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索引号: 11331002002673276J/2020-110461  主题分类:
 体裁分类:  发布机构: 区民政局
 成文日期: 2020-07-07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台州市椒江区民政局2019年工作总结和2020年工作思路

发布日期: 2020- 07- 07 16: 48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 椒江区人民政府

2019年,我局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和年初既定的工作目标,牢固树立“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求真务实,开拓进取,各项工作有力推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圆满完成全国殡葬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成功承办浙江省第四届社会工作行业交流会;全省首创“社工+义工+群工”的“三工联动”模式;椒江区社会组织党群服务中心入选浙江省第二批社会组织党群服务中心示范点。我局荣获2019年度台州新府城建设先进集体和2019年度“深化改革”工作先进集体。主要工作如下:

一、2019年工作开展情况

(一)突出“兜底”作用,在基本民生保障上取得新突破

1、社会救助兜底作用进一步完善。一是在稳步提高救助标准、严格落实复核复查等方法确保精准救助的同时,全市率先出台《椒江区关于做好低收入农户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工作的实施意见》,将低保边缘家庭中的重病、重残人员以单独户的形式纳入低保,建立脱贫攻坚期内低保、低边渐退期一年制度。二是坚持“逢进必核”,全年共新增低保户495人,低边户293人,退出低保841人,退出低边638人,在册低保户2623户、3985人,低边975户、2417人。三是连续8个月向低保、特困、低边等发放基本生活价格补贴252.47万元;发放临时救助54.58万元,惠及641位困难群众;协助区医疗保障局,为5428人提供医疗救助,发放医疗救助资金738.25万元(1-10月数据)。四是切实提高各类救助标准。低保标准由720元/月提高到770元/月,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由18920元/年提高到20358元/年,并首次按照能自理、半护理、全护理等三个不同等级,向特困人员分别发放1500元/年、3000元/年和6000元/年的护理补贴;因病、因灾、因学等原因申请临时救助的,最高救助额由5000元提高到低保标准的12倍。五是区救助服务站冬送温暖、夏送清凉,全年共救助各类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625人;护送返乡25人次,其中跨省护送20人次;在6月19日全国救助管理机构开放日,组织开展“推进阳光救助,履行兜底职责”宣传活动,全面展示救助服务站的工作对象、职责及近年来的工作成果,共发放宣传册400余份,宣传物品320余份。

2、养老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一是新建4家省级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累计6家),持续运行老年食堂54家,全年发放运行补助273万元,为全区近2000名困难、高龄老人提供就餐服务。二是持续加大养老机构安全生产整治力度,常态化开展安全生产检查。3家新建或迁址重建的养老机构已基本完成消防改造,现正处于申报验收阶段。3家非法老年人照顾点全部拆除。三是积极推进在医疗机构内设养老床位,养老机构内设护理院、护理站、医务室等医疗机构,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签约合作的三种医养结合方式,为入住老人提供“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医疗保建、急诊急救”的养老服务。区社会福利院、枫叶情老年公寓、绿康养老服务中心、波特护理院等4家养老机构实现内设医疗机构的医养结合方式。

(二)突出“基础”作用,在基层社会治理上取得新突破

1、社区治理服务能力进一步强化。一是积极做好村调后续融合工作,在全市率先开展新一轮“两约”修订,全区统筹修订共性条约22条,其中首推“共性、个性、保障机制”三个清单,得到市领导批示肯定。二是 成功承办浙江省第四届社会工作行业交流会,椒江特色的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三工联动”新模式在省级层面进行交流并得到省市肯定。三是全力推进社会治理创新,指导海门、葭沚街道成功入选首批市级社会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四是全市率先创建于晓琪社会工作名家工作室(全市仅2家),开展社会工作专业化培训。五是全市率先实现事业单位岗位面向优秀社区党组织书记定向招聘,畅通社区专职工作者上升通道。截至12月底,共有2名社区正职、1名副职成功通过招录考试。六是全力做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组织,全区1768人报考、269人成功考取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考取比例位居全市第1位。七是完成全区专职社区工作者工资待遇调整,调整后正职专职社区工作者应发工资达全社会在岗工作平均工资的1.3倍、副职达1.1倍。八是全力推进社区综合服务设施改造,全区57个社区均实现新建社区综合服务设施不少于1000平方米、已建社区综合服务设施不少于600平方米。

2、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作用进一步发挥。一是全省首创“群工+社工+义工”的“三工联动”模式,建立全省首个区级社会治理服务平台——义家,积极整合入驻群团组织、社工机构和公益组织,切实发挥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作用。截至12月底,已入驻社会组织12家,入驻群团组织12个。二是椒江区社会组织党群服务中心入选浙江省第二批社会组织党群服务中心示范点。椒江区社会组织综合党委在全省社会组织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做典型发言。截至12月底,全区27家兜底管理社会组织中单建党组织3家,其他共派驻党建工作指导员7名,社会组织党组织实现应建尽建、党的工作覆盖率100%。三是成立全市首个区级枢纽型社会组织联合会——椒江区社会组织联合会,整合资源,深化为民服务体系。四是完成409家社会组织的年度检查工作,其中,列入活动异常名录2家,移出活动异常名录6家;强化常态监管机制,完成23家社会组织双随机检查,手机执法检查录入率100%。五是充分发挥福利彩票公益金的引导作用,培育扶持社会组织开展社会服务公益项目、社工服务示范项目。全年确定16个区级福利彩票公益金资助社会组织公益项目,涉及资金47.5万元。六是积极推进城乡社区社会组织孵化培育,实现平均每个城市社区有15个以上、每个农村社区有5个以上社区社会组织,平安类社区社会组织实现城乡社区全覆盖。截至12月底,城市社区备案社会组织921个,农村社区备案社会组织1279个,平安类社区社会组织实现城乡社区全覆盖。七是深化行业协会商会脱钩改革,全面启动行业协会商会收费清理工作,涉及会费档次调整10家,降低收费标准10家,暂停收取会费11家,共减少会费收取74.08万元。

(三)突出“支撑”作用,在专项事务管理上取得新突破

1、持续推进殡葬改革管理。一是圆满完成全国殡葬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成功承办台州市首届海葬活动,为全市40多名逝者实现生前愿望;全年签订节地生态葬协议212人(累计347人),其中16人已经实施海葬,12人葬入环保循环墓区。二是全市率先推行“身后”一件事“零次跑”工作,身后事办理实现由原来至少跑5个部门到无须出门1个电话即可,截至12月底,已为2574名群众提供便利服务。三是坚持狠抓丧葬礼俗整治和“青山白化”治理工作,全年对全部2987例出殡进行丧葬礼俗监管,共纠正、拆毁违法新建坟墓和违规翻新坟墓共36座72穴,绿化覆盖坟墓约1530穴,种植树木达8000多株。四是在塔下程公墓新建人体和器官捐献纪念碑和纪念雕塑, 鼓励和推动我区人体和器官捐献行为。

2、全面加强福利慈善事业。一是健全孤残困境儿童生活保障,共发放社会散居孤儿基本生活费15.65万元、困境儿童基本生活费160.09万元、低保家庭儿童生活费149.2万元;继续推动残疾儿童“添翼计划”的实施,共为3名残疾儿童提供为期9个月的免费康复治疗。二是投入80万元建成椒江区慈善公益组织培育基地,通过“三工联动”模式,完善公益资源整合。截至12月底,社工机构服务304场次,公益广场便民服务145场次,义行社区18场次,文艺敬老演出39场次,组织培训、讲座55场次,公益沙龙5场。三是组织开展“福彩暖万家”活动,共资助生活困难的孤寡、空巢、低保老人63人,困难家庭留守儿童、残疾儿童等67人,困难大学新生39人,家庭困难的一线环卫工人65人,共发放资助金共计70.2万元。四是积极开展对口帮扶,全年共募集400多万元的衣服、鞋帽等物资资助峨边困难群众。区社会福利院成功入选红十字会参与养老服务工作市级试点单位;积极开展“五心妈妈式”服务,全年接待来访、慰问108人次;依托台州学院医学院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开展医疗服务19次,惠及老人2000多人次。

3、继续推进地名服务。完善《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数据建设,完成地名普查返回数据的修改和普查后新增地名数据的录入,其中修改返回地名数据73条,录入新增地名数据96条。完成国家标准地名词典、国家标准地名志椒江部分的编纂。完成我区村规模调整后10260块门牌的更换工作。完成我区203块村牌、57块社区牌的全面升级改造工作。完成700多条地名标志(路名牌)不规范字母的清理整治工作。开展平安边界隐患自查,助力平安边界建设,我区与周边地区的界桩完好,未发现安全隐患。

4、持续推进移民帮扶。发放移民后扶资金787.59万元,受益群众1.3万人;开展移民创业贷款贴息补助活动,共计贴息1.75万元,创业领域涉及家庭农场、个体小商品以及来料加工;安排扶持资金1099.94万元,项目立项24个,19个完成施工。开展技能培训,共培训移民552人次,其中成功开设5期急救护理及三高健康知识课程共249人次,开设中式面点制作课程6期共303人次。

5、不断规范行政审批。共规范办理各类登记28546件,其中婚姻类5405件、地名门牌类22638件、社会组织类495件、收养类8件,合格率100%。实现“婚育户一件事”联办和市内婚姻登记异地通办,共办结“婚育户一件事”506件,婚姻登记通办33件(占全市通办总量的58%)。

6、规范管理残疾职工就业。全区16家社会福利企业,集中安置残疾职工441名,今年新安置残疾职工36人(包括失业再就业人员),残疾职工月人均工资达到2405.49元,“五项”保险缴费率100%。开展残疾职工资源库建设,完成2068名残疾职工信息的收集整理并实时更新。

二、2020年工作思路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我国第一个百年目标的收官之年,更是开启基本现代化新征程,为“十四五”发展、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打好基础的一年。我局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揽全局工作,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和务实的工作作风,聚力“四个标杆区”建设,聚焦“民政30条”落实,坚持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推动我区民政事业再上新台阶,以更大的担当作为建设台州新府城。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围绕“精准保障标杆区”建设,强化社会救助服务,全力做好新时代兜底保障工作。

一是以“精准救助”为导向,查摆短板弱项,结合疫情突发的新情况新问题,充分发挥社会救助的兜底保障作用;二是以推进“1+8+X”大救助体系建设为重点,适度调整救助标准,筑牢民生保障底线;三是制订《椒江区社会救助家庭认定细则》,推进精准救助服务;四是探索建立困难群众探访慰问制度,把党员干部志愿服务与走访慰问活动结合起来,着力防范困难群众意外风险,解决他们生产生活中的困难。五是不断完善救助管理机制,拓展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渠道。

(二)围绕“和谐自治标杆区”建设,创新社会治理共同体,切实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成效。

一是固本强基做好城乡社区建设。以全区村级组织建设“固本强基”专项行动为契机,以“形融+心融”为目标,推进新村(社区)融合,有序开展新一届村(社区)组织换届选举调研,力争全市社区居委会换届试点。建立“人员经费+工作经费+建设经费”的社区经费保障模式,推动社区服务综合体改造提升,力争年底前51个社区100%达标。以“一县一品”创建为契机,完成8个具备“6+X”服务内容的“邻距里”社区服务综合体建设,探索“专业社工机构+云平台+积分制”的综合体运营新模式。制定社区服务“三张清单”,建立健全社区工作准入制度,持续推进“基层减负20条”的落地。加快“居民会客厅”建设,探索社区议事协商新机制。完成台州市城乡社区建设联席会议暨全市城乡社区治理现场会各项筹备。加大社工机构的扶持培育力度,新建1-2家正式注册的社工机构。推动社区创新发展,加大专业人才引进,大力吸引高校专家资源参与社区治理创新指导,力争建立至少1个重点院校社区建设人才实践基地。

二是改革创新力促社会组织发展。深化“义家”平台创新,围绕共建共治共享格局的要求,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引导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社区治理、社区建设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探索推广“党建指导员+功能型党组织”模式,继续开展社会组织“两个覆盖”提升行动。以“党建+品牌+公益”形式加大公益性社会组织的扶持和培育。强化社会组织监管,以双随机、年检、评估为重点,加大检查力度,重点加强社会服务机构的监管,完善业务主管单位和登记管理机关双重负责的登记管理工作机制,确保社会组织健康发展。

(三)围绕“幸福颐养标杆区”建设,提升养老服务水平,建立健全医养康养服务体系。

一是以生活服务、康复护理服务、托养服务、家庭支持服务、社会工作(心理疏导服务)、康复辅助器具租赁服务等六大功能为目标,继续推动省级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力争年底实现全区每个街道、镇至少有1家省级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二是建立养老机构服务综合监管机制,通过购买第三方专业化检测服务、建立服务质量“红黑榜”等方式,实施失信联合惩戒机制,进一步规范民办养老机构运行监管。三是强化各村、社区落实照料中心的运行管理,改造提升部分照料中心,通过购买服务方式委托专业组织运营。四是以市级养老机构统一平台试点为契机,启动养老服务补贴对象的排摸及评估,力争在年前完成排摸、评估、招标和服务开展。五是力争完成区社会福利院和前所街道敬老院的“公建民营”工作,实现全区公办养老机构“公建民营”全覆盖。六是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构建“机构-社区-居家”相结合的“三位一体”养老服务体系。

(四)围绕“暖心服务标杆区”建设,优化社会事务服务,积极推进基本社会服务发展

一是继续深化绿色殡葬事业。通过探索公墓布点审批规划和推进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缓解当前全区公墓用地紧张情况,力争2022年实现每个镇街道都建有节地生态安葬点。积极落实“生前享有”和“逝后补贴”机制,强化节地生态安葬宣传推广。继续推进群众“身后”一件事改革,完善联办系统,进一步为群众提供便捷服务。深入实施美丽椒江新乡风涵育行动计划,开展婚丧礼俗整治,积极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其他喜庆事宜不办”的新风尚。以节省土地资源为目标,对现有公益性公墓进行结构性改革,持续推动节地生态安葬科学发展

二是继续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以民政服务“码上办”为统领,聚焦“社会组织一件事”“婚育户一件事”“身后一件事”“大救助一件事”和“养老一件事”五个“一件事”,深入推进民政公共服务领域“最多跑一次”改革。

三是继续深化移民“美丽经济”。狠抓项目谋划,促后扶项目高效建设,重点探索大陈岛创业致富新思路,助力“两个大陈”建设。加大移民创业支持,进一步完善大中型水库移民创业致富贷款贴息政策。结合“入千访万”行为,加强移民培训力度,提升移民的综合素质。

四是继续深化地名管理服务。按照市区体制机制改革要求,完成三甲街道区划调整的社会风险评估、行政区划调整申报等工作。加强部门联动,开展不规范地名清理整治。继续开展老地名保护,弘扬优秀地名文化。深化平安边界建设,提升界线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