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索引号: 1133100200267413X7/2021-141340  主题分类:
 体裁分类:  发布机构: 区发展改革局(区粮食物资局)
 成文日期: 2021- 07- 09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台州市椒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发布日期: 2021-07-09 16: 38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 椒江区人民政府


 

 

 

台州市椒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台州市椒江区人民政府

○一一年三月一十八日







   


一、现实基础与发展环境 1

(一)现实基础 1

(二)发展环境 5

二、“十二五”发展总体思路 7

(一)指导思想 7

(二)指导原则 8

(三)发展目标 8

三、优化空间布局,凸现区域发展特色 11

(一)一核 11

(二)三带 11

(三)五组团 12

四、利用丰富资源,大力发展海洋经济 13

(一)加强海洋资源保护开发 13

(二)打造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14

五、突出转型升级,完善现代产业体系 15

(一)提升服务业发展业态 15

(二)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18

(三)加快推进建筑业发展 21

(四)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 21

六、加快城市建设,提升城市综合功能 24

(一)加快重点区块建设 24

(二)展现城市特色形象 24

(三)推进城中村整治 25

(四)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25

七、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区域协调发展 26

(一)加快城乡一体化 26

(二)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27

(三)提速大陈建设步伐 28

(四)加大椒北开发力度 29

八、完善基础设施,增强区域承载能力 31

(一)改善综合交通网络 31

(二)推进市政设施建设 31

(三)加快水利建设步伐 33

(四)组建能源保障网络 33

(五)优化信息服务体系 33

九、加强节能减排,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34

(一)扎实推进节能降耗 34

(二)切实加强环境保护 34

(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34

(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35

十、全面改善民生,打造幸福和谐社会 35

(一)全面建设和谐社区 35

(二)竭力解决就业问题 36

(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36

(四)提升社会管理水平 37

(五)努力促进社会公平 38

十一、注重社会事业,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40

(一)加快发展科技事业 40

(二)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40

(三)努力构建人才高地 41

(四)积极完善文化体系 42

(五)改善医疗卫生事业 43

(六)强化全民体育事业 44

(七)推进人口计生事业 45

(八)大力发展气象事业 46

十二、深化改革开放,再创区域发展优势 46

(一)继续深化各项改革 46

(二)积极实施开放合作 47

十三、凝聚全区力量,全力保障规划实施 49

(一)加强规划组织保障 49

(二)加强规划政策保障 49

(三)加强规划机制保障 49

(四)加强规划协调衔接 50

(五)加强规划投资保障 50

(六)加强规划要素保障 50



台州市椒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规划纲要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我区大投入、大开发、大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科学编制并有效实施《台州市椒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转型升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切实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台州市椒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主要阐明椒江2011年至2015年的战略目标、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是今后五年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要依据。

一、现实基础与发展环境

(一)现实基础

“十一五”期间,椒江经济和社会稳健发展,为 “十二五”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稳步提升。2010年实现全区生产总值305.91亿元,人均生产总值60386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分别增长9.8%和8.7%。财政总收入达到38.69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2.65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3.9%和15.2%。与“十五”末相比,主要经济指标均实现了较大幅度增长,全区经济实力迈上了新台阶。

产业结构加快调整,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三大产业比例由2005年的3.55∶54.49∶41.96调整为2010年的3.85∶44.93∶51.22。传统产业加快升级,现代物流、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发展提速。自主创新步伐加快,2010年全区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1.64%,高新技术产品的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0.31%,缝制设备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上升为国家级。五年累计专利授权量达3392件,是十五期间的4.81倍。

沿海沿江加快开发,发展空间不断拓展。椒江滨海工业区块开发加快推进,十一塘围垦工程主堤合龙,椒北沿海工业功能区、椒北工业功能区和椒江中心渔港后方基地启动建设台州现代物流园区加快建设,江滨公园西进工程有序推动大陈开发积极推进。沿海沿江的不断开发,为区域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

基础设施大力推进,发展环境日趋改善。“十一五”期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27.08亿元,全区共91个项目争取到市级及以上补助资金2.6亿元。中心大道椒江段、白云山隧道、台州大道一期和二期等城市道路投入使用,台金高速东延段及连接线、开发大道东延段等即将通车,椒江二桥、东二路、75/74省道南延椒江段和82省道复线椒江段、台州大道三期、机场路二期等道路开工建设,台电五期、220千伏外沙输变电、110千伏变、大陈岛风电场及输变电工程等陆续投入运营,椒北引水工程、台州供水二期椒南泵站、污水处理二期与中水回用工程建成投入使用。

城乡面貌明显改观,发展步伐更趋协调。全区城市框架不断拓展,建成区面积达到48.17平方公里。通过国家园林城市创建验收。解放南路、枫南路北侧、解放北路机床厂区块等旧城改造完成。白云阁等一批体现都市形象的设施建成。在全市率先启用公共自行车系统。建成25个省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荣获省“A类新农村电气化县”称号,被评为全省“千万工程”先进单位、省新农村建设优秀单位。

生态环境较大改善,发展路径更可持续。节能减排取得明显成效,全区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等指标完成了上级考核目标。通过省级环保模范城市验收,完成省“811”环境污染整治、外沙岩头化工区省级重点监管区“摘帽”验收及冶炼、电镀、砂洗、纺织、农业面源污染等九个行业(领域)专项环境治理,完成老城区精细化截污工程,稳步推进生态街道和生态村的建设。

社会事业显著进步,民生保障显著增强。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区体育发展中心一期、疾控中心、双语学校等工程建成投用,区福利院迁建、安民脊柱病医院等工程基本建成。城乡居民收入实现协调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同步增长1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4%以内,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养老金终身支付全面覆盖,“平安椒江”创建工作不断深入,荣获国家、省级和市级先进单位称号。

专栏 1:“十一五”规划主要发展目标完成情况

指  标  名  称

单位

“十一五”预期目标

“十一五”执行情况

2010年

目标值

年均增长

或提高

2010年

预计

年均增长

或提高

全区生产总值

亿元

305

12

305.91

9.8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

%

45

0.65

51.2

1.85

人均生产总值

60000

10.5

60386

8.7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

亿元

660

11

527.08

7.1

其中:工业性投资

亿元

70

15

44.80

5.0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115

15

129.09

17.0

进出口总额

亿美元

24

20

30.89

26.1

其中:出口

亿美元

19

25

22.37

27.3

财政总收入

亿元

35

12

38.69

13.9

其中:地方财政收入

亿元

19

12

22.65

15.2

科教文卫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

%

33

0.2

35.7

0.57

科技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

%

4.5

0.2

2.4

-0.22

人均受教育年限

9.7

3.4

9.8

3.63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

39.5

1.5

74.45

7.0

每千人医生数

2.9

3.3

3.11

4.72

城市化水平

%

60

1.9

62

2.32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4000

7

27485

10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10450

6

12550

10

基尼系数

0.35

/

0.35

/

就业与保障

新增就业岗位

7000

/

7895

/

城镇登记失业率

%

< 4.2

/

3.54

/

全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

万人

8.5

3.4

13

12.6

全社会失业保险参保人数

万人

5.5

4

7.98

7.7

非农产业从业人员比重

%

85

0.9

86

1.0

生态与环境

规模以上万元工业产值综合能耗

吨标煤

0.14

-3.2

0.17

/

规模以上万元工业产值水耗

立方米

20.45

-3.2

17.16

/

环境质量综合指数

%

60

1.7

68.5

3.4

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

%

79

1.4

94

4.4

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95

5

100

6

人口

期末总人口

万人

52

1.4

50.92

1.03

人口自然增长率

<6.5

/

5.82

/

改革开放持续深化,发展活力显著提升。公共财政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推进,国有企业监管制度进一步完善。企业竞争力得以增强,新增2家上市企业,有2家企业已顺利上报证监会。开放水平不断提高,2家世界500强企业入驻,新批境外机构14家,建立缝纫机机械产品和医药化工产品省级对外贸易预警示范点,生物医药服务外包产业园成为首批省级示范园区。

(二)发展环境

1.国际环境

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全球产业转移进程加快,并由制造业转移逐步过渡到以服务业为主,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已现端倪,有利于我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的转型升级。同时,制约世界经济增长因素增多,全球需求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各种形式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气候变化和能源资源的制约进一步加大。

2.国内环境

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经济社会长期稳定发展,国家宏观政策将更侧重于推进扩大内需、优化结构、自主创新、资源整合和集约利用等方面,省、市将加大实施发展海洋经济、加快沿海开发等战略,为我区实现较快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但我国发展中长期积累的矛盾还没有根本解决,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依然突出,创新能力不强,要素制约加剧,社会矛盾增多,区域竞争特别是人才和科技等竞争更加激烈。

3.区域环境

“十二五”期间,我区面临着内外部环境约束,这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1)机遇

产业转型升级内外推动。我国积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浙江省积极推进转型升级的各项政策,有利于我区承接产业转移和加快转型升级。我区产业转型的迫切性和地方政府的支持力度加大,为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现实可能性。

城市建设步伐加快推进。市委“城市群构建”战略的深入实施,将加快主城区的建设进程。积极推进的旧城改造、城中村改造、城市新区开发和新农村建设,以及各种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为城乡面貌优化和居民生活质量提高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沿海区块开发持续升温。国家和省市沿海区域发展战略及海洋战略的实施,为加快椒江沿海区块建设提供了契机。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规划的实施和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为我区沿海区块开发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2)挑战

中心城区功能偏弱。城区建设与承担的城市功能不对称。城市功能与中心城区定位不协调,文化、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的优势地位未确立。

产业结构转型不快。传统的产业布局不合理减缓了产业集聚进程,现代产业平台的搭建受到城市功能分区的约束,“低、小、散”的企业属性,不利于提升企业发展潜能。要素成本大幅提高,科技创新投入不足,影响了企业对转型升级的积极性。

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公共服务资源分布不均,南北差距、城乡差距扩大,社会化程度较低导致公共服务承担主体单一,公共服务供给总量和均等化程度难以满足居民对公共服务的需求。

生态环境制约显现。经济持续发展与环境容量有限、环境管理与能力建设不足的矛盾日益明显。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相对落后,地表水水质需要改善,生态系统有待修复。

二、“十二五”发展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省委“两创”总战略和市委“四大战略”,按照区委提出的加快推进“转型升级先行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先进制造业重点区、生态宜居特色区、党建工作示范区”建设的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创新发展为动力,以沿海产业带建设为契机,更加注重结构调整,更加注重深化改革,更加注重生态文明,更加注重城乡统筹,更加注重改善民生,更加注重社会和谐,科学发展走在前列,全面建成惠及全区人民的小康社会,为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二)指导原则

坚持率先发展。按照市委提出的“科学发展的排头兵”、“转型升级的先行区”的要求,深化改革,推进更高层次、更大区域的开放与合作,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主要发展目标位居全市前列。

坚持转型发展。积极推进转型升级,发展大产业、构筑大平台、实施大项目、培育大品牌、开发大海洋,以增量发展带动存量产业转型提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质量强区建设,增强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坚持统筹发展。推动城乡联合、南北联建和陆岛联动发展,缩小发展差距。把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有机统一,把发展经济、保护环境和改善民生有机结合,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形成协调并进、共同发展的格局。

坚持创新发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民营经济创新发展和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投融资体制、企业产权制度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优化创新环境,培育创新主体,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

坚持和谐发展。坚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落脚点,更加注重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让全区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三)发展目标

综合考虑发展趋势和自身条件,“十二五”时期我区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科学发展走在前列,小康社会全面建成。

具体目标为:

1.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更加注重经济增长质量,在优化升级的基础上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速度。全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8%。外贸自营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1%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1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2015年达到36亿元以上。

2.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区生产总值比重每年提高0.5个百分点。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高,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累计提高0.5个百分点。基本建成全国或全省有影响力的新材料、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现代物流等新兴产业基地。

3.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生态城市建设深入推进。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二氧化碳和化学需氧量等主要污染物减排实现阶段性目标。林木蓄积量达到16.68万立方米。生态环境不断优化,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建成。

4.区域发展更加协调。新型城市化战略深入实施,城区功能不断优化,城市首位度不断提升。城市化带动能力持续增强,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美丽乡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欠发达地区跟上全区发展步伐,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城市化率达68%。

5.改革开放更加深入。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深入推进,海洋循环经济试点改革取得明显成效。政府职能加快转变,体制机制再添新活力,社会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对内合作与对外开放不断拓展,区域经济合作进一步加强。

专栏 2:“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指标名称

2010年

预计

2015年

目标值

年均增长

(%)或提

高百分点

指标

属性

结构优化

全区生产总值(亿元)

305.91

500

10

预期性

人均生产总值(元)

60386

92000

8.8

预期性

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30.89

52

11

预期性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129.09

260

15

预期性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527.08]

[1100]

16

预期性

城市化率(%)

62

68

[6]

预期性

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

51.2

53.7

[2.5]

预期性

创新发展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的比重(%)

1.64

2.14

[0.5]

预期性

财政教育经费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比重(%)

23.3

>24

[0.7]

约束性

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3.2

13.8

/

预期性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74.45

79.45

[5]

预期性

资源环境

 

耕地保有量(万亩)

15.05

上级下达指标

约束性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吨标准煤/万元)

上级下达指

约束性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立方米/万元)

上级下达指

约束性

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吨/万元)

上级下达指

约束性

主要污染物排放(万吨)

上级下达指

约束性

林木蓄积量(万立方米)

14.25

16.68

3.2

约束性

民生保障和社会公平

五年新增城镇就业(万人)

[3.7]

[3]

/

约束性

城镇登记失业率(%)

3.54

<4

/

预期性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27485

44200

10

预期性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12550

20600

10.5

预期性

城乡居民收入比

2.19

〈2.15

/

预期性

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万套)

上级下达指标

约束性

人口自然增长率(‰)

5.82

〈6

/

约束性

人均期望寿命(年)

76以上

[1]

预期性

职工及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19.5

24.5

/

约束性

城镇职工及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18

23

/

约束性

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0.2

<0.12

/

约束性

注:(1)全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绝对数按2010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2)[]内数据为五年累计数;(3)主要污染物排放包括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和氮氧化物。

6.社会民生更加和谐。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民生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更加均衡普惠。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力争实现充分就业。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0%和10.5%,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得到遏制。基本实现人人享有社会保障,进一步提高保障水平。新增职工及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人数和城镇职工及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4.5万人、23万人,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控制在0.12%以下。

三、优化空间布局,凸现区域发展特色

按照市委大力实施“四大战略”的总体要求,围绕中心城市建设和沿海开发,加快构建“一核三带五组团”的空间布局。

(一)一核

台州城市群核心。积极实施城市化提升战略,以完善城市功能、优化城市环境、提高城市品位为重点,大力发展城市经济,提高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增强中心城市的经济实力和集聚、辐射、带动能力,把椒江建设成为辐射全市的台州城市群核心。

(二)三带

沿海产业带。积极实施市委“主攻沿海”战略,以椒江滨海工业区块、十一塘围垦区块及椒北沿海工业功能区为重点,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打造竞争制高点为目标,注重新兴产业培育,促进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生态农业协调发展,成为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沿江发展带。按照统筹协调及跨江发展的要求,加快构建沿江发展带。椒南以江滨公园西进工程为龙头,建成集商业、旅游等功能为一体的复合型商区;以7号码头至外沙沿线港口及三山港口整合开发为重点,全面发展物流等港口服务业。椒北通过台金高速公路东延段、椒江二桥及甬台温高速公路复线——台州湾大桥及接线工程等交通基础设施与椒南对接,以椒北大街建设为纽带,打造椒北新城区。

沿河休闲带。按照建设生态城区、魅力之城的要求,结合中心大道、台州大道沿线开发,大力打造沿河休闲带。以洪家场浦排涝调蓄工程建设为主线,西至东山湖,东至十一塘调蓄湖,沿河两岸重点发展文化休闲等现代服务业,打造成市区重要的生态绿化带和主要的旅游景观带。

(三)五组团

商务组团。以中山路和解放路交叉口十字马路为中心、半径1000米左右的区域,依托大型商场和高档酒店,结合解放路、中山路、工人路、江滨路、江城路、轮渡路等特色街区的打造,构建成设施一流、品位高端、功能配套的商业中心区。

工业组团。加快椒江滨海工业区块、十一塘区块、沿海工业功能区块、椒北工业园区、洪家东部工业功能区、电子产业园区和缝制设备特色产业基地等平台建设,助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新兴产业。

市场组团。壮大洪家市场群,加快建设台州先进制造业服务集聚区内的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市场,发展人才交流、技术交易等新型专业市场。提升生产资料市场,全面建成台州现代物流园区,培育椒江大桥以东高品质商贸市场。建设椒北水产品市场和椒北大宗金属材料交易市场。

生态组团。加快九子山保护性开发,推进椒北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园区建设,打造环境优美的台州市“城市后花园”。推进洪家场浦生态休闲带、滨海湿地公园等建设,提升主城区休闲旅游品位和档次。

海岛组团。以大陈岛、一江山岛为主体,结合无居民岛屿开发,打造以旅游休闲、新能源和海洋生态渔业为主的海岛组团,成为台州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利用丰富资源,大力发展海洋经济

遵循陆海经济联动、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发展方针,以可持续发展为主线,以科技进步和机制创新为动力,以产业结构调整和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构建椒江海洋经济发展新格局

(一)加强海洋资源保护开发

实施海洋生态经济战略依靠科技进步促进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积极实施海洋生态保护。实行岸线、滩涂、海岛等海洋空间资源分类指导和管理。整合现有岸线码头,调整和完善港口结构与布局,不断提高岸线利用率。依法有序围填海涂,节约、集约利用海洋资源,积极推进海洋生态保护区建设。

稳步推进海洋环境监控。实行重点海域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制度,实施海陆污染同步监管防治,加快污水处理和截污管网配套工程建设,加大陆源入海污染物集中处理和达标排放力度,严格控制新陆源污染物排放。

努力构建海洋利用机制。强化环境法治,加强海洋执法监督。研究海洋资源损害赔偿制度,探索建立渔业水域征用、严重污染损失的经济补偿机制,逐步建立海洋资源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二)打造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以浙江海洋经济战略推进为契机,抓好海门港整治、大陈深水港开发、沿海区域开发,推进现代海洋产业有序发展。

现代海洋渔业。培育远洋渔业和水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积极发展抗风浪深水网箱等生态高效养殖,建立水产品精深加工示范基地。加大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和保护管理力度,推进大陈海洋牧场建设和休闲渔业发展。

滨海旅游业。充分利用海洋资源,积极挖掘海洋文化、垦荒文化、军事文化及民间文化内涵,开发具有地方海岛特色的旅游产品和旅游项目

新能源产业。加强海洋能源的技术研究与开发,积极开发利用海岛和近海的风能、潮汐能等海洋清洁能源,加快海岛清洁能源基地建设,形成海洋新能源产业集聚区。

港口物流业。改善海门港通航条件,形成海港与公路、铁路有效对接的物流网络体系,培育海运物流龙头企业。依托海门港加快港口物流发展,提升台州现代物流园区,新建台州湾循环产业物流中心,建成立足台州、面向全省乃至全国的浙东沿海物流中心。

海洋装备制造业。大力发展船舶修造业,积极发展集装箱船和特种船舶制造。加快船用配套产业发展,推进临港机械加工产业聚集发展。适应海洋开发尤其是生态建设需要,积极打造海洋利用工程设备基地,重点打造海洋环保装备基地。

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加快海洋加工企业的整合,积极实施技术创新。扩大招商引资,吸收国内外知名的海洋生物技术企业和研究中心落户。培育和扶持若干骨干企业,加快海洋药物、海洋化工、海洋保健食品等新兴海洋产品开发研制。

五、突出转型升级,完善现代产业体系

突出转型升级,优化调整三次产业结构,坚持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一)提升服务业发展业态

按建设现代化大城市主城区、推进台州先进制造业服务集聚区建设的要求,实施服务业632”工程,集聚发展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稳步推进社会性服务业。

1.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积极扶持科技服务业。构建科研院所、企业、政府职能部门相互支撑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鼓励发展科技中介,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科技支撑力度,积极支持和引导行业龙头企业建设区域性的产品研发中心和公共检测中心,形成工业和服务业协调发展的科技服务梯度支撑格局。

稳步发展金融保险业。完善资本市场体系,拓展金融保险创新机制。组建金融服务示范区和金融服务集聚区,加大对台州民间资本和国内外资本的吸纳能力。引进投资银行和保险公司,培育本地银行和金融机构。成立民间资本拆借指导中心,发展小额信贷业务。建立完善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发展风险投资。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巩固发展钢材、集装箱等大宗商品物流,积极培育医化、粮食等专业性物流企业,大力发展第三方和第四方物流,推进物流园区和物流集散基地建设,完善海港、公路为主体的货物配送体系,提升信息化水平,形成支撑产业发展的物流服务体系。

积极构建信息服务业。大力发展电信运营,助推实施“三网合一”工程。积极推进信息服务在企业、农村和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成立电子商务数据交换中心,努力打造全市电子商务中心。

注重培育文化创意业。培育市场主体,设立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引导形成集群发展。重点发展广告策划、创意设计、文娱演艺、教育培训等产业,基本形成文化创意产业链。

规范发展商务服务业。引进国内外商务服务机构,培育中介服务组织,组建各个商务服务的行业协会。通过政策引导,实现不同类型的商务服务集聚发展。

2.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提升发展商贸流通业。发展城乡连锁经营,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网上购物等商贸新兴业态,有序发展精品百货商场、大型综合超市、仓储式超市、折扣店、专业店、专业市场等,加快推进特色街区建设。重点加快核心商务区和市场群建设,积极培育椒北商贸市场。

稳步发展房地产业。有序引导开发,增加普通商品房供给,积极推进公共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优化住房供应结构。发展节能环保建筑,注重绿色家园建设。落实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规范房地产市场行为。

加速发展休闲旅游业。加强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加快旅游休闲带建设,扶持旅行社发展。通过项目建设,重点培育红色、海洋、工业和休闲等四大特色旅游,开发地方特色旅游产品,完善旅游服务体系,建成台州旅游集散地。

3.积极发展社会性服务业

稳步推进社区服务业。大力发展以社区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社区服务业,完善或延伸社区在便民养老、医疗卫生、帮扶就业、治安管理、文体科教、商业零售等方面的服务,基本形成便捷化、覆盖广的新型社区服务体系。

协调发展农村服务业。加大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财政投入和政策倾斜,实现城乡公共服务相对均等化。建成区、街道、村三级农业信息网络服务体系,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点基本覆盖全区行政村。

专栏3:服务业发展重点

 生产性服务业

科技服务业:加快LED、光电元器件、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和医化、缝制设备、家电、造船等支柱产业的科技支持。

金融保险业:在解放南路商贸中心板块、工业企业集聚区形成金融示范区。

现代物流业:建设台州现代物流园区、台州湾循环产业物流中心、洪家综合物流集聚区。

信息服务业:推进企业信息化、第三方交易、电子政务快速响应、信息查询等电子平台。

文化创意业:重点发展创意设计、现代传媒、文娱演艺等行业。

商务服务业:重点发展提升会计、审计、法律咨询、管理咨询、广告策划等行业。

 生活性服务业

商贸流通业:推进中山路、解放路、工人路和轮渡路等主干道路交叉位置的核心商务区建设,加快洪家市场群建设。

房地产业:培育龙头企业,规范发展各类房地产市场,形成相对合理的房地产市场供应结构。

休闲旅游业:打造滨海休闲度假区、历史文化旅游区、购物城市旅游区、现代休闲景区。

 社会性服务业

社区服务业:推进社区服务用房建设,壮大社区服务队伍,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增强社区服务功能,提升社区服务质量。

农村服务业:农资配送、农技推广、农机作业和教育服务、医疗卫生(计划生育)服务、文化体育服务、就业服务、社会保障服务覆盖全区。

(二)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立足产业和区位优势,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培育新兴产业,稳步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

1.发展壮大主导产业集群

转型优化医化产业集群。加大传统化学原料药与化工产品的技术改造力度,建设国内重要的新型化学原料药出口基地。积极落实医药产业发展新空间,培育发展制剂、生物医药等高端产业,努力打造国家级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整合提升缝制设备产业集群。鼓励整机企业通过整合形成大型企业集团,按照“小型巨人”或“配件明星”的目标培育发展配件企业,完善缝制设备产业链。鼓励发展高端机型和关键零配件,加强产品研发和销售体系建设,努力实现从全国最大的缝制设备生产基地向世界级跨越。

做大做强家电产业集群。引导企业实施强强联合,发展大型企业集团。重点在空调、冷柜、冰箱等白色家电领域实现突破,培育旗舰型企业和优势品牌,鼓励在黑色家电、米色家电和绿色家电等领域延伸产业链。

做精船舶产业集群。完成船舶产业的重新定位和布局,基本形成造、修、船配三个发展重点,研发、信息、交易三个服务平台,前所、海门两个集聚区块,积极培育造船品牌和龙头企业。

2.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培育龙头企业,拉伸真空泵、纺织服装、绣衣、节日灯、塑料橡胶制品、汽摩配件、眼镜、喷雾器、食品饮料等产业链。以行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支撑,以产品创新、工艺升级、品牌建设为重点,促进产业集聚、集约发展

3.集聚培育新兴产业

提升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重点发展机械设备、大型铸锻件、石化装备、环保专用设备等制造业,引进国内外大型装备企业,做大机械设备及大型工程机械零配件生产基地。

做强新材料产业。以有机硅材料、工程塑料、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等为重点,以现有特种材料骨干企业为龙头,加大科研成果转化力度,积极打造生物材料基地、水晶产业基地和特种反光材料生产基地。

壮大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以物联网、云计算、软件、现代通信、微电子和新型元器件、电子材料等为主的信息产业。以电子产业园区为依托,促进新材料、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间的融合,培育和壮大光电产业集群。加强孵化器建设,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

4.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

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健全信息化工程工作机制,抓好立项管理、项目建设跟踪监督、示范试点推进等工作。建立企业信息化应用示范评价体系,形成示范推进、典型引路、服务支持的发展模式。加强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推广应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挥信息化对工业发展的倍增作用。以信息化示范企业和园区信息化平台建设为抓手,支持大企业建立电子商务系统,加快构建服务中小企业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引进和培育信息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促进产业融合,提升产业层次。

专栏4:工业集聚区建设

 浙江台州化学原料药产业园区:打造医化产业集群,重点发展原料药“精、烘、包”和制剂成药加工,转型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打造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综合性区块:

椒江滨海工业区块:拓展缝制设备、家电、船舶等主导优势产业发展空间,承接国际产业的梯度转移,培育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

十一塘围垦区块:重点培育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

椒北沿海工业功能区:重点打造船舶产业集群,积极培育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适度发展眼镜等优势传统产业。

椒北工业功能区:发展纺织、工艺品等传统产业,培育环保、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

洪家东部工业功能区:发展塑料、机械、服装等优势传统产业。

 特色区块:

星星电子产业园区:培育和壮大电子信息产业,形成特色优势明显、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家电产业集群。

下陈服装机械产业区:创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缝制设备产业集群。

杨司工艺品产业园区、前所眼镜产业园区、三甲喷雾器产业园区:打造先进轻工产品制造基地。

(三)加快推进建筑业发展

加快建筑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总承包企业,积极发展专业承包企业,抓好劳务分包市场建设,培育“十强施工总承包企业”、“十强专业承包企业”、“十强劳务分包企业”。积极开拓市场,提高外地市场占有率。加强建筑市场监管,加快建立诚信档案,提高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文明施工水平和工程质量。

(四)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

按照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的基本思路,努力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

1.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

优化农业结构。通过科技引领发展优质农业,通过主导产品发展特色农业,通过绿色食品发展安全农业,通过保护环境发展生态农业。

推进农业转型。完成由传统型向精品型、集约型、生态型的现代农业和都市型农业转变,形成由设施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等组成的现代农业体系。

加快园区建设。积极扶持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推进农业生产装备设施现代化。建成3个农业主导产业示范区,4个农业特色精品园。

2.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

粮食:建成2300公顷粮食生产功能区。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6500公顷,总产4.0万吨。优化粮食品种结构,提高粮食单产和品质。

蔬菜瓜果:实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加快蔬菜生产设施建设,丰富蔬菜品种,提高蔬菜品质,推进蔬菜标准化生产。种植面积保持在4400公顷,总产15万吨以上,建设蔬菜基地350公顷。

水果:到2015年水果总面积稳定在2100公顷,产量3.5万吨以上。创省级品牌1-2个,建立优质高效生产示范基地3-5个,现代水果示范园区3-4个。

畜禽养殖:优化结构,改良畜群,加快养殖预警体系建设。加快发展现代生态畜牧业,加大养殖小区建设扶持力度,推进生猪、奶牛等畜禽规模化、无害化、生态化养殖。

水产养殖:实施水产品品牌战略,加快水产品物流体系建设,形成专业化管理产业化经营、品牌化运作、社会化服务的格局。

生态林业:营造、封育或修复沿海基干防护林1034公顷,营造或修复平原农区防护林带林网54.8公顷,试种红树林10公顷,封育或改造丘陵山地防护林260公顷。

3.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完善流转机制,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专业化、商品化水平,农村土地流转率达到50%。

培植农业龙头企业。探索复合产业化模式,提高市场组织化程度。发展规模以上龙头企业60家,省级3家。继续实施农产品加工631工程”。

完善产品流通体系。建设一批现代化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集散中心和物流园区,改造传统的农产品流通网络,发展壮大农产品运销队伍,努力发展连锁经营和物流配送。

保障农产品安全。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建立农产品市场准入和产地准出制度,加大农业投入品监管力度。加强农产品绿色认证和品牌建设加大农产品注册商标保护力度。

六、加快城市建设,提升城市综合功能

按照台州城市群构建战略的要求,以新型城市化为主题,实施“东扩南进、西延改中、跨江发展”战略,优化城市发展空间,完善城市功能及布局,丰富城市内涵,提升城市首位度,不断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成为台州城市群的核心。

(一)加快重点区块建设

加快新区开发。以中心大道、台州大道沿线开发和东山湖建设为契机,加快环绿心等区块的发展;稳步推进下陈飞跃区块、洪家星星区块开发,实现与路桥、开发区的无缝对接。加快繁荣、桥东等西入城口区块开发,高起点、高品质推进城市化。

推进旧城改造。加快中心商务区块建设,把十字马路商圈打造成金融、商务的聚集地。推进环白云山区块开发,完成云西路区块改造。加快推进老城区东南片改造、青年路南块拔高、中山西路南片旧城改造、江滨公园西进、葭旧城改造等工程建设,启动横河区块改造。

(二)展现城市特色形象

注重城市特色景观。加强沿路、沿江、沿山景观带建设,加快构建城市绿廊、绿楔、绿道,实施江滨公园、云西公园、城区山体林相改造、绿廊生态带等建设。配合滨海工业城开发,做好滨海湿地公园建设。利用城中的山体优势,建设空中花园,加快建设生态宜居城市。

凸显城市文化特色。继续实施“百分之一”文化工程,改扩建和新建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完备的重点文化设施,不断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加强城市设计,提升城市建筑景观水平。注重城市公园、景观道路等关键因素,抓好城市雕塑、小品建设,宣扬城市个性,美化城市形象,挖掘城市内涵,使城市建设与人文环境相统一。

专栏5:“宜居城市”三大系统

◆“空中花园”:对凤凰山、白云山、枫山、太和山、东山等城区五座山进行林相改造,使之成为空中花园。

 环山体跑道:整治枫山、白云山环山体跑道。

 绿色出行系统:完善城市步行道系统和公共自行车系统,优化公交线路设计和加快公交站场建设。

(三)推进城中村整治

以空间形态改造为重心,以综合整治为突破口,加快城中村与城市的融合。抓好台州经济开发区、椒江核心区等城市重要区块及其影响范围内的城中村改造。积极推进城中村综合整治,改善城中村居民的生活环境。加强对城中村的公共建筑、路面、广场、绿地、照明、庭院小品等的规划设计和整治美化,建设环境优美、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社区环境和景观。

(四)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改革城市管理体制,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条块结合、责任落实的城市网格化管理体系,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完善数字城管工程,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硬件和软件建设。切实整治工业污染、交通拥挤等“城市病”,改善人居环境。结合“多城同创”,开展各项环境专项整治,建设秀美椒江

七、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区域协调发展

积极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一)加快城乡一体化

城乡规划一体化。加快调整、完善各街道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优化城乡空间布局。梳理完善村庄规划,修编整治示范村规划。做好各功能区块的控制性详细规划。

城乡住房一体化。深入开展土地综合整治和农房改造建设,提升农房建设的档次和水平。鼓励农村建房立改套,支持有条件的街道建设农民小区。

城乡供水一体化。拓展城市路网,推进供水向农村延伸。在全面完成一级管网建设的基础上,完成二、三级管网建设和改造,逐步实现城乡供水同网、同质、同价。  

城乡污水处理一体化。完善污水管网建设,扩大截污范围。污水主干管向东、南、椒北方向延伸,逐步接纳滨海工业城、洪家、三甲、下陈、椒北等区域的污水。

城乡环卫一体化。全面深化以“两清两治一绿化”为主要内容的“清洁家园、和谐乡村”活动,健全和提升“三有”机制。切实改善城乡环境质量,建设生态宜居家园。

城乡公交一体化。建立以城区为中心,覆盖所有农村的公共交通网络体系。

(二)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增强农民增收能力。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产品更新换代。培植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农家乐”等休闲旅游产业,拓宽农民就业空间和增收渠道。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提升农民创业创新能力发展完善“政府支持、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农村金融体系,创新金融服务产品,真正解决农民融资难问题。

大力抓好新村建设。实施“生态人居建设行动”,完善村镇规划,优化村庄布局,开展中心村培育建设、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和农村危旧房改造等项目建设,构建舒适的农村生态人居体系。切实抓好改路、改水、改厕、垃圾处理、污水治理、村庄绿化等项目建设,构建优美的农村生态环境体系。加快防雷标准村建设加大农村电气化、信息化和农民饮水安全工程力度。建立健全资源要素向农村倾斜配置机制和农村人口向中心村和居民区有序集聚机制。

打造农村新型社区。推进农村社区基层组织建设,建立农村社区党组织、村民委员会、社区服务中心“三位一体”的农村社区运行机制。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具有“一厅式”服务功能的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逐步形成以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为主体、室内外专项设施相配套的农村社区服务设施体系。发展农村社区文化,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专栏6:新农村建设主要工程

◆“新农村四化”建设:农业园区化、农民技能化、农村城镇化、环境生态化。

 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开展“产业开发帮扶、培训就业帮扶、基础设施建设、社会救助覆盖、区域协作促进、金融服务支持、社会援助关爱”等行动,80%以上低收入农户人均收入达7100元。

 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行动;继续实施“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培育完成全面小康示范村20个,完成全区村庄整治,培育完成中心村5个完成200个行政村的生活污水治理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2平米以上,生态村建成比例达75%,60%的乡镇(街道)完成美丽乡村达标创建任务。

 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培训农村劳动力5万人,其中农村实用人才培训10000人,农民转移就业技能提升培训1.5万人。

 农村社区建设:覆盖全区70%以上的行政村。

◆ 农村文体设施和文体活动场所建设:每个乡镇建有综合性文体活动中心,90%以上的建制村有文体活动室,基层文化俱乐部100%覆盖。

(三)提速大陈建设步伐

按照建设“小康的大陈、现代化的大陈”的总体目标,以发展红色旅游、港口建设及台州炼化一体化项目为契机,推进实施“四岛四基地”战略,继续加快大陈岛开发建设。

专栏7:大陈“四岛四基地”战略

四岛:生态岛、休闲岛、能源岛、青春岛

四基地:海洋生态渔业基地、海岛旅游休闲基地、石油储运基地、风力发电基地

做好海洋保护,加快渔业经济进程。以实施产业升级培育为载体,保持渔工业平稳较快增长。加快推进渔业商务、农渔产品流通和渔业科技引进三大平台建设,构建海岛渔业体系。推海洋生态保护区、海洋牧场建设,做好海洋可持续开发。

实施项目引领,挖掘旅游发展潜能。挖掘垦荒文化和军事文化,打造海岛特色文化。设计旅游项目,发展海钓等海上休闲项目。积极开发大陈周边岛屿,建设一江山岛军事主题公园。

切实改善生态,优化经济社会环境。严格确定城镇生活区域、生态保护区域、海洋开发区域,完善生态保护控制性详规。积极推进生态工程建设,为生态保护提供保障。发展风能发电等低污染的海洋产业,确保产业向生态化发展。

专栏8:大陈开发主要工程

◆ 交通设施建设:水咀头至鸡笼头至土地堂公路环岛公路屏风山路段;椒江至大陈车客渡码头、南岙客货码头、石化码头

旅游设施建设:浪通门和帽羽砂海滨浴场、大陈竹屿海钓基地、游艇基地、洋旗岛领海基点景点、大小浦古渔村修复等。

◆ 渔业设施建设:海洋牧场

社会事业设施建设实验学校综合楼、育才大陈阳光中心、中心幼儿园;卫生院改造

◆ 城镇设施建设:客运码头集镇改造,净水厂及供水管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垃圾处理场

(四)加大椒北开发力度

继续实施跨江发展战略,加大椒北开发力度,把椒北建设成为经济增长新极、文化休闲基地、绿色宜居家园、活力和谐新城,打造台州的“城市后花园”。

合理规划布局,优化空间结构。按照“拓展空间、合理布局、突出重点、统筹全局”的要求,实现空间结构和经济结构同步优化,促进产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区集中。加快渔港后方基地建设,打造椒北行政商贸金融中心,结合功能区块建设,逐步形成沿江发展轴。充分利用自然和人文景观,形成人文生态景观带。

突出沿江开发,推进“两化”进程。在城市建设、城市化推进中,培育形成椒北新城区,完善城市道路网,重点解决城市向外围拓展的道路交通问题。高标准建设一批公共中心与商贸服务设施、文化旅游设施,完善城市功能。在经济发展、产业化发展上,打造沿海工业功能区、渔港经济区、道口经济区等承载平台,鼓励高新技术、船舶修造、生物医药、现代物流等产业集聚。

专栏9:椒北开发主要工程

◆ 交通设施建设:台金高速东延、74/83省道、杜前公路等道路椒北段;客运站、公交站场;椒北快速路、椒北大街、滨江大道、北环路。

旅游设施建设:古街保护与开发、九子生态景观区建设。

◆ 经济发展设施建设:椒江中心渔港后方基地;椒北沿海工业功能区、沿海产业带中小企业创业园、椒北工业园区;章安沿江商业中心、章安东埭丝绸市场、台州港椒江航道服务区及椒北物流中心、前所船舶综合大楼

社会事业设施建设:街道综合文化站;中心幼儿园,沿海、杨司中心校,章安中学二期;街道卫生院。

◆ 城镇设施建设:前所污水处理工程、椒北供水二期工程、椒北垃圾填埋场

架构生态网络,打造绿色新城。依托自然资源,塑造地域特色的生态环境。保护性开发九子山系生态景观,挖掘章安古镇老街历史文化等资源,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加强沿江河、沿道路线状绿地及城区内的点状绿地建设,与山体绿地共同构成椒北整体的生态绿化网络。大力推进森林资源保护、封山育林等林业生态体系建设,优化椒北生态环境。

八、完善基础设施,增强区域承载能力

以网络化和智能化为目标,推进综合交通、市政设施、能源、水利、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促进全区经济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一)改善综合交通网络

交通道路建设。以增强对外辐射、提高城市畅通能力为重点,着力改善交通结构,形成路网完善、运输便捷、内外衔接的交通体系。完成椒江二桥及接线工程、82省道复线椒江大桥至马鞍山工程椒江段、83省道道感堂至道头金公路改建及整治工程、74省道南延椒江段、75省道南延椒江段、机场路二期、76省道复线北延椒江段(路泽太)等项目建设。抓好甬台温高速公路复线台州湾大桥及接线工程、甬台温高速台州市区连接线等项目的前期工作,配合做好城市轨道交通和台金铁路东延支线项目的前期工作,完善对外大通道建设。

站场建设。加快交通枢纽(节点)建设,实现不同交通方式的无缝衔接,提高交通出行效率。重点完善客运枢纽站场、货运物流站场等设施的布局,新建椒江公交综合站场、滨海客运站、椒北公交站场和椒北客运站等项目

码头建设。积极实施老港区改造工程,力争海门港区3号/7号码头、椒江至大陈车客渡码头、大陈南岙客货码头等项目建成投用,加快大陈岛大石化30万吨码头建设。

(二)推进市政设施建设

市政道路建设。加快城区主干道路和城市快速路的建设进程,构筑以快速路为骨架、主次干道为网络的路网体系,全面提升城区道路的通达联环能力。结合旧城改造,完成工人路葭和中山西路西延道路的改造。适应城市规模扩大的需要,力争台州大道三期工程、白云山路南延和西延、学院路、四号路、中心大道北延、市府大道东延、东海大道东延、枫南路东延、东二路椒江段、体育场西路、椒北大街等城市道路主骨架全面建成。加快内环快速路(北段)、现代大道快速路、椒北快速路、椒北北环线等建设,尽快启动台东大道、经中路南延、海城路、联升路拓宽等建设。

给排水和环卫设施建设。加强对供水、排水、污水处理的统一规划与建设。推进市内供水网络的建设和改造,完成市区二、三级供水管网的铺设。加快前所污水处理厂、城市污水管网建设,提高污水处理能力。加强城市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合理处置,推进城市垃圾填埋场三期扩建、椒北垃圾场新建和城市厕所等改建。

公共交通设施建设。加快“城市公交优先”体系建设,完善公共交通设施,形成公交、出租、公共自行车等方式互补协调的公共交通系统,提高公共交通分担率。加快行人、非机动车道通行系统建设,建立畅通的非机动车及行人交通组织系统。完善公共自行车系统,提高公共自行车网点分布密度,并加快向新建城区延伸。结合旧城和城中村改造,因地制宜建设一批地下、空中、地面等社会公共停车场和社区停车场,缓解城区停车难。

(三)加快水利建设步伐

提升防洪除涝减灾能力。加强城区防洪圈建设,继续实施强塘固房工程,城区防洪标准达到百年一遇。加快实施洪家场浦排涝调蓄工程和栅岭汪排涝调蓄工程配套永宁河拓宽工程,提高区域防洪排涝调蓄能力。

加强农村水利建议。大力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高农田灌溉排涝抗旱能力。继续做好区内河道拓宽疏浚工作,提高综合治理管理水平。实施水库除险加固等水利工程,加强基本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审查,督促建设单位落实治理措施,控制水土流失,不断改善水土环境。

(四)组建能源保障网络

完善电源布点,提升城乡电网设施水平,保障供电质量与安全可靠性。建成220Kv新堂变、220Kv椒北变、110Kv东辉变、110Kv前所变等项目,形成布局合理、调度灵活、适度超前的电网体系。根据发展布局和规划,做好十一塘区块电网体系建设。加快完善气、油等能源的供应网络,充分保障能源供给。继续做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推广节能节煤新技术、新产品,提高清洁能源生产和使用比重。

(五)优化信息服务体系

加快基础网络平台、信息数据平台、数据交换平台三大基础工程建设,推进电信网、互联网、有线电视网三网融合工业化信息化两化融合。丰富信息化应用领域,实施电子政务整合提升工程,积极推进工业、物流以及教育、科技、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信息化,重视农业与农村信息化建设。积极推广电子商务,建立和完善网络平台、网上支付、物流配送、法律咨询等信息基础设施。

九、加强节能减排,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以实现生态文明城市为目标,促进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

(一)扎实推进节能降耗

实施重点节能工程,抓好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和重点企业节能,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全面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实施清洁生产,发展低碳经济。推广先进节能技术和产品,推进公共机构、建筑、交通、贸易等领域节能。提高工业废物综合利用水平,引导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向规模化发展构建和完善废旧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

(二)切实加强环境保护

完善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严格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排放许可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加强污染源监控,从源头防治污染。加快推进岩头、外沙、三山、椒北的医化企业的转型升级和环境整治,强化对剧毒农药使用的控制力度。积极防治农业面源和水源污染,推进水环境综合整治。加大对城市烟尘、粉尘、化工臭气和汽车尾气的治理力度,不断改善空气质量。

(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开发应用源头减量、循环利用、再制造、零排放和产业链接技术,推广循环经济典型模式。加快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培植循环经济产业体系。推进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建设,逐步建成以工业共生和物质循环为特征的工业体系,推进工业向高质量、低污染方向发展。因地制宜推广生态农业模式,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

(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广泛开展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宣传教育积极传播普及低碳文化。推进生态文明创建活动,弘扬健康文明的生态文化,强化生态文明理念。推行全民绿化造林,加快湿地公园、生态公益林、沿海防护林和城市森林建设,提高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加强海洋资源保护、生态修复,推进海洋生态区建设。逐步完善生态建设机制,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积极推动生态功能区建设。

十、全面改善民生,打造幸福和谐社会

“十二五”时期,更加注重改善民生,努力解决就业、社会保障难题,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一)全面建设和谐社区

完善社区管理服务体制机制。全面提升城市社区建设水平,大力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推进社会管理重心向城乡社区下移。完善社区治理结构,发挥基层自治功能,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努力建设高素质社区工作者队伍,使80%以上社区工作者达到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

强化社区公共服务。实施“和谐社区”建设工程,加强城乡社区服务中心建设,积极拓展便民养老、医疗保健、文体科教、生活服务等功能,逐步增加矛盾调处、平安建设等服务内容,建成区级、街道、社区三级“一站式”社区服务中心体系,争取建成15分钟服务圈的社区服务网络。

(二)竭力解决就业问题 

促进充分就业。坚持稳定就业与扩大就业“两手抓”。引导企业通过提高劳动者报酬、改善生产经营条件、提升企业凝聚力等途径,稳定就业队伍。支持发展能提供较多就业岗位的产业,积极培育和发展现代物流、商贸市场、社区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实施“三五创业计划”,全面推进创业型城市建设。

优先解决重点人群就业。高度重视大学生、困难群体、农民工等重点人群的就业问题。以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村)”为载体,对城镇零就业家庭、低保家庭、被征地农民实行动态管理和就业援助。

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健全城乡一体化的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城乡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外来人口就业服务,发展多元化、专业化的就业中介服务组织与培训机构。完善街道(镇)劳动保障机构,建立社区(村)劳动保障工作站。

(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提高社会保障覆盖率。完善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保险为重点,覆盖城乡、惠及全区人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稳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现社会保障制度全覆盖。

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社会救助体系。健全低保对象和低保标准的动态调整机制,建立低收入家庭收入核定制度,进一步推进“五保”、“三无”老人的集中供养制度,完善医疗、助学、住房和法律等方面的援助,全面落实水库移民扶持政策,切实保障特殊群体困难群体和优抚群体的基本权益

健全住房保障制度和供应体系。加快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逐步满足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对住房的需求,使中等偏下收入的住房困难居民、新就业职工、新毕业大学生及外来务工人员等基本实现安居乐业。

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从政策与服务等方面支持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发展,充分发挥其在支持公益事业、救灾、济贫、助学、助医等方面的作用,切实提高社会救助水平。

(四)提升社会管理水平

创新社会组织管理。建立健全社会组织评估机制,加强社会组织监督力度。深化行业协会改革,探索建立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机制,加快公益性社会组织的孵化、培育和服务工作,引导社会组织开展公益性活动,提升社会组织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

优化社会治安环境。健全、完善社会治安打防控体系,深入实施“实效大防范”,深化“天网工程”建设。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重视信访和调解工作,畅通利益诉求渠道。

加强公共安全管理。健全安全生产管理机制,加大隐患排查和整治力度,力争安全生产各项指标逐年下降。完善食品、药品综合检测体系,新建食品药品检验所,构建食品、药品安全防控体系。加快发展人防民防基础建设,建立布局合理、配套完善的防护工程体系。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做好国防动员和民兵预备役工作,积极开展双拥和军民共建活动。完善应急管理工作机制,提高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重视弱势群体利益保护。重视保护妇女、儿童、残障人员的合法权益,实施“残障人员共享小康”工程,加快残障人员保障与服务体系建设。

高度重视老龄化问题。实施健康老龄化战略,深入推进“3587工程”,加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和农村“空巢”老人帮扶服务网络、三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农村社区星光老年之家建设。做好街道、镇的敬老院新建和扩建工程,鼓励发展民办养老服务机构。积极构建多种方式相互补充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

(五)努力促进社会公平

推进政治廉明。强化廉政建设,完善预防腐败的制度体系,依法惩处腐败行为。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打造服务型政府、高效政府和廉洁政府。

促进收入公平。注重统筹协调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加强对垄断性行业及其他高收入群体的个人来源的监管,通过强化个人所得税征收、财政转移支付等手段,调节不同区域之间、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关系,抑制收入差距扩大趋势

均衡公共服务。加大对大陈岛、椒北等相对落后区域的公共服务投入,不断缩小公共服务差距,实现就业、社保、教育、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相对均等化。

推进司法公正。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完善依法治区的社会环境。支持发展律师事业,努力消除司法腐败和执法不公。

支持舆论监督。组织和引导各种媒体资源,正确行使监督权利,加强对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其他公益性公共组织的行为监督,努力形成一种平等生存和发展的社会氛围。完善道德风尚奖、见义勇为奖等评选、资助机制,逐步加大奖励力度,弘扬社会正义。

专栏10:改善民生重点工程

◆ 和谐社区工程:全面提升社区建设质量,打造一批精品社区、示范社区和特色社区。

◆ 充分就业工程:新建椒江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大楼,实施“十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和“充分就业社区(村)工程”。

保障性住房工程:新建11万平方米以上保障性住房,解决困难家庭住房问题。

◆ 养老服务“星光计划”:新建区级老年活动中心、台州生态养生园;扩建区福利院,建设床位300张;对海门、洪家、葭、下陈、前所、章安、大陈等镇、街道敬老院进行改扩建,新增床位1200张;民办养老院新增床位1720张。

◆ 市民卡工程:在医院、公交、学校、银行、社保等服务场所,全面配备市民卡刷卡设备和自助终端设备,基本实现16周岁以上居民全覆盖。

◆ 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工程:建设由残疾人康复中心、培训中心、教育基地及其他服务活动中心组成的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

十一、注重社会事业,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以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为取向,加快推进社会事业,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协同发展。

(一)加快发展科技事业

实施“三大工程”,努力建设科技强区和创新型城区,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实施产业技术水平提升工程。围绕主导产业,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加大对医化、缝制设备、家用电器等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持力度,着力发展包括科技中介咨询、文化创意、信息服务、工程咨询等高端现代服务业。

实施区域创新体系完善工程。建立一批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研发机构,扶持培育一批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和具有自主品牌的企业研发机构。加大科技文化园、科技创业园建设力度,大力推进共用技术平台建设。

实施创新发展环境营造工程。开展保护专项行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优化科技服务体系,鼓励发展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咨询机构、专利代理和群众科技组织等科技服务机构。鼓励科普文化活动,全面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创建一批科普示范社区。

(二)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以构建教育强区、打造台州教育中心为目标,加大教育发展支持力度,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智力保障。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落实教育经费“三增长两提高”,逐步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全区生产总值比例。建立完善教育资助体系和教育救助制度,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不断扩大社会资源对教育的投入。

全面提升各级各类教育品质。加快街道(镇)公办中心幼儿园建设,全面构筑全区学前教育网络。积极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引导普通高中多样化和特色化,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结合重大产业区块开发和新农村建设,及时实施校网调整。积极推进成人教育、社区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提高现代教育的信息化装备与应用水平,推进学校设施、管理的现代化,加快等级幼儿园、中小学校的标准化建设和管理规范化建设,规范评价体制改革,打造满足教育现代化需要的教师队伍,基本建成城乡教育均衡先行区、优质教育资源富集区、素质教育样板区和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

(三)努力构建人才高地

按照以人为本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理念,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努力构建人才高地。

加强各类人才开发重点培养擅长管理、具有市场开拓能力的优秀企业家,勇于创新、具有自主研发能力的高级技术人才,具有实践操作能力的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大中型企业,以重大项目为载体,加快培养创新型人才。

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适应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需要,加快推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职业化、市场化、专业化和国际化,造就高水平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具有战略眼光、管理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企业家。

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满足新型工业化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求,扩大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规模。加大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开发力度,重点引进和培养医药化工、船舶制造、机械车床、缝纫设备等特色产业人才重视传统服务业各类技术人才的开发,加大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法律、咨询、会计、工业设计、知识产权、旅游等现代服务业人才引进培养力度。

(四)积极完善文化体系

大力实施文化强区战略,全力打造“四个”文化惠民工程,积极创建全国文化先进区,提高椒江的文化软实力。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弘扬时代文化精神和“大陈垦荒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开展社会公德教育、诚信教育,推进信用城区建设。以深化反腐倡廉教育为基础,切实加强信访举报工作,不断强化领导干部廉洁从政。以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为主题,全面提升精神文明水平。

发展文化事业。加大公共文化设施投入,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打造文化惠民工程。扶持文艺精品创作,发展民间群众文化团体,培育特色活动品牌。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加强国家级红色旅游景区和章安省级文化保护区建设,推进东山公园历史文化建设,传承和宏扬民间特色艺术。重视发展公共档案事业,新建区档案馆。

培育文化产业。整合优化娱乐、音像、网络、印刷等传统文化产业,着力培育软件服务、艺术创作、工艺美术、广告创意、数字动漫等新兴文化产业,构建以现代传媒业、文化旅游业、体育产业为主导,相关产业联动发展的文化产业体系。打响文化产业品牌,打造文化艺术产业基地,延伸和完善文化产业链。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深化文化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规范文化行政审批,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和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培育一批重点民营文化企业,促进文化产业的多元化、市场化发展。

(五)改善医疗卫生事业

以人人享有卫生保健、提高健康素质为目标,大力推进卫生事业发展,积极创建省级卫生强区。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改革社区卫生管理与服务体制,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减轻群众医疗负担。

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完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鼓励社会投资兴办特色医院。市立医院争取成为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市中医院争取成为三级乙等中医医院。加大医疗机构建设投入,建立以医疗服务收费和财政投入为主的公立医院补偿机制。

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加强城乡基本公共卫生综合服务功能,完善基层卫生服务、疾病防治防控能力建设,提高疾病防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能力,加大医药服务收费监管力度,推进卫生信息化建设,完善新型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六)强化全民体育事业

按体育强区的总体要求,基本实现体育事业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加快发展群众体育。加大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建设,鼓励和支持社会投资兴办体育健身场所。推进全民健身活动,打造群众体育活动品牌,不断加强学校体育,促进群众体育健康发展。建立健全体育指导中心,加强国民体质监测网络体系建设,完善全民健身管理服务体系。

稳步推进竞技体育。充实运动员队伍和后备人才队伍,强化体教结合,重视体育科研,巩固加强优势项目,培育一批具有比较优势的新项目,提升体育综合竞技力。

培育体育产业链。加快完善体育健身休闲、体育用品制造、竞技表演、体育技术培训和体育中介为主的体育市场体系,培育体育广告、体育用品产销等相关产业。扶持区级体育龙头企业,逐步形成较为完善配套的体育产业链。

专栏11:社会事业建设重点

◆ 科技

基地建设:科技孵化基地、缝制设备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化学原料药生产基地;科技创业园。

科技服务平台建设:中科院椒江技术转移中心、浙江大学光电信息技术研究所、中国物理工程院台州中心、浙江工业大学诚信医化装备研究所;区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台州市盐碱地绿化研究所。

◆ 教育

校舍安全工程改造;台州一中暨新疆高中部(含培智学校)扩建、六中迁建、三梅中学改扩建、洪家中学三期、章安中学二期、大陈实验学校扩建等;新建育才小学飞跃校区、人民小学东山校区、葭西部小学;建设街道中心幼儿园等学前教育设施,实施职业教育设施建设工程。

◆ 人才

高层次人才智力引进工程,特色产业人才高地建设工程,高技能人才工作示范基地创建工程,人才人事优质服务建设工程。

◆ 文化

新建心海文化生态园、区文化艺术博览中心、特色专题博物馆、街道综合文化站、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葭沚泾文化长廊三期(台州刺绣展览馆)、区档案馆新馆等,实施戚继光纪念馆扩建及海防遗址维修工程。

◆ 卫生

建设市立医院新院区,改造及迁建葭沚、下陈、三甲等街道卫生院,建设食品药品检验所。

◆ 体育

新建区体育中心二期工程(区全民健身活动中心)。

◆ 计生

迁建区计划生育宣传技术指导站,建设全员人口管理信息系统,实施出生缺陷干预项目和人口文化精品宣传项目。

气象

建设气象防灾减灾预警中心、大陈台风科学实验基地、新一代等效雷达,85%街道(镇)达到气象防灾减灾示范乡镇标准。

(七)推进人口计生事业

以创建全国人口计生优质服务区为目标,加快人口计生事业发展,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稳定低生育水平。加大人口计生宣传和外出流动人口管理力度,综合治理计划外生育、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社会抚养费征收难等问题。健全并落实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建立和完善包括法律监督、行政监督、舆论监督、社会监督在内的完整的人口计生监督体系。

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积极开展婚前、孕前医学免费检查、产前筛查、遗传病咨询等孕产期保健,做好区计划生育宣传指导站的迁建和街道服务站的标准化建设。

(八)大力发展气象事业

加快现代化建设,着力构建“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站”的气象事业发展新格局。实现气象预警信息社会全覆盖和信息资源共享,推进城乡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

十二、深化改革开放,再创区域发展优势

“十二五”期间,要继续深化各项改革,提高开放合作水平,再创椒江发展优势。

(一)继续深化各项改革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准入机制,进一步打破行业垄断和各种隐性壁垒,拓宽民营经济发展领域。健全民营经济准入和退出机制,扩大民营企业和民间资本投资领域,引导民间资本投向,促进民间投资健康发展。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规范运用BT、BOT、TOT等模式,广泛吸纳民间资金,拓宽民间投资的发展空间。整合提升政府性投融资平台,盘活优质存量国有资产。

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引导民营企业进行股权结构的外延式改造,吸引人才以技术和管理入股,引进战略投资者,优化产权结构。健全企业上市激励机制,加快形成以上市公司为龙头、股份公司为核心、有限责任公司为基础的多元产权结构。优化企业治理结构,引导和支持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继续推进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改革工作

创新政府管理模式。推进政府机构改革,规范政府行政职能,切实履行政府对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职能,确保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完善综合调控体系,充分发挥政府在发展区域经济、维护公平竞争、维护各类产权等方面的公共服务职能,提高公共政策设计水平公共服务能力。改进机关作风,建立健全服务群众、服务基层的长效机制,提高社会管理水平

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推进新一轮农村综合改革,统筹农村产权制度、城乡户籍制度、农村社会管理制度等配套改革。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有序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加快推进征地制度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宅基地空间置换,鼓励农民到城区及中心村落户。稳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在保障农民基本权益的同时,把符合条件的农业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

(二)积极实施开放合作

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优化贸易结构,促进外贸稳定增长。加大科技兴贸力度,培育发展出口主体,提高出口商品的科技含量,扩大高附加值产品出口。鼓励引进高新技术和先进设备,嫁接改造传统出口产业,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快培育科技兴贸出口基地,大力推进出口品牌建设。鼓励企业参加或承包各类展会活动。强化预警机制,主动应对贸易壁垒,注重拓展以块状经济和特色产品为基础的货物贸易,实现贸易结构和方式的优化。

提高招商引资水平。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不断提升招商的层次和水平。深化招商选资工作,积极引进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积极发挥民营经济招商主体、优势产业招商示范、龙头企业带动等作用,在以民引外、以外引外、拓展领域、重大项目上取得突破。

拓展对外合作空间。加快境外营销网络建设,促进外贸市场拓展。推动优势产业对外投资,鼓励企业跨国兼并、收购。引导有条件的建筑企业开展境外工程承包,建立对外承包安全风险评估机制。跟进境外资源开发项目,鼓励企业走出去开展矿产、林业、渔业等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大境外投资促进力度,提供投资国别安全状况评估,提高企业的境外投资风险防范能力。

推进服务外包发展。充分利用产业优势,推进国际服务外包集聚发展。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研发和中试外包,促进医化产业的转型升级。积极发展机电产品、船舶设计,信息技术等服务外包,加强服务外包人才的引进和培训工作。

十三、凝聚全区力量,全力保障规划实施

(一)加强规划组织保障

坚持委对规划实施的统一领导,切实履行政府职,主动接受人大、政协对规划实施的指导和监督。加强规划的宣传学习,有效发挥规划调节和引导资源配置,促进全面协调发展的主导作用,确保规划全面落实。

(二)加强规划政策保障

制订和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建立节约型社会、促进就业、促进科技发展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以及有利于其他产业健康发展的相关政策。严格执行技术标准、排放标准和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等措施,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产能的盲目扩张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发展实施民营企业成长工程,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壮大。

(三)加强规划机制保障

建立实施监督考核机制,加强规划实施的监督考核。由区委、区政府建立考核组,分年度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建立规划实施信息发布制度和规划实施例会制度,建立和完善规划评估修订机制,做好中期评估对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及重大项目等内容,根据环境变化和实施进度进行适度修订调整,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指导性。

(四)加强规划协调衔接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根据总体规划确定的目标和任务,制订具体实施方案和专项规划做好专项规划、年度计划与总体规划的衔接,根据总体规划的要求,科学制订年度计划,分年度落实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健全年度计划实施机制,保持发展目标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五)加强规划投资保障

进一步强化投资供给,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加大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科技进步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投入,统筹财政资金安排,引导民间资金投入,确保重大项目的资源供给和顺利投运重点实施新型城市化推进、产业转型提升、区域均衡协调、民生保障强化等四大工程,“十二五”期间计划投资千亿元。

(六)加强规划要素保障

完善土地供给保障。盘活存量,挖掘可用土地资源。优化用地结构,确保重点发展区域、公共服务优势产业、支柱产业的用地需求。积极从体制、机制上缓解中小企业用地难等情况

提高水电供给保障依托台州供水二期工程,完善覆盖全区的供水管网和泵站建设。加快河道清淤,推广节约用水和中水回用技术。适度超前完善电网建设,提高供电可靠性和安全性。

“十二五”时期是椒江积极应对国内外发展环境重大变化,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我们一定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抢抓机遇,扎实工作,为完成“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各项任务、努力开创椒江经济和社会发展新局面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