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索引号: 1133100200267413X7/2021-141321  主题分类:
 体裁分类:  发布机构: 区发展改革局(区粮食物资局)
 成文日期: 2021- 07- 09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台州市椒江区气象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发布日期: 2021-07-09 15: 32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 椒江区人民政府

台州市椒江区气象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是我区大投入、大开发、大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也是我区气象事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根据《台州市椒江区国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台州市气象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椒江区气象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一、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在区委区政府的重视与支持下,我区气象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气象业务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气象服务在防灾减灾、保障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主要成就

1、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明显提高。坚持把气象服务民生、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气象工作首位。坚持中长期预报与短期、短时、临近预报相结合,预报预警与决策服务相结合,定时定点定量预报与普及气象信息服务相结合,充分应用电视、报刊、传真、手机短信、互联网、电子显示屏、媒体采访等手段,有效应对台风、暴雨、雷电、雨雪冰冻等气象灾害,提高了全社会防灾减灾能力。

2、气象现代化建设成绩显著。气象探测自动遥测水平进一步提高,基本气象观测实现自动化,全区自动站达13个,其中3个能见度站,1个强风站,1个海洋船舶自动站,1个全省首个为粮食生产服务的自动站;建成22个气象电子信息显示屏;建成全国首个台风登陆地标志物;改造气象预警中心和升级人机交互处理的MICAPS业务工作平台、天气会商系统等;依托宽带传输,初步建成气象现代化业务工作系统,基本实现主要气象信息社会共享,有力提升气象服务功能。

3、公共气象服务能力明显增强。拓展公共气象服务面,由单一的天气预报发展为公共气象服务、决策气象服务、农业气象服务、气象科技服务,形成以农业、水利、海洋、城市、交通、教育、森林防火、防雷减灾等多领域较深层次的公共气象服务新格局。坚持以气象防灾减灾为首位,以农业气象服务为重点,以台风、暴雨、大风、大雾、雷电、高低温等预报信息产品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公共气象服务,使服务更有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如2007年“8.14”特大暴雨及时主动服务,区防汛工作受省委赵洪祝书记二次批示表扬;同年罗莎台风期间为滞留大陈的132名游客安全返回椒江做好精细化服务,受市、区领导和社会各界高度好评;2010年章安建成全省首个为粮食生产服务基地,受到葛慧君副省长批示肯定。

4、气象防灾减灾体系不断完善。健全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出台《椒江区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建立气象灾害应急认证制度和气象灾害联合会商制度,基本普及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覆盖面。在各街道(镇)建成气象自动站、气象显示屏,建立和完善各类突发性气象灾害防御应急预案,建成洪家街道为省级气象防灾减灾示范乡镇。在全区组建350人气象信息员队伍,举办多期气象信息员培训班、讲座,深入村(社区)、学校、重点单位广泛宣传防灾避灾基本知识,推进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升防灾减灾水平。

5、气象强基固本工作取得新成果。大力加强党建工作、反腐倡廉建设、气象文化建设和机关作风效能建设,依法行政,保障气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获省级文明单位、省气象廉政文化示范点、省气象“行政服务先进窗口”和台州市政府“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先进窗口”等先进荣誉。加强人才建设,进一步提升人员素质,基础业务质量稳步提高,五年来获“全国质量优秀测报员”18人次,为全市最多

(二)存在问题

总体上我区气象事业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步伐,气象服务仍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主要表现在:

一是气象现代化建设水平还不高,气象灾害监测能力、大气环境监测能力和通讯网络建设等还比较薄弱;二是气象预报预警平台设施建设不够先进,气象预报时空精度需进一步提高,特别是突发性暴雨及局地强对流天气预报水平还较低,短期气候预测能力还比较薄弱;三是基本公共气象服务覆盖面还不广,气象防灾减灾体系需进一步健全;四是气象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缺乏科技领军人才;五是台站基础设施建设总体上相对滞后,与发达县(市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公共气象财政保障机制需进一步完善等等。

(三)“十二五”时期发展环境分析

1、机遇

新形势发展为气象事业发展创造极有利条件。“十二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期,我区产业转型升级内外推动,城市化建设步伐加快,沿海区块开发力度加大,给气象事业发展注入强大生机,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各级党委政府更加加强对气象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政府更加重视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更加着力开发利用气候资源、节能减排和生态文明建设,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为气象事业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国家气象事业发展支持我区气象事业发展。“十二五”期间国家气象现代化更快发展,气象科技水平更加提升,必定加速推进我区气象现代化进程和显著提升气象业务服务水平能力。

2、挑战

气象防灾减灾形势严峻,对气象工作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我区是我市台风暴潮、突发特大暴雨、大风、雷电等气象灾害最严重地区,一旦干旱又是水资源最紧缺地区,并且随着气候变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重发,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构成严重威胁。因而对气象服务的需求更高更新更迫切,带来了新的严峻挑战,必须加强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建设,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减少和避免损失。

经济社会发展对气象服务的期待更加强烈。气象与各行各业乃至老百姓的起居住行都息息相关,对气象服务的期望要求高。必须加大气象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开发精细化、针对性、适用性的气象服务产品。在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海洋经济、建设富裕秀丽和谐城乡以及积极应对气候变化都亟需气象科技服务支撑,气象工作要积极主动做好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

服务型政府建设对气象服务的要求更为迫切。公共气象服务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满足人民群众对气象服务的迫切需求,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因此要建立完善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体系,克服公共气象服务供给不足、城乡差距等问题。

二、“十二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化“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发展理念,加强“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站”建设,不断提高气象预测预报能力、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开发利用气候资源能力,为保障椒江科学发展走在前列和人民安全福祉提供一流气象服务。

(二)基本原则

坚持服务引领。围绕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公共气象服务引领现代气象业务发展,为建成结构完善、功能先进的气象现代化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坚持服务民生。把服务民生作为气象事业发展的根本宗旨,不断丰富气象服务产品,拓展服务领域,改善服务手段,提高服务水平,积极推进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让人民群众共享优质气象服务。

坚持创新发展。突出改革创新的推动作用,着力完善气象业务、科技、人才发展等方面的体制机制。提高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技支撑能力。

坚持依法发展。加强气象法律法规和气象标准体系建设,不断增强气象部门社会管理能力,推动气象事业依法发展。

(三)发展目标

2015年,气象事业科学发展走在全市前列,基本建成结构完善、布局合理、功能齐备、设备先进、服务高效气象现代化体系有效推进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建设,基本满足我区转型发展和气象防灾减灾的需求。

1、台站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

按照建设“一流台站”的要求,全面建设标准化气象台站,实现气象设施现代化、自动化、信息化。建成现代气象人才教育培训体系。进一步深化文明台站建设,职工工作环境、生活条件达到我区中等以上水平。

2、气象综合监测能力更加优化

建设满足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海洋气象、陆域气象、环境气象、农业气象、资源气象等专业观测网,建成等效天气雷达和大气成分雾霾、雷电自动监测系统,基本实现观测自动化、布局科学化、业务标准化、监控实时化、保障网络化,天气灾害监测率达到90%以上。

3、气象预报准确率稳步提升

台风、暴雨的预报准确率在现有基础上提高5%,24小时晴雨天气的预报准确率达到85%以上,局地暴雨、雷电、冰雹、大风的预警时效达30分钟以上,短期、短时、临近预报精细到街道(镇)、村,发布10-30天延伸期天气趋势预报。

4、公共气象服务领域不断扩展

全面推进基本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气象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5%以上,气象服务公众满意度85%以上,实现主要气象信息数据社会共享。健全基层气象防灾减灾体系,85%的街道(镇)开展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建设,加强气象科普和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的培训与宣传工作。

5、应对气候变化和气候资源开发利用能力明显增强

建成大气成分监测系统、气候变化影响评估系统,发展风能、太阳能和农业、海洋气候资源的监测、评估及区划业务,开展人工增雨作业。

6、雷电灾害防御水平显著提高

建成雷电灾害预警服务系统,加强防雷安全工作,纳入政府审批监管的新建项目防雷审核验收覆盖率达到100%,防雷重点单位的定期检测覆盖率达到95%。开展防雷科普宣传示范村建设,推广农村防雷实用技术。

三、主要任务

(一)大力加强气象防灾减灾,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服务能力

着力建设与完善气象灾害监测系统和气象灾害预报预警系统,加强气象灾害应急响应和科学防御,提高全社会气象防灾减灾能力。

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依托台州天气雷达,建成等效雷达;建设GPS/MET水汽遥感接受系统,完善卫星云图接收系统;加强国家气象站和自动站的自动化建设及运行保障,形成全天候、高时空分辨、高精度的综合立体监测系统。以提高预报准确率和时效为核心,重点加强台风、暴雨、大雾、雷电、高温干旱、雨雪冰冻等气象灾害的预报技术研究,建立分灾种精细化的预报预警系统。

加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和信息共享。建设新一代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办好椒江气象网、农网,充分利用公共媒体、网站、气象显示屏等,扩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公众覆盖面,实现气象部门与政府应急管理、相关部门之间的互通互联的自然灾害信息权威发布与信息共享。

加强气象灾害应急响应与防范。健全完善各类气象灾害应急响应机制,建设移动气象台(包括应急指挥车、车载雷达、无线通讯等),提高气象灾害应急响应能力。开展气象灾害、灾情调查和灾害风险评估、区划,编制以台风、暴雨洪涝为重点的气象灾害防御规划。

(二)大力加强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提升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服务能力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科学开发利用气候资源,更好地服务经济转型发展,促进生态建设。

加强气候监测预测及气候变化影响的评估。建立准确完整的历史气候资料、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数据库,加强短期气候预测。研究温室气体对气候变化影响,报告气候变化事实,开展气候变化对农业、水电资源、生态环境及人体健康影响评估,提出适应与减缓气候变化的应对措施。

加快推进开发利用气候资源。建立风能、太阳能监测站,开展风能、太阳能的潜力评估,并对其建设选址、运行做好气象技术支持与保障服务。开展农业、海岛气候资源的普查利用和细区划。开展城乡规划、重点工程建设的气候可行性论证。研究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并做出降水趋势预测,积极参与服务于抗旱、节水蓄水、森林防火和生态建设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

(三)大力加强公共气象服务,提升公共气象服务能力

坚持公共气象服务的引领作用,加强为农服务为优先的各行各业气象服务,实现气象信息社会共享为目标,完善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公共气象服务能力,促进城乡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加强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能力建设。着力实施和完成基本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项目,加强灾害性天气和不利气候影响的信息预警和发布。大力推进气象信息的向农村、向基层延伸,在各街道(镇)、重点中小学校以及人群密集场所、大型广场等建设气象显示屏,积极推进行政村气象灾害预警喇叭系统建设。发展专业气象服务,深化海洋、城市、交通、航运、水利、教育、旅游以及重点工程建设等专项气象服务,发展贴近人民群众生活的各类气象指数预报服务。

加强气象为农服务。着力推进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业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围绕现代农业“两区”服务需求,提升椒江国家一级农业气象观测站的为农服务水平,建立作物生长动态视频监测和土壤水分自动观测站,配备作物观测叶面积仪、光合分析仪、分光度计、糖度计等设备。开展为粮食生产、特色农业、设施农业的气象服务,布设气象显示屏,建设小气候观测自动站,开展辐射、降水、温湿度风向风速等要素的自动观测与作物生长状况的试验研究。发展农用天气预报、农业气象灾害预报,研发农业气象灾害指标,建立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分析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为农林渔果生产提供决策支持服务。改版完善椒江农网,提供准确、新鲜、丰富的气象科技信息、农产品产销市场信息量。

加强农村基层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完善“政府指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防灾减灾体系,按“有气象工作站,有气象协理员,有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有气象监测设施,有气象信息接收平台,有气象科普活动”标准,推进各街道(镇)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建设和示范村、社区建设。在街道(镇)及重点企业单位推行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工作。全面加强农村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有计划开展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培训,提高农村基层防灾减灾水平和应用气象信息能力。

(四)大力加强大气环境监测预警,提升为生态建设的科技服务能力

大气环境对生态建设、宜居城市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关系密切,着力加强大气环境监测与预警服务。

建设大气环境监测预警系统。建立大气成分监测中心和预警服务中心。开展温室气体、气溶胶、辐射、空气负氧离子、雾霾、酸雨等项目监测。在交通干线、海岛增建能见度观测站,在城区建设近地面层气象要素梯度观测站,组成大气环境监测系统。与环保部门合作,运用卫星遥感和大气环境监测信息,建立大气质量、大气污染、雾霾天气等的判据指标。开展大气污染、雾霾天气对人体健康及相关行业的影响评估,开展有害化学气体、核泄漏的气象条件分析和气象服务保障。建设大气环境监测预警系统,为宜居城市建设提供大气环境监测预警信息和有效服务产品。

(五)大力加强一流台站建设,提高创新型气象事业的支持保障力

建设一流台站,推进创新型气象事业发展,以提升一流气象服务能力。

建设集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气象灾害资料汇集与信息共享系统、气象灾害信息发布服务系统、气象灾害应急指挥系统以及气象业务技术保障系统于一体的现代气象预警中心,达到全市先进水平。

全面扩建大陈基本站,以适应台风综合试验基地的要求,更好地为防台抗台和海洋经济发展服务。改造洪家站业务工作房,以适应国家基准气候站现代气象观测业务发展的需求。完善洪家、大陈站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建设。

加强科学管理,推进创新型气象事业发展,着力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气象文化建设,作风效能建设和惩防体系建设。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做好教育、培养、使用和引进工作。坚持民主科学决策,加强气象的社会管理,依法行政,健全完善各类规章制度,努力提高科学规范化管理水平。

四、重点工程建设

为进一步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好气象服务工作,继续推进气象事业可持续发展,“十二五”期间着力进行以下重点工程建设。

(一)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工程

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服务,重点建设海洋气象灾害、洪涝地质灾害、雷电灾害防御工程建设。

1、海洋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工程。建设大陈台风综合试验基地,建设强风站、风廓线雷达、远程地波雷达、水汽遥感接收系统,进行大气海洋边界层气象要素及海表风、浪、流场等观测、增建海岛自动站和船舶自动站。大力加强海上台风、大风、大雾等灾害预报预警技术研究,提高港口物流、海洋渔业、海上航运、海洋资源开发、海难救援、海洋生态保护以及大陈“四岛四基地”建设的气象服务保障能力。

2、洪涝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程。在洪涝地质灾害易发地区,增建气象自动站,开展洪涝地质灾害致灾因子分析研究,突出加强台风暴潮、突发性暴雨的短期、短时、临近预报预警,建立本地特色的洪涝地质灾害的预报预警服务,提高洪涝地质灾害的防御能力。

3、雷电灾害防御工程。建设大气电场仪、闪电定位仪与雷达监测组成的雷电监测网。研究雷电灾害发生规律,结合雷电监测 和天气分析,预报雷电发生、移向、强度及大致落区,重点开展短时临近预报预警服务。加强防雷技术服务和防雷安全的社会管理,强化新建工程的防雷审核、竣工验收和全面普及重点防雷单位的防雷设施定期检测,推广农村防雷安全实用技术,从源头上避免或减轻雷灾隐患。

(二)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工程

建设风能、太阳能监测站,开展对其开发利用潜力评估,提供科技服务。建设城市近地面气象要素垂直梯度观测站,研究城市建设与气候互为影响机制;开展农业、海岛气候资源的区划,参与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提供气候变化事实,研究气候变化对农果渔业、水电资源、生态环境等的影响,提出应对措施,对城乡规划建设、重点工程建设推行气候可行性论证,避免或降低气象灾害风险,增强抵御风、涝、雷灾能力。

(三)公共气象服务工程

1、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项目建设。公共气象服务向农村、基层延伸,建设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街道(镇),完善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普及气象信息员覆盖面,着力在农村建设气象显示屏、气象预警大喇叭系统等,实现气象信息共享目标,至少有一种手段使村民获得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增强全社会防灾减灾能力。

2、为农服务工程。加强气象为“三农”服务,适应现代农业和农业“两区”建设要求,建设有特色的气象为农服务基地,布设多要素观测项目气象自动站、气象显示屏,开展作物与小气候条件对比试验观测研究,建设气象实时监测信息、气象预警信息、农业灾害灾情于一体的农业气象信息自动化网络系统。建设农业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服务系统,突出在农业生产管理的关键农事期的气象服务。做好农业气象预报和农业气象情报、气候评价工作。

(四)大气环境监测工程

建立大气环境预警服务中心,在洪家站建立市级大气成分监测中心,实施对大气成分相关项目的监测与评价,研发对大气污染、雾霾天气与气象条件的相关指标,建立大气环境监测预警系统和应急响应机制,为生态建设、美丽城乡建设提供气象保障服务。

(五)一流台站工程

主要是建设椒江气象预警中心、大陈站台风综合试验基地的基础设施和在洪家站建设国家基准气候站的标准化业务用房。同时在洪家、大陈两站建设较高水准的气象科普教育基地。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气象工作领导

紧紧依靠区委区政府和上级部门,加强对气象工作的关注力和支持力,把气象工作纳入椒江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以顺利实施“十二五”规划,保障椒江气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全面推进气象依法行政

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和《浙江省气象条例》等法律法规,进一步加强气象依法行政工作,规范气象行政许可行为,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三)深化气象科学管理

建立和完善行为规范、运作协调、公正透明、科学高效的气象行政管理体系,不断提高科学管理、民主决策水平;优化业务布局和分工,提高业务整体效率。

(四)健全公共财政投入机制

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要按照公共财政制度的要求,充分发挥政府对气象发展投资的主渠道作用,进一步健全双重计划财务体制,建立长期稳定的气象发展财政投入机制,为气象“十二五”规划的实施提供财力支撑。

(五)积极实施人才强局战略

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继续大力实施人才强局战略。建立人才培养、用人机制和人才激励机制,着力培养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业务技术带头人,提高科技队伍的整体素质。建设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专业水平较高、管理能力较强的领导干部队伍。

(六)实施科技创新和加强部门联动

实施科技创新兴业,加快科研队伍建设,依靠科研推动科技进步;与省市气象科研、业务部门合作,采取项目研发、交流研讨、组织培训等方式,共谋气象事业发展;通过与涉农部门和跨部门的业务交流与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降低行政成本,提高服务能力。

(七)大力加强气象文化建设

大力加强气象文化建设,提升“四个文明”建设水平,弘扬团队协作、艰苦奋斗、求实创新、敬业奉献精神,为“十二五”规划实施和完成,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保障。


椒江气象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建设项目和投资概算表

 

 

序号

工程

项目

子工程

名  称

建  设  内  容

投资

(万元)

小计

(万元)

1

台站

建设

工程

气象预警中心

建设椒江区气象防灾减灾预警中心

1700

3200

大陈站建设

扩改建大陈站业务用房和场地

1400

洪家站建设

改造洪家站业务工作用房

100

2、

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工程

海洋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工程

大陈站台风综合观测试验基地设备

800

1760

增建海岛自动站、船舶自动站(各1个),建设台风、大风、大雾、暴雨等海上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120

洪涝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建设GPS/MET水汽遥感接收系统(2个)

140

在洪涝、地质灾害易患地段建设8-10个自动站,引入高性能计算机,建设洪涝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并建立灾害、灾情数据库

100

雷电灾害防御工程

建设大气电场仪、闪电定位仪监测站

80

建设雷电灾害预报预警系统和工作平台,开展雷电灾害风险风险评估与技术服务

60

加强雷电灾害的社会管理,建设防雷安全示范村(社区)20个

80

天气雷达监测

依托市天气雷达,建设等效雷达

100

气象灾害应急保障系统

建设移动气象台,包括应急指挥车、车载雷达、无线通讯等

150

气象灾害防御规划

建立气象灾害风险区划,编制以台风、暴雨、洪涝为重点的气象灾害防御规划

80

开展城乡规划、重点工程建设、生态环境治理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气候影响评价

50

3

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工程

风能太阳能等监测站

建设风能太阳辐射能监测站,城市近地面层温湿度、风等气象要素垂直梯度监测站

130

260

气候资源利用

开展农业、海岛气候资源细区划、应用和风能太阳能利用价值评估与服务,开展对城乡规划、重点工程建设气候可行性论证

70

人工影响天气

研究水资源时空分布和利用评估,实施人工增雨作业

60

4

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工程

气象信息发布系统

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发布平台建设,实现与政府应急管理、跨部门跨行业的气象信息共享

150

1160

气象信息接收系统

在街道(镇)、学校、社区及人员活动集中场所新建设气象显示屏20个,建设村级大喇叭气象预警收发系统20个

160

气象为农服务工程

提升国家农业气象观测站自动观测水平,配备现代先进的观测设备

300

建设为农服务基地,重点建设粮食生产、柑橘园地小气候自动观测站

120

建设土壤水分自动监测站,建设为粮食生产、特色生产、设施农业的气象为农服务系统和农业气象灾害预报预警系统,开展试验研究

80

完善台州湾农网、椒江气象网

60

城市等气象服务系统

研发各类气象灾害对城市、交通航运、电力影响的预报技术,建设预警服务系统。向人民群众生活提供各类气象指数预报

80

基层防灾减灾体系

按“六有”标准全面推进全区街道(镇)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建设

90

在各街道(镇)及重点企事业单位推行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

60

每年举办农村气象信息员培训,开展气象科普宣传,建设洪家、大陈站气象科普教育基地

60

5

大气环境监测工程

大气成分监测站

在洪家站建设监测中心、区气象局建服务中心

150

630

大气成分监测

开展温室气体、气溶胶、辐射、空气负氧离子、辐射、雾霾等观测,购置设备

400

大气污染预测预警系统

建立空气污染指标系统与预警系统,建立空气污染、核扩散等应急响应系统

80

合  计



7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