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索引号: | 1133100200267413X7/2020-136169 | 主题分类: | |
体裁分类: | 发布机构: | 区发展改革局(区粮食物资局) | |
成文日期: | 2020- 12- 16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台州湾集聚区椒江分区“十三五”发展规划
台州湾集聚区椒江分区“十三五”发展规划
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椒江分区(以下简称“椒江分区”) 毗邻台州市主城区,是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东部组团重要组成区块。谋划好椒江分区“十三五”发展规划,有助于优化椒江区生产力空间布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增强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战略举措。根据《台州市椒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空间布局规划》等相关规划,结合椒江分区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划。
一、现实基础与发展环境
(一)发展成就
1.区域开发稳步推进
椒江分区规划总面积达43平方公里,立足“产业集聚大平台,工业经济主战场”,致力重点项目和工程建设,拉开城市开发框架,打造东部工业新城。滨海区块为33平方公里,其中太和区块开发完毕,外沙岩头区块的医化产业已形成规模,东区新扩增包括农场、九塘盐田和海门街道八塘,十塘三期正在开发建设中;沿海区块为10平方公里,以搭建工业平台为主,已完成沿海高速以西区块控制性规划调整、沿海区块产业规划编制和扩容调整。
2.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椒江分区建设取得了卓越成效,规模实力显著增强,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目前集聚区内共有工业企业213家,规模上企业104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22家,上市企业5家。2015年实现规模上企业工业总产值196.78亿元,工业销售额189.77亿元,其中出口交货值72.54亿元。“十二五”期间,椒江分区实现工业总产值699.46亿元,销售收入683.16亿元,税收33.6亿元,新增工业性投入累计达68.53亿元。
3.重大项目强势推进
顺利实现外沙岩头区块540亩医化企业土地收储整合。全面完成20家外沙、岩头重点区块企业房屋拆除补偿及土地收回协议签订,加快收储企业土地整合出让工作,绿色药都特色小镇创建工作进展顺利。东部保障房建设加快推进。建筑面积25万平方的A区块椒江区重点工业企业保障房已动工建设;建筑面积 22万平方B区块东部三村立改套安置点已完成政策处理和拆迁工作,项目融资开发等工作抓紧进行中。工业项目加快落地。在建企业54家,其中省级重点项目10个,投资5亿元以上的重大项目8个,主要涉及先进设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汽车配件等多个产业,利源重工、新杰克已投产,水晶光电、通宇变速和义乌台州商会回归园已全面结顶。积极向上争取农转用土地指标,着手谋划200亩的小微企业创业园试点区开发建设。总投资33.5亿元的27个重点项目的省首批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加快建设。
4.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通过加大财政投入、创新融资等方式,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综合配套能力显著提升。椒江二桥、75省道等重大交通建设工程竣工投用,沿海高速开工建设和“三横三纵”的交通路网完善,对外主要通道实现大幅扩容提速。园区内基本打通各区块的“断头路”,初步形成一个无缝衔接的园区交通网络,市府大道东延道路基本贯通、沿江大道以及太和区块的基础设施基本完成,十塘三期工业园区一期市政工程全面完工,二期市政工程加紧建设,同时加快景观改造提升工作。同步推进住宅、教育、医疗、商业、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促进产城融合发展。重点启动东部限价房区块、重点企业保障房等项目建设,全力抓好王家村等东部三村的拆迁安置工作;通过市场化运作,引导企业有条件地自行建设公租房;在十塘三期、东商业街等地完善多业态生活服务设施网点布局,东部工业服务区暨鼎诚商业街已营业,不断提升集聚区生活服务配套水平。
5.产业配套日趋成熟
椒江的医药化工、电子信息、缝制设备、汽车配件、船舶制造等传统主导产业的龙头企业均落户在椒江分区。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光学电子、新材料、新能源、现代物流、现代商贸等产业加快集聚。信质电机定子转子扩产、新杰克高效智能物联网工业缝纫机、广聚能源LED节能灯具等一批新建扩建项目陆续建成投产,十塘三期的诚信医化、星远控股、台通制冷、中山台州商会回归创业园、光电子产业园、海正药业制剂等一批大体量项目加快推进。台州化学原料药基地椒江区块被列为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园区企业积极推进“机器换人”为引领的技术装备改造工作,完成海正药业外沙厂区原料药搬迁及产品结构调整、水晶光电单反/单电数码相机技改、前进化工活性艳蓝KN—R商品染料技改等一批技术改造项目。医化转型取得实质性进展,31家医化企业退出合成生产,累计退出合成、发酵、中间体项目142个,化工恶臭率明显下降。
(二)存在不足
1.产业布局有待优化
各区块的整体空间产业布局缺乏总体协调。部分区块的引资、选资能力明显不足,入园企业存在相对明显的“低、小、散”现象,产业链横向、纵向关联度有待提高。入园企业的产业属性和规模属性与相关产业园的功能定位存在一定偏差。
2.服务功能有待提升
各区块的服务功能在逐渐完善,但与园内企业需求存在一定差距,集中表现在生产性服务业的配套支撑能力有待加强、生活性服务业的配套水平等方面急需提升。沿海区块远离现有的城市中心区,不能充分共享主城区的商业设施、市政设施、社区网络、教育培训、文化服务、医疗卫生等配套公共服务设施。
3.转型升级形势严峻
传统产业升级面临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和产业平台空间拓展缓慢的双重压力与挑战。高新技术产业培育面临周边大中型城市发展环境新引力增强的挤压和集聚先进要素能力薄弱的限制,受外部形势和内在发展因素制约。
4.土地要素制约突出
建设用地供给不足制约着椒江分区的发展。国家继续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偏少,限制了土地置换及其开发,而滩涂围垦转化为建设用地需要进行项目申报审批,难以满足大规模开发用地需求。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中国制造2025”为指引,加快融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主动适应与引领新常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致力于创新驱动、创业带动、开发联动,以信息化、智能化为核心,引领绿色智造、产城融合,强化园区服务和配套功能,积极创建智慧园区,构建都市型产业体系,努力将集聚区建设成为布局集中、功能集成、产业集聚、政策集结、管理创新的品质园区。
(二)发展原则
1.因地制宜与产业引导相结合。立足于椒江分区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构建布局合理、环境优美、管理高效、与主城区功能相配套的现代产业体系。
2.项目准入与产业集聚相一致。结合市、区现有产业基础,加强引资、选资管理,统筹协调各区块错位发展,避免同质竞争。坚持绿色发展,加强产业调控,实现产业集群、集约发展。
3.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加快实施绿色药都、创业园区、跨江发展等重点项目,突出产城融合发展,打造台州市产业转型升级主平台。
4.园区服务与园区建设相匹配。椒江分区职能定位重心将逐步向建设与服务功能并重转变。不断优化、完善园区服务软环境,提升椒江分区综合管理水平和竞争力。
(三)发展定位
“十三五”期间,椒江分区致力于提质升级,打造成椒江乃至台州的经济发展主平台。
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区。全面实施“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围绕主导产业,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以绿色药都、缝制智造小镇等平台为载体,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传统与新兴的结合,逐步实现“制造”向“智造”转变,培育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知名自主品牌,争创国家级产业基地。
省级循环经济先行区。严格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积极探索绿色低碳生产模式、消费模式,促进绿色增长。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和激励约束机制,高标准推进“绿色药都”建设。
市级创业创新核心区。加快推进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吸聚台州市域创业者,积极推进“大众创业”进程。积极发挥科技创新孵化基地的重要作用,构建产业创新服务平台,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升园区综合创新能力。
市级现代服务创新区。主动把握浙江“五港合一”、对接“一带一路”契机,进一步发挥毗邻台州中心城区的区位优势,大力培育发展仓储物流、技术、电子商务、信息、商务等服务平台。
市级互联互通智慧园区。积极对接“互联网+”、“物联网”战略,实施集聚区信息和物流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全面提高信息、物流服务的水平。全面推进园区管理、信息服务平台的智能化改造,提升互联共享能力。
(四)发展目标
生产水平显著增强。“十三五”期间,产值年均增长10%以上。
综合竞争力显著提高。科技创新达到省级先进水平,研发经费占GDP比重达3%,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60%。循环经济达到省级先进水平,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指标低于0.73吨标准煤。
园区影响力显著提高。形成能够辐射台州市域的现代服务产业体系,突出生产性服务业对台州制造的服务功能。建成省级中小企业创业孵化基地,显著提高椒江分区的区域影响力。
管理水平显著提高。完成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核心区块全面导入智能化管理系统,园区管理和服务水平上升到新的水平。
配套能力有效提升。基础设施配套齐全,园区服务功能显著提升。形成上下游配套、产业链基本完备、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
三、发展任务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平台推进,提升招商选资,有序推进循环化改造和绿色经济提升,创新驱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打造品质园区。
(一)稳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加快路网、水网、电网、信息网等同步推进,形成基础设施配套比较完善的高质量发展平台。
提升交通网络。集聚区的骨干路网顺利建成,消除各区块的“断头路”,形成无缝对接的园区交通网络。完成市府大道东延、沿江大道、太和、八塘、十塘三期、十一塘等的道路交通网络体系建设。
增强水资源保障。着重加快园区供水管道改造、升级,进一步完善水资源配置工程体系,加强与椒江城区、市集聚区等区域的管网对接,逐步形成互联互通的水资源配置网络。全面推进“循环化”改造,加大中水厂和中水供水管网的建设力度,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在商贸服务中心、居家安置中心等人流密集区域布置好完善的自来水管网、生活污水处理中心,在工厂密集区域按产业属性布置好相应的工业用水与污水处理系统,完善用水与污水处理的两极水网建设。
提升供电能力。满足集聚区产能释放和居住集聚的要求,谋划智能电网建设。加大对电网建设的支持力度,逐步完善充电桩、分布式能源、智能用电小区和综合管廊建设,促成用电供给满足用电需求。
完善信息网络。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建设多层次、跨领域的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全面实现“三网融合”,逐步完成智慧园区、宽带园区建设,服务于智能化园区构建。
(二)加快建设智能制造示范区
围绕现有优势产业,实施定向招商选资策略,创新驱动制造业升级,稳步推进智能制造发展,构建“125”布局,即以制药产业为龙头,以信息电子、汽配为重点,积极引进和培育战略新兴产业。
1.一大龙头产业
医药产业。依托“绿色药都”等发展平台,重点发展特色原料药及制剂、特色医疗器械和制药装备、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推动形成“总部经济+医药研制+健康服务”融合发展的新格局。大力发展药制剂产业、优化升级原料药产业、培育发展生物制药产业,以研发为核心,以制剂、成品药为基本产品定位,依托(国家级)浙江省化学原料药基地,提升台州医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争创省级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和国家级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2.二大重点产业
信息电子产业。围绕关键光电子器件、新型电子元器件等领域,大力发展光学低通滤波器、红外截止滤光片等光学光电子元器件,建成全球最大的数码相机及摄像手机行业主要部件生产和出口基地,争创国家级光电子产业基地。立足光学板块、LED蓝宝石板块和微显示板块等领域的技术优势,重点发展以液晶显示器、笔记本电脑、计算机、数字彩电、移动视音频产品、新型通讯设备、电子仪表、汽车电子、船舶电子等为主的电子信息产品。以龙头企业为主导,加快电子电器产业集聚发展。重点培育发展与机电产业具有较强互补性的电子控制系统,促进机电产业转型发展。
汽摩配件产业。凸显电机龙头企业地位,促进上下游电机企业集聚,做实机电产业园。立足微型电机核心技术,在汽车、电动车、空调等产品配套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应用领域,巩固微型电机行业领导者地位。做精做强汽摩发动机、变速器、冷却器、减震器等龙头汽摩配产品,延伸发展电动汽车、电动摩托车和电动自行车,引领全国行业发展。电机制造重心落在高效内燃机和混合动力汽车,高压变频调速、稀土永磁无铁芯电机等电机关键节能技术的开发。着力提升铸造、精工等配套能力,提升园区汽配产业核心竞争力。
3.五大支撑产业
大型高端装备制造业。以发展汽车关键零部件、特种缝纫设备、数控机床设备、重大成套装备制造领域为重点,大力推进节能环保型汽车零部件、高端装备模具、特种泵和电机制造等产品研发,提高大型高端装备关键部件制造水平,成为国内领先的大型高端装备关键部件中心。加快医化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为生物制药企业提供成型或半成型设备,强化园区内的设备配套能力,降低生物制造企业生产成本和提升核心竞争力,服务于生物制药企业转型发展。
植保机械产业。以龙头企业为主导,加快喷雾器、高压清洗机、高压微雾机、高压泵、园林机械、植保机械等制造及配套企业入园集聚发展。挖掘农业机械政策红利,积极申报国家级植保机械生产基地,不断提高该产业在国内外市场影响力。
缝制设备产业。以龙头企业为主导,完善缝制设备产业链,鼓励发展高端机型和关键零配件,加强产品研发和销售体系建设,打造国家级缝制机设备智造基地,提升缝制设备产业配套能力和水平。提升铺布机、自动裁床、平缝机、包缝机、绷缝机、特种机、开袋机等设备制造能力和水平。实施集聚战略和品牌战略,强化缝制设备行业领导者地位。
真空设备产业。在真空设备制造企业入园基础上,通过优惠政策、土地置换等途径,加快引进真空设备制造及其核心配套企业入园生产,形成集聚、促成合力,重振椒江真空设备产业。
新材料产业。加强研发投入,在新型墙体材料(多孔砖及水泥砌砖)、新型化学建材(云石胶石材粘结剂、建筑涂料)和新型建筑装饰材料(铝薄膜复合板、塑料扣板)等新产品基础上取得新突破,成为国内新型建材重要生产基地。
(三)努力助推循环经济先行区
整合凝聚、资源互补、要素互通,绿色改造并进、绿色小镇协同,加快循环化改造和产业链延伸。
推进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加大循环生产方式推进力度,加快实现资源共享、原料互换,积极鼓励企业开展节能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加快推进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支持发展热电联产,积极推行低碳化、循环化和集约化。加强海绵城市建设,加快中水回用、屋顶太阳能等开发建设。重点加快节能技改项目群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群建设及热电节能环保技改工程项目等能源资源共享设施建设。
有序搭建循环经济产业链。加强与椒江及其他县市区的产业关联,着力实现企业内部、企业之间的联动和上、下游产业的对接,逐步引导集聚区形成循环经济产业链,初步形成企业循环式利用、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发展格局。
专栏一:循环经济产业链 |
★医化循环经济产业链:从中间体、成品原料药、有机溶剂、酸碱辅料、催化剂等方面完善医化企业内部循环型产业链,强化浙江省化学原料药基地临海区块的协同合作以推进集聚区医化产业链的延长化与高端化。 ★再生资源循环经济产业链:与路桥金属再生产业基地形成循环经济产业链,打造机械重工、船舶、医化、家电、缝制、环保等机械装备再生金属循环型产业链。 ★产业间“中循环”产业链:重点通过医化行业、建材行业、机械装备业间的废物和再生资源循环利用,搭建医化、建材和机械装备行业间的循环型产业链。 ▲循环经济产业链补链:重点为有效实施相应提升改造项目、产业高端化和高科技含量项目、循环经济发展基础设施项目和技术研发应用项目。 |
稳步推进化学原料药基地循环化改造。以获批省级第一批循环化改造示范园区为契机,以设备先进化、产品后端化、管理精细化、环境清洁化为目标,加强污染集中治理,着力发展“精、烘、包”,整治高污染的医药化工项目。加强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推进工业园区建设,实现由开发型向生态型的转变。
加快绿色制药小镇建设。以推动现代医药产业绿色发展和转型升级为抓手,充分发挥现有企业、技术和产品优势,大力拓展医药产业链条,突出绿色引领,完善和提升绿色医药空间,着力推进绿色药都建设。
加快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级。全面推进集聚区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逐步淘汰高污染高能耗设备,加快应用清洁高效的加工工艺改造,实现绿色生产。加快绿色产品的开发与利用,积极引导信息电子等新兴产业实现绿色发展。
提升环境治理水平。实时采集污染源数据、水环境质量数据、空气环境质量数据等环境信息。动态监控高污染行业、高污染企业的“废水、废气、废渣”排放,推广应用废气回收利用技术、加强废水集中处理能力、强化园区固废集中处置和循环利用、强化园区环境综合管理,有效改善集聚区的生态环境。
(四)积极形成现代服务创新区
依托集聚区产业支撑,以市府大道东延为重点区块,积极推进“产城融合”,加快生产性服务业的引进与培育,服务于制造业转型升级和“五港合一”的需要。
物流服务。完成远洲石化仓储物流中心、台州湾循环产业物流中心一期工程项目、台州港椒江航道服务区及椒北物流中心项目、台州市振港物流有限公司物流基地工程等重点项目建设,形成工业服务物流产业带,打造现代化物流产业基地。在已经入园的台州港务、台州农资等物流企业基础上,加快培育、扶持区域物流企业,建立物流配送中心,提升物流配送能力。
金融商贸服务。在椒江以南核心地区的综合产业园,按条带状集中布局,为整个园区各产业发展提供相应的金融商贸配套支撑。
信息服务。加快推进智慧园区建设,构建集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社会公共服务于一体的共享信息服务平台,加强服务企业信息需要的能力。实施企业信息化示范工程,构建产、供、销的协同信息平台,推动产业链企业间信息资源整合和业务协同。
电子商务。做好义乌商会回归项目服务工作。以义乌商会回归创业园为切入点,以轻工制造产业为基础,积极发展电子商务服务平台。通过“以商引商”,提升相关产业发展规模和发展质量。
技术服务。加大公共科技资源投入,加快发展科技信息服务、专利咨询服务、科技中试基地等科技中介服务组织和机构。按照整合、共享、完善、提高的思路,积极构筑科技服务平台。
商务服务。加快引进评估、培训、策划、咨询等中介服务机构,集聚建设商务服务中心,为园区企业提供商务服务,降低商务成本。
(五)稳步促成创业创新核心区
优化园区发展环境,凝练和谋划发展平台,有效促进集聚区制造业转型、经济提升和社会发展。
改善发展环境。做好园区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贯标工作。树立“以顾客为中心”的管理宗旨,不断提升园区服务水平。根据集聚区建设和发展进程,同步开展安置小区、员工公寓、医院、学校等公益性配套设施建设。发展餐饮、运动休闲、娱乐等生活配套功能,改变工厂带商业和工厂连住宿、占用企业用地以及务工者与村民混居等杂乱无序的状态。以村留地为基础,引导建设农贸市场、小型超市等商业性设施。
创业孵化平台。依托主城区人才和技术优势,以工业地产方式,建设标准厂房,为中小企业创业提供平台,打造高等级的创业孵化基地。孵化平台以市场为基础、以政府为主导,实施分期建设。按照产业属性,对创业成功的企业在集聚区优先安排用地,努力促进企业的有效孵化。重点推进椒江区科技创业服务中心项目,力争打造成国家级孵化基地。
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公共平台。建立与科技孵化基地的联动与合作机制,为孵化成功的创新企业提供新的发展平台。争取国家、省级的高新技术和高技术产业化项目、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重点工业性试验项目、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资)金项目,孵化高技术产业,引进补链型企业,创建实验室、研究开发中心、技术服务中心。积极推进优势产业与科研院所的对接与合作,着重提高共性技术创新能力,增强对相关产业的技术支持。
重点行业创新平台。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整合研发机构和园区的行业龙头企业,推进公共设备和技术共享服务平台建设,努力打造仪器共享服务平台,发挥技术创新的溢出效应,提高区域性协同创新能力。重点推进水晶光电、杰克缝纫机、信质电机、九洲药业等行业龙头企业创建技术研发孵化中心,提高共性技术共享水平。
(六)提速形成互联互通智慧园区
抓住“互联网+”趋势,有效对接物联网,逐步推进园区智能化转型,引领园区实现升级提档,加快品质园区建设。
强化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设计并动工建设园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实现4G网络、免费WIFI全覆盖。改造升级太和、岩头、外沙等产业成型区块的网络体系,高标准设置和布局十塘三期、十一塘等产业未成形区块的光纤网。加快物联网基础设施与配套设施建设。
加快园区管委会信息化应用。推动集聚区运营管理信息系统集成建设,构建基于互联网的“一站式”园区管理服务模式,提高园区管理服务水平。升级应用办公自动化系统,建立有效的智能化应用系统,优化园区的内部信息管理系统。
提速共享智能化平台建设进程。考虑规上企业,兼顾小微企业,激活研究机构,依托主导产业和管委会的支撑,打造并运营多维度的共享智能化平台,便利于集聚区内各类企业的要素、产品、资源低成本搜寻与对接,为入园企业提供创业、创新、融资、咨询、培训、人才等专业化服务。
显著提升数字化园区能级层次。加快集聚区主要道路监控系统建设,完善职能安全技防平台。加快集聚区企事业员工餐饮、商业等设施建设,提速网点联网,有效实施智能一卡通系统。在主要道路、主要楼宇、标志性建筑配置集聚区的统一LOGO、大屏幕液晶信息屏、多媒体接触屏查询系统,在各大楼电梯口统一配置液晶电视屏,多维度、多层面完善智能信息发布系统。
专栏二:智能化园区建设 |
★智能化设施:高标准光纤网、传感设备、数据储存和处理设施,完善集聚区信息网络基础设施。 ★智能化应用:集聚区运营管理集成系统高效运行,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呼叫中心系统、统计服务系统、数据通信服务系统等主要业务环节子系统顺利运作。 ★智能化平台:建立产业与资源交换平台、信息互联互通机制,促成高端共享化平台。 ▲智能化展示:安全技防水平得到明显提高,智能一卡通投入使用,智能信息与信息宣传全覆盖。 |
四、支撑与保障措施
(一)强化规划引导
强化规划引导作用,保证椒江分区的开发进程和产业发展按照规划进行合理布局。通过建立各种引导机制和控制机制,确保各项开发与园区目标相一致。加强对规划的宣传,提高对规划及实施重要性的认识,增强规划意识,提高维护和执行规划的自觉性,共同推进规划的实施。依据经济发展实际,对规划进行动态调整。
(二)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集聚区协调委员会和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领导小组,主要负责椒江分区重大产业布局、重大项目建设等工作,加强跨区块、跨街道的协调。按照“责权利”对等原则,完善椒江分区管委会职能,实施定岗定编定责制度,加强部门联动,促进统筹管理和综合协调。围绕园区服务功能和标准化管理,创新园区管理体制和模式,促进片区协作和联动发展。
(三)强化要素保障
1.增强人才支撑。充分落实市、区两级的引才政策,依托重大项目、重点工程、重要平台等,采取多种方式引进高层次人才,为激发人才创造力、发挥人才价值创造良好条件。引导企业与国内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办学等方式培养人才。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和造就企业家群体。依托本地教育资源,会同相关部门,建立人才培训基地,为企业发展储备充足的人才资源。
2.规范资金保障。做好政府性债务的剥离工作,按照项目属性对既有债务进行分类,将由集聚区举债实际投向无收益的道路等基础建设和村民拆迁安置等新农村建设等公益性存量债务纳入一般债务,将收益性债务纳入专项债务。实施层级管理、层级预算。申请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置换原有融资,降低融资成本和融资风险,优化期限结构。基础设施类项目采用外包式PPP方式,园区建设类项目采用特许经营式PPP方式。做好新建项目认证,通过提高新建项目质量,增强盈利能力,增强自身融资能力。通过股权基金融资,银行贷款、企业债或项目收益债券等方式多渠道获取建设资金。
3.用好土地资源。积极争取省市重大项目,拓宽用地指标来源。积极盘活闲置和空闲土地,建立“以项目为导向”的土地供给机制,为重点产业项目建设预留空间。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引导企业建设多层标准厂房、改造低效厂房。加快土地置换制度建设,按照产业属性实施跨区块调整。
4.用好财税政策。建立专项引导资金,鼓励企业运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定向培育新兴产业、特色产业。通过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等多种方式,重点支持重大产业项目、重大科技创新项目。积极向上争取科技创新资金、技术改造资金等优惠政策。
(四)强化项目支撑
按照“筹划一批、储备一批、建设一批”的滚动发展原则,建立园区重点项目库,并对重点项目建设实行工作责任制。“十三五”期间,园区重点项目共有41个,总投资542.43亿元,“十三五”期间投资365.91亿元(见附表)。其中,产业转型类项目29个,总投资292.82亿元,“十三五”期间投资149.9亿元;基础设施类项目6个,总投资97亿元,“十三五”期间投资93亿元;生态环保类3个项目,总投资58.11亿元,“十三五”期间投资33.31亿元;社会发展类3个项目,总投资98.5亿元,“十三五”期间投资89.7亿元。
五、水资源论证
(一)规划目标
在查清集聚区椒江分区水资源及开发利用现状,分析评价水资源的承载力和水环境承载力的前提下,合理预测用水需求,科学制订水资源配置方案,制定水管理对策和保障措施,统筹安排水资源节约、保护、配置、开发、利用的布局和方案,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内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的基本依据,以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规划涉及区域水资源条件分析
1.水资源现状评价
水资源量:集聚区椒江分区总面积达43平方公里,滨海区块为33平方公里,滨海区块多年平均降水量为776.9毫米,水资源量为2563.77万立方米;沿海区块为10平方公里,沿海区块多年平均降水量为735.7毫米,水资源量为735.7万立方米。综上,多年平均水资源可利用量约为3299.47万立方米。
水资源质量:集聚区椒江分区河道总体水质较差,椒南的滨海工业区块以劣于V类为主,近五年来河道水质虽有所提升,但未见明显改观;椒北沿海工业功能区块河网水质为III~劣于V。劣于III类的主要指标包括溶解氧、氨氮、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总磷。
2.水源类型
集聚区椒江分区现状年水源主要有两项:椒南的滨海工业区块水源来自长潭水库引水工程,长潭水库位于台州市黄岩区,总库容6.91亿立方米,调节库容3.85亿立方米。原水经过黄岩泵站转供到椒江区,根据长潭水库引水工程规划,台州一期分配给椒江区水量为8万立方米/天,二期工程分配给椒江区水量为12.5万立方米/天。椒北沿海工业功能区块水源为椒北自来水厂、供水规模为2.5万立方米/天。
(三)规划需水合理性分析
在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调查和规划中提供需水要求的基础上,根据已批准的全省、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水量分配方案(协议)的总量指标及开发利用控制指标的要求,分析论证需水结构、用水效率和规划需水量的合理性。
根据台州市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达的《关于下达2016年度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控制指标的通知》(台严水办〔2016〕6号)和椒江区人民政府下达的《关于下达镇(街道)实行最严格水资源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指标的通知》(椒政办〔2016〕159号)文件要求,海门街道和前所街道至2020年,用水总量不能超过为6005万立方米,其中工业和生活用水量为5217万立方米,扣除生活用水量1400万立方米后(估算值,现状年为1378万立方米,常住人口增速为0.38%),工业用水量约束边界为3817万立方米。
椒江分区2015年实现规模上企业工业总产值196.78亿元,工业销售额189.77亿元,其中出口交货值72.54亿元。根据规划目标,“十三五”期间,产值年均增长10%以上。预计至2020年末,规模上企业工业总产值达到288.11亿元。根据对椒江分区现状年医药产业、信息电子产业、汽摩配件产业、植保机械产业、缝制设备产业、新材料产业、真空设备产业、大型高端装备制造业等代表性行业进行取样计算,现状年用水效率为3.78m3/万元,推算至2020年用水效率约为3.08m3/万元,推算规划水平年规上企业需水量为887.39万立方米。据统计数据分析可知,椒江分区规上企业总产值和规下企业总产值比例约为2.68:1,推算至2020年,规下企业工业总产值107.51亿元,根据采样分析可知椒江分区规下企业现状年用水效率为7.94m3/万元,推算规划水平年规下企业需水量为853.63万立方米。
综上,至2020年末,椒江分区工业需水量约为1741万立方米。
(四)规划实施水资源保障方案分析
1.现状管网水供水量
根据人口初步测算,长潭水库引水工程分给海门街道的水量约为2.77万立方米/天,全年供水量为1011万立方米。椒北沿海工业功能区块水源为椒北自来水厂、供水规模为2.5万立方米/天,全年供水量为912.5万立方米。现状管网供水可保障量为1923.5万立方米。
2.水资源可利用量
多年平均水资源可利用量约为3299.47万立方米。极端干旱天气状况下,水资源可利用量约为2478.51万立方米。
3.应急供水方案
近年来,椒江以需求为导向,推进“开源”工程建设,保障饮水之源。新建九龙山水库,井马水库等小型水库的应急水源,其中九龙山水库库容约10万立方米,井马水库库容约104万立方米。
综上,最大可供水量可达5336.97万立方米,最小可供水量可达4402.01万立方米,基本可保障集聚区椒江分区工业发展用水需求。
(五)规划实施影响分析论证
1.对区域水资源配置的影响
在丰水年及平水年条件下,椒江分区规划的发展规模和产业对区域水资源配置基本无影响。但在特殊干旱年份,有可能由于居民生活用水量的增加,导致工业用水量因为管网水供水能力有限而受到限制。
2.对水生态环境的影响
集聚区椒江分区的企业污废水均已接入污水厂,对水生态环境基本无影响,但目前污水厂进水水量水质不稳定,设备尚难以稳定运行。
(六)规划水资源论证的结论
本规划符合区域水资源禀赋条件,满足以水定产、以水定城的战略方针。但需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区域水资源配置方面,为防止特殊干旱年份无法满足管网供水量,尝试开展区域水量分配研究和水权交易试点等工作,加强区域水资源配置能力;保供水工程方面,持续推进供水管网改造工程,加大资金投入,新建供水管网和改造管网;水生态环境方面,进一步提升河网水质,扩大可利用水资源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