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索引号: 113310020026741562/2020-134314  主题分类:
 体裁分类:  发布机构: 区文广旅体局
 成文日期: 2020-11-24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关于借力民俗传统文化优势 助推共建共治共享的基础社会治理模式建设的建议

发布日期: 2020- 11- 24 16: 29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 椒江区人民政府

徐道平、周瑾、徐友昌等3位委员:         

你们在台州市椒江区政协十届三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借力民俗传统文化优势 助推共建共治共享的基础社会治理模式建设》(第107号)的提案收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非遗民俗活动在基层社会治理中以其独特的形式传达“和”气,凝聚民心,于“润物细无声”中规范人们的行为,形成有序社会。我局以椒江非遗“送大暑船”民俗活动实践为切入点,积极探索民俗传统文化与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建设的融合发展。

<ol list-paddingleft-2" style="list-style-type: decimal;">

  • 基本情况

  • 一是项目推动,活动传承规范化。将“送大暑船”主要活动地星光村作为传统节日基地,五圣庙作为活动传承基地,明确李佩青为“送大暑船”活动传承人,冯天顺为大暑船制作传承人。每年活动前夕,椒江区委区政府牵头召开协调会,文化部门、街道、派出所等单位全力配合,其中文化部门引导表演队伍服装配备,规范化祭祀流程,促进活动的规范性。同时,通过深入挖掘,搜集、记录包括历史演变、节庆程序、民俗礼仪、手工技能、表演艺术等在内的各种资料,用文字、录音、录像、多媒体等手段,进行真实全面系统的记录,申报“送大暑船”民俗活动为国家非遗项目。目前该项目已入选省第五批国家非遗名录30项推荐申报名单。

    二是平台搭建,活动保护人性化。在东门岭五圣庙中陈列大暑船模型及活动照;2016 年,在街道综合文化站建立“送大暑船”展示陈列厅;结合旧城改造,对“送大暑船”活动涉及的庙宇场所及路线进行优化,确保活动在社区发展进程中有展示传承场所。同时,在葭沚水城的建设规划中增加社区居民互动场所布局,为“送大暑船”活动的前期造船、排练、商议等事宜提供固定的场所,使其逐步从以传统村落为单位组织的地方性民俗活动,转型为面向新的城镇社区,整合新的社区居民作为传承主体的传统节庆活动。利用社区居委会等基层组织大力加强“送大暑船”活动的宣传,开展活动进校园活动,对热情高、积极性强的青年人重点培养,打破参加“大暑船”活动青黄不接的僵局。

    三是合理监管,还俗于民自主化。在保留必要的限制措施以保障活动安全、有序开展的同时,我区充分调动和发挥民间自我组织和管理的能力,引导成立送大暑船保护中心,理事会包括星光村村长、送大暑船非遗传承人、活动牵头人员等,组织该活动、经费筹集等,理事会人员具有丰富的送大暑船活动筹办经验和社会号召力,能够在活动中起到重要的组织协调作用,即实现民俗活动的传承与保护,又加强了民俗活动在社会治理中的“善治”功能。同时,我区每年根据活动实际开展情况,给予“送大暑船”活动提供一定的资金和物资支持,如2019年补助其10000元、冷风机2台。

    二、成效

    一是丰富文化生活,增强族群凝聚力。非遗活动成了联系介质,成为族群建构与聚集的形式,参与者通过一系列行为艺术的表现,将传统民俗文化的深层涵义一代代传承下来,更起到了精神凝聚的作用。“送大暑船”活动持续2个多月,环节众多,分为建造大暑船、小暑节迎圣、请酒、大暑送船等;送暑队伍沿街游行,并沿路表演民间传统节目,如舞龙舞狮、卖糖担、抬阁、荡湖船、地戏等。每年均为民众自发义务协调、分工、组织,现年参与人数达万余人。

    二是传承后继有人,注入时代活力。结合文化四下乡,组织“送大暑船”摄影作品展、“送大暑船”非遗图片展览进农村、进校园等。开拓微信、微博、直播等方式,进一步宣传送大暑船非遗项目的历史、内容、意义等,中央电视台、台湾等媒体均前来采访报道。社区组织儿童用积木搭建大暑船、大学生暑期实践、台州市第一中学运动会融入送大暑船文化内涵,葭沚中心幼儿园举办送大暑船模拟活动,宣传“不吃子孙鱼”等活动陆续举办,增强传承活力。

    三是化解社会冲突,维系稳定秩序。“送大暑船”是地方民俗文化的活态呈现,寄予着村民祈求渔业生产丰稔、国泰民安的积极价值观。“送大暑船”活动由当地民众按照惯例自发组织开展,涉及人员多,时间长,流程复杂,自发成立的送大暑船保护中心是民众对公共事务参与意识及协作意识的真实体现。活动将区域内老老少少动员起来,齐心协力,相互配合,增强了有效沟通和情感交流,深化了亲朋关系、相邻关系、社会关系。通过举办此类活动,社区居民关系融洽,每年不能参与活动的自发捐款,购置冷饮、矿泉水等消暑食品,在游街路边有序设置发放点,活动参与者免费领用。

    三、下一步工作

    一是引导非遗民俗文化活动良性开展。非遗民俗活动是有着共同文化认同的人们的一种集体仪式,故而只有在重视文化内涵、激发民众自觉性的前提下对民俗活动进行保护传承,才能保持其活力,充分发挥其社会治理功用。要重视民俗活动的民间仪式感,注重这些古老仪式的传承;要通过教育、引导、宣传等形式,培养民俗活动传承人;要合理开发以民俗活动为核心的旅游文化,处理好对其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在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的同时,提升人们对传统民俗文化的理解度和认同感,实现其可持续发展。

    二是做好非遗民俗活动配套服务。政府要充分挖掘地方文化史料,加强文化传承保护、文化故事整理,开展民间研究。要关注优秀善意的民俗文化表达,为非遗文化活动开展提供积极的政策和制度保障。政府在传统民俗活动道具、服饰、仪式等方面提供一定的指导,使传统民俗活动更加精细化和专业化。健全配套服务,地方政府要积极引导民众组织、参与民俗活动,并适当提供管理,可通过颁发奖金、授予荣誉称号等方式,提升人员参与积极性。

    感谢你们对我局非遗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联系单位:椒江区文广旅体局   联 系 人:陈泓锗

    联系电话:88830186           邮    编:318050