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索引号: 1133100200267413X7/2021-141319  主题分类:
 体裁分类:  发布机构: 区发展改革局(区粮食物资局)
 成文日期: 2021- 07- 09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台州市椒江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发布日期: 2021-07-09 15: 32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 椒江区人民政府

台州市椒江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

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我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为推动我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台州市椒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国家和省市有关政策,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发展回顾

(一)主要成就

    1、人才引育机制不断健全,人力资源总量快速增长

人才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全面实施《椒江区2003年—2010年人才发展规划》,制定《关于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关于大力引进和培养人才的实施办法》、《“131”人才工程实施意见》、《椒江区杰出人才奖评选奖励办法》等一系列配套政策,将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人才数量和质量进一步提升。全区人才总量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从2005年末的32943人增加到72835人,增长121.09%,每万人口人才资源数从681.2人增加到1430.43人,增长109.99%。人才素质结构日益优化,全区人才队伍中高层次人才达到2570人,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10593人。12人成为省“151人才工程”培养对象, 11人成为市“211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培养对象,68人先后被列入区“131人才工程”培养对象。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8016人。

人才引进平台进一步完善。大力实施“借脑引智”工程,共引进各类急需紧缺人才650多人,其中硕士、副高职称以上人才 210人。创新人才交流平台,重视开展网上人才交流,举办网络人才招聘会,形成人才招聘的无形市场。创新校企合作平台,先后引进浙江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大、同济大学等多所知名高校的研究生来我区企业开展实习活动,产学研合作机制进一步得到深化。

人才创业创新载体进一步强化。建立“高校、科研院所——政府——企业”培养和使用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有效机制,把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作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施展才华的重要平台。全区已建立21个省级以上企业技术研发中心,拥有海正、九洲、飞跃、宝石等四个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海翔、杰克等两个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人才创业创新环境进一步优化。做好人才政策兑现工作,积极解决高层次人才入户、子女就学、安家费补贴等方面的问题。五年来,共兑现高层次人才易地安家补助费65万元,开发人才公寓150套。实行高层次人才医疗“绿卡”制度,为高层次人才提供看病、化验、检查、配药等“一条龙”服务

2、就业促进机制进一步完善,就业形势基本稳定

就业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就业再就业政策,出台《关于做好城镇“零就业家庭”和农村低保户家庭劳动力就业援助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做好就业工作促进社会和谐的实施意见》、《关于采取积极帮扶措施减轻企业负担稳定就业局势的实施意见》、《关于促进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意见》等政策,基本形成一整套积极的就业再就业政策体系。

就业形势继续保持稳定。建立“零就业家庭”和农村低保户劳动力就业援助长效机制,实施“五缓五减三补贴两协商”政策,稳定企业就业岗位,全社会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十一五”期间,全区累计净增城镇就业人数37881人,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6205人,其中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4333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平均控制在3.54%以内。

就业服务机制进一步完善。区、街道、社区三级就业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政府促进就业,市场调节就业,劳动者自主择业”的市场化就业机制进一步完善,五年来共举办大型就业推介会27场次,累计介绍就业14724人次。

职业技术培训机制进一步优化。大力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培养高技能人才。到2010年底,累计发放《职业资格证书》38657本,培训高技能人才8016名,其中技师2742名,高级工5274名。

3、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基本养老保险快速发展。坚持把股份合作企业、私营企业和城镇个体工商户作为养老保险扩面的重点,将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人员及事业单位编外人员纳入养老保险实施范围。到2010年底,全区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30084人,较2005年末增长58139人。

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工作进展顺利。出台《台州市椒江区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办法实施细则》,进一步规范和完善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政策,到2010年底参保人数达到47285人,其中享受养老金人数为13059人。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全面开展。出台《椒江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细则(试行)》,制定推进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实施方案,由点及面,推动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全面实施。到2010年底,全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122783人,其中享受待遇人数为60768人,缴费参保人数65807人,共计发放养老金4724万元。

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平稳运行。制定《关于全面推进工伤保险的通知》和《关于做好事业单位、民间非营利组织工作人员工伤有关问题的通知》,积极推进工伤、失业、生育保险工作。到2010年底,全区工伤、失业、生育等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81062人、79883人、54799人,比2005年分别增长311.21%、76.46%和160.75%。

医疗保险扩面工作迈出了新步伐。建立和完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着重解决城镇居民的大病住院风险。出台并修改完善《椒江区少年儿童医疗保险试行办法》,基本实现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的全覆盖。到2010年底,全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88610人,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94380人。

4、劳动关系调整机制逐步健全,劳动关系和谐健康

认真贯彻落实《劳动合同法》,全面实施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管理,劳动监察执法机制不断完善,有力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稳定。劳动争议调解仲裁能力建设不断加强,基层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建设加快推进,劳资纠纷化解机制进一步健全,劳动关系和谐健康发展。五年间,共受理劳动者各类举报投诉案件2367起,累计为劳动者清欠工资1665.83万元,共接受各类劳动争议仲裁申诉1094件,立案处理905件,结案率100%,共为劳动者挽回经济损失2148.98万元。

1:“十一五”期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情况

指    标

2005年末

2010年末

“十一五”期间

年均增长

1、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6856人

7859人

37881人

--

2、城镇登记失业率

3.8%

3.54 %

3.54%以内

--

3、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

7.19万人

13万人

5.81万人

10.4%

4、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

5.09万人

9.44万人

4.35万人

13.1%

5、工伤保险参保人数

4.40万人

18.1万人

13.7万人

32.7%

6、生育保险参保人数

2.10万人

5.48万人

3.38万人

21.1%

7、失业保险参保人数

4.53万人

7.98万人

3.46万人

12%

8、企业养老保险基金收入

18560.10万元

33441万元

141971万元

--

9、医疗保险基金收入

8090万元

2325万元

9737万元

--

10、失业保险基金收入

1198.83万元

2695.39万元

9234.18万元

--

11、工伤保险基金收入

264.94万元

1953万元

6005万元

--

12、生育保险基金收入

49.29万元

647万元

2166万元

--

13、人才总量

32943人

72835人

39892人

17.2%

14、每万人口人才资源数

681.2人

1430.43人

--

17.2%

14、专业技术人才总量

--

10593人

10593人

   (二)存在问题

一是人力资源总体素质还不够高,尤其是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开发能力的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相对缺乏,人力资源的行业分布和专业结构还不够合理,难以满足我区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

二是高校扩招带来的滞后影响开始显现,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突出,第三产业对就业的贡献率不够高,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同时,随着产业的转型升级,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剧增,短时期内导致企业出现不同程度的“用工荒”。

三是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还不够均衡,已有的养老保障制度之间缺乏有效衔接,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险体系建设任重道远。社保基金收缴困难,资金筹措渠道较为单一,社保基金支付压力不断增大。

四是侵害劳动者权益现象在一定范围内仍然存在,不签合同、不按时支付工资、超时加班等现象,短时期内还难以根除。劳动争议仲裁案件继续呈大幅度上升趋势,信访压力大。

五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善,特别是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基础比较薄弱,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缺少全区性统一规范的公共就业(人才)和社会保障服务场所。

二、“十二五”发展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五区”建设总目标,坚持以人才优先,保障民生为工作主线,全面落实“人才强区”战略,强化人才服务,构建人才高地,着力扩大和稳定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努力实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主要目标

1、人才高地建设进一步加强。 “十二五”末,全区人才总量达到87000人,其中高层次人才3800人,每万人口人才资源数达到1750;新建1-2家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2、社会就业局势继续保持稳定。“十二五”期间,全区每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6000个;每年帮助2500名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7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3、职业技能培训进一步加强。开展定向定岗培训及订单式培训,切实提升劳动者素质,努力解决劳动力供求结构性矛盾。每年组织2500人参加再就业培训,培训就业率达到80%以上,高技能人才以年均8%以上的幅度增长。

4、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十二五”末,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6万人、12万人、12万人、20万人和7万人,纳入社会化管理的企业退休人员比例达到90%以上,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达到15万人。

5、劳动关系更加和谐稳定。进一步推进劳动合同制度建设,积极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更加完善。劳动人事争议处理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劳动保障监察预警机制进一步健全,劳资双方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

6、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一体化公共服务体系初步建立。积极整合现有资源,以基层为重点,建立健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全面提升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2:“十二五”期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主要指标

指  标

“十一五”末

“十二五”末

一、劳动就业

1、五年新增城镇就业(人)

[37881]

[30000]

2、五年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人)

[16205]

[12500]

3、城镇登记失业率(%)

3.54

<4

二、社会保障

4、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13

16

5、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缴费人数(万人)

6.5

8.5

6、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4.73

6

7、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9.4

12

8、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8.8

11

9、失业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7.98

12

10、工伤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18.1

20

11、生育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5.48

7

12、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万人)

15

三、人才队伍建设

13、人才资源总量(万人)

7.28

8.7

14、高层次人才数(人)

2570

3800

15、每万人口人才资源数(人)

1430.43

1750

16、高技能人才(人)

8016

11800

四、劳动关系

17、小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

80

>80

[]内数据为五年累计数

三、主要任务

(一)积极构建多层次人力资源开发体系

1、优化人才政策,更好发挥政策激励的导向作用

优化人才引进政策。推行人才“特聘工作证”制度,探索建立高层次人才驿站,重点接纳符合我区产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推进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平台建设,吸引高层次人才来我区开展技术服务、培养创新人才、创建创新平台等实践活动。实行海外高层次人才“居住证”制度,在税收、保险、子女入学、配偶安置等方面享受本地人才同等待遇。建立人才诚信管理机制,加强区域人才合作,积极融入长三角人才资源共享体系。

实施人才结构优化政策。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需要,加快推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职业化、市场化、专业化和国际化,造就高水平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以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为核心,加大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开发力度,大力引进和培养医药化工、船舶制造、机械车床、缝纫设备等特色产业人才。重视服务业人才的开发,加大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法律、咨询、会计、旅游等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力度。

实施人才住房保障政策。坚持突出重点和统筹兼顾相结合的原则,完善人才公寓供应和保障体系,对于不同层次的各类人才,分别给予购房补贴、免费租住、租房补贴等住房优惠政策。到2015年完成约2.5万平方米、300套左右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住房的建设和筹集任务。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事业单位自行解决本单位引进的各类人才的住房问题。

2、创新人才机制,更好发挥机制创新的驱动作用

创新人才投入机制。建立由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人才工作投入体系,满足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等重大人才项目实施的需要。建立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经费统筹制度,鼓励用人单位设立人才开发基金。探索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科技风险投资机制,设立椒江区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风险投资基金,吸纳更多的民营资本和其它形式资本参与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的创业创新活动。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加大企业与高校、职业技术院校的合作力度,建立企业优秀人才带薪学习制度。搭建校企合作公共服务平台,引导和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同建立实验室、研发中心、工程中心,联合培养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强科技与人才合作,建立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盟,形成人才培育目标同阶段性经济社会发展相统一、人才知识结构优化同产业结构调整相协调的人才培养机制。

创新人才评价机制。以民主、公开、竞争、择优为导向,改革各类人才选拔任用的方式方法,形成能者上、庸者下、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人才选用机制,完善重在市场和出资人认可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评价机制,重在社会和业内认可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机制和重在体现职业知识、能力、业绩的技能人才评价机制。

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建立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体的人才奖励体系。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工作业绩相联系,充分体现人才价值的分配激励机制。推动知识、技术、管理、技能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收益分配,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对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实行股权、期权等激励制度,鼓励企业对高层次人才建立补充社会保险。完善以“杰出人才奖”等综合表彰奖项为统领,“椒江区科技创新人才奖”、“椒江区留学回国人员创业奖”和“椒江区高技能人才成就奖”等专项表彰奖项为重点的人才奖励政策。

3、提升服务水平,更好发挥人才环境的凝聚作用

完善人力资源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加强无形人才市场建设,完善网上人才服务功能,活跃网上人才交流活动。定期开展椒江区高层次人才联谊会、高层次创新型人才论坛、人才沙龙等活动,为高层次人才交流提供良好平台。

完善丰富人才服务方式。大力拓展人力资源咨询、人才租赁、人事代理等服务项目。将人力资源服务业纳入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体系中,积极引育专业化人才服务机构,注重发挥人力资源服务业行业协会的作用。

(二)竭力扩大和稳定就业

1、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形成更加完善的就业政策体系。坚持把促进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健全政府促进就业责任体系,把扩大就业、控制失业列入政府宏观调控目标。实行更加有利于促进就业的财政保障政策,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建立就业资金投入稳定机制,着力提高资金使用的规模效益。实行更加有利于促进就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和金融支持政策,鼓励劳动者自谋职业、自主创业,鼓励企业及社会力量主动吸纳就业,形成覆盖城乡的就业再就业政策体系,改善创业和就业环境。

2、大力发展经济,积极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加快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有机融合,支持能够提供较多就业岗位的产业发展。引导企业通过提高劳动者报酬、改善生产经营条件、提升企业凝聚力等途径,稳定就业队伍,盘活就业存量。在积极发展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企业的同时,兼顾劳动密集型企业,努力扩大就业规模,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充分利用椒江的主城区优势,以建设精品商贸中心、开拓社区服务、养老服务、居家服务、物业服务、商贸流通、餐饮、物流、旅游等行业为就业增长新的撬动点,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积极开发其吸纳就业的潜力

3、建立长期的校企合作机制,着力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的首位,大力实施大学生就业推进计划。一是深入贯彻落实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强化政策扶持力度,不断改善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环境。二是建立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做好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工作,积极帮助在校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三是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综合运用创业培训、创业导师、创业政策等手段,引领一批高校毕业生成功创业,灵活就业。四是实施“岗位拓展计划”,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精心组织实施好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服务基层项目,探索实施大学生社区就业计划,在更多的领域为基层输送高素质人才。五是深化校企业合作机制,大力拓展高校毕业生见习实训基地建设,强化培训实效,促进就业。

4、统筹城乡就业,积极化解困难群体就业难问题。继续实施“十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稳定转移、有序就业。继续加大对零就业家庭、农村低保家庭劳动力、长期失业人员等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力度,健全动态管理和跟踪服务制度,做到零就业家庭出现一户,帮扶一户,消除一户,实现零就业家庭“基数归零、动态归零”。加快推进充分就业社区和充分就业村创建活动,夯实就业基础,实现城乡较充分的就业。

5、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全面开展创业型城市创建活动。把鼓励创业作为促进就业的重要内容,拓宽创业领域,降低创业门槛。大力实施“三五创业计划”,即创建5家创业培训基地,培育50名创业带头人,开展创业培训500名,全面推进创业型城市建设,实现创业带动更多人就业再就业的目标。

6、大力发展劳务派遣,促进灵活就业。按照“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规范化管理”的要求,积极支持劳务派遣公司建设,形成劳务派遣网络,缓解非正规就业人员的就业压力,促进高技术人才得到充分利用。

7、大力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和就业能力。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完善多元化的培训机制,促进形成劳动力预备培训、在岗培训、失业培训、转移培训为一体的全方位培训体系,切实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和就业能力,满足市场的需求。根据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发展要求,实施万名技能人才培训提升计划,推进职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帮助企业有效解决结构性用工短缺问题。

(三)健全和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1、深化社会保险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体系

    一是建立多层次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积极探索和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建立起与机关事业单位改革相适应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逐步调整单位缴费比例,做实个人账户。积极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和补充医疗保险,鼓励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逐步建立起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完善养老服务模式,全面提升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质量。

二是完善医疗保险制度。以国家、省医疗保险政策为导向,建立健全适合不同人群特点和满足多层次医疗需求的医疗保险体系。建立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统筹,逐步扩大报销范围,门诊医疗费报销比例提高到适当水平。完善医疗保险服务管理措施,加强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定点零售药店的管理,完善结算办法,简化业务经办流程,提高管理服务水平。

三是充分发挥失业保险预防失业、促进就业的功能。适应多种就业形式和就业渠道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扩大失业保险保障范围,进一步提高失业保险参保率。在确保失业人员失业金按时足额支付的同时,扩大失业保险支出范围,提高促进就业的支出比例。

四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工伤和生育保险。大力推进工伤保险扩面,完善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制度,规范工伤保险业务操作流程,保障工伤职工合法权益。规范生育保险运作,不断扩大生育保险覆盖范围,逐步提高生育保险待遇水平。

五是全面实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按照“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的原则,进一步贯彻落实和完善《椒江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细则》,继续加大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力度,扩大受益面,努力实现应保尽保。深入推进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建设,认真做好《椒江区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办法实施细则》的贯彻落实工作,积极探索农村养老保险新机制,确保新增被征地农民“即征即保”,逐步实现社会保障从以城镇为主向覆盖城乡转变。

2、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基本实现人人享有目标。全面贯彻实施《社会保险法》,加大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力度,以非公经济从业人员、城镇个体灵活就业人员、与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农民工为重点,全面推进社会保险“五费合征”,完善部门联动机制,全面开展社会保险费年度汇算清缴,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消灭社会保险参保空白企业,力争在制度、单位全覆盖的基础上,实现人群的全面覆盖。

3、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险关系转移、衔接的政策措施,妥善解决参保人员流动时养老保险关系的接续问题。遵循“城乡统筹、全民覆盖、一视同仁、分类享受”和“没有漏洞、不留空白”的原则,将现在独立运作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原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被征地农民生活保障、原镇办集体企业等人员生活保障等各项养老保障,合理整合,实现各种养老保险制度间的相互衔接。积极完善各项社会保险关系跨区域转移接续政策,推进区域统筹和建立异地协作机制。

4、拓宽社会保障筹资渠道,完善社会保障基金筹措机制。一是要继续依法扩大社会保险参保覆盖面,提高基金征缴率,实现社保基金保值增值;二是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强社会保障基金的投入,建立规范的社会保障预算制度,强化预算约束,同时还要采取有效措施补充社会保障资金;三是统一征收,统一管理,分散运用,有效解决社会保障筹资渠道复杂、负担比例不公平、保障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

5、完善社保基金管理规章制度,切实加强对社会保障基金的监督管理。严格执行社保基金财务会计制度,建立举报奖励制度、稽核制度,落实内控制度、信息披露制度和情报告制度,提高社保基金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和公开化,实现对社保基金征缴和运行各个环节的全程监督,确保社保基金运行安全。

(四)全面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1、规范劳动关系管理。继续推进劳动合同新三年行动计划,不断提高劳动合同签订率。加快完善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逐步建立用人单位劳动用工备案制度。积极开展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深入开展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活动,引导企业规范劳动用工管理,建立良性用工机制,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稳定劳动关系。

2、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工作。进一步强化以“两网化”管理为基础的劳动保障监察预防预警机制建设。强化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把执法重点放在基层和弱势群体,突出对劳动者核心权益的维护,突出对群体性事件的应急处置,突出对建筑工地、困难企业和重点区域的预防监控。

3、加强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工作。建立多元化的劳动争议调解模式,指导企业建立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大力推动区域性、行业性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建设。加强劳动争议处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坚持以调为主、先调后裁,妥善处理劳动人事争议案件。进一步加强基层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建设和人员队伍建设,切实提高基层劳动争议调解工作水平,及时化解劳资纠纷,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五)加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1、全面推进基层劳动保障管理服务平台建设。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全面推进“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制度、工作”等“六到位”的基层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建立健全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劳动保障管理服务网络体系。

2、加快推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整合资源,加速推进我区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的贯通,建立统一、规范、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为各类人员的求职择业,提供高效优质服务。按照《椒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和《椒江区“十二五”重大建设项目规划》的要求,认真做好椒江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大楼的规划选址、大楼设计、工程建设等相关工作,力争十二五末完成大楼的建设并投入使用,从根本上解决制约我区公共就业(人才)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服务场所问题,推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规范化、标准化建设。

(六)加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

加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进度,依托镇(街道)劳动保障管理所、村(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经办服务延伸到镇(街道)、村(社区),构建涵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各业务领域和城乡各类服务对象的信息系统;加强统一数据中心建设,建立统一的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操作系统,实现对人员基本信息和单位基本信息的共享;以社会保障“一卡通”建设为核心, 积极推进社会保障卡的发放和应用,促进社会保障业务跨地区发展;依托“金保工程”进一步完善联网数据的采集,加强社保基金的监管,确保社保基金安全运行。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

在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切实加强对规划实施工作的组织领导,把规划实施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部署,加强统筹协调和宏观指导,制定各项目标任务的分解落实方案、重大项目实施办法和年度实施计划,及时研究解决规划实施中遇到的重大问题,确保规划目标的全面顺利实现。

(二)加大规划实施的资金保障

完善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多层次的筹资机制,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所需资金列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并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形成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目标任务相适应的财政资金投入机制和激励机制。“十二五”期间要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为规划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三)加强规划实施的舆论宣传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围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中心工作,不断加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宣传工作力度。深入推进新闻宣传、政策宣传和典型宣传,创新宣传形式、宣传方法和宣传载体,增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宣传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引导全社会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引导广大群众更新就业观念,强化社会保险意识,积极参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四)加强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

建立规划实施的监测、评估、督查机制,有计划、分阶段对实施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建立健全规划实施的目标责任考核机制,把规划重点指标完成情况纳入政府考核体系,加大考核力度,切实做好各项工作和政策措施落实的督促工作。完善规划实施的社会监督机制,鼓励社会公众积极参与规划的实施和监督。

(五)加强规划实施的队伍建设

加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系统干部队伍建设,深入开展干部素质提升培训,不断完善系统干部职工的专业知识结构,提升干部队伍的能力水平,建立起精简、效能与事业发展相适应的组织机构和干部队伍。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为“十二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规划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

 

3:椒江区“十二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重大建设项目表

 

序号

项  目  名  称

建 设 内 容 和 规 模

投资

概算

建设时间

备 注

1

椒江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大楼

占地20亩,建筑面积20000平方米

6000万元

2012年—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