湿地公园2个,县级自然保护区(小区)和保护名录各3个。

大力发展都市农(渔)业。积极运用“生态+”、“品牌+”新模式,创新农业经营与发展方式,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注重将科技、创意、流通、电商、休闲等发展要素融入农业发展链条,构建集生产、加工、流通、追溯、体验、观光于一体的健康都市农业体系。强化农业技术推广、商品流通、金融、信息技术等方面服务,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建立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服务体系。

(四)搭建产业集聚平台

强化产业平台建设。按照“企业集中布局、产城融合发展”要求,强化区域内部平台间的联动与互补发展,促进项目对接、资源共享、企业合作、功能联动。围绕椒江优势、重点产业,精准定位各大平台发展目标和产业导向,重点做好“优二进三”、“四换三名”等工作。

专栏9:“十三五”期间产业平台建设格局

工业集聚平台:“一区、六园、七基地”

“一区”:集聚区椒江分区

“六园”:台州(葭沚)科创园、“小微企业”创业园、飞跃科创园、宝石科创园、椒江(强鹰)科创园、椒北科技园

“七基地”:医药制剂生产基地、光电子生产基地、缝纫机设备智造基地、汽摩配生产基地、船舶及装备生产基地、喷雾器生产基地、真空泵生产基地

服务业集聚平台:“二核、二带、三区”

“二核”:台州市商贸核心区、老城核心商务区

“二带”:沿江物流休闲产业带、沿河休闲旅游集聚带

“三区”:海洋旅游度假区、章安旅游度假区、东部新兴工业配套服务区

农业集聚平台:“一区、五工程”

“一区”:省级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

“五工程”:农业“两区”绿色示范工程、休闲农业园区建设工程、平原绿化推进工程、生态规模养殖建设工程、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程

加快推进特色小镇建设。围绕浙江省七大万亿级产业和十大历史经典产业发展方向,结合椒江的优势资源和产业基础,坚持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和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重点建成省级绿色药都和缝制智造小镇。按照特色小镇理念,培育壮大两岸乡情小镇、前所电机小镇等产业集聚平台。

专栏10:“十三五”期间特色小镇一览表

绿色药都:充分挖掘区域内历史文化遗存结合自然生态景观开发等,发展工业旅游形成融医药智造、主题旅游、历史文化于一体的江湾智药特色小镇,努力打造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缝制智造小镇:以飞跃、宝石、杰克三家龙头企业为主导,完善缝制设备产业链,鼓励发展高端机型和关键零配件,加强产品研发和销售体系建设,努力建设全国最大的缝制设备生产基地。

两岸乡情小镇:以独具特色的民居、公共建筑为“壳”,以传统渔港渔村的海岛文化、军事文化、历史文化、大陈垦荒文化、两岸民俗文化等为“核”,以特色自然资源、渔业资源综合利用为补充,建成生活气息浓郁,民俗、旅游、产业等相互交融的乡情小镇。

前所电机小镇:以信质电机智能制造和电机关键零部件为核心,积极引入配套合作企业,提升物流服务、产业配套、仓储服务水平,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汽车电机配件园区。

四、共享民生事业新福祉

坚持为民惠民、包容性增长,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公共服务设施标准化水平。强化创新驱动,切实发挥创新对转型发展的核心带动作用,全面打造台州科教文卫中心。

(一)营造创业创新生态

优化创业创新环境。创新科技金融产品,发挥资本市场作用,活跃创业投资市场,改进对科技型企业和创业的融资服务。实施“科技小巨人”培育计划,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建设一批具有较强引导力的重大科技项目。引导有实力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立“产学研用金”一条龙服务新模式。加快建设一批民营科创园、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创新载体,重点加大对科技孵化企业种子期、天使期的扶持。

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完善创业扶持政策,通过税收优惠、创业孵化、创业奖励、提供金融扶持等方式支持创业。健全创业带动就业机制,发挥小微企业促进就业作用,鼓励用人单位吸纳就业困难人群。统筹城乡和重点群体就业,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城镇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为零。

加快培育创新型人才。大力推进“人才立区”战略,深入实施“海智”计划和“500精英”计划。创新人才培育机制,深化人才管理体制改革,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集聚工程,努力造就一批高素质“名师、名医、名人、名家”队伍。加大柔性引才和区校合作力度,强化人才个性化服务,实施“新蓝领工程”,努力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技工队伍。引导企业与高校院所对接合作,建立以科研能力和创新成果转化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标准。探索职称评审、能力评估、创业创新扶持、股权激励等领域的人才激励机制,打造人才改革试验区。

(二)普惠优质教育资源

推动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台州教育中心”建设为目标,调整优化义务教育结构,到2020年全面普及高标准、高质量十五年教育,推动椒江基础教育继续走在全市前列。探索多元化投资办学模式,拓宽民间资本参与教育事业发展的渠道,吸引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进入教育领域,积极鼓励民资兴办名校,提升公共教育资源的供给能力。健全学前教育投入机制,重点提高等级幼儿园比例,构建城乡全覆盖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全面推进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实施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工程和“小班化教育”改革工程。加强“一校一品”的校园文化建设,努力打造教育品牌。推进新高考改革,保持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跨区域名校联盟”,提升师资力量。

加快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坚持统筹协调,推动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同步规划、同步发展。全面推行产教融合、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多形式搭建教育与相关行业企业对话协作平台。加大中职学校建设资金投入,支持建设15个中职教育校外实习实训示范基地和一批省级职业教育开放实训中心。

全面实施智慧教育行动计划。实施教育教学装备标准化和现代化工程,以数据集中、设备集群、应用集成为发展方向,全面改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和应用支撑系统建设。开展数字校园、智慧教育试点,以云平台、智慧校园、电子书包建设为抓手,建立教师备课、学生学习、教育管理决策等“云”支持系统,力争到2020年城区内所有中小学建成市级数字化示范学校,5所省级数字化示范学校。

专栏11:“十三五教育重大项目

海正育才小学续建、北大附属台州书生学校新建、椒江艺校及音乐厅工程新建、台州一中扩建、洪家中学扩建、人民小学葭沚校区、台州学院椒江附中改扩建、实验小学下陈校区、下陈中学迁建、实验小学东山湖校区、第二职校迁建、三梅中学改扩建、椒江二中整体拆除重建、椒江八中迁建、三甲中学二期、章安中学三期、前所中学校辛梓校区、云健小学灵济校区迁建、章安中心校章安校区迁建、区第二中心幼儿园、洪家中心幼儿园等项目

(三)共建文化服务体系

增强文化服务能力。围绕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全国文化先进区,全面实施文化建设“八大工程”,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发展体系,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到2020年,建设2家省级以上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实现1家文化企业上市,打造台州文化中心和台州文化产业发展新高地。

专栏12:文化建设“八大工程”

文化设施“提升工程”全区街道均建有符合省级标准的综合文化站;建设区级文化艺术博览中心、特色博物馆和1-3家图书分馆;推进农村文化礼堂和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建立数字化艺术体验馆,开发特色数字文化产品。迁建区档案馆,建成全省领先的区史馆。

文化服务“标准工程”大力推行椒江区文化服务指导标准,继续实施“文化四下乡”,每年送文艺演出下基层116场,图书11000册,电影放映2600场以上,其中每年国产新片比例不少于50%。

文化活动“品牌工程”深化“枫山”系列、“邻居节”、“大陈两岸乡情文化节”、“戚继光国际文化节”等品牌服务项目,推进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

文艺创作“精品工程”探索文化精品项目公开招标制度和重点创作题材签约制,打造文艺精品,争取每年有10件作品获省级以上奖项,争创“五个一工程奖”以及国家级各艺术门类专业奖项。

文化遗产“弘扬工程”深入挖掘海防文化、章安文化、红色文化等特色文化,打造椒江文遗品牌。制定出台“名人故居保护条例”,建设一批名人故居。完善对台州乱弹、台州刺绣、玻璃雕刻等为重点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努力打造椒江传统特色文化。

文化队伍“强基工程”依托“东山艺院”,着力打造人才建设“百千万”工程。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街道(镇)综合文化站配置编制人员1-3名,村、社区文化服务中心设立由政府购买服务的公益文化岗位,实施文化员下派制度。

文化市场“安康工程”优化和规范审批行为,健全以综合行政执法、社会监督、行业自律、技术监控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市场监管体系,维护文化市场安全。

文化宣传“信息工程”继续办好《椒江文化》,发挥微信、微博、门户网站等媒体的网络宣传优势,搭建舆论引导的新阵地,文化宣传新平台。

注重人文城市建设。加快城市化人文内涵的塑造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全面建设“人文椒江”。整合区域内的自然人文资源,注重吸收海防文化、古章安文化、一江山红色文化、大陈垦荒文化、海门古街文化、民俗文化、人文典故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营养,着力推动档案文化建设,赋予城市人文生命力。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广泛普及科学知识,厚植科学文化。注重城市精神和市民价值观的塑造,进一步弘扬提炼城市精神,增强全体市民的凝聚力。

(四)提高卫生健康品质

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全面实施普遍二孩人口计生政策,改善人口结构,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健全人口发展的综合治理机制、公共管理制度和社会服务网络。推进依法生育、优生优育、健康促进联动机制,提升计划生育家庭发展能力。完善流动人口服务机制,推进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公共服务均等化。

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完善医疗机构规划控制机制,加快卫生资源向农村、海岛合理流动。建立以医疗服务收费和财政投入为主的公立医院补偿机制。引导民营医疗机构规范发展,推进浙东医养中心建设。完善基层卫生服务网络,建立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与管理新体制。强化医疗机构医疗质量和安全管理,提升医疗服务品质。加强妇幼卫生工作,继续实施“妇女健康促进工程”。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推动区域智慧卫生、健康档案信息化建设。加强疾病防治、卫生应急、卫生执法等能力建设,切实加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管理与控制,提升卫生应急综合能力。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升综合实力。

推进体育事业发展。积极开展体育“三下乡”活动,加快多层次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建设,落实新建小区体育场地规划,改善区域健身条件,建设一批省中心村全民健身广场和体育休闲公园,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开放率达到70%以上,着力打造15分钟健身圈。重视学校体育和老年体育,开展生态运动、海洋运动等具有区域特色的群众体育活动。拓展体校项目,填补省运会足球、武术套路等项目空白,加强国家帆船帆板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建设,积极向省、市输送人才,努力提升区域综合竞技水平,力争在第十六届省运会实现新突破。扶持引导体育产业发展,重点发展体育健身娱乐、体育休闲旅游、体育用品制造业、体育中介。积极寻求社会资本投资区体育发展中心二期工程建设,打造集运动、休闲、保健、养身、商贸为一体的体育休闲中心。

(五)完善社会保障服务

健全社会保险体系。进一步完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制度全覆盖向人群全覆盖转变。建立健全以基本医保为主体,大病保险为延伸,医疗救助为托底,商业保险等为补充的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体系。强化离退休人员服务管理,确保参保人员养老金的社会化发放率达100%。

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特困人员供养、自然灾害救助、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制度。推动妇女参与基层民主管理,保障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救助条件的贫困妇女普遍得到救助,以及老年妇女和残疾贫困妇女得到关怀和照料。进一步扩大儿童福利的范围,继续推进由补缺型福利向适度普惠型福利转变,满足孤儿和困境儿童生活、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基本需求。着力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出台残疾人社会保障、劳动就业、康复教育等方面的普惠特惠措施。完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机制。支持发展慈善事业。全面落实水库移民扶持政策,保障特殊群体的基本权益。

改善住房保障体系。加快制度整合和衔接,建立健全以公共租赁房和货币补贴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通过简化审批、税费减免、土地供应等政策倾斜,引导社会机构参与公共租赁住房建设,规范和推进保障性住房管理和运营。探索住房公积金增长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挂钩机制,完善住房公积金提取、使用和监管机制。扩大住房保障覆盖面,将符合条件的外来常住人口纳入保障范围。

五、塑造绿色生态新魅力

以建设“美丽椒江”、打造“生态宜居中心”为目标,按照创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的标准,探索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模式。

(一)改善自然生态

强化生态综合治理。抓好治水行动,重点围绕治污水,加快实施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扩建及地表水准Ⅳ类提标改造,加强栅浦闸、岩头闸等片区污染源截污,协同推进河道综合治理和生态补水,兼顾近岸海域水环境治理,确保劣Ⅴ类断面基本消除,Ⅲ类及以上断面比例逐步提高,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抓好治气行动,围绕VOC治理和颗粒物控制,重点做好医化、涂装等重点行业VOC污染治理和火热电行业清洁排放改造,同步推进交通物流废气和城乡烟粉尘治理,确保PM2.5浓度有降低、空气优良率有提高。抓好固废污染防治,重点实施危废精细化管理,源头控制农业固废削减,末端加强固废处理处置,确保区域环境安全。贯彻实施生态保护红线,强化生态屏障建设,深入开展重点河道、海岸生态修复,提高区域生态服务价值。

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产业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建成企业内部资源能源回收利用的小循环,区域内企业、行业、产业之间的中循环,与周围县市区形成资源、信息、服务等全方位的大循环。发展循环型农业,重点推进传统畜牧业升级,实现畜禽排泄物综合利用和“零排放”。建设循环型工业,重点推进化学原料药基地循环化改造,淘汰技术落后生产工艺设备以及低小散企业,退出污染相对较大的发酵、合成类医化项目。

(二)美化人居环境

靓化生态人居环境。“多城同创”、“四边三化”为契机,构建绿色生态屏障,推进三条绿色生态廊道和一条蓝色水域廊道建设,打造休闲娱乐的生态后花园。推进“绿满乡村”、“清洁家园”工程建设,积极开展省级森林城镇、省级森林村庄和省市级绿化示范村创建工作,扩大村庄人均绿化面积,提高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覆盖率和无害化处理率

倡导节能低碳生活。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个环节。强化城市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加快推进公交车和出租车“油改气”、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全面推进“无燃煤区”建设,实施淘汰10蒸吨以下的燃煤锅炉淘汰改造工程。加强城市道路扬尘、建筑工地扬尘和农村秸秆焚烧污染控制。

(三)培育电商业态

合理布局电商空间。按照“全面布局、核心引领、多点覆盖”的思路进行产业空间布局,加速推进电商产业集聚载体建设,聚集优质电商资源,积极打造以“线上线下一体化特色产业带”为引领,以洪家区块的“电商综合应用示范圈”、十字马路商圈的“O2O电商体验圈”为特色、多个“电子商务产业园”为聚焦点的“一带两圈多园”的电商产业布局。

专栏13:电子商务核心区发展重点

星星电子商务产业园。以电商服务、O2O电商、移动电商、互联网金融、跨境电商等为主题,进一步完善电商体系,打造集全国网商集聚中心、知名电商运营中心、中小型电商孵化中心、电商配套服务中心、区域电商仓储物流中心、工业化数字影像中心于一体的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电子商务综合集聚产业城,打造国家级电子商务产业示范基地。

东环电商融合发展示范街区。推动电子商务与商贸街区融合发展,以推进电子商务进市场为核心,以推动电子商务与生态和商贸物流融合发展为两翼,打造台州商贸电商融合示范区。

洪家灵香店电子商务创业园。发展专业网商,重点培育电商孵化、人才培训、电商服务等相关配套产业,打造椒江块状经济与电商融合发展示范点。

体验式电子商务综合体。将电子商务与银泰城主题风情游乐、特色精品购物、休闲生活服务等功能融合,将网购的便捷实惠和实体店的体验功能融为一体,打造O2O的全新商业模式示范点。

全面推进“电商换市”。以洪家装饰城、红星美凯龙等专业市场为实体依托,建立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推动传统商贸企业发展电子商务。实施电子商务进社区工程、发挥椒江96345、微椒江、椒江发布等客户端平台,发展社区O2O电商模式。大力推进“电子商务进万村”工程,加快农村服务网点建设,培育若干个电子商务示范村。完善物流配送体系,建设覆盖城乡及沟通村域的电商物流集散网络。立足椒江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基础,依托临港的地域优势,借鉴杭州下沙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跨境贸易电子商务的发展经验,积极培育发展跨境电子商务。

(四)完善设施配套

提升市政设施水平。规划启动海绵城市建设,加快交通、配电、供水、排水等设施建设,构建完善的交通、生产、生活、生态体系。加快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步伐,构建安全、高效、智慧的地下管网系统。完善自行车、微公交租赁系统,建成集城市轨道、公共汽车、公共自行车、微公交于一体的便捷公共交通体系。发展智慧交通,实行错时停车,建设一批地下、空中、地面停车场。加快十字马路等区块慢行绿地系统建设,构筑慢行系统和绿道系统。

加快农林水利建设。以农业高效化、绿色化、集约化为方向,加快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发展现代设施农业。科学布局森林通道、农田林网和森林村庄,建立网络状的森林生态体系,实施平原绿化工程,营建滨海绿都省级森林城区。加快以“强库、固堤”、“扩排”、“提升”以及“治污”为重点的防洪水保供水等水利项目建设。

专栏14:“十三五”水利建设项目

强库、固堤工程着力推进以水库、堤塘、涵闸加固为重点的“强库”、“固堤”工程建设。突出抓好椒北九龙山水库(山塘)建设和红旗闸改造的前期工作,完成大小浦水库溢洪洞、明驹里和水仓里水库除险加固以及前所人渡通道门改造等项目建设。

扩排工程全面推进洪家场浦排涝调蓄工程栅岭汪排涝调蓄工程(椒江段)建设;力争高闸浦综合整治工程完工。

提升工程重点对三甲等街道9个村的农田水利进行改造和提升,新建和修建渠道26.3公里,受益面积6200亩,解决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

治污工程抓好水质生态修复项目的日常监管;抓好以沿河绿化为重点的“四边三化”工作;抓好以繁荣河等垃圾河综合整治为重点的30公里河道综合整治项目建设;抓好全区河道保洁工作,实行区、街道分级管理负责制;抓好主城区生态调水工作。

大力发展气象事业。建立和完善气象设施共建共享机制,实现气象与水、电等城市生命线及交通、农业等部门的气象信息共享。提升综合立体气象观测能力,增建农业、交通、旅游等行业特种气象观测站,建立涵盖森林、海洋、农田的综合生态观测系统,推进气象灾害影响敏感区、敏感行业、公共场所的气象灾害和重污染性天气的预警发布平台建设,突出监测预警全覆盖,全面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推进气象服务向基层延伸,实现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

优化信息服务能力。加快信息网络、数据中心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三网融合”工程,打造智慧应用体系。实施企业信息化示范工程,构建产、供、销的协同信息平台,推动产业链企业间信息资源整合和业务协同。建设覆盖城乡的高速宽带网,着力改善用户宽带体验。

建设能源保障网络。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建设坚强智能电网调度支持系统,形成容量充足、系统安全、调度灵活的电源支撑。加强能源储、运、供体系建设,构筑完善的油电气能源供应网络。推进可再生能源开发,加大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推广应用。加强电力供应保障,完成220千伏恒利变至110千伏商务扩线路建设,建成110千伏富强变、110千伏大学变、110千伏陈家变等工程。

六、激发创新改革新活力

坚持改革推动,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改善供给侧环境和机制来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努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突破,为椒江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一)深化政府自身改革

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政府权力清单、企业投资负面清单、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清单和政府责任清单动态调整制度,提升政务服务网功能。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创新,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政府机构内部职能与管理层级,增强公共服务职能和社会管理能力。完善政绩考核制度,建立以公共服务为取向的政绩考核新体系。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推进投资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加快企业投资项目高效审批、网络审批等改革。

推进公共资源配置改革。积极发挥市场作用,推进政府向社会购买服务,建立健全招投标机制、资金管理和绩效评价机制。完善预算管理制度,探索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提升财政精细化管理水平。加大专项资金清理、整合力度。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健全政府债务风险管控机制,注重防范中长期债务风险。

(二)深化经济领域改革

完善市场经济体系。健全优胜劣汰市场化退出机制,完善企业破产制度。以行业及产业链资源整合为核心,通过收购、参股、控股、资本定增等方式,推进民营企业并购重组。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改组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加快发展绿色金融,重视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加快推进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放宽民间资本市场准入,落实“非禁即入”,引导和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参与各领域改革。推进资源性产品配置机制和价格改革,实行差别化水价、电价、气价制度,创新价格监管方式,加强市场价格行为执法。

推进土地要素改革。探索建立存量土地利用机制,利用存量土地尤其是工业厂房、仓储用房等存量资源发展新兴产业,研究建立创新型产业用地出让机制、退出机制。推进工业土地差别化供应管理改革,探索研究工业土地供应实行弹性出让年限、差别化地价标准。实行差别化用地管理,新增亩均产出、亩均税收等经济技术指标作为准入条件,综合评分后确定项目准入和出让年限。

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透明规范的城市建设投融资机制,拓宽城市建设融资渠道,扩大社会资本投资领域,允许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营,全方位开放经营性基础设施和经营性社会事业领域,推进PPP等新型直接融资模式。建立健全地方政府投资项目风险管理与绩效评价制度,提高投资效率。探索建立民间融资管理机制,规范民间融资,引导民间资金合理健康发展。

(三)深化城乡领域改革

深化农村确权赋权改革。围绕“三权到人户、权跟人户走”,积极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集体资产股权、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三权”改革,推进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建设,建立健全农村产权综合交易服务平台,实现资产权可评估、可流转、可抵押融资。落实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支持和鼓励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抵押贷款试点、农村“三权”保证保险贷款试点,规范承包档案管理,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推进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化改革试点工作,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明晰集体产权归属,完善集体产权权能,促进农村集体产权自由流动、优化组合。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探索开展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建立新型户籍管理制度,构建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对农转居民原有土地分红及福利待遇等实行一定时期的过渡期政策,鼓励高素质人才落户。探索建立由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合法权益。深化居住证制度改革,推行居住证持有人积分管理制度。

(四)深化生态领域改革

优化空间开发利用制度。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和环境功能分区,健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科学合理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建立椒江流域主干河流生态治理机制。建立健全优化生态空间管制制度,实行差别化的区域开发政策,严格控制生态带内建设用地审批。健全环境保护与治理机制。优化对资源环境的有序开发,探索建立资源环境产权界定制度、产权交易和产权保护制度。积极探索排污许可证“一证式”管理模式,大力推行主要污染物排污指标的交易制度,发展排污权交易市场,建立排污权租赁机制。建立温室气体清单报告编制常态化机制,积极探索和培育碳排放权、水权和节能交易市场。建立生态补偿制度和生态资源有偿使用机制。

健全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健全生态文明考核制度,把生态文明建设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完善政绩考核办法。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负债表,实行领导干部离任时自然资源审计制度。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和环境污染事故追究制度。

(五)深化社会领域改革

深化社会事业改革。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完善民办教育资本投入和取得合理回报机制,加快高中教育一体化改革,促进职业教育综合改革。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行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推进医药分开,实行分级诊疗,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深化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完善个人账户,提高统筹层次。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健康服务业,推进非营利性和公立医院同等待遇。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建立最严格的覆盖全过程监管制度。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收入分配调节政策,规范公务员津贴补贴、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绩效工资,稳步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积极发挥商业保险在社会保障中的补充作用。落实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并轨。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建立健全最低工资标准与全社会平均工资联动增长机制、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全面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提高低收入群众的收入水平。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提高文化领域管理效能和服务水平。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共建共享机制,探索建立政府购买、文化服务组织实施、社会参与运作相结合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


专栏15:“十三五”重大改革政策

“三规合一”工作推进机制。以底线思维从空间层次、规划内容、行政管理等方面理顺“三规”关系,探索建立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土地利用规划“三规合一”乃至“多规合一”。

全面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化“业主承诺制”的基础上,全面落实“四个清单一张网”建设,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建立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全面实施行政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

工业企业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政策。不断完善以资源使用效益为导向的综合评价体系和要素资源、差别化配置机制,用绩效评价及差别化政策倒逼企业转型升级,实现资源要素使用的合理高效配置,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排污许可证制度改革。在原有排污许可证基础上增加许可事项,实现废水、废弃、噪声、固废排放综合许可。以排污许可证为污染源管理核心和主线,实行制度整合、重建框架,简化流程、优化程序,多方监管、严格执法。

小微企业服务创新机制。建立椒江区地方金融业发展资金池,提升区民间融资服务中心服务能力,完善政府性股权投资基金平台;制定形成支持中小企业进入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上市和“新三板”等场外挂牌交易直接融资政策体系;创新“工业地产”开发模式,建设产权灵活分割、服务设施配套齐全、可售可租的园中园。

都市区经济发展机制。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建立畅通高效的现代物流体系。构建现代服务业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制度。建立互联网招商、上门招商、精准招商工作机制,推进投资体制改革。创新投资服务促进机制,完善促进外经贸发展支持政策,出台企业对外投资便利化措施。谋划推进服务外包创新平台建设、对外合作交流创新平台建设。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深化。深入推进“撤村建居”改革。开展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用益物权、农村集体资产股权确权工作,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创新农村土地流转模式,鼓励全村实行统一土地流转,试点农民持股计划。深化农业经营体系建设,加快发展家庭农场和股份合作农场,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深化新型社区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社区运行机制、考核体系、社区工作者队伍、社会工作室建设等重点任务,努力建成管理科学、运行顺畅、民主自治、服务便捷的新型社区建设管理机制。深入推进“三社联动”工作,采用市场化运作方式,通过社会组织实施项目和政府购买服务,形成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协调联动机制。

七、开辟对外开放新空间

积极实施国家发展战略,主动融入区域合作发展规划,加强区域间经贸合作机制和平台建设,促进公共资源联建共享,争创开放新红利,全面打造品质港城。

(一)加强区域合作交流

积极参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积极支持和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建设,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参与全球竞争和区域合作。对接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义甬舟开放通道、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积极推进北接—东拓—南合—西进—内联“五向拓展”战略,加快融入长三角、海西经济区。深化与台湾地区的联系与合作,加强与产业、文化等领域的深度合作。按照中央和省、市的统一部署,进一步做好支援新疆、西藏、青海、四川、重庆等工作。

推动开放合作平台建设。积极对接上海、宁波-舟山港、头门港的溢出效应,做好服务工作。加快推进公用型保税仓库建设,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建立“边境仓”、“海外仓”。谋划建设大陈国际邮轮港,推动大陈岛申报设立国家“海峡两岸交流基地”。鼓励和支持有实力、有条件的企业,以“一带一路”国家主要节点城市和港口为布局重点,围绕高端装备、电子商务等特色优势产业布局,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园区。加快建立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海陆联动集疏运网络、金融和信息支撑系统“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

(二)积极推动“三区融合”

推动三区一体化发展。强化与黄岩、路桥的联动发展,加快实现同城化,共筑现代化港湾都市区的主要引擎。促进老城区与开发区的深度融合和分工,打造要素资源集聚、产业层次高、创新能力强、引领协同发展的核心区域。促进公共资源联建共享,加快公共交通系统、铁路、公路、内河、机场等方面的全面对接。加快实现基本公共服务信息、资源、技术、设备等要素共享和相互开放,推进科技、教育、医疗卫生、公共文化体育等方面一体化建设。

增进区域与平台间功能联动。“三区融合”为契机,加强商贸核心区、高铁新区、飞龙湖生态片区、月湖绿岛新区、中央商务区、绿心旅游度假区等核心区块联动发展。深化港口联合协作,加强海门港区与大麦屿、健跳、龙门等多个港点的协同发展,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港口发展新格局。强化产学研技术合作,增进与台州高教园区联动,鼓励区内教育研究机构与高教园区内科研院和研发机构对接,搭建人才引进、技术研发、专利共享和成果转化应用的平台和机制。

(三)提升开放型经济

推动外贸增长方式转变。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积极拓展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加大新兴市场开发力度,推动出口市场多元化。有效组织和分类指导企业参加境内外各类展会,优化支持企业参与展会的扶持办法,加大对新兴市场展会政策支持力度。以自有品牌、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营销为重点,引导企业提高传统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增强医药、缝制设备优势行业的持续出口能力和综合竞争力,鼓励有实力的出口企业从商品出口向“商品+服务”出口转变。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区,打造优质跨境电商综合平台。

更加积极主动“走出去”。主动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开放战略,通过政策扶持、信用担保、完善通关服务等手段,鼓励有条件的骨干企业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拓宽市场渠道、建立研发中心,与海外科技企业和研发机构开展多层次合作,增强国际竞争力。加强精准招商。聚焦医药、缝制设备、家电、光电子等主导产业,大力开展产业招商,完善产业体系。创新以股权转让、承包并购、PPP等形式,加大对世界五百强、央企、国企、浙商招商力度。深入实施“浙商回归”工程,创新产业、资本、总部、人才等回归方式,支持浙商创业创新。

(四)加强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

积极推进海洋产业平台建设。加强与临海头门港的联系,共建台州重要的一体化水域中心和综合性能源建材储备、交易、物流基地。推进台州湾集聚区椒江分区临港产业基地建设,转型发展船舶产业,构建循环型现代涉海装备产业链。突出海洋风光和海岛风情,大力发展游艇产业和特色滨海旅游,打造国家海洋公园。加快推进国家级渔港经济区建设,打造形成集渔船靠泊、渔需物资供应补给、水产品交易、休闲渔业为一体的渔港经济区。

科学合理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降低国内海洋捕捞强度,优化海洋捕捞作业结构,加快大陈省级浅海生态养殖区和渔业资源增殖区建设,全力打造全国性的大黄鱼深水仿野生生态养殖示范基地和鲜活水产品出口基地。大力发展远洋渔业,积极开发海水特色养殖业。深化水产品加工和综合利用,提高渔业资源利用附加值。积极开展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有序推进十二塘等农业围填海工程,妥善处理与防汛、排涝、港口、航运、水产养殖等方面的关系。推进椒江口南部生态促淤工程,实现滩涂资源的动态平衡,促进滩涂资源可持续利用。健全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机制。

八、弘扬法治椒江新风尚

积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着力推进依法治区,全面提升社会法治化水平,打造法治椒江。

(一)全面提升市民法治意识

强化普法宣传教育工作。深化法治椒江建设,发挥法治对引领和规范行为道德的保障作用,加强新媒体新技术在普法中的运用,建立法治宣传教育考核评估标准体系。健全普法宣传教育机制,建立社会“大普法”工作格局,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创建内容。

重点加大农村普法教育。做到重点工作推进到哪里、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就跟进到哪里。推进法律服务“最后一公里”工作,深化“律师进村(社区)”工作,推进党政机关和乡镇聘请法律顾问,加强对困难和特殊群体的专项法律援助。

(二)加强民主法治建设

推进依法执政。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人民主体地位,全面推进依法治区,加强人大对“一府两院”的监督。完善民主集中制各项制度,健全依法决策程序和机制,发挥人大、政府、政协、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群团组织在依法治区中的作用。加强和改进政法工作,加快公权力的界定机制建设,强化党员干部的法治教育培训,提高干部队伍法治思维和依法行政能力。

推进依法行政。完善行政决策机制,健全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等重大决策的法定程序,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健全村级组织运行、三资管理等规则机制。加强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建立重大决策司法机关提前介入,提供法律政策咨询、稳定形势预判等机制。积极实施访诉分离、依法终结、评议终结、依法打击等工作,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推进公正司法。积极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严格落实司法办案专业化,设置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干预司法行为的高压线,支持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依法加强对司法机关和司法人员的监督,打造一支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的司法队伍。

(三)加快推进法治政府建设

深化行政执法机制建设。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主体,健全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相衔接机制,全面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并向镇(街道)延伸。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健全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完善行政执法程序,加强对食品药品和危化品生产、国土资源、规划建设、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社会治安、劳动保障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监管。

深化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积极推进政务公开,建立阳光政务,完善党务、政务等办事公开制度。健全反腐倡廉制度体系,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持反腐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强化内部制约和审计监督,自觉接受民主监督、司法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创新和完善政府管理服务方式,切实将政府各项工作纳入法治轨道,率先基本建成法治政府。完善政绩考核制度,建立以公共服务为取向的政绩考核新体系。

(四)强化社会治理体系建设

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健全以村党组织为领导核心、村民委员会和村经济合作社为执行主体、村务监督委员会为监督机构、各群众团体和新型社会组织为补充力量的乡村治理体系。健全村两委联席会议、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等制度。建立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良性互动的运行机制,增强村委会、居委会、职代会等社会组织参与作用。

提升社会管理水平。完善政府和社会组织合作的制度环境,形成以“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公众参与、社会协同”的社会管理新格局。整合资源,建立“政务、民生、公益”一体的公共服务大平台,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深化信用平台建设,实行信用分类监管制度,建立各行业、各领域失信“黑名单”和联合奖惩机制,建设“信用椒江”。以资源建设和信息化建设为重点,推动档案资源体系、档案利用服务体系和档案安全保管体系建设。

建设“平安椒江”。加强安全生产,完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安全生产预防控制体系,全面提升安全生产治理能力,增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能力。强化智慧治安防控体系,深化基层平安创建活动,维护社会稳定和谐。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完善社区矫正监管指挥中心建设,健全社区矫正管理体制。完善互联网管理体制机制,加大依法管理网络力度。加快人防民防基础建设,建立功能完善的防护工程体系。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做好国防动员工作。加强协辅警队伍建设,提升专业素质和形象。积极推进禁毒工作。

九、保障规划顺利实施

要充分认识制定战略纲要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现实紧迫性,突出纲要的引领地位,切实加强对各种资源要素的整合和利用,为推进“品质港城、首善之区”建设提供有效的实施保障。

(一)强化规划纲要引领

高度重视“十三五”规划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统领作用,积极推进多规融合,加强《纲要》、主体功能区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功能区规划协调,统筹编制资源环境、转型升级、城市治理、公共服务、城乡统筹等领域专项规划,通过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和年度发展计划的系统联动、分解落实,形成层次分明、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

(二)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加强政府的政策引导和监管力度,全力组织规划纲要实施,建立健全责任分明、推进有效的实施机制。增强规划透明性,引导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支持和监督。加强规划实施严肃管理和动态管理,建立健全重要目标任务实施跟踪反馈机制和科学、合理、有效的绩效考评制度,实行规划年度监测和中期评估制度,确保各项发展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三)加强规划实施要素保障

切实加强对水、土地、资金、人才等资源要素的整合和合理开发利用。统筹安排水源工程和水资源配置工程。强化用地指标管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提高政府投融资能力,加大资金运筹力度,建立可靠的资金运作机制。加大人才开发和引进力度,保障规划实施的智力支撑。提升环境承载力,努力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和利用效率的最大化。

(四)推进规划实施载体建设

围绕产业升级、基础设施、生态环保、社会民生、城市转型等领域,共安排重大建设项目225项,计划总投资1522.49亿元,“十三五”期间投资1001.17亿元,其中政府投资402.32亿元,占40.2%,民间投资598.85亿元,占59.8%。具体为产业升级项目80项,计划总投资598.05亿元,“十三五”期间投资368.2亿元,占36.8%;基础设施项目64项,总投资448.05亿元,“十三五”期间投资329亿元,占32.9%;生态环保项目18项,总投资116.24亿元,“十三五”期间投资60.61亿元,占6.1%;社会民生项目35项,总投资111.91亿元,“十三五”期间投资96.98亿元,占9.7%;城市转型项目28项,总投资248.24亿元,“十三五”期间投资146.38亿元,占14.6%

专栏16:椒江区“十三五”规划实施重大项目工程

项目类别

项目个数

项目总投资

(亿元)

其中:“十三五”

投资(亿元)

前期

新建

续建

总计

产业升级领域

2

42

36

80

598.05

368.2

现代农业

0

5

3

8

14.19

12.76

现代工业

0

12

17

29

160.12

129.33

现代服务业

0

18

11

29

286.11

153.38

创新载体和产业平台

2

8

4

14

137.63

72.73

基础设施领域

5

51

8

64

448.05

329

综合交通

5

41

4

50

327.64

276.49

能源设施

0

5

1

6

56.66

23.46

水利设施

0

5

3

8

63.75

29.05

生态环保领域

0

10

8

18

116.24

60.61

环境整治

0

0

3

3

82.73

31.83

环保设施

0

5

4

9

25.49

21.36

生态保护

0

6

0

6

8.02

7.42

社会民生领域

1

24

10

35

111.91

96.98

社会事业

0

8

3

11

28.26

24.53

健康养老及社会福利

0

9

3

12

33.24

30.76

公共安全及公共服务

1

7

4

12

50.41

41.69

城市转型领域

1

22

5

28

248.24

146.38

城市功能提升

1

17

5

23

141.04

92.68

特色小镇

0

4

0

4

107

53.5

美丽乡村建设

0

1

0

1

0.2

0.2

合   计

9

150

66

225

1522.49

1001.17

“十三五”规划是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的重要规划。全区人民要在椒江区委的领导下,凝心聚力、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为圆满完成“十三五”规划确定的各项任务,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造“品质港城、首善之区”而努力奋斗!

“十三五”规划纲要名词解释

1. “海智”计划:即海外智力为国服务行动计划。

2. “500精英”计划:是台州市新一轮人才政策体系,即扶持500名以上具有较强创业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在台州创业创新。

3. “多城同创”:主要是指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

4. “三改一拆”:指在全省深入开展旧住宅区、旧厂区、城中村改造和拆除违法建筑行动。

5. “五水共治”:指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五项行动。

6. “四换三名”:四换腾笼换鸟、机器换人、空间换地、电商换市;三名指名企、名品、名家。

7.  TPP:即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也被称作“经济北约”,是目前重要的国际多边经济谈判组织。

8.  省委“两创”战略:即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战略。

9. 市委“四大战略”:即沿海开发战略、自主创新战略、城市群构建战略、民生优先战略。

10、“四个全面”战略: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11.  农业“两区”:即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

12.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指公私合作模式(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是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一种融资模式。

13. 文化旅游“310项目”:即建成10个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加快推进10个在建文化旅游重点项目,积极谋划10个文化旅游前期项目。

14.  “业主承诺制”审批:指各审批部门现场踏勘会审后,不能即时出具正式批文的,书面出具对该项目审批的各标准要求(含技术方面的)并一次性告知业主,业主以书面形式作出达标承诺。施工图审定后,符合法定前置条件的,尽快发放建筑施工许可证,在工程竣工验收之前完成全部审批手续。

15. 温室气体清单:对一定区域内人类活动排放和吸收的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六氟化硫等六种)信息的全面汇总。

16. 新三板:指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是经国务院批准,依据证券法设立的全国性证券交易场所,2012年9月正式注册成立,是继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之后第三家全国性证券交易场所。

17.海绵城市: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18.  智慧城市:指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其实质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进而为城市中的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促进城市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19. “中国制造2025”:指国务院于2015年5月8日公布的强化高端制造业的国家战略规划,是建设中国为制造强国的三个十年战略中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

20.“三权到人、权随人走”:指在农村全面推进土(林)地承包权、宅基地用益物权、集体经济股权等三项权益确权到人的登记发证工作,把农村产权量化到农民,并能随农民居住地的变动而带走,充分保障农村产权的合法权益,为农民产权实现流转活权提供法律保障和制度支撑。

21. 特色小镇:指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聚焦信息经济、节能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与新材料七大产业,兼顾茶叶、丝绸、黄酒、中药、青瓷、木雕、根雕、石雕、文房等历史经典产业,挖掘产业特色、人文底蕴和生态禀赋,集成产业高端要素,融合旅游、文化、社区功能,实现“产、城、人、文”四位一体有机结合的创新创业发展平台。

22. 户籍人口城市化率:也称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是指拥有城镇户籍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23.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指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