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没想到,电动车也有了电子‘身份证’,这样一来,扫码就能知道车子的情况,不用担心是来路不明的车子,就能放心骑车了。”11月1日,在解放南路一家电动自行车销售点,市民赵先生看着自己新购买的电动车以及安装上的新车牌高兴地说。 在绿源电动车椒江门店,记者看到一辆辆待售电动自行车看似普通,却不简单,每一辆都拥有不可仿冒、可追溯的三个部分“身份ID”。 “一个是车辆的码、一个是电池的码,还有一个就是车牌上的码。”电动自行车经营户郑文波告诉记者,消费者在购买电动车时,随时可扫码获知每辆电动车的出厂信息、销售单位、电池更换等信息。目前,他的店里共有94辆库存车,均已完成赋码。 “我们基于‘浙品码’信息管理系统,以车架号、蓄电池序列号为唯一性标识,车辆、电池生产企业对合格产品进行赋码,切实保障产品质量安全,构建‘来源可溯、去向可查、责任可究’的数字化监管追溯链。”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工作人员介绍,除了生产环节打造“混合编码”,在销售环节还将销售的电动自行车和蓄电池在入库和出库环节实施扫码管理,确保销售的车辆、电池符合国家标准和CCC强制性认证要求,有效防止“道具电池”现象。 为全面提升电动自行车安全管理水平,有效降低电动自行车交通、消防安全事故数和伤亡率,日前,我省在全国率先打造“浙江e行在线”数字化平台。通过“浙江e行在线”数字化平台,采用“一码统管、以芯智控”的方式,从生产、销售、登记、骑行、充停、维修、回收七个环节入手,构建跨领域、跨区域、跨层级、跨部门的大协同机制,实现电动自行车全生命周期的全链条闭环管理。 与普通电动自行车车牌相比,数字化车牌上增加了一处二维码,通过扫一扫,就能全面了解产品基本信息,核验车辆和蓄电池的各项参数是否匹配,有效杜绝改装加装行为。截至目前,我区电动自行车商户注册“浙江e行在线”共108家,完成电动自行车车辆赋码1775辆。 “我们前期针对电动自行车生产、销售、维修、回收企业进行走访排摸,发动商家登记注册,组织基层干部上门指导服务,并通过张贴海报、发放宣传手册等,推进电动自行车综合治理集成改革。”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信用监督管理科副科长张颖怡表示,电动自行车赋码等于给电动自行车的安全行驶上了“双保险”,从生产、销售、登记到骑行均有数据可查询,这不仅便利了道路安全管理,也让消费者购买更加放心、透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