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索引号: 1133100200267413X7/2021-141315  主题分类:
 体裁分类:  发布机构: 区发展改革局(区粮食物资局)
 成文日期: 2021- 07- 09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台州市椒江区外经贸发展“十二五”规划

发布日期: 2021-07-09 15: 32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 椒江区人民政府

台州市椒江区外经贸发展“十二五”规划

为促进椒江区外经贸事业健康、持续、有序发展,加快椒江区开放型经济发展,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明确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提出外经贸工作目标和战略举措,根据《中共台州市椒江区委关于制定椒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要求,特编制椒江区外经贸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

一、“十一五”时期椒江外经贸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十一五”时期椒江外经贸所取得的成绩

1、对外贸易实现新突破

对外贸易额增长迅速。“十一五”期间我区对外贸易得到快速发展,进出口规模持续扩大,进出口总额从2005年的8.81亿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21.11亿美元,年均增长15.68%。其中出口从2005年的6.15亿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15.50亿美元,年均增长16.66%;进口从2005年的2.66亿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5.60亿美元,年均增长13.20%。

外贸主体不断壮大。“十一五”期末,全区拥有自营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达到593家,其中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从2005年的174家增加到2010年的316家,增长81.60%。至“十一五”期末,全区年出口额超千万美元的企业达31家,省级出口名牌企业6家,市级出口名牌企业10家。

出口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十一五”期间我区医药化工、家用电器、缝制设备、光电、船舶、玩具礼品、农用机械、纺织服装、塑料制品等出口产业集聚,产品结构不断优化。机电及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大幅跃升,到“十一五”末,出口额占全区出口总额的68%。机电产品出口额从2005年的2.92亿美元增长到2010年的6.82亿美元,年均增长15.19%,高新技术产品从2005年的0.99亿美元增长到2010年的3.61亿美元,年均增长24%。

 

 

1  “十一五”末年各行业产品出口比重情况

出口基地初具规模。2010年,椒江缝制设备出口基地和医药科技兴贸创新基地分别被省商务厅、财政厅联合认定为省级出口基地。我区积极培育医药化工、缝制设备两大出口产业,全力推进医药科技兴贸创新基地和机电出口基地建设,初步形成两大出口产业技术研发、信息共享、产品检测、人才培训、物流配送等公共服务平台。

出口市场稳中有升。“十一五”期末,与我区有进出口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达173个,比2005年增加14个。传统市场进一步稳固,2010年亚洲、北美洲、欧洲三大传统市场出口所占比重由2005年的75%上升到84.30%,其中出口亚洲6.63亿美元,增长39.93%;出口北美2.18亿美元,增长72.05%;出口欧洲4.27亿美元,增长50.72%。拉丁美洲、非洲、大洋洲等新兴市场份额相对稳定。2010年金砖国家俄罗斯、巴西、印度、南非市场出口总额达8812万美元。

外贸预警形成机制。椒江区医药化工产品对外贸易预警示范点和缝纫机械产品对外贸易预警示范点分别于2007年经省商务厅授牌成立。成立了椒江区对外贸易预警机制领导小组,与有关协会、商会合作,建立了出口贸易壁垒预警机制,重点监控医药化工、缝纫机械行业内50家重点企业,定期或不定期发布外贸预警信息,有效防范和降低了出口风险。我区64家外贸进出口企业率先获得国家7部门联合批准,成为我区首批开展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的企业,有效防范国际汇率波动风险。

2、利用外资呈现新趋势

“十一五”期间我区累计新批外商投资企业22家,总投资达到27779万美元,实现合同利用外资11839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8268万美元。我区引进外资前5位来源地为:香港、台湾、韩国、新加坡和美国。服务业利用外资初现端倪,利用外资领域逐渐从农业、工业向服务业、建筑业延伸。

龙头企业利用外资成效明显。我区医药化工、缝制设备、家用电器、船舶修造等产业的龙头企业都积极寻求与外商的合资和合作,如海正雅赛利万古霉素原料药生产合资项目、飞跃双星电脑化制衣吊挂系统制造合资项目、星星集团瑞金科技股权并购项目、台州五洲斯考根液化气船制造中外合作项目,这些项目在利用外资、扩大销售渠道、推动产业发展、推行资本运作等方面都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

大项目拉动作用明显。“十一五”期间,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累计4个,总投资15349万美元,占“十一五”项目总投资的55.3%,实际外资3009万美元,占“十一五”项目实际外资的36.4%。2007年,台州燃气总公司与香港中燃爱思开公司(韩国SK集团投资)合资,率先引进第一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我区。

外资并购成为利用外资新方式。“十一五”期间,我区有5家企业与国外公司通过并购方式合作,投资总额达6722万美元,注册资本达5005万美元,引进外资3792万美元。外资并购项目对企业在扩大生产规模,优化股权结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3、“走出去”迈出新步伐

“十一五”期间,我区对外投资和对外经济合作稳步推进,兴办境外企业19家,对外投资额2876.75万美元,其中新批外经权企业两家,对外投资营业额4500万美元,实现了零的突破。境外机构呈现出量降质升的态势,境外合作方式也由贸易推销、出口商品型为主逐步向经营实体和生产性企业转变。境外并购、股权置换等境外投资新形式不断出现,2009年新杰克缝纫机股份有限公司在德国并购Bullmer(奔马)和Topcut(拓卡)两家公司,开创了中国民营缝制设备企业海外收购的先河。2010年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出资980万美元认购开曼群岛的赛金控股有限公司700万股B类优先股,并间接持有美国赛金药业有限公司的股权。境外工程承包开始起步,2007年国强集团在阿联酋迪拜投资155万美元实施政府绿化工程项目,拉开了我区企业境外承包工程的序幕,虽然受金融危机和中东动荡政局的影响而受阻止步,但为我区企业“走出去”开展境外工程承包和建设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和引导。

4、服务外包展现新面貌

椒江区服务外包产业起步于2008年,是台州市最早开展服务外包业务的县市区,截至2010年底,全区进入商务部《服务外包业务管理和统计系统》注册登记的服务外包企业有15家。

外包规模不断扩大。“十一五”期间,全区服务外包合同额9594万美元,其中离岸合同金额9070万美元,占合同总额的94.54%;服务外包执行额7480万美元,其中离岸执行金额7189万美元,占执行总额的96.11%,服务外包合同额及执行额在占全市总额的百分之百。

行业集聚优势明显。2009年,组建了椒江区生物医药服务外包产业园,被省商务厅认定为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园区。园区内有注册企业12家,主要开展以医药生物技术研发和测试为主的技术性知识流程外包(KPO),如医药产品的产品开发、样品试制、工艺改进、产品注册等,至2010年全区服务外包业务均来源于园区企业。

市场空间不断扩展。目前椒江的服务外包市场已达到19个国家和地区,服务外包执行额前5位的国家为美国、瑞士、加拿大、西班牙和韩国。与40多家跨国公司和医药企业建立了稳定的业务关系,如美国先灵葆雅、辉瑞、拜耳公司、瑞士龙沙公司、加拿大APOTEX公司等。

(二)存在的问题

我区在外经贸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素质性、结构性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商品附加值不高,大部分出口商品的利润率不高,人民币汇率上升又进一步挤压了企业的获利空间。(2)自有知识产权不足,出口自有品牌率很小,大部分商品属贴牌、无牌经营,在国际经贸中话语权不强。(3)同业竞争过度,行业自律差,出口秩序相对混乱。(4)外资的技术外溢效应偏弱,企业技术进步的外在动力相对不足。(5)企业“走出去”步伐缓慢,国际抗风险能力较弱。(6)服务外包业务形式相对单一,以医药和生物技术研发的技术性知识流程外包(KPO)为主。这些问题需要在“十二五”时期加以有效解决。

二、“十二五”时期椒江外经贸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椒江外经贸发展面临的机遇

1、世界新一轮产业转移为我区产业转型升级带来契机

世界经济在“后危机时代”的基本趋势之一是“回归实业”,今后我国仍然要继续大力发展制造业,这给我区制造业进一步发展带来新机遇。金融危机后各国经济相互依赖性增强,政治、经济、外交等领域的合作进一步加强,共荣共衰、互利共赢的全球经济一体化格局形成。以自由贸易区为核心,多种形式的区域优惠贸易日益增多,加速产业跨国转移和贸易自由化进程,客观上有利于我区企业“走出去”。以信息技术、新能源、绿色产业为我区企业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动力支撑,生物技术和材料技术的新突破将给我区生物医药出口和生物医药服务外包带来新的契机。

2、我国国际地位提升为我区对外贸易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世界经济格局变化将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我国发展条件愈加成熟,经济结构正在加快转型,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世界银行预测,“十二五”时期我国出口年均增速将能保持在10%左右,高于GDP增速2个百分点左右。巨大的内需市场、完善的基础设施、强大的产业配套能力、素质不断提高的劳动力构成我国吸引外资的综合优势,也有利于我区企业逐步占据国际标准高地、增强出口产品议价能力和吸引优质外资。美元国际地位削弱和人民币升值使我国在国际货币体系方面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不断提高,全球贸易企业对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的需求正在逐步上升,有助于我国加快实施人民币国际化战略,也有助于我区企业规避汇率风险。

3、海洋经济发展战略为我区外经贸发展催生历史性机遇

国家正在进行新一轮沿海区域发展战略布局,浙江省强势推进海洋经济发展试点,温台沿海产业带已成为浙江重点发展的三大产业带之一,我市将进一步加快台州湾港口资源综合开发,重点推进两大枢纽港区建设,即加快以临海(头门)枢纽港区为主体,与海门港区(大陈石化、牛头颈集装箱作业区)共同构成组合式核心港区的综合开发,构建块状海洋经济区域发展新格局。海洋经济时代的到来为台州主城区椒江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有助于椒江利用港口和交通网络化等区位优势和比较优势,有效地融入长三角城市圈,提升外来资本和产业的吸引力和集聚力,加快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二)椒江外经贸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1、企业经营风险依然存在

后危机时代,不确定因素犹存,世界经济总体复苏缓慢曲折,国际贸易和投资将会保持在较低增长水平。美国实行美元贬值的货币政策,加大了人民币对外升值的压力,也推动大宗商品和原材料价格上涨,压缩企业利润空间;国际不稳定局势频现,引发全球金融和商品市场动荡,加大了我区外贸出口企业的经营风险,企业从事境外投资趋向谨慎;多国加大引资力度吸引跨国投资或本国企业海外资金回流,而我国国家和地方引进外资优惠政策相继取消,加大我区利用外资难度;我国降低出口退税率以缓解贸易摩擦压力,对我区医药化工、机电、家居日用品、工艺礼品等行业产生一定冲击;我国将节能减排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将给我区开放型经济发展带来较大不确定性。

2、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加剧

当前世界各国都将经济工作重心转到增加本国产品外向度、提高出口份额和市场占有率上,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加剧了贸易摩擦。发达国家通过汇率战、货币战、反倾销、反补贴、碳标准、碳关税等来制造贸易壁垒,我区出口产品数量大、类别多,极易遭遇贸易摩擦,应对贸易摩擦任务艰巨。同时,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提升,原有的中低端产品的比较优势逐渐弱化,而高端产品的比较优势又尚未确立,因此既要面对发达国家高端产品固有优势的竞争,又要面对一些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的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成本优势的挑战。我区出口产品主要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处于产业链中低端,这对我区外贸出口带来直接威胁。

3、外向型经济发展后劲不足

我区产业层次总体偏低,与周边城市的产业同构问题日益凸显,在资源开发、市场拓展、人才等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我区长期以来以医化产业为主导,而主城区资源环境承载力有限,医化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土地紧缺仍然是制约我区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瓶颈。老城区已基本饱和,而新片区配套设施落后,招商引资项目选址困难,部分成长性企业由于工业用地无法得到满足而外迁他地。

三、“十二五”外经贸发展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沿海产业带建设为契机,以“主攻沿海、创新转型”为主线,紧抓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扎实推进外贸、外资、外经、外包“四外联动”,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转变开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增强外经贸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促进开放型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产业结构优化与外经贸发展并举。积极引进具有龙头带动作用的大公司、大集团,推进企业并购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促进企业结构调整优化。大力引进现代服务业和新型业态。借助国际创新平台,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2、坚持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并举。一方面大力引进国际先进生产要素,增强自主创新和自主增长能力;另一方面注重对内开放,积极承接长三角发达城市产业的辐射和转移,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实现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3、坚持转变外经贸发展方式与国际市场多元化开拓并举。引导和扶持外经贸企业扩大出口规模,大力发展品牌贸易,提高国际营销能力。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延长产业链,提高加工深度和出口附加值。加快“走出去”步伐,在继续巩固主体市场的同时,大力实施市场多元化。

4、坚持提升综合竞争力与强化外经贸基础性并举。进一步营造有利于外经贸发展的服务环境、产业环境、商务环境、法制环境、人文环境、生态环境,提高综合竞争能力。积极整合资源,实现外贸、外资、外经和服务外包“四外”联动,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三)主要目标

对外贸易:“十二五”期间,到2015年外贸进出口规模超过40亿美元,年均增长15%,其中出口规模超过30亿美元,年均增长15%。实施“352”培育计划,力争培育年出口额过亿美元的大型工贸企业3家,培育年出口额超过千万美元的工贸企业50家,培育年出口额超百万美元的工贸企业200家,促进外贸出口规模和质量明显提高。市场多元化取得明显突破,品牌培育工作见实效,培育省级品牌达到8个,市级品牌达到15个,产品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招商引资:“十二五”期末,实际利用外资累计1亿美元以上。积极稳步推进利用外资工作,特别在引资质量上有较大提高。努力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产业,努力扩大第二产业利用外资力度,大力提高第三产业利用外资比重,到2015年,争取第三产业利用外资的比重超过30%。

外经合作:“十二五”期末,对外投资总额突破3500万美元。稳步推进“走出去”战略,拓展境外加工贸易和境外资源开发,对外承包工程取得量质齐升,企业境外投资能力和层次实现新突破。

服务外包:“十二五”期末,服务外包执行总额达到3600万美元,年均增长12%。服务外包注册企业数达到30家,培育3-5家龙头企业,争取1-2家企业进入全省服务外包20强企业。

四、“十二五”期间椒江外经贸的发展重点与战略举措

(一)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增强对外贸易国际竞争力

1、大力实施科技兴贸战略,推进出口产业转型升级

加快科技兴贸建设步伐。以推动沿海产业带建设为契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推进出口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品附加值为方向,积极引导外贸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引进先进生产装备、工艺、人才和管理,以降低成本、科技创新、节能降耗、产业嫁接、绿色生产等方式实现外向型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高出口产业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构筑科技兴贸服务体系。建立符合WTO规则、较为完善的促进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政策服务体系。发展重点产业和技术领域的产品出口,特别是在生物医药、光电能源、新材料等我区新兴高科技出口产业领域培育一批占有较大国际市场份额的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出口产品;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熟悉国际贸易规则、善于开拓国际市场的高新技术出口企业。

全方位加快外经贸信息服务建设。外经贸信息服务是外经贸业务促进的有力手段,也是外经贸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支撑。将政府电子政务和企业电子商务整合,将政府、企业、社会连接在一起,使整个社会彼此分享信息。

2、积极培育外贸主体,深入优化外贸结构

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外贸出口骨干企业,引导推动企业从代理转向自营、内贸转向内外贸并举,逐步做大做强;扶持广大外贸出口中小企业,发挥其体制、机制优势,形成良好的外贸出口企业队伍结构。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在稳定传统优势产品出口的基础上,大力扶持“三自三高”产品出口(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自主营销、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效益)。充分发挥我区现有技术的比较优势,转型优化医药化工产业、整合提升缝制设备产业、做强做精电子电器产业,并以医药化工、缝制设备、电子电器等行业为龙头,大力培育光电、汽配、农业机械等新兴出口产业,形成不同层次的产业出口格局。优化市场结构,在巩固亚洲、欧洲、北美等传统市场的基础上,开拓成长性好、潜力大的新兴市场,特别是东盟市场、拉非市场及金砖国家市场等。优化贸易方式,做强一般贸易、提升加工贸易、发展其他贸易方式(如境外加工贸易等);鼓励进口资源性物资、先进技术装备来提升我区产业层次。不断发展贸易结算方式,全面实施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方式。

 3、推进出口名牌战略,积极实施国际认证

全力实现品牌兴贸,积极引导企业创建省、市出口名牌,争取更多企业被列入省、市出口名牌行列。重点在生物医药、光电能源、机电一体化等新兴高科技产品中培育一批省级以上出口名牌,在农用机械、家居日用、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中培育一批市级以上出口名牌。鼓励企业赴境外注册商标,加强品牌战略的推进和品牌建设,提高出口商品的附加值,扩大国际市场占有率。积极引导企业开展管理及产品等各类认证,建设国际化认证体系,提供认证信息服务,使企业通过认证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力。

4、完善外贸预警机制,主动应对贸易壁垒

制定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国际惯例和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地方外经贸管理制度,加强对外经贸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积极引导企业实施产业转型升级,使传统产业、低附加值产业出口向新兴产业、现代高科技产业出口过渡。推进应对贸易壁垒培训,提升企业预警意识,加强行业自律,鼓励企业国际认证、品牌注册和出口信用保险,提高企业出口风险防范意识。建立贸易与环境的有效协调机制,形成一种定期交流、协商决策机制,研究解决出口产品面临的技术壁垒问题。建立产业预警机制,实时监测全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进出口动态,积极收集有效数据及预警信息,建立预警联动平台及机制,及时向部门和企业发布国际贸易预警信息,有效防范和应对贸易壁垒。

探索建立我区外经贸企业的信用体系,指导企业规范出口行为,加强出口信用体系建设,努力营造安全文明的法制环境、诚实守信的人文环境、开明开放的政策环境。

5、积极建设产业出口基地,打造公共服务平台

在现有出口基地的基础上,积极培育特色主导产业出口基地。申报出口规模大、行业主导地位高、组织管理优、发展成效好的产业出口基地参加国家级或省级出口基地的认定和评选。加强对椒江缝制设备出口基地、椒江生物医药科技兴贸创新基地两个省级出口基地的建设,完善出口基地组织管理,加强业务指导,积极依托基地分别与中国缝制协会和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的对接,鼓励开展国际技术创新合作,缝纫机由一般工缝机向缝制设备机电一体化、自动化、高科技机电产品升级,医药化工由原料药生产为主向特色原料药、基因重组药物、药物制剂等高附加值、低污染终端制剂产品生产转型。有目的地引导技术、资金、人才、管理等创新要素向出口基地集聚,因地制宜、整合资源,以政府牵头、协会衔接、企业实施为模式,全力打造研发、检测、商务、认证、信息、物流等基地公共服务平台。

(二)优化利用外资结构,提升利用外资的质量

1、强化民企主体作用,提高招商积极性

发挥我区民营企业优势,坚持内源性与外源性发展相结合,不断增强民营企业开放理念,提高民营企业利用外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完善政府引导、“以民引外”、“以外引外”的招商模式,鼓励民营企业通过与国际产业链高端的对接,促进技术、管理和品牌的提升。挖掘和整合招商资源,积极寻找企业与外商的对接点,以资源引项目,以存量促增量;深化产业链的开发、延伸和配套,在“以民引外”、“以外引外”上取得新突破,提高利用外资的规模和水平。

2、深化招商导向作用,提升招商质量

坚持“招大引强选优”方针,引进高质量的外资项目。发挥我区医药化工、缝制设备、家用电器、船舶修造等产业优势,积极推进产业招商,努力吸引世界500强企业、行业龙头企业和跨国公司的投资,不断延伸产业链,提高优势产业的国际化水平,提升产业集群的整体实力。加快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招商工作,引导和鼓励外资投向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并形成一定规模的集聚效应,为我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强大的支撑,使招商引资成为我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手段和重要途径。

3、发挥重点区域主战场作用,拓宽招商平台

随着沿海产业带建设步伐加快,基础设施投入大幅度增长,十一塘围垦区、椒北、大陈岛和中心大道等重点区域将成为招商主战场。利用重点区域的区位优势,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集约用地,在招商引资中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努力实现建设一批、投产一批、储备一批的目标,从而使沿海产业带建设获得新突破。重点推进电脑化制衣悬吊系统项目和聚四氢呋喃均聚醚(PTMEG)项目。

4、推进招商基础性工作,创新招商方式

完善招商引资工作网络,建立项目、土地、企业和客商四大资源库,扎实打好招商引资工作基础。制定相关的产业招商政策,筛选一批贴近我区资源优势,贴近国家产业指导目录,贴近市场,贴近企业技术改造,贴近高新技术的高效益、大规模、低污染项目。强化招商引资载体。精心组织浙洽会、厦洽会、汽博会等招商活动,推进我区外商投资企业增资扩股、以民引外等熟地招商工作力度,务求招商实效。创新利用外资方式,鼓励外资以并购方式参与我区企业改组改造和兼并重组,推动跨国并购、创投基金和股权投资基金等多样化利用外资方式,拓宽外商投资企业境内融资渠道,加快推进外商投资企业股份制改造和境内外上市。

(三)拓展对外合作新途径,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

1、鼓励境外加工贸易,推动产业链外延

大力推动境外加工贸易的发展,以我区优势产业为重点,促进电子电器、缝制机械、医药化工等行业转移生产能力,加快产业链向境外延伸,探索建立境外工业园区和相对集中的加工区域,建立境外生产加工基地,促进产品原产地多元化。

2、跟进境外资源市场,拓展开发领域

根据国家鼓励境外投资的国别地区政策,结合椒江产业特点和市场布局,优先选择有资源、有市场、有效益、有优惠政策和双边关系友好的重点国家和地区,加大市场开拓力度。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采用多种方式开发利用境外资源,重点选择资源丰富的俄罗斯、澳洲、北欧、非洲和拉美等国家和地区,争取在矿产资源、林业资源和渔业资源的开发利用上有所突破。

3、抓住有利发展时机,推动企业赴境外投资合作

加强对国内外的产业研究、分析,正确定位椒江企业在国际、国内产业的地位,帮助企业增强“走出去”的意识;收集整理境外投资方面的信息,创造条件为企业“走出去”提供政策咨询、代办审批手续和涉外法律服务。组织有实力的企业参加各类经济合作洽谈会,为企业创造经济合作机会,推动企业赴境外投资合作,提升我区境外投资层次和企业国际竞争力。

4、壮大外经企业队伍,开展境外工程承包

鼓励更多具有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企业取得外经经营权,壮大对外经济合作队伍。大力开拓国际承包工程市场,提高对外工程承包在“走出去”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充分发挥椒江的对外工程优势,加大承包项目在设备、资本、劳务和技术等要素输出方面的整合利用能力及其相关行业的带动作用,形式多样地开展国际承包工程业务。鼓励外经企业主动与有实力的央企、外省市企业及国外知名承包商合作互补,投资承接境外大中型工程项目。

(四)依托园区建设,实现服务外包跨越式发展

1、推进示范园区建设,打造一流品牌

推进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园区“椒江区生物医药服务外包产业园”的建设,鼓励和扶持园区企业加大对产品研发的投入,提高产品创新和开发能力,提高我区生物与医药技术研发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打造特色优势明显、产业高度集聚、省内一流并在国内具有重要影响的生物医药技术研发服务外包品牌示范园区。鼓励和扶持有条件的企业创建公共技术平台,为服务外包企业提供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品检测的公共服务。

2、培育服务外包主体,提高接包能力

推进服务外包招商工作,积极引进知名服务外包企业和企业总部落户椒江。发挥椒江的产业优势,大力培育本土民营服务外包企业,引导和扶持有条件的生产性企业转型,由产品制造商向产品及技术方案解决供应商转变,提高承接服务外包业务能力。进一步扶大扶强,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培育一批社会效益明显、行业代表性强、业态新的服务外包龙头企业。

3、拓宽服务外包领域,促进转型升级

在巩固生物医药技术研发服务外包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服务外包领域,重点挖掘和发展船舶设计研发、光电产品研发、新型照明设备、缝制设备嵌入式软件的研发服务外包,引领台州服务外包发展潮流,促进相关产业的转型升级。

4、注重服务外包培训,适应产业需求

积极探索服务外包人才培训的途径和方法,建立和完善服务外包人才培训体系,推进高校、社会培训机构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扩大服务外包人才培养规模,提高服务外包人才培养质量,培育、吸引和集聚一批服务外包领军人才和一批服务外包管理、技术专业人才,建成一支梯次合理、充满活力、适应服务外包产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队伍。

五、椒江外经贸发展“十二五”规划实施的保障体系

(一)完善外经贸扶持政策保障体系

进一步完善外经贸扶持政策体系,建立外经贸扶持资金的配套政策,设立国际国内展会、国际国内认证、转型升级出口基地服务平台、国际产品宣传、进口设备、出口信用保险、应对国际贸易壁垒、招商引资、服务外包等补助资金,充分运用金融、保险、税收等政策手段,形成支持外经贸发展合力。切实加强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的申报工作,不断提高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加大对招商引资的扶持力度,促进外资项目向规模和质量并重发展;支持企业“走出去”,把民营经济的体制优势转化为国际竞争优势;完善服务外包园区建设,鼓励企业设备更新换代和开展人才培训。

(二)优化外经贸发展环境保障体系

完善政务公开制度,通过有效的信息公开和应急反应机制,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外经贸发展环境;强化政府服务职能,增强服务意识,改进工作作风,简化审批手续,提高办事效率;发挥我区医药化工进出口企业协会、缝纫机进出口行业协会和外商投资企业协会的桥梁作用,加强与外经贸企业的联系沟通,准确了解企业需求,帮助协调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和问题;建立涉外联动机制,在招商引资、产品出口、原材料技术设备进口等环节,加强与关、检、汇、税、贸等涉外部门的协调联系;重点围绕外经贸政策法规、对外贸易、招商引资、国际市场信息、国际贸易摩擦应对、服务外包、外经贸人才等主要内容,加快建立外经贸信息数据库。

(三)建设外经贸金融服务保障体系

拓宽融资渠道,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完善出口激励机制和外商投资促进机制,吸引外资银行机构到椒江设立办事处,广泛集聚社会资金,为我区企业进行个性化的金融服务;加强出口信用保险,通过出口信用保险提高企业接单信心和接单能力,防范国际信用风险,推进大型成套设备出口融资保险,支持船舶出口和海外工程承包,支持和促进农产品出口;建立畅通的政府与金融信息渠道,构建新型的银政企合作机制;引导企业试行人民币跨境结算,防范汇率变动等系统性金融风险。

(四)推进外经贸人才队伍保障体系

实施人才国际化战略,加大外经贸人才的引进和培育力度,推动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全面提升我区外经贸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对外经贸系统领导干部和业务骨干进行外经贸业务、经济管理等知识培训;对外经贸企业经营管理者开展涉外法律、国际惯例、人力资源管理等知识的培训;对企业员工开展外贸实务、外贸单证员、报关报检员、产品研发、外贸英语等外经贸专业知识培训。通过引进人才、用好人才,逐步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外经贸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